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悚然(sǒnɡ)    监生(jiàn)    窈陷(yo) B.新正(zhēnɡ) 草窠(kē) 炮烙(lào) C.倔强(jiànɡ) 歆享(xīn) 荸荠(qí) D.踝骨(luǒ) 谬种(miù) 朱拓(tà) 解析:A项,“窈”读yǎo;B项,“烙”读luò;D项,“踝”读huái。 答案:C 2.下列各项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消瘦   桌帏   负咎   末路穷途 B.委实 怨府 寒喧 沸反盈天 C.简捷 仰仗 应酬 宽洪大量 D.皱眉 银镯 诧异 走头无路 解析:A项中“负咎”应为“负疚”;B项中“寒喧”应为“寒暄”;D项中“走头无路”应为“走投无路”。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的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袁膑教授认为今天的低碳建筑,不________为行业乃至整个环境作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先进的低碳建筑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充分保证人的健康。 ②据路透社报道,铃木计划在下月________与通用的合作开发计划,铃木以前很依赖曾经是公司最大股东的通用汽车,帮助其开发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问题。 ③你从超市货架上拿下一瓶饮料时是否有过刹那________,这瓶饮料安全么?它会不会不合格,甚至含有致命毒素? A.但是 终止 犹豫     B.单是 中止 徘徊 C.但是 中止 徘徊 D.单是 终止 犹豫 解析:“单是”即单纯是、单单是,作副词,相当于只是;“但是”作连词,用在后半句话里表转折关系,往往与“虽然”“尽管”等呼应。语境不是转折关系,所以选“单是”。“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强调外力作用;“终止”指结束,停止。语境说的是结束开发计划,不存在外力强制的意思,所以用“终止”。“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多指行动;或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犹豫”指拿不定主意,多用来指心理活动。根据语境用“犹豫”更恰当。 答案:D 4.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B.22岁的牙买加飞人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一战成名,他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曝,少不更事时曾吸食过大麻。 C.拳王梅威瑟表示,只因为林书豪是个亚洲人,所以才被人们追捧。林书豪对他的这一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评论不以为意。 D.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婶,祥林嫂这种人虽很可怜,但伤风败俗,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 解析:“沸沸扬扬”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用以形容议论纷纷,而这句是说“合伙劫她去”这件事的影响,不合语境。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美国苹果公司前任总裁乔布斯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尚,所以缔造了自己的企业,不断开发出最先进的电子产品。 B.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C.美国民众在纽约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抗议政府的权钱交易和贫富差距日增等问题,如今已成为席卷全美的社会运动。 D.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手段?大规模动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解析:A.用“所以”联系上下句,强加因果。C.结构混乱,前面的主语为“美国民众”,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暗换成了“‘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搭配不当,“抗议……问题”动宾搭配不当。D.表意不明,前面提出的是具有两面性的两个问题,最后一个分句中的代词“此”指代不明确。 答案:B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 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 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 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 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 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6.第3段中写到“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她是出来乞讨的,为什么要拿出身份证来?从小说人物描写的角度看,这身份证对描写人物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拿出身份证来是为了向人们证明她并不是一个职业的乞讨者,完全是生活所迫,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才出门乞食的。②作者巧妙地借助于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了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她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女性。这就和眼前刚刚遭遇不幸、羞涩、自尊的女子以及后来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没有羞怯、没有自尊的职业乞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这是侧面描写。 7.第一次向人们乞讨的这个女子,有两次流泪:“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这两次流眼泪的原因是一样的吗?(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次流泪的原因是不同的。前一次,“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是为了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为了自己可怜的孩子,更为自己不得已出来乞讨而承受的心灵上的痛苦而流泪;“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则是为自己遇到一个好心人而流出的感激的泪。 8.三年后,第二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个女子的几次笑,表现了这个女子的性格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年后,第二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个女子的几次笑则表现出这个女子已经沦为一个职业的乞丐。“笑嘻嘻”“阴森森地笑”表现了她在经过三年的乞讨生涯之后灵魂的麻木和自尊的丧失。 9.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死去,作者为什么却以“人,又少了一个”为标题?(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是以物质和精神的形式同时得以存在的。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已不复存在了。作者以“人,又少了一个”为题,正是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三、表达交流(10分) 10.根据下列情景,以“雪花”为重点,扩展成一段不少于70字的文字。(6分) 情景:旧历新年  雪花  祥林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旧历新年,鲁镇的人们在毕毕剥剥的鞭炮声中忙着“祝福”。祥林嫂却在呼啸的寒风里蹒跚而行,梅花大的雪花洒落在她佝偻孤单的身上,褴褛单薄的衣衫,凝结成了岁月苍白的碎片。 11. 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修辞手法,再续写两个语意连贯的句子。(4分)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中,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封建妇女形象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描写而格外引人注目。在现代文学的百花园里,她们是枯萎的花朵; , , 。 答案:(示例)在现代文学的天空里,她们是闪着寒光的小星;在现代文学的江河里,她们是冷涩的浪花。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