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苏教版] 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 第二板块:词别是一家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总结全诗。 ??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关于词人: 课本注释 太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然而也逃不过普通人的聚散离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蝶恋花]。 三、?诵读全词 1.?对照注释,注音 2.?听读录音 3.?齐读 四、?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3.?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写悲情???烘托 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不见 ?????“寄彩笺”????“知何处”?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 5.?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 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 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 五、?小结: 1.?齐读本词,上阕低沉婉转,下阕开阔畅达,试用声音充分体现。 2.?你对赏析诗歌有什么心得。 六、?延伸作业 试赏析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语言导入 ?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离别的名句。 ? 教师准备: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 是啊!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二. 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首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柳永。 教师补充: ????柳永,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善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柳永两次科举都落第,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在词中他写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牢骚歌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后来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他自我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三.整体感知 1.仔细聆听,用心感受:播放音乐,教师朗诵,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诵之后,能不能找出本词的关键词?伤离别 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悲伤低沉) 2.移情入境,化身柳永: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先全班朗读,再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伤离别”的?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赏析,并朗读自己赏析的句子。 四、赏析全词: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意象运用为重点)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出无奈和难以割舍。 ?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既说"烟波",又说"暮霭",更说"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说"千里",又说?"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例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例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你要出门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我来为你送别,我不送你金银,也不送你珠宝,我就折一条青青杨柳枝送给你,表示我希望你能留下来。正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 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例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学生推荐朗诵,学生评价 通过刚才的分析,相信大家对这首的情感把握应该较之前进步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诵一下。 六、风格赏析?-?-?柳词的婉约美? 东坡在玉堂,有一幕士善识,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 ????? 后人常以\"大江东去\"与柳永\"杨柳岸\"对举说明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种风格,你认为从?这个形象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婉约词有何特点?? ??  讨论、明确: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②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沉缠绵。③?创设的意境有凄清之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 ?七.小结 柳永的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清代词人冯煦曾这样评价他:“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希望大家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你定会收益匪浅。 ?八.布置作业 ????????背诵《雨霖铃》,有兴趣的同学可将它改编成现代歌词或散文。 《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两首词《点绛唇》《一剪梅》。 ??二、?诵读 学生个读(配乐) ????2、?齐读???????????????????????????????? ??三?、作者简介,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 ??四?、《声声慢》赏析: ?????? 品味意境,鉴赏佳妙,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教师预设的问题如下: ????? 问题一、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教师引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确定——“愁”字 问题二、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 ?明确:?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何?(选取此句鉴赏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以下词句鉴赏方法相同。) ?? 教师引导:挖掘“寻寻觅觅”这四字后面隐含的信息; ??? 挖掘“冷……”后面隐含的丰富情感。?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引导:?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 ??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比较少女时的醉酒) ??????????????????????????????? ?如梦令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该绿肥红瘦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 ???? 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 ???? 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欣赏金石拓片。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试分析结句之妙。 ???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 ?? “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 五?、引导学生对全词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进行归结: ?????? 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你能说说这首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吗? 1、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声声慢》写的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2、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六?、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七、?背诵全词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