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一册 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阅读中理清各课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下面分篇分析。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此篇讲话稿讲述的具体内容。 2. 了解演讲稿的一般写作特点,品味讲话稿语言的独到魅力。 3. 明确作为当代学子在建设祖国当中争当知识先锋的责任。 (二)关于课文: 1. 演讲词:就形势或重大问题,在集会上发表的讲话、演说的讲稿。演讲辞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针对性强,根据听众的职业、思想、文化状况、心理、要求等确定讲什么和怎样讲;中心突出、感情真挚,即善于抓住听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讲透它,善于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动听众;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2. 写作背景: 1998年5月4日,来自国内外各方面代表共八千多人,济济一堂,在首都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庆祝北京大学百年华诞。这一庆祝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庆祝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就是5月5日发表在国内各大报纸上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 重点、难点: 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作者在文中借这一特殊的日子阐述了全国高等院校和广大青年学生所面临的形势与肩负的重任。详细论述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意义,从而表达了自己对青年的期望之情。这是文章重点。 课文中作者站在国家的高度,阐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联,增强了一种紧迫感,从而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献身祖国的目的。并未局限于参加庆典上。学习时要注意领会作者宕开笔墨,大处着眼的写法。 4. 层次结构:  5. 难点解析: (1)在第二段与第四段间加进回顾百年中国史一段的作用。 第二段谈到戊戌变法,北大应运而生,北大是随时代的步伐前进的。校史离不开国史,将校史与国史联系起来,说明北大对于国家民族具有非同小可、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对北大的高度评价。 (2)对四个希望(即四个“统一”)排列顺序的理解,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四个“统一”就是处理四种关系,分别是“思想修养”、“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艰苦奋斗”。四者的逻辑关系是:加强思想修养是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前提;服务祖国人民则是投身社会实践的宗旨;艰苦奋斗则是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的思想准备和必由之路,即按照前提——途径——目的——条件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3)课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作者在回顾百年来北大发展历程时,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北大有光荣革命传统,是新文化运动中心和五四运动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其二,北大作为我国重要教育、学术文化阵地,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创造了许多重大成果。以上概括既简要又全面。 《记念刘和珍君》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英勇斗争、互相救助、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理解作者对革命斗争的深刻见解,体会作者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 2. 采用逐句逐段地精读课文,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归纳每一部分的中心,进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3.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结合文意和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含义深刻的语句。 (二)关于课文: 1.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论文。杂文短小精悍,样式较多,如随笔、杂感、杂谈、笔记等均为杂文。杂文一般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总是针对某种观点、某种现象发表看法。因此阅读时一定要结合背景和所针对的人与事,才能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如阅读本文必须联系“三·一八”惨案这个背景。 2. 重点: (1)思路:起点是本文写作缘起,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2)课文在第一、二部分围绕写作缘起的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怀念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未屈服于军阀政府的淫威;反动势力方面,提到“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则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 同时,作者把自己的感情也坦陈于读者面前,悲哀、愤怒,为后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3)关于烈士的事迹,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 写平时,第三部分,写出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精神。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为“暴徒”之何有?反而暴露诬陷者的暴虐。写遇害又从事件概况写到遇害细节。 (4)关于惨案意义,作者的思想深刻之处则在于并非一味肯定,而且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并探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3. 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整句话有三层意思:①表示要更深入体会这浓黑的“非人间”;②为不能以更好的方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③警告反动派及其走狗,血债是一定要用同物偿还的。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就在沉默中灭亡”。“惨象”和“流言”概括了反动派的凶残和走狗文人的无耻。“已使”、“尤使”构成递进关系,突出流言的欺骗性和凶残,因为它为杀人者开脱,因为它混淆视听,使惨遭杀戮的爱国青年再受诬陷。作者以选择句式指出民族两种前途:爆发或毁灭。作者实则号召人们起来斗争,以求得中华民族的真正前途。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其中“三个女子从容地……攒射中”这一景象联系上文有关死难者临危不惧、相互救助的记叙,应是对她们“竟能如是之从容”的举动的崇高评价和赞颂。另一方面作者说“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用了反语,讽刺了杀人者的野蛮暴行;“中国军人……抹杀了”也用了反语,讽刺了段祺瑞执政府“三·一八”大屠杀比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这句是对“真正猛士”的热情讴歌。意为真正的革命志士面对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毫不畏惧,奋然而起,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的前途、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这是何等伟大、崇高啊! 【模拟试题】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 解释加点词语: 1. 兴学图( )强 2. 应运( )而生 3. 百折不挠( ) 4. 享( )誉中外 5. 自强不息( ) 6. 永葆( )生机 7. 民不聊( )生 8. 发愤( )学习 9. 风华( )茂 10. 科教兴( )国 11. 已见端倪( ) 12. 砥砺( )品格 二. 北大创建的背景、北大对祖国的贡献、北大的传统分别是什么? 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1. 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答: 2. “摇篮”“前沿”“力量”“桥梁”之间是什么关系?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四. 简答题: 1. 文中所谈的四点“希望”与五四运动的精神是怎样的关系? 答: 2. 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 3. 怎样理解“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这句话的含义? 答: 4. 为什么说“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 答: 5. 青年人要有理想,为什么还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精神? 答: 《记念刘和珍君》 一. 下列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噩耗(消息) 不惮(怕) 黯然(忧伤) 流言(流动) B. 长歌当哭(当作) 销行(销售) 菲薄(微小) 逝者(走了的) C. 立仆(倒下) 罗网(罗织) 喋血(流血满地) 勇毅(果决) D. 殒身不恤(死亡) 尸骸(骨头) 桀骜(性格暴烈) 沉勇(沉着) 二.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鲁迅的( ) A. 《南腔北调集》 B. 《华盖集续编》 C. 《且介亭杂文》 D. 《呐喊》 三.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 ) A. 沉痛的悼念与愤怒批判相结合。 B. 刘和珍的事迹。 C. 总结历史经验。 D. 揭露军阀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 四. 作者结尾写道:“呜呼,我说不出话来。”这样写的用意是( ) A. 心情过于激动、忧伤,实在写不下去。 B. 表示还有许多话要说,但故意虚设,让人们共同抨击反动当局。 C. 与第一部分照应,作者深感“言不尽意”,还有许多话要说,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 D. 表示作者该说的话已说完,是以此来记念刘和珍君。 五. 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 对比、反问、反复、对偶 B. 对比、设问、反复、对偶 C. 对偶、反问、反复、对比 D. 对偶、设问、反复、对比 六. 填空简答题: 1. 鲁迅,原名________,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叫________,他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一部叫________。 2. 《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了________时陶潜的四句挽歌是:“________。”这四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引此诗有________之意,寄托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深挚感情。 七. 选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意义最接近的一项。( ) A. ①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②老汉拄着拐棍,背着草筐,整天孤独地踯躅在田野上。 B. ①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子弹的攒射中的时候。 ②可是这复杂辗转的全部过程只用了七个多小时。 C. ①我们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②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D. ①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又始来听我的讲义。 ②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整天沉湎于酒色,不思收复失土,实在可恨。 八.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开头写道:“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分析一下这个时间状语的含义。 九.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对“中国人”的理解哪一项正确? ( ) A. “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 B. “中国人”指为反动统治效力的走狗文人。 C. 泛指愚昧、落后、麻木的中国人。 D. 指一切反动,腐朽,没落势力的代表人物及其走狗。 十.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1. 本文段记叙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段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段文字着重表现了刘和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刘和珍为什么流泪?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 1. 谋求 2. 时机 3. 屈服 4. 在社会上取得(荣誉) 5. 停止 6. 保持 7. 依赖、凭借 8. 决心努力 9. 风采、才华 10. 振兴 11. 事情的眉目、头绪 12. 磨练 二. 北大创建的背景是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戊戌变法,爱国志士兴学图强。 北大的贡献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的思想,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大的光荣传统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三. 1. 应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为人类解决面临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成果交流的桥梁。 2. 四者是各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比喻 四. 1. 这四点“希望”与五四精神是一致的。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今时代,如果做到这四点“希望”,正是继承了五四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习科学文化是前提,学有专长,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思想修养是保证,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3. 从成长的角度看,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要把二者统一起来,这是古今许多人成功的经验。 4. 只有把个人抱负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5.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的振兴,是非常艰巨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挑战。光有远大理想,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是难以成功的。胜利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艰苦奋斗的人们。 《记念刘和珍君》 一.D(A. 流言:四处传播无根据的 B. 逝者:死去的 C. 罗网:捕鸟用的网) 二. B 三. A 四. C 五. C 六. 1. 周树人 《狂人日记》 《呐喊》 《徬徨》 《朝花夕拾》 2. 东晋 亲戚或余悲,他日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和山陵同化而已。青山埋忠骨 牢记死者遗愿 死者当与青山同在。 七. A(B. ①“转辗”,动词,在句中有“翻来覆去”意;②“辗转”,形容词,在句中有“曲折”意 C. ①“菲薄”,动词,有“看不起”之意;②“菲薄”,是形容词,有“微薄”意 D. ①“偏安”,在句中是中性词,有“安顿”、“安身”意;②“偏安”,是指封建王朝苟安于一方,是贬义词。 A中“徘徊”与“踯躅”都是“在一个地方来回走”的意思,都是动词,只不过“踯躅”更书面化而已。) 八. 这个时间状语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1)点明惨案发生的时间和遇害者,以“中华民国”作纪年,是愤怒的揭露和讽刺;(2)点明了两君遇害的地点——“段祺瑞执政府前”。揭露出段祺瑞政府的反动本质;(3)遇害者倒下了,活着的追悼死者,说明女师大的师生没有被吓倒,她们勇敢地站在遇害青年的一边;(4)这个长句,郑重地记下了两个日子,让后人永远记住革命者身上的枪弹,不忘记刽子手脸上的血污。 九. C 十. 1. 时间顺序。 2. 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卑劣。 3. 既乐观坚强又善良的性格。 4. 因虑及母校前途而落泪,由此可见她是一位关心母校前途,有思想、有远见、有责任心的进步女性。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