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版本: 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7课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古代散文名篇之一,抒情性很强。围绕“孝”字做文章,陈述事理,体现李密孝顺祖母的一片拳拳之心,其先尽孝再尽忠的苦心,令人不忍辩驳。孝敬长辈,在今天仍未过时。 三、学情分析: 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对这一话题并不陌生,只是本课涉及的语汇较多,学生积累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1、在第一课时已理解文言词语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 2、加强诵读,体悟作者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 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体悟文旨,理解难懂的段落。 六、教学思路(设计思路): 理清课文脉络,思考讨论李密怎样处理尽孝与尽忠这一矛盾的,最后延伸拓展到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尽“孝心”。 七、教学方法: 自主研究 讨论归纳 八、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巩固前一课时所积累的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内探究思考题。 九、课时安排: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苏轼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必不慈。”我们要通过本课来感受李密对祖母的一颗拳拳之心。  明确《陈情表》是以“孝”著称的古代散文名篇,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诵读。 2、借助资料书《学考对接》理解各段所陈述的内容。 3、思考:李密为何事而“陈”? “陈”了什么? 4、讨论:李密在提出“终养祖母”这一要求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5、本课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什么地方写了“忠情”? 6、李密以“终养祖母”为由,表明不愿出仕为官的心迹,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时期你却出来做官呢?假如你是李密,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 7、思考:李密最后提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尽孝与尽忠的矛盾?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1、订正字音,流畅朗读。 2、结构梳理。 3、除臣洗马,不能就职。 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4、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诏书切峻;而刘病日笃;进退狼狈。 5、第三段写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写忠: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6、李密将孝治天下之“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之“情”作了对照,其选择不言而喻。因此他不回避在蜀汉做过官的历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本来就希图官职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明白自己不仕的原因只有一个:祖母病重。 7、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办法,合情合理,不易被疑。  理解内容,感受祖孙情深,学会做人,学会保全自己。  三、积累文中成语 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 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古今对照,掌握成语   四、拓展讨论 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美德,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 另一方面:孝敬长辈,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在对比讨论中明确: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孝敬长辈?若遇长辈蛮不讲理时该怎样尽孝?(可以“孝而不顺”:孝敬,但不盲目顺从。)  板书设计 陈述相依为命之苦{身世之苦、现状之苦} 陈述进退狼狈之难{征召之殷,退很难;祖母病重,进更难} 陈述孝治天下之政(着眼君王) 陈述先孝后忠之心(着眼自己)   十一、教学反思:本课属第二课时,文言词语的积累已在第一课时完成,因此学生在翻译时因掌握不牢而出现理解偏差。拓展讨论时气氛较热烈,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