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纶(lú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B.纶(lǔ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催(cuí) C.纶(guā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D.纶(guā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炼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E.“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宋文帝刘义隆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4.判断下面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 5.下边语句有不同理解。你认为怎样理解更好,说说理由。 (1)羽扇纶巾 第一种理解:这里指的是周瑜。 第二种理解:这里指的是诸葛亮。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第一种理解: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第二种理解: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第一种理解:敌人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显示出侵略者的骄横。 第二种理解: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呈现出因妥协换来的和平。 6.问答。 (1)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分析这里运用孙权典故的表现力。 (2)“多情应笑我”,试分析。 (3)试分析《念双娇》的意境、感情。? 【参考答案】 1.D 2.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人物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情,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一泻千里。不过,词末几句,抚今追昔,情调低沉。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在写景方面,如“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江山,有声有色。 3.AC 4. A(×) B(√) C(√) D(√) 5.(1)第一种理解较妥,理由是:①羽扇纶巾是三国六朝时一般儒将的装束,可用在描写诸葛亮,也可用来描写周瑜。②指周瑜,与下文联成一气,好理解些。 (2)第一种理解较合适,WDT 为作者自我解嘲,更符合“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3)第二种理解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作者反对投降妥协。 6.(1)以“乱”修饰“穿突”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2)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遇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 一、课文阅读训练 (一)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指出解说不当的一项。答:( )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三)古典诗词讲究炼字,作者往往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特征的字词,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阅读时须处处留意,字字咀嚼,才能有所得。 1.《雨霖铃》上阕描写了送别的典型环境。试按要求摘引原文词语作答: ①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送别时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送别的心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送别的表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州慢》(包括小序)写景很有特色,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心态等各个角度,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描绘了金兵劫后扬州凋蔽、残破的图景,抒发了悲怆之情。试将这样的词语找出来,按下面类别摘录: ①写视觉形象的: ②写听觉形象的: ③直抒胸意的: (四)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常见的写法。作者不言情,而情在景中。阅读时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景”,然后再进一步弄清从“景”中传达出来的“情”。对下面两句话所表现的“景”与“情”怎样理解才正确?试挑选正确的答案。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 A.幽静的 B.清凉的 C.凄冷的 D.明丽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 A.凄苦的 B.烦恼的 C.恬淡的 D.空虚的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 A.单调死板的 B.富有生机的 C.赤地千里的 D.荒凉空旷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 A.惊诧的 B.得意的 C.悲伤的 D.愤慨的 二、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词人按豪放派和婉约派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李煜 ②柳永 ③苏轼 ④秦观 ⑤李清照 ⑥辛弃疾 ⑦姜夔 A.①③⑥⑦/②④⑤ B.③④⑥⑦/①②⑤ C.③⑥⑦/①②④⑤ D.③⑥/①②④⑤⑦ 2.名句衔接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③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⑤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 ⑦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 ⑧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不是以号为名的作家集著( ) A.《淮海集》 B.《白石道人歌集》 C.《稼轩长短句》 D.《白氏长庆集》 4.姜夔《扬州慢》的开头①“淮左名都”,②“竹西佳处”,及上片结尾的“都在空城” ,③分别指的是什么地方?选出正确的一项( ) A.①指扬州 ②扬标州附近一处风景区 ③泛指一般的城市 B.①和②均指扬州 ③泛指一般的城市 C.①②③都指扬州 D.①指南京 ②指瓜州 ③指扬州 5.阅读下列句子完成以下两题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⑧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⑩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上述句子全出自唐人作品的一组是( ) A.①③④⑦⑨ B.①③⑤⑦⑨ C.③④⑦⑨⑩ D.③④⑤⑨⑩ (2)上述句子出自不同作品,对这些作品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古诗 绝句 词 律诗 A ①④ ⑨⑩ ②③⑥⑧ ⑤⑦ B ①⑤ ②⑨⑩ ③⑥⑧ ④⑦ C ①⑦ ⑨⑩ ②③⑥⑧ ④⑥ D ①⑦ ⑨⑩ ②⑥⑧ ③④⑤ 6.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人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选出对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烟波微茫信难求(实在、的确) B.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长诗) D.一尊还酹江月。(把酒洒在地上) E.都门帐饮无绪。(京城门) F.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创作) 8.下列诗句各表现什么季节的景色?顺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⑤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⑦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A.春__________ B.夏__________ C.秋__________ D.冬__________ 【创新能力训练】 整理学过的知识,学会在比较中鉴赏文艺作品。 1.下面各句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古代诗词。请写出每句的出处和作者,这些诗句有何共同之处?试用《雨霖铃》中的一句词加以说明。 ①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②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⑦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某同学对《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一番比较,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他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概括,请你与他合作,得出恰当的结论: ①两位作者的生卒年: 姜 夔 1155—1221年 辛弃疾 1140—1207年 这说明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 《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这说明两首词都涉及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重要历史背景。 ③这两首词都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 《扬州慢》中提到杜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廉颇。 这种写法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论(要求指出这两位词人的不同风格)。 【学科渗透训练】 对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而言,保持自身的体温并非易事,而水生动物要保持体温则更为困难。为使新陈代谢保持在低水平,迄今全世界绝大多数的鱼类都是冷血动物。 根据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而言,保持自身的体温并不是太难的。 B.冷血动物是全世界绝大多数的鱼类。 C.水生动物都是冷血动物。 D.迄今为止世界绝大多数鱼类的新陈代谢都保持在低水平。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课文阅读训练 (一)D (二)C (三)1.①寒蝉凄切 ②晚 ③长亭(都门) ④骤雨初歇 ⑤帐饮无绪 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2.①夜雪暮色,青青、寒水、冷月。 ②清角次寒,戍角悲吟。 ③悲、怆然、感慨、厌、惊。(四)1.①C ②A 2 .①D ②C 二、基础知识检测 1.D 2.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 ③一时多少豪杰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 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⑥千里共婵娟 ⑦人比黄花瘦 ⑧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D 4.C 5.(1)A (2)C 6.B 7.C 8.A③⑧ B⑦ C②④ D① ⑤⑥ 【创新能力训练】 1.①《送友人》李白。 ②《孔雀东南飞》 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④《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⑤《兵车行》杜甫 ⑥《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⑦《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⑧《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这些诗句都表现了离别的悲伤,即“多情自古伤离别”。 2.①生活在同一时代 ②宋金军事对峙 ③用典 ④虽然姜夔和辛弃疾都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社会十分动荡的南宋时代,虽然池们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但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精神境界不同,因此作品的格调也就不同。例如,对敌人的侵扰破坏;姜词说“废油乔木,犹厌言兵”,只是抒发悲痛之感;而辛词则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充满了战斗之豪情。姜词感慨昔盛今衰,再三提到杜牧;辛词则壮心不已,连举孙权、刘裕、廉颇。综观全词进行比较,姜词的基调是“悲”,而辛词的基调是“愤”。 【学科渗透训练】 D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