垓下之战 [学习目标] 1.掌握“壁”“解”“莫”“骑”“绐”“期”“卒”“独”“面”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学习本文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课前学习] 一、背景简介: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钜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课本节选了第三战役的部分文字。 二、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场景?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场景。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美人和之( ) 阕( )汉骑( )绐( )自度不得脱( ) 刈旗( )瞋目( )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引兵解而东归 2.期山东为三处 3.今可立致也 4.诣项王 5.奈若何 6.骑能属者 7.田父绐之 8.地方千里 9.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1.项王军壁垓下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亦足王也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1.引兵解而东归 2.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3.楚兵且破 4.韩信乃从齐往 5.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6.吾为若德 7.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五、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一)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左,乃陷大泽中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汉军围之数重 以为广老,数奇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乃属其子于齐鲍牧 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D.所当者破 吏当广所失亡多 3.下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名词,石壁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名词,下属 C.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属:名词,部属 D.盖聂怒而目之 目:用眼睛瞪着 4.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 A.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D.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日 5.比较下列句子,其中与“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结构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 A.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B.不忍杀之,以赐公 C.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D.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6.下列对项羽的诗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B.“骓不逝”的意思是乌骓不奔跑,从侧面形象地写出了项羽此时时局极端不利的情状。 C.诗歌二、三两句,用“骓不逝”顶针,使得诗歌气韵贯通,加之“兮”字的运用,使全诗语句铿锵,节奏和谐。 D.诗歌流露出了诗人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的无奈、悲哀和痛不欲生的情感,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悲壮。 7.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 A.在《鸿门宴》中,司马迁对项王是持否定态度,在《垓下之战》中,司马迁对项羽持肯定态度。 B.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表现出勇猛无比的英雄气概,“力拔山兮气盖世”,但他不懂智谋,不通人情。 C.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愚蠢的,如果他能回到江东,重整旗鼓,必能重新收拾旧山河,夺取天下。 D在天下纷乱的时候,单纯靠个人的才智和勇力,并不能成就大事,所以痞子刘邦赢了,英雄项羽输了。而最有悲剧意味的是,项羽至死也没明白这个道理。 (二)翻译下面句子。 楚兵罢食尽,乃引兵解而东归。 译: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译: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译: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 六、深入阅读 1.?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场景?交流并记下你认为的最精彩的概括。 第一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 第三个场景: 这些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2.?如果你是和项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你会选择项羽做你的朋友吗?为什么?送项羽一幅对联,以体现你对他的评价。 我的评价: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七、写作延伸 1、学习本文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的启示: 2、本文塑造人物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写法?对你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本文塑造人物主要运用的写法: 我的借鉴: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课内阅读 翻译下面文段。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周生:《正义》引孔文祥说以为是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14)乃:竟然。 翻译: 九、拓展阅读: 下面文段选自《汉书.陈胜项籍传第一》,试与课文比较阅读并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五年,汉王进兵追羽,至固陵,复为羽所败。汉王用张良计,致齐王信、建成侯彭越兵,及刘贾入楚地,围寿春。大司马周殷叛楚,举九江兵随刘贾,迎黥布,与齐、梁诸侯皆大会。 羽壁垓下,军少食尽。汉帅诸侯兵围之数重。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多也!”起饮帐中。有美人姓虞氏,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乃悲歌慷慨,自为歌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曲,美人和之。羽泣下数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羽遂上马,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夜直溃围南出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羽。羽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羽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追者数千,羽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伯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军快战,必三胜,斩将,艾旗,乃后死,使诸君知我非用兵罪,天亡我也。”于是引其骑因四隤山而为圜陈外向,汉骑围之数重。羽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杀汉一将。是时,杨喜为郎骑,追羽,羽还叱之,喜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三处。汉军不知羽所居,分军为三,复围之。羽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两骑。乃谓骑曰:“何如?”骑皆服曰:“如大王言。” 于是羽遂引东,欲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羽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亡以渡。”羽笑曰:“乃天亡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而西,今亡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哉?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也,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千里,吾不忍杀,以赐公。”乃令骑皆去马,步持短兵接战。羽独所杀汉军数百人。羽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羽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公德。”乃自刭。王翳取其头,乱相輮蹈争羽相杀者数十人。最后杨喜、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故分其地以封五人,皆为列侯。 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穀城。诸项支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赐姓刘氏。 我积累的重要文言知识: [资料链接] 一、《垓下之围》赏析: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作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史学与文学方面,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文学上,它不仅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而且为所有的文学形式成功地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在《史记》人物传记中,最能代表司马迁艺术成就的,当数《项羽本纪》,它成功地刻划了一个在动荡时代所特有的狂飚式的典型性格,塑造了一位叱咤风云的悲剧性英雄形象,并在各种人物的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垓下之围》节选自《项羽本纪》,它所描写的正是项羽最终惨败的那段人生经历。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垓下之围》主要写了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唯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怒愤与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的悲情。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地为部下表演“快战”,斩将搴旗,再现当年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的英姿,然而描写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的特征了。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则进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本篇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采。各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整篇结构浑成,气势磅礴。同时再辅以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言语、行动的生动描写,不同性格人物互相映衬等艺术手法,使所塑造的人物活灵活现,几乎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篇末的“太史公曰”,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批评了他自矜武力以经营天下的错误,对他的失败寄予了惋惜与同情。作者的评价公允深刻,而且寓有作者的身世感,使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具备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大学语文》 二、重评刘邦、项羽的成败原因及其是非功过(节选) 赵文润 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究竟何在? 这个问题,《史记》有翔实、清楚的记载。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条: 第一,刘邦多谋善断,长于权术;项羽自恃勇武,不讲策略。 刘邦将入关,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进行贿赂,因此袭取武关。又令诸将“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一开始就注意争取民众。接着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结果“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又让不受,秦人更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他到河南陕县,“抚关外父老”,以取得民心。 刘邦与项羽斗争,主要是“斗智”,即运用张良、陈平等人的计策和阴谋。如“鸿门宴”上卑辞厚礼以骄项羽,借上厕所为名逃回霸上;入汉中遂烧绝栈道,表示没有东向出击之意,以麻痹项羽;趁项羽北击田荣之机,暗渡陈仓,袭占关中;荥阳被围时,用陈平计,出黄金四万斤以离间楚君臣,使项羽疑范增,失去谋主;以封王利诱韩信、彭越、英布共击项羽,形成对楚军的包围,取得垓下决战的胜利。 项羽有勇无谋,不讲究策略。击杀楚怀王,使诸侯离心;“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灭”,使“秦人大失望”。当然,不能把这些都归结为项羽残暴。对于刘邦、项羽先后入关所采取的策略不同,有人评论说,当时刘邦已五十岁,是位思虑成熟的政治家;而项羽年仅二十六岁,是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缺乏政治经验。“项羽楚人,既失其祖,又失其季父,怨秦入骨”。因此屠咸阳,烧秦宫,“谓之无深谋远虑可也,谓之残虐非道者,未解重瞳子心事”。这话是有道理的。 项羽自恃勇武,膂力过人,只知“斗力”,不会用计。作为驰骋战场的一员猛将,他确实是英勇无敌的;但作为指挥一方的主要领袖,却不是刘邦的对手。特别是骄傲轻敌,孤军奋战,最终使他一败涂地。 第二,刘邦善于用人,能够纳谏;项羽用人唯亲,自恃拒谏。 刘邦用人不论出身高下,主张量才录用。他采纳萧何的推荐,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手下的谋士将领,大多数出身下层,萧何、曹参原是沛县县吏,陈平出身农民,周勃是编苇席的工匠,樊哙是卖狗肉的屠户,夏侯婴是个马夫,灌婴是个布贩。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汉初的丞相或大将。 刘邦能够纳谏,对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人,言听计从。可以说刘邦的胜利,是刘邦集团的集体智慧的胜利。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个总结是符合实际的。 项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因此根本不懂得用人。陈平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韩信、陈平都离开他投奔刘邦。而他所信任的叔父项伯,实际上却是刘邦在楚营中的奸细。高起、王陵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结果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当然,我们强调政策、策略的是否正确以及能否用人,是刘、项成败的关健,并不等于否定历史的必然性。当“秦为无道,天下苦之”,因而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起义反秦,“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是历史的必然;当子婴投降,秦朝覆亡,进而项羽、刘邦二强决一雌雄,确定由谁来“平暴乱,立诸侯”,重建封建王朝,以达到“偃兵息民,天下大安”,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刘、项决胜负,利钝在人谋。这就要看谁的政策、策略正确,从而能赢得地主阶级的支持、广大民众的倾心。“楚汉战争”经过五年之久的苦斗,仅在河南荥阳、成皋之间就“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刘邦同项羽“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能夺得最终胜利,原因就在于其政策和策略的正确。这说明,人的愿望和谋略固然不能随意创造历史,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愿望和谋略,却往往能起重大的作用。就是说,“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 (载《人文杂志》1982年第6期) 答案提示: 【课前学习】 (一)hè què jì dài duó yì chēn (二)1.引:带领 解:涣散,松弛2.期:约定 山东:山的东面3.招致,到来4.到……去,这里指逼近5.对……怎么办6.跟随,随从7.欺骗8土地方圆9.回头看 (三)1.名词用作动词 修筑营垒2.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名词用作动词 称王 (四)1.连词,表修饰2.介词,趁着,利用;连词,表顺承3.副词,即将,将要4.副词,于是,就5.副词,只,仅仅6.代词,你7.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末语气词,不译 【课堂学习】 (一)1.C 2.C 3.D 4.D 5.C 6.A 7.D (二)(1)项王已经订立约定,就带上队伍放松地回归东方。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没了。 跟随他的部下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作战的过错。 六、答案示例: ①霸王别姬 ②东城快战 ③乌江自刎 作用: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深入揭示主题。 2、对联示例: 霸王别姬,英雄儿女情长 乌江刎颈,壮士慷慨悲歌. 4、①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②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烘托。 【课后学习】 课内阅读 (一)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兴起得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没有尺寸的封地作为根基,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像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荆轲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穷困”“造”“让”“就”“目”“蚕”“怪”“迟”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而”“于”“以”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荆轲沉稳隐忍、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机智镇静和秉性刚烈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 鉴赏精彩的细节描写,体会本文多方面烘托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学习] 荆轲刺秦王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给加点字注音: 囊者( ) 有不称者( ) 燕国( ) 单( )于 居有间( ) 臣愿谒之( ) 以药焠之( ) 各有差( ) 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目摄之 通 2.购于单于 通 3.不能须臾 通 4.戒曰 通 5.其意不厌 通 6.切齿腐心 通 7.辞决 通 8.地图柙 通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2.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3.图穷而匕见 4.乃造焉 5.虽然 6.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7.致光之言 8.不知丹之不肖 9.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 10.固请毋让 11.如惠语以让单于 12.驾而去 13.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14.前谢曰 15.事不就 16.赏群臣及当坐者 17.顾计不知所出也 18智深而勇沈 19.其先乃齐人 20.稍蚕食诸侯 21.诚得劫秦王 2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23.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24.少假借之 25.微太子言 26.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五、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注意用法。 (1)盖聂怒而目之 (2)稍蚕食诸侯 (3)太子丹受而舍之 (4)臣海内之王者 (5)太子迟之 (6)其人居远未来 (7)皆白衣冠以送之 (8)群臣怪之 (9)箕踞以骂曰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之: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居顷之 南有泾、渭之沃 幸而告之曰 致光之言 于: 乃设九宾礼于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君幸于赵王 (7)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8)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9)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以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勇气闻于诸侯 (3)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4)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以次进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8)樊哙侧其盾以撞 (9)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10)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译: (2)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 六、深入阅读 1. 文章写荆轲与盖聂、鲁句践的交往的两个细节,是否有损于荆轲形象的塑造?为什么? 2. 写高渐离与田光这两个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分析一下易水诀别场面描写的作用 荆轲形象有何特点? 5. 本文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七、写作延伸 1.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002年岁末张艺谋导演影片《英雄》上映,社会反响较大,褒贬不一。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用自己特殊的目光关注《英雄》,除了唯美极致的画面、精彩纷呈的武打、以假乱真的特效、恢弘庞大的气势之外,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表现的主题正好相反,请对比一下,作一评价。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八、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其后七十余年而晋有豫让之事。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其后四十余年而轵有聂政之事。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其后二百二十余年秦有荆轲之事。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节选自《刺客列传》) 注:(天雨粟,马生角:传说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时,秦王待太子丹无礼,说天下粟,马长角才能让太子丹回燕国。 1.“然其立意较然”中的“较”的意思是 ( ) A.比较 B.明显 C.较量 D.大概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太史公”即为______。“具知其”的“事”是指_______。 4.文中所及荆轲的事曾在高中课文《六国论》中提到,课文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史公对荆轲的评价与下面古人的评价基本一致的两项是( )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B.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之外;心在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C.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王观之,皆所不取也。 D.图穷事自至,豪主正征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九、拓展阅读 阅读《资治通鉴》有关荆轲刺秦王部分,思考本文为什么没有写送别的场面。 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惽然,恐不能须也。”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乃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太子不听。 ? ??太子闻卫人荆轲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之。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所以奉食荆轲,无所不至。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遂自刎。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轲,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使入秦。 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擿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 [资料链接] 《刺客列传》鉴赏 顾康祖 《刺客列传》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5人的事迹。司马迁为他们作传,意在歌颂他们反抗强暴、不甘凌辱的侠义精神。他的这一写作意图,在荆轲传里表现得最充分。因为荆轲刺秦王不同于专诸刺吴王僚、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韩相侠累,荆轲是为反抗暴秦而自觉赴汤蹈火,专诸、豫让、聂政不过是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恩思想。 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距离秦始皇统一中国只有6年。那时,六国的形势如同即将熄灭的残烛,合纵抗秦已经不再可能。然而,燕国的一批爱国志士,愤祖国之将亡,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仍不甘心为虏,要作最后的抗争。荆轲正是这样的勇士。他接受燕太子丹的使命,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目的是胁迫秦王归还六国的侵地,以挽救危亡的局势。事情虽然没有成功,可是正如陶渊明所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咏荆轲》)荆轲那种不惜以生命反抗强暴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战国策》也有记载,它通过悲壮的情节、细致的描写,生动地记叙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史记》虽然基本上采用了《战国策》中“荆轲刺秦王”的原文,但不是简单的重复,由于作者对荆轲的生平事迹、性格爱好、为人交游等作了重要补充,荆轲的英雄形象显得更加完整,性格更为鲜明。 传记注意从多方面烘托人物性格。文章开头写了荆轲与盖聂论剑,与鲁句践下棋两件轶事,表面看似乎与行刺秦王无关,其实不然。荆轲对于盖聂、鲁句践的无理挑衅不加回击,并非是软弱可欺、贪生怕死,而是认为这样的斗争毫无意义。他是勇敢的刺客,决非意气用事的莽汉。荆轲在市井上慷慨悲歌的事,也有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从他忽歌忽哭的神态里,我们看到了这位勇士的内心世界,他抑郁、悲愤,充满着对时局的忧虑。司马迁正是通过这样一些看似闲笔的描述,自然而然地使人认识到他行刺秦王的举动,绝不是出于个人恩怨和一时的感情冲动。 荆轲的深沉性格,也表现在接受燕太子丹交托任务的过程中。太子丹向荆轲说明形势、提出设想后,荆轲没有马上表示态度,而是“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经太子“固请毋让”后,才答应下来。但他并不贸然行动,“久之,荆轲未有行意。”这两个“久之”,突出了荆轲的理智、深沉。不难想象,他是在思索着怎样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并尽可能做周密的准备。然而太子丹却未理解这一切,不耐烦地两次催他动身。这表现了太子丹的识人不深、浮躁,更衬托出荆轲的沉着、精细。 荆轲的沉着、勇敢在易水饯别和咸阳宫行刺这两个场合表现得最充分。“白衣冠以送之”创造了一种凄怆的气氛,悲壮感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荆轲必死的决心。咸阳宫殿上慌乱的秦王、束手无策的群臣以及怯懦的秦舞阳,是对荆轲英勇形象的有力反衬。“顾笑舞阳”的神态,显示出荆轲镇定自若、机智善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的动作,反映出英雄宁死不屈的精神。作者抓住这些有代表性的动作刻画人物,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传记的结构也很有特色。文章第一部分在介绍荆轲生平、性格的同时,引出了田光、高渐离等人物,为情节的发展按下了伏笔。文章第二部分详细记述了鞠武的一番议论。燕太子丹说他的计策“旷日弥久”,于是鞠武介绍了比自己高明的田光。田光自认为精力不济,难以接受重托,又向太子丹推荐了好友荆轲。这样辗转递进,波浪层出,逐渐把行刺的任务摆到了荆轲面前。在行刺秦王之前,先有田光以死激荆轲,再有樊於期慷慨献头;在荆轲就义之后,又有高渐离筑击秦王而殉难。文章以荆轲刺秦王为中心,勇于自我牺牲的壮士一个接着一个。最后又叙到那个曾经斥责荆轲的鲁句践,引他的话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话由从前轻视荆轲的人说出,不但在结构上与开头紧密呼应,惋惜和赞叹之情也更加有力而感人。 (选自《古文鉴赏大辞典》) 名家集评: 刺客是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刺客传》是《史记》中第一种激烈文字,故至今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史公遇一种题,便成一种文字,所以独雄千古。 …… 世之论人者,绝未曾设身处地,便轻易立言,不知读书心不可不细,尤不可不虚。如世尝言荆轲行刺反促燕亡,而不知此日之燕已具必亡之势,故史公预先序明燕、秦不两立之势,于鞠武言之,鞠武再言之,太子自言之,荆轲未行之前又提明之,盖万万计无复之,而后出行刺一着耳,岂得已哉!篇中已明,吾愿天下读书人虚心细心,取古人之文,再三以读之也。 ——清·吴见思 (选自《史记论文》) 史公之传刺客,为荆卿也,而深惜其事之不成。其文迷离开合,寄意无穷。荆卿胸中尽有抱负,尽有感发,与游侠者不同。又杂出盖聂、鲁句践、田光先生、高渐离,备极一时之奇士,又有狗屠一人。而终惜荆卿之不知剑术、借鲁句践之言以发之,……为传末波澜。 ——清·郭嵩焘 (选自《史记札记》) 豫让事无旁支,其报志专,用笔在本面。聂政孝子,骂亲故信友,而姊复争烈,用笔在前后面。荆轲,所谓燕赵悲歌之士,乃真刺客也。揽气类,试击术,用笔兼旁面、正面。 或问与《战国策》孰胜?曰:并胜。然则奚适而为去取。曰:类而读之更快耳! ——清·浦起龙 (选自《古文眉诠》卷二十五) 答案提示: [课前学习] nǎng chèn yān chán jiàn yè cuì cī 1.“摄”通“慑”,震慑2. “购”通“媾”,和好3. “能”通“耐”,坚持,经受得住4.“戒”通“诫”,告 诫5. “厌”通“餍”,满足6. “腐”通“拊”,拍,捶7. “决”通“诀”,告别8. “柙”通“匣”,匣子 (三)1.适逢,正赶上 ;逃跑2.穷,困厄;困,处境危险3.尽4.往,指登门,拜访5.虽然如此6.及,达到7.传达8.不成材,没出息9.抵达10.推辞11.责备12.离开13.迎,这里是抵抗的意思14.道歉15.完成,成功16.当,判处,判罪;坐,定罪,治罪17.只是,但是18.连词,表并列19.代词,他的;动词,是20.副词,逐渐21.连词,表假设,如果,果真22.副词,确实23.如果;趁机24.稍,略25.如果没有26.介词,通过,经由 [课堂学习] (1)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瞪着(2)名词作状语,像蚕……那样(3)使动用法,使……居住(4)使……臣服,称臣(5)意动用法,以为迟(6)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远方(7)名词用作动词 穿着衣服,戴着帽子(8)意动用法,觉得……奇怪(9)名词作状语,像簸箕那样 之:(1)动词,到……去;代词,他(2)助词,补充音节,不译(3)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4)代词,我(5)助词,的 于:(1)介词,在(2)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介词,比(3)介词,到(4)介词,向(5)介词,对于(6)介词,被(7)介词,与,跟,同(8)在这时(9)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10)见……于,表被动 以:(1)介词,用(2)介词,表示凭借,凭,靠(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介词,因为(6)介词,按照(7)连词,而,又,或者省去(8)连词,表手段或方式,“而”或不译(9)连词,表目的或结果,以便,来,用来(10)连词,因为 (三) 父母、家族都被杀尽。 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凌的怨恨,要去冒犯秦呢!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 六、1.否。写这两个人物,两个细节,以烘托了荆轲的沉稳。 2.烘托出荆轲不是等闲之辈。与后来的故事发展密切相关,起着铺垫作用。 3.对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作了画龙点睛的揭示,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4.沉稳隐忍,侠肝义胆、扶危济困,果敢勇决、不畏强暴、机智镇静、秉性刚烈。 5.(1)善于通过冲突来写人物 ,善于从多方面烘托人物性格  (2)通过语言、神态、表情和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3)善于用衬托手法,反衬荆轲的英雄形象(写秦武阳,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衬托荆轲英雄虎胆) 【课后学习】 八、 1.B 2.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3.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BD 《张良》和《田单》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就”“竟”“谢”“益”“之谓也”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烘托对比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色。 3、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课前学习] (一)了解伍子胥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与谋国政。辅佐吴王阖闾。阖闾死后,继事吴王夫差。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越王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勾践率众朝贺,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 (二)了解李广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本篇列传围绕着李广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繁三个特点,刻画了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 二、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同位之间互相讲一讲伍员和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加点字注音。 食不重( )味 殄( )灭之 乃属( )其子 专愎( )强谏 八百石( ) 骁( )骑 佚( )乐 屏( )野 中( ) 石没镞( ) 讷( )口 裨( )将 裨( )益 (二)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 易种 通 2. 中首虏率 通 3. 广详死 通 4. 南绝幕 通 5.县东吴门之上 通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就善水草屯 2..吊死问疾 3.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 4.二里所 5.行可数百里 6.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7.屏野居蓝田南山中 8.岂尝有所恨乎 9.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10.南绝幕 11.广亦竟射杀之 12.专以射为戏,竟死 13.其李将军之谓也 14.益疏子胥之谋 15.胡虏益解 16.使人微伺之 17.微子之言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五、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注意用法。 (1)子胥耻其计谋不用 (2)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3)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 2.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3.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三)默写 其身正, ;其身不正, 。 (《论语·子路》) 六、深入阅读 1.伍子胥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怎样看待他最后的结局? 概括《飞将军李广》中有关李广的战斗故事。 作者是怎样来塑造李广这个悲剧英雄形象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写作延伸 对李广的悲剧,历来有“李广数奇”之说,即认为这是他命中注定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2.在塑造李广形象方面给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我的启示: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伍)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寻之津. 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 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上有七星北斗,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王之命: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1)。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注:(1)执圭:春秋时楚国设置的爵位名,它是楚国的最高爵位。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乃渡之千寻之津 ________________ (2)为子取饷,子何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 (3)价直百金 ____________________ (4)赐粟五万石,爵执圭 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代词,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求之树下,不见 之(子胥) B.如是至再 是(歌而呼之) C.此吾前君之剑 此(前君之剑) D.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 其(渔父) 3.下列句中“相”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D.富贵莫相忘也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用姓字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一句话概括渔父的品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C.既出塞,出东道 六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 )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伍胥遂亡。到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楚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 媚:讨好 B. 不能无怨望 望:盼望 C. 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 D. 吴王僚方用事 用事:执掌政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 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D. 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 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3.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B. 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 C. 乃召伍员而与谋国事 D. 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4. 下面6个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部表现伍子胥才干的一组是( ) ① 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③ 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④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⑤ 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⑥ 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平王是个荒淫昏聩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为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亲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 伍奢是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最终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C. 伍子胥是一个有胆有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企图。 D. 江上渔父是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偶然中救了伍胥,当伍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圭,哪里只是百金剑呢?”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诛且为楚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补充阅读《史记·伍子胥列传》,完整全面地概括伍子胥形象。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 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建母,蔡女也,于宠于平王。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 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少自备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知无忌谗太子于平王,因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禽。”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亡奔宋。 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①,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②,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訽③,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④,俱灭,无为也⑤。”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⑥。”尚既就执⑦,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⑧,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⑨。”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①质:抵押,作人质。②致:招来,引来。③刚戾忍訽:刚强猛烈,忍受耻辱。戾,凶暴,猛烈。訽:耻辱。④雪:洗刷。⑤无为:没有意义。⑥归死:自愿就死。⑦执:捉拿,拘捕。⑧贯(wān,弯)弓:弯弓,拉满弓。贯,通“弯”。⑨苦兵:苦于战争。按本段所记史实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郑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适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太子乃还郑。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俱,乃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夺太子建秦女生子轸,及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①!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②!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③,何异蝼蚁④。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①怨毒:怨恨,憎恨。②同列:地位相类的人。③向:假使。④蝼蚁:蝼蛄和蚂蚁。常用来比喻微贱的生命。 [资料链接] 《李将军列传》鉴赏 余荩 《史记》每于写人记事均饱含着作者浓郁的感情。这篇《李将军列传》即在记述李广生平事略的同时,奔涌着作者激荡难平的心潮,那赞佩、感慨、叹惋、激愤等种种复杂的感情,交织在字里行间,是凝结着血泪的传记篇章。李广是西汉一代名将,战功卓著,却屡遭坎坷,最后自刎身亡。李广一生的壮举与悲剧,在本传中历历再现。作者的记事笔触浸透着胸中的慷慨悲伤。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作者正是从善于骑射、奋勇对敌、廉洁而爱兵、治军简易这几个方面,颂扬了李广的为人,讴歌了他的军事才干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胆魄,书写了他一生征战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李广出生于将门,身怀骑射绝技,历经沙场,抗击匈奴,屡建战功。作者以李广一生的经历作为组织材料的纵贯线,从他的戎马生涯中猎取几段鲜明的轨迹,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了这个一代骁将的胆略和风采。刻画李广的英雄形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段,有时用概括叙述,写出他的才德、品性和武艺,如说他“善骑射”,“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家无余财”,“讷口少言”,治军“宽缓不苛”,“省约文书籍事”,都极简明地勾勒出形象的轮廓,使人获得整体的印象。或用侧面描述,从他人的反应中见出他的神勇武略及其深得军心民心的事例。如写汉文帝、公孙昆邪对他的称赞,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士兵“爱乐为用”、“乐为之死”,他的自刎使军士百姓无不悲恸垂泪等等,都足见他的声威远播、品性端洁、美名流芳。或通过他人作对比来衬托李广。如以中贵人的畏葸无能来显示他的勇敢与胆略,以程不识的严整治军比照出他简易治军的特点和成效,以李蔡的平庸而显贵来映衬他的有功而受冷遇,以卫青的故意掣肘来显露他的凛然正气。这些对比都使这个形象显出英雄本色。除了运用这些表现手段以外,作者还特别着力对李广进行正面刻画,即通过几个战斗场面和习武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现李广的骁勇英姿和大将气概。他力射匈奴射雕者,面对匈奴大军,寡不敌众,而镇定自若,出奇制胜;他被敌人所擒,身带伤病,而突然飞身夺马,射杀追骑;他出猎射石射虎,中石没镞,射杀猛虎,大显神力;他面临匈奴四万骑兵的包围,在矢石如雨、战斗白热化的时刻,在部下兵士惊恐疲困之际,身先士卒,化险为夷。司马迁在这一幅幅活动的图画中,如浮雕一般突现了李广那种气势如虹、勇冠全军、声威赫赫的一代名将的形象。李广的神勇不仅使本部军士叹服,令匈奴闻风畏避,亦令读者惊心动魄。 但是,这样一位卓立战功、敦厚端直、受人爱戴的名将,却际遇坎坷,竟至被迫自刎,这使司马迁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懑不平之情。文中在倾慕颂赞李广的同时,曲折地透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原因,隐含着对汉朝最高统治者的贬斥。李广治军有方,部下奋勇,出生入死,与匈奴作战70余次,但是他在多次大战后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嘉奖,还常受责罚。文中不止一次记载着“广军无功”、“赏不行”、“广军功自如,无赏”,甚至“当斩,赎为庶人”,有些战斗显然是由于兵力众寡悬殊(如以四千骑兵对左贤王四万骑兵),导致李广部队伤亡惨重,但战后论功却苛责李广。许多将官与李广同时作战,都立功受奖,位至封侯;一些平庸之辈、附势之徒都深得器重,平步青云,而唯独李广转战边关,却未受到应有封赏。这种不公正竟致使李广怀疑自己是否命相不好。司马迁在这一系列的记述中,不仅对李广的不幸遭遇怀着极大的同情,也寄托着自己深沉的感慨,表现了对当时用人制度的深刻有力的批评。李广经历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即使人们已看到了他是个“天下无双”的将才,但他在每一朝都未得信任,不被重用。汉文帝只是口头赞扬他而实际未用,汉景帝不顾李广在平叛中勇取敌旗的战绩,却由于忌恨梁王而冷淡李广,汉武帝则指使卫青,有意掣肘李广。李广的怀才不遇正是时代的悲剧,司马迁的笔锋委婉地指向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最后李广随卫青出击匈奴那一战中,卫青受武帝密旨排挤李广,重用亲信公孙敖,又在军事部署上给李广造成困难。司马迁对武帝、卫青的嫉贤妒能,逼死李广这事,秉笔直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李广在不可能实现军事胜利的情况下被推上军事法庭;即使如此,李广仍坦然独自承担军事责任,为部下开释,引颈自刎。司马迁为李广的一生写出了这最后的也是最悲壮的一幕。 无言的桃李横遭摧残,但它在天下人的心中是不会凋落的。它似李广,也似作者自身。司马迁在结尾的深情咏叹,颇令人掩卷深思。 答案提示: [课前学习] (一)chóng tiǎn zhǔ bì dàn xiāo yì bǐng zhòng zú nè pí bì (二)1.“易”通“施” 延长,延续2.“率”通“律” 条令,法令3.“详”通“佯” 假装4.“幕”“通“漠” 沙漠5.“县”通“悬”挂 (三)1.靠近,接近2.悼念死者;慰问,问候3.约束,管理4.左右,表示约数5.约计6.突然7.退居8.遗憾,后悔9.辞别10.横渡,穿越11.一直12.终于,最终13.大概说的就是……吧14.更加15.渐渐地16.暗中伺察17.假如没有,即使没有 [课堂学习] (1)意动用法,以……为羞耻(2)使动用法,使……随从,跟从(3)意动用法,以……为乐;以……为苦 1.介词结构后置。就用皮革袋子盛着伍子胥的尸体 被动句。因此,他带兵出击多次被围困受辱,射猛虎也被虎扑伤。 判断句。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不令而行 虽令不从 六、2. 一、上郡遭遇战 二、雁门出击战 三、右北平之战 四、随卫青出击一战 (1)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突现人物形象 通过个性化的言、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用其他人物衬托李广的性格特征 [课后学习] 八、(一)1.(4分)(1)古代长度单位 (2)猜疑 (3)值 (4)赐爵位 2.(2分)D 3.(2分)B 4.(5分) (1)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重点:“去”“且”“为”) (2)为什么还要知道姓名呢?(重点:“何……为”) 5.重诺轻生(重义轻生、舍生取义)(意思对即可) (二)1、D 2、A 3、C 4、D 5、D 6、(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九、(一) 1. B 2. A 3. B 4. C 5. D 6. (1) 大王为什么要因为谗佞狠毒的小人而疏远自己的骨肉至亲呢? (2) 如果不杀了他们,他们将会成为楚国的祸害。 第五单元单 元 检 测(共150分) 第Ⅰ卷(共30分) 一、 (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3项的一项是( )。 A. 臣海内之王者B. 太子受而舍之 C. 项伯杀人臣活之D. 群臣怪之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 太子送至门,戒曰 D. 楚兵罢食尽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 轲自知事不就           就善水草屯,舍止 ③ 吾为若德             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 诚得劫秦王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⑤ 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因击沛公于坐 A. ①②⑤ B. ①③ C. ①④⑤ D. ②④ 4.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3项的一项是( )。 A. 客何为者         B. 古之人不余欺也 C. 何陋之有         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5. 下列成语典故中的人物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负荆请罪    破釜沉舟   道路以目    图穷匕见 A. 廉颇     荆轲     商纣王     项羽 B. 廉颇     项羽     周厉王     荆轲 C. 蔺相如    刘邦     周厉王     项羽 D. 蔺相如    项羽     商纣王     荆轲 6.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舞阳)乃复请之曰     B. (荆轲)又前而为歌曰 C. (燕王)恐惧不敢自陈     D. (秦王)乃朝服,设九宾 二、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女为悦己者容      容:打扮 B. 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C.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D.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事:侍奉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去而事智伯           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B. 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入臣则祸至燕 C. 襄子乃数豫让曰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D.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楚兵且破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 去而事智伯        ② 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 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④ 我故国士报之 ⑤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 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 ①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 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 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 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第Ⅱ卷(120分)三、 (22分) 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 习:熟练。② 熙:同“嬉”,开玩笑。 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曰:“齐人也,坐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外放,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4分) (1) 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岂文章著,_______________。飘飘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2) 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四、 (28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0分)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由、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14. 下列对“就善水草舍止”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就近修缮好水边的草房住下 B. 靠近有好水的草地住下 C. 就近好好地在水草边扎营休息 D. 靠近好水好草扎营休息 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________,后者_________。(用文中词语回答。)(2分) 16. 作者引《易》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____________。 (2分) 17. 从全文看,为什么司马光说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20题。(18分)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名员)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盍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盍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      ____________           (2)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_____________  (3) 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_____________ (4) 公子光详为足疾         _____________ (5) 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    _____________ (6) 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_____________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今吴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公子光事成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10分) 21.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6分)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本试卷转自“齐鲁语文网”——http://www.qlyww.cn 22. 根据前后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经过千年万代沉淀而成的土地,历史中的辉煌与暗淡,都积淀在这土地中,历史中所有人物的音容足迹,都融化在这土地中。我正在耕耘的这些泥土,会不会被遭受放逐、行吟泽畔的屈原踩过?会不会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陶渊明种过菊花?这些泥土冲下山岭,又被风吹到空中,会不会曾落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李白的肩头?会不会曾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杜甫的脚边?会不会拂过的苏轼的须髯? 六、 作文(60分) 23. 请以“平常心”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 自定立意;(2) 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 一、 1. D 2. A 3. B 4. D 5. B 6. A 二、 7. B 8. D 9. D(① 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③ 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⑤ 是襄子劝豫让的话。) 10. C(“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 三、 11. (1) 晏婴是齐国善于言辞的人,现在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2) (官吏)回答说:“这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3) 仅仅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4) 现在这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恐怕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盗窃吧? 12. (1)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2) 在“一夜西窗雨不闻”中,诗人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加了诗的内涵。 13. (1)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官应老病休  天地一沙鸥 (2)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四、 (一) 14. D 15. 简易烦扰 16. 用法(或:从严) 17. 要点:前一问:(1) 李广才气高;(2) 士卒乐于为他献身。后一问:(1) 后继者难以为继;(2) 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3) 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写出两点即可。) (二) 18. (1) 逃跑到……去(2) 像对待客人一样(3) 来(4) 通“佯”,假装 (5) 趁机(6) 于是,就 19. (1) 这个时机不可丧失!不去追求还会有什么收获呢?况且我是真正的大王后代,应当即位,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除我。(2) 现在吴国外面正被楚国围困,国内空无耿直的大臣,这不能拿我怎么办。 20. (1) 抓住可乘之机。楚平王死后,吴王僚派兵围楚,被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夺位造成可乘之机。(2) 公子光解除了专诸后顾之忧,承诺担当其身后事。(3) 公子光周密部署,设宴邀请王僚,设伏兵。 五、 21. 内容贴切,给2分;语言通顺,给2分;形成排比,给2分。 22. 示例:归隐田园,遥望南山云游天下,狂傲不羁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把酒问天,豪放豁达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