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注意个性化语言及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语言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正确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实事求是地评价有关人物。 2.从项羽人物性格的弱点分析,探讨悲剧结局的原因。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难点:这场斗争的内容错综复杂,涉及众多的人物,情节波澜起伏,以学生的阅读 速度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完全熟悉的地步,但又需对人物言行熟悉。 解决办法: 1.加强预习,并提出明确要求,不仅在文句上要疏通,结构层次,写作技巧,语言积累都应视为预习的内容。 2.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诵读重要部分。 学生活动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结构层次要清楚。 3.了解与本课有关的历史知识,及项羽这一人物的功过。 二、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解题 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精彩的一段,文中详细地记载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双方紧张、惊险的场面,揭示了刘、项两大势力间的矛盾,刻画出项、刘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刻画了张良、樊哙、项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2.《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田6年破武关入秦,抢行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3.主要人物介绍 项羽和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也是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又坑杀章邯所部降卒二十万人。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王。鸿门宴上不忍杀刘邦,放虎归山,导致了与刘邦展开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于公元前加年,终于在垓下为刘邦所败,突围到乌江自刎而死。司马迁用喜爱的笔触为这个失败的英雄作本纪,字里行间倾注着极大的热情。 刘邦,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司马迁的笔下,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帝王形象。他有远大目标,顾全大局,虽“贪于财货好美姬”,但为与项羽争夺天下,进咸阳城丝毫不犯。他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能及时改正错误,当张良讲明情况后,他改变派兵守关的策略,亲自到项羽军中道歉。他有胆有识,在刘弱项强,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回营地,摆脱了困境。这一切都说明,刘邦能够统一天下绝不是偶然的。 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描写得也栩栩如生。范增的老谋深算,张良的忠诚智慧,樊哙的大胆果断,形象逼真,互相映衬,跃然纸上。 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掌握由此文的词句转化的成语,如“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等。 (2)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军”,“目”,“王”,“活”,“善”等,名词作状语的词,如“翼”,“兄”等。 (3)准确分辨一词多义的词,如“常”,“谢”,“如”,“因”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l.预习课文 ①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②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③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 2.导入新课 ①介绍作家、作品。 ②介绍时代背景。 ③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全文共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三大段,即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 宴会前(开始—“项王许诺”)这是故事开端,发展部分。第一件事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告密”激怒项羽。第二件事是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进言”,使矛盾激化,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情节迅速发展。第三件事是项伯夜告张良被利用。 宴会上(“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到“樊哙从良坐”)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文的主体,写了刘、项双方明争暗斗,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作者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四件事。其中樊哙闯宴,气慑项王,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点。这部分显示了项羽内部的意见分歧,和情势急转直下,项羽走向被动的形势。 宴会后(“须臾”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写刘邦安然脱身的经过。刘邦回坝上,“立诛杀曹无伤”,消除隐患,是故事的尾声。 四、总结、扩展 《鸿门宴》叙述了刘邦、项羽两支起义军分路联合攻打秦朝,刘邦先入关破咸阳后同项羽展开的一次政治斗争。课文故事完整,情节紧凑而曲折生动,由曹无伤密报项羽写起,以刘邦立诛曹无伤结束,首尾照应,综合自然。本课的学习,需注意情节的安排。 扩展 赏析项羽的《垓下歌》,把握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鸿门宴》的故事,人物形象生动,情节环环相扣,作者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项羽自大无谋,沽名轻敌。刘邦机变狡诈,虚心下问。范增老谋深算。张良机智多谋。樊哙忠厚豪爽,都得到生动的描写。 作者在刻画人物中,运用了对比、映衬手法,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突出。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述故事情节。 2.学生讨论。按座位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推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做小结。 讨论题。从项羽、刘邦的人物形象分析入手,认识鸿门宴斗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关于项羽形象 (1)勇而少谋。(当听到刘邦“欲王关中”,即怒不可遏,必“击破沛公军”,当听到刘邦一席虚假言辞之后,怒火即消,而说出告密人姓名。) (2)沽名轻敌。(拒范增之谏,信刘邦之谎,纳项伯之言,刚愎自用,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从宴会上的排座次,到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从对范增在席间想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到沛公逃席安然受璧,均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3)自矜功伐。(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处理,便轻信刘邦的屈从、臣服,便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最终遭致失败) 正是项羽的这些弱点性格特征,揭示了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了。 关于刘邦的形象 (1)机变狡诈的性格。(刘邦有“欲王关中”之心,但一旦危急,就笼络项伯为己用,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 (2)坚决果断。(亲往鸿门谢罪,阻止项羽进攻,能屈能伸中见大胆、果断,对曹无伤的处理则是“至军,立诛”。) (3)虚心下问。(危急时,能听进下属意见,求教于张良、樊哙。使他处劣势而变主动。) 关于其他人物形象 项羽集团中的人物 范增。有远见卓识,性格刚烈,他断言刘邦“志不在小”,叫项庄击杀刘邦。举所佩带玉决,示意项羽杀刘邦。碎玉斗,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项伯。看重情义,而不易为假情义所迷惑。 刘邦集团中的人物: 张良:忠心耿耿,足智多谋。请项伯调停,使项羽气消。项庄舞剑关键时刻,他叫来了樊哙解围;“留谢”一事也处理得恰当。 樊哙。非凡勇敢而又粗中有细。举剑拥盾入军门,撞倒卫士,闯入军帐,披帷立,瞋目视,“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气势压倒项王。大杯饮酒,大口吃肉的举动,显示了他的英勇、豪壮、威武。一席诘责的话,把项王说得“未有以应”,他以自己的忠厚和胆识,缓和了刘邦身边的危急形势。 综上所述,刘邦因善用机谋,内部统一而取胜。项羽因胸无谋略,沽名自傲,内部矛盾重重而失败。作品在刻画人物中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映衬手法,刘邦善于谋略,手段灵活,他的下属文官武将,都能为他出谋划策,拼死效力,即使是刚结识的项伯,也在危急中帮了他,这与项羽有范增这样的谋臣而不能信任、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了刘邦、项羽外,张良与范增,项庄与樊哙,都在对比,映衬中显示了不同的个性。 四、总结、扩展 通过项羽与刘邦之间斗争情况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历史借鉴。项羽的力量本来是可以打败刘邦的,但由于他在几次紧要关头,骄傲自恃,贪图虚名,胸无胆略,结果放走了刘邦,取消了攻打刘邦的计划,使刘邦得以积蓄力量,最后击败了项羽。故事启示我们,对于穷途末路的敌人,决不能宽仁,一定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 从刘邦角度说,他之所以取胜,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内部团结一致,密切配合,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扩展阅读 班固的《汉书·高帝纪》记鸿门宴一事,基本上摘抄《史记》。下面是该文最后的一部分。读后与第5—7段做一比较,作者作了哪些删节?并陈述删节的理由。 “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指随从之旨),独骑,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项王曰:“沛公安在?”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去,间至军,故使臣献璧。”羽受之。又献玉斗范增,增怒,撞其斗起曰:“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参考答案] 删节的内容有①沛公和樊哙关于辞行问题的对话,②沛公令张良留谢有纲无细节,③张良入谢,略去礼节性的话语,④删去沛公至军立杀曹无伤一事。 删节说明了什么? 从写作形式上看,班固只保留鸿门宴会故事的梗概,而司马迁则重视细节的描写和刻画。但也可以看到,班固删去的细节,均与刘邦当时的惊惶万状的心态有关,班固“为尊者讳”,故删去。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总结全文,归纳文言知识,扩展知识。 二、整体感知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它记载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场面。这场斗争,是项、刘从联合反秦到互争霸权的历史转折点,预示了“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发展趋势。学习本文就着重领会以下几点:其一,情节曲折动人,扣人心弦。其二,关于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以及人物之间的对比映衬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其三,理解本课有关实词活用的知识和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以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实词活用的知识和特殊句式。 1.指出下列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指出古今意义。 当是时(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下文“张良是时从沛公”中“是”同此) 范增说项羽曰:“……”(说——劝说,劝告。读shuì。今常用义为,说话。下文“鲰生说我曰”中“说”同此)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函谷关以东地区,不是今之山东省) 亡去不义(去——离开。今常用为,往。下文“于是项伯复夜去”、“于是遂去”,“沛公已去”中的’“去”同此) 约为婚姻(婚姻——结成亲家。今常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词) 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王,名词的意动用示:以……为王) 指出下面加点字的意思,正确分辨一词多义。 为: 使子婴为相(wéi,担任,动词) 为击破沛公军(wèi,替,介词) 皆且为所虏(wéi,被,介词) 何辞为(wéi,呢,句末语气) 军: 沛公军霸上(驻军,名词) 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当: 当是时(在……的时候,介词)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动词) 说: 范增说项羽曰:“……”(劝说,动词。读shuì。下文“鲰生说我曰”中,“说”同此) “而听细说(话,谗言,名词。读shuō) 幸: 妇女无所幸(“加恩”的意思,封建君王对妇妾的宠爱叫“幸”,动词) 故幸来告良(幸亏,幸而。副词) 善: 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好,动词) 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形容词) 积善成德(《劝学》)(善行,好事,名词) 从: 张良是时从沛公(跟从,动词。下文“毋从俱死也”、“樊哙从良坐”中“从”同此) 从郦山下(由,自,介词。下文“从此道至吾军”中“从”同此) 事: 具告以事(事情,名词。下文“沛公今事有急”、“今事有急”、“今日之事何如”中“事”同此) 吾得兄事之(侍奉,服侍,动词) 亡: 亡去不义(逃跑,动词) 此亡秦之续耳(灭亡,动词) 去: 亡去不义(离开,动词。下文“于是项伯复夜去”、“于是遂去”、“沛公已去”中“去”同此) 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故: 故听之(所以,连词。下文“故幸来告良”中“故”同此) 吾安与项伯有故(旧,形容词。在此用作名词,老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足: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够,副词) 再拜献大王足下(“足”和“下”构成复合词,表示对别人的敬称。下文“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足”同此) 卮酒安足辞(值得,副词。下文“不足与谋”中“足”同此) 军: 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言: 曹无伤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言语。名词)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像,如同,动词) 沛公起如厕(往,去。动词) 固不如也(不及,赶上) 如今人方为刀俎(现在,双音词) 籍: 籍吏民(登记户口,动词) 籍何以至此(项籍,名词) 然: 然不自意(可是,转折代词) 不然(这样,指示代词) 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词尾) 意: 然不自意(料想,动词) 其意常在沛公也(心意,名词) 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下文“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曰:‘坐’”、“樊哙从良坐”中“坐”同此) 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立: 立而饮之(站立,动词) 立诛杀曹无伤(立即,立刻,时间副词) 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动词) 未辞也(告别,告辞,动词)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讲较,动词) 行: 大行不顾细谨(行为,作为,名词) 道芷阳间行(走,动词) 置: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动词) 置之坐上(搁,安放,动词) 道: 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从此道至吾军(路,名词) 之: 珍宝尽有之(它,代词,代珍宝)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动词) 今者有小人之言(的,结构助词) 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与非常也(判断句) 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 沛公欲王()关中(省略介词) 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宾词) 因击沛公于坐(介词结构后置) 四、总结、扩展 学习文言文,首先就是能正确译文,译文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古今词义的差别,以今释古必然会使译文进入误区。第二,要熟悉文言文中通假的现象。在译文中如果我们遇到从意义上讲,不管本义或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要从读音、字形,联系上下文看是否跟另一个意义可以讲通的字相同或相近,以认定它的通假意义和正确译文。第三,准确辨别词类活用的方法,找到活用的规律,突破其难点。 扩展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一题。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编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百事实中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①(chuǎn)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②详择焉! (选自贾谊《治安策》) 注:①舛逆——错乱,矛盾。本末舛逆,指本末倒置,地方势大,朝廷势小而言。②试——请,这里是客气。 1.指出文中三个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A.()通()意思是()B.()通()意思是()C.()通()意思是() 2.翻译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并指出此句在该段中属于哪种论证方法。 译句: 论证方法: 3.“胡可谓治”的“胡”与下面哪句中加点字同义。(   ) A.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曷不委心任去留          D.奚惆怅而独悲 4.与“因陈治安之策”的“因”意思相同的加点字是(   ) A.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B.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C.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D.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5.“因谓之安”的“之”其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 A.作第三人称代词     B.作指示代词 C.助词不必译       D.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6.本文出自哪个年代(   ) A.唐代    B.西汉    C.宋代   D.东汉 7.用十五字以内的字数概括本段内容 [参考答案] 1.A.“太”通“叹”,叹息。B.“厝”通“措”,放置。C.“孰”通“熟”,这里是深刻,详尽的意思。 2.译句:把火放在柴堆下面而人躺在柴堆上面睡觉,火还没有烧起来的时候,就说那里平安无事,当前国家的形势,与这种情况有什么区别呢? 论证方法——设喻论证 3.A4.A5.B6.B 7.局势紧急,说明自己上疏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文学评论。 题目:试析樊哙人物形象的塑造 板书设计: 鸿 门 宴 司马迁 项羽主动 刘邦被动 有内奸告密 内部有奸细 宴会前 告密欲去 有40万军队 有10万人马 夜告笼络 有范增谋划 没有与项羽 开 端 有攻打准备 作战准备 ↓ 刘邦谢罪 | | ↓ 范增举玦 轻信 狡黠 发 展 宴会中 项庄舞剑 刚愎 权变 ↓ 樊哙闯帐 沽名 拉拢 高 潮 刘邦逃席 自傲 ↓ 轻敌 虚心 结 局 | | ↓ 沛公脱身 内部分歧 肃清内奸 尾 声 宴会后 张良入谢 失掉耳目 内部团结 立诛无伤 ↓ ↓ 项羽被动 刘邦主动 ●有关资料 一、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相,珍宝全都占有了。”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恋钱财货物,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友好。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死在一起。”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都告诉项王。”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不合道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第二天早晨刘邦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并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不熟的猪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乘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走,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沛公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再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再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二、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省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材料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并派兵把守函谷关;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附: 秦汉之际大事记 (表中按当时以10月为岁首记事) 前209年 7月陈涉起义。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08年 12月陈涉死。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前207年 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11月项羽渡河,12月大破秦军。7月章邯投降项羽。8月秦二世为赵高所弑。9月子婴为秦王。 前206年 10月子婴投降刘邦。12月刘、项会于鸿门。4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郑。 前205年 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5月刘邦逃至荥阳。 前204年 4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7月刘邦逃离荥阳。 前203年 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02年 10、11月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大败。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 四、补充注释 1.范增(前277—前204) 居(今安徽桐城南)人,素家居,好奇计。项梁(项羽叔父)起兵后,他前往劝说项梁立楚王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赵时,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渡河救赵。行至安阳,停四十余日不进,项羽乃杀死宋义,夺其权,率军渡河,大破秦军。项羽由是为诸侯上将军,范增成为他的主要谋士。刘邦甚忌范增,乃用反间计;项羽疑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离去,中途病死。 2.臣为韩王送沛公。 张良曾劝说项梁立韩成为韩王,韩王用张良为申徒。刘邦沿河南西进击秦,中途经韩,张良引兵从刘邦。戏下之会后,刘邦被迫迁汉中,乃遣张良归韩。后韩王为项羽所杀,张良抄小路逃往汉中,成为刘邦的主要谋士之一。 3.项羽、项伯东向坐。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五、司马迁论项羽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后“太史公曰”) 六、《汉书·高帝纪》记鸿门宴刘邦逃席事 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羽问:“沛公安在?”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去,间至军,故使臣献璧。”羽受之。又献玉斗范增,增怒,撞其斗,起曰:“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七《鸿门宴》评析(李知文、刘永章)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天下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因此,《鸿门宴》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7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9月起兵江东(今江苏吴、沛),被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吴广、陈胜相继牺牲,“世世楚将”的项梁,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9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统帅南路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无内诸侯”。11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的项王营),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为何两支反秦势力,突然剑拔弩张,互相厮杀起来?这有着极为深刻的原因。原来,刘、项各自都有南面称孤之心。想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时,也曾颇为自负地说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果然,秦王朝覆灭后,刘、项之间的矛盾便逐渐趋于激化。刘邦先入咸阳后,本来“欲止宫休舍”,只是听了张良“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留侯世家》)的劝诫,才“还军霸上”。但离咸阳之前,极力制造“吾当王关中”的舆论,以期得到父老、豪杰的支持。后又采纳鲰生的意见,“距关”,这表明刘邦做关中王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而项羽对关中王也早就馋涎欲滴,又有四倍于刘邦的兵力,故骄横不可一世,宁可负约也要把关中据为己有。因此,刘、项之间大规模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势不可免。《鸿门宴》便是“楚汉相争”的第一个回合。 (二)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楚汉相争”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这个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鸿门宴”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这样的具体矛盾:刘、项因争夺关中王产生了不共戴天之仇,军事力量处于劣势的刘邦,宴会前,面临大军被击溃的危机;宴会中,又可能遭受杀身之祸。然而刘邦却竭智逞才,随机应变,转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向着他既定的目标跨出了一大步。故事情节即围绕这一线索循序展开,忽张忽弛,跌宕有致,引人入胜。 一开头是战云密布。项羽胜利结束大破秦军主力的“钜鹿之战”以后,于公元前206年11月西行来到函谷关。不料大军受阻,又闻刘邦已破咸阳,继而又得到刘邦部将左司马曹无伤关于“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真如火上加油,不禁勃然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接着又有谋士范增对刘邦“其志不在小”的分析和“急击勿失”的建议,使气氛更趋紧张;再加以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私见张良,密告军情,刘邦闻之“大惊”,仿佛两军即将展开一场厮杀,令读者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 然而,一夜之间空气骤变。这是由于刘邦在此千钧一发时刻,采纳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并针对项羽慕虚名的思想弱点,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项伯这一微妙角色,不但“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而且竭力为刘邦说情:“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对其“亲信”项伯的话竟丝毫不疑,当即“许诺”,紧张的临战气氛便开始缓和。但是,毕竟项羽与刘邦尚未见面,项羽的诺言似乎未可全信。 刘、项晤面,项羽“因善遇之”,与之同饮。但实际上,主宾各怀计谋。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时而紧张,时而和缓,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整个“鸿门宴”的情节,大体可概括为三起五落。 三起:宴会开始后,“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气氛始趋紧张,一起;项羽因为没有察觉项伯徇私通敌,完全相信了项伯的劝告及刘邦的表白,“默然不应”。而主张“急击勿失”的范增不肯罢休,离席叫项庄进来以舞剑为名,企图“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于是宴会顿时充满杀机:读者眼前,项庄和项伯拔剑对舞,一攻一守,心照不宣,气氛更趋严峻,二起;张良如坐针毡,离宴找樊哙告急,樊哙撞倒守门卫士,闯宴怒视项羽,项羽“按剑而跽”,此时故事发展到最高潮,紧张的气氛达于极点,伴随刀光剑影而发生的血肉横飞的事件似乎已不可避免,三起。可是,事情却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紧张的气氛竟逐步缓宕下来。 五落:项羽对于贸然闯宴的樊哙不但不怒,反而赞樊哙为“壮士”,读者的心弦稍觉松动,一落。接着,樊哙又锋芒毕露地指斥项羽,颂扬刘邦,其调子虽然是刘邦语言的翻版,却比刘邦要尖锐得多,但“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刘邦与樊哙配合之默契,使项羽更加相信刘邦无意做关中王,读者的心弦又进一步松弛,二落。但是,杀机仍未彻底消除,身处“鱼肉”地位的刘邦坐不安席,机警地托词离宴,樊哙、张良会意随出,宴庭内外一片动乱,司马迁描述却有条不紊,使读者的视线在宴庭内外不断移动变化:庭外,“宾客”刘邦与群臣紧急策划脱身之计;庭内,“主人”项羽与左右还不知道,于是“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气氛张中有弛,三落。情节继续发展:庭外,刘邦轻骑简从,抄小路脱身回营;庭内,张良献礼,项羽“受璧”,四落。此时范增的全盘计划被打乱,因此,范增受玉斗后,“拔剑撞而破之”,满腹怨恨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一很有见地的预言,完全为后来事态的发展所证实。“宴会”至此结束,刘、项冲突暂时转为平缓,五落。 (三) 鲁迅高度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的确,司马迁不但是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巨匠。从对“鸿门宴”这场政治斗争的描写,我们即可窥见一斑。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鸿门宴”从始至终充满矛盾,推波涌澜,扣人心弦。开头是黑云压城,杀机四伏,可是刘邦假意向项羽谢罪,紧张气氛骤趋缓和;待到项庄拔剑起舞,刀光剑影充盈宴厅,气氛又趋紧张;等到樊哙拥盾强行入军门,项羽按剑而跽,则把矛盾推向高潮。接着刘邦离席、逃跑,张良留谢,气氛逐渐缓和。作者正是在如此紧张急迫、剑拔弩张的斗争中,通过每个人物的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立刻大怒,简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见到刘邦谢罪,却洋洋自得,并脱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樊哙尖锐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听说刘邦逃走,也仍处之泰然,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相反,刘邦听到项伯密报军情,马上紧急研究对策,第二天亲赴鸿门假意屈从,听项羽说出曹无伤之后不动声色,樊哙闯宴后,趁气氛稍缓之机托词离席,命张良留谢,不辞而逃,后又断然诛曹无伤。这一系列言行,充分显示了刘邦机敏精细,能谋善断的性格。此外,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形成鲜明对比,形象栩栩如生。 其次,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常常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突出个性。例如,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描写场景则犹如目睹。例如写樊哙闯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一紧张场面的描绘着墨虽不多,却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心情顿感紧张。又如,写“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三言五语,就把宴会上杀气腾腾的场面勾画得动人心魄。南宋人刘辰翁曾赞扬这段文字说:“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这是对《鸿门宴》作者艺术功力极其中肯的评语。《鸿门宴》中的一些语言,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劳苦功高”等等,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而“鸿门宴”则已成为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 (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