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课文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背景] 1.作者作品: 《战国策》又称《国策》,相传是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辑录的。作者已不可考,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整理皇家藏书时发现一批散乱的战国策资料,他按“国别”的体例加以整理编排,又因内容都是有关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的事情,故定名为《战国策》,全书三十三篇,记载了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共245年的史实。 《战国策》的绝大部分篇章是记载战国时的谋臣、策士、纵横家之类人物的言行和事迹的,着重表现这些人士的才智和作用,书中充满了雄辩的论述和辩难,构成了一个个权变、阴谋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虚构或夸张的,多与史实有出入,所以与其说《战国策》是一部史书,毋宁说它是一部具有文学性质的历史故事集或历史散文集。 《战国策》的语言铺张扬厉、雄辩恣肆、刚健雄浑、气势磅礴,其叙述多能做到简洁明快、流利酣畅。它的论述或辩驳更是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丰富多彩,其创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战国策》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2.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诸侯间时而罢兵修好,时而背盟攻伐,尔虞我诈,战祸连年;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诸侯国国君争相用高官厚禄来招贤纳士,于是“士”这个阶层也就随之活跃起来了。这些“士人”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能言善辩的口才,同时还会揣摩诸侯心理,随机应变,以投国君所好。他们依附于国君,并和统治者相互为用,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其地位当然也就大大提高了,这就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游说之风、养士之风以及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统治者为加强国力,往往也能虚心纳谏,以期得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重点·难点] 1.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三人回答的语气有何不同? 妻的答语中偏爱之情极为明显,“君美甚”,妾的回答则嫌勉强,有敬畏之情;客的回答比较平直,有奉承之意。 2.邹忌为什么要上谏? 邹忌在与徐公比美中,听到三人的奉承而差点受蒙蔽,想到国君身边奉承者大有人在,受蒙蔽的机会更多,因而他在朝廷上现身说法,讽谏齐王。 3.邹忌是怎样上谏的? 他没有单刀直入地进谏,而是先讲自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没有公开批评齐王,而是以身设喻,启发诱导,推己及人,很有说服力,因而使齐王虚心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 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其母威后暂摄政,当时秦国认为有机可乘,想趁赵内政未稳之机,攻下赵国。秦军一连攻下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为解燃眉之急,赵急向关系密切的齐国求援,齐王虽答应出兵,但按惯例要求赵必须以长安君为人质。赵太后宠爱幼子,不答应这件事。打破这僵局的就是触龙。触龙从闲谈家常入手,用亲切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去打动赵太后的心弦,最终以理服人,说服 了赵太后,化解了赵国的危机。 [重点·难点] 1.触龙是怎样令“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解除精神武装的? 国难当头,赵太后因爱子而无法求得救兵,众大臣劝说无效,触龙要出面劝说。赵太后怒气冲冲,如见面直奔主题,触龙也必然无功而返,于是触龙出场时先有意识地显出苍老的神态,然后表明自己对太后健康的关心,说出自己养生的方法,让太后感觉触龙是来问候她,希望自己多保重,这样赵太后就解除了精神武装。 2.触龙是怎样把话题引到爱子的问题上的? 触龙见太后怒气渐消,就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入宫当卫士问题,表现出自己如何疼儿子,这引起太后的兴趣,因为赵太后非常疼儿子,两个人于是就有了共同话题,话也就转到爱子的问题上。 3.触龙是怎样说服赵太后,让她痛快地答应儿子做人质的? 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反话正说,说她更疼女儿,太后当然不同意,赶紧声明:更疼小儿子。触龙的话题经过迂回战术,终于谈到正题。于是触龙就谈太后是如何疼爱女儿的,突出太后为使女儿永远幸福,宁可不见到她,表明太后是很理智的。然后从赵立国谈起,指出为国君的如不让其子孙为国出力,只是坐享其成,迟早会丧失特权,甚至会灭国亡家。而现在有机会让长安君立功,太后不肯,怎么谈得上爱自己的小儿子呢?赵太后终于明白溺爱对儿子没有好处,于是痛快地答应让儿子到齐国做人质,矛盾最终得以解决。 【模拟试题】 (一) 一、基础知识: 1.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邹忌修八尺有余 B 徐公来,孰视之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同例句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王曰:“善”。乃下令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⑤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 ⑥乃伪为屋券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⑧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⑨家祭无忘告乃翁 ⑩乃父乃母 A.①③ B.②⑤ C.⑥⑧ D.⑦⑩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下列各句与“地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D.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5.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6.选出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 ) A.今齐地/方千里 B.邹忌修/八尺有余 C.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 B.要使国君虚心听取臣民意见,绝非易事。所以邹忌为使齐王纳谏,巧妙地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设喻,诱导齐威王纳谏,终于取得良好效果。 C。《战国策》和《左传》在记述上有明显区别,前者以记述事件为主,后者以记述言论为主。 D.邹忌的妻、妾、客虽异口同声地认为邹忌比徐公美,但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语气上也有明显的不同。 8.找出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1)A.朝服衣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朝辞白帝彩云间 D.皆朝于齐 (2)A.孰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B.孰视之,自以为弗如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吾孰与徐公美? (3)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沛公诚欲倍项羽邪 (4)A.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赵王信秦之间 C.经历坎坷,间以日记记之 二、阅读: (一) 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题目。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长,文中指身高) B.徐公来,孰视之(同“熟”,仔细) C.私我也(自私地夸奖我) D.朝服衣冠(早晨)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吾妻之美我者”中“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吾孰与徐公美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登泰山而小天下 3.选出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A.客从外来,与坐谈。 B.欲安所归乎? C.曹公,豺虎也。 D。受制于人 4.对“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比城北徐公美丽吗? B.我与城北徐公仔细比,我漂亮吗? C.我与城北徐公谁漂亮? D.城北徐公比我美丽吗? 5.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在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口气有差别。用原文填写问话内容并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他问妻子:“ ”感情色彩是 他问妾:“ ”感情色彩是 他问客:“ ”感情色彩是 同样是赞扬邹忌貌美,妻、妾、客的回答却不尽相同,妻曰:“ ”;妾曰:“ ”; 客曰:“ ”。这表明三人由于身份、心理不同,表现出的情感、语气也不同:妻的感情 ;妾的感情 ;客的感情 。 (二)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寡人将谁朝而 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子,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内臣)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选自《战国策·燕策·燕昭王复国求贤》) [阅读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卑身厚币 卑:降低, 厚:丰厚。 B.而捐五百金 捐:捐献。 C.今王诚欲致士 致:致意。 D.于是不能期年 能:能够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涓人言于君曰。 隗且见事。 况贤于隗者乎。 故往见郭隗。 A. 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见”字不同。 B.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见”字也相同。 C. 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见”字也不同。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见”字相同。 3.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A。来招揽有贤能的人,想准备将来报仇。 B.用招揽有才能的人,想将来报仇。 C.来招聘有才能的人,想准备用他们来报仇。 D.用招待有贤能的人,想准备来报仇。 ②寡人将谁朝而可? A.我带领谁临朝合适呢? B.我带领谁去拜访合适呢? C.我应当拜访谁才合适呢? D.我应当在朝廷上接见谁才合适呢? ③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A.我要求的是活马,怎么为死马服务?B.我谋求的是活马,怎么对侍这匹死马? C.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死马? D.我寻找的是活马,怎么服侍死马?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燕王招贤纳士的一组是: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②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③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④岂远千里哉 ⑤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⑥土争凑燕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①⑤⑥ (三) 优孟,[优人名孟。优人,演戏的人。]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没有设帐幔的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谏诤,劝阻]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盂闻之,入殿内,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 [文梓:细致的梓木。]梗、枫、豫章为题凑, [题凑,堆积在棺外的木柴。]发甲卒为穿圹[挖掘坟坑。],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于后,庙食太牢,奉[供奉,奉祀]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锅]为棺,齐[齐,(剂),调也]以姜枣,荐以木兰,[荐,这里是加进、加入的意思。木兰,香料。]。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为帝王掌炊膳之事的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史记·滑稽列传》) [阅读训练] 1.为“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王乃使以马属太官”、“寡人之过一至于此乎”三句中加点的字作注释,全对的项是 ( ) A.乐,读yuè。属,读zhù,交付。一,竟然。 B.乐,读1è。属, 同“嘱”。一, 竟然。 C.乐读lè。属,读zhǔ,交付。一, 已经。 D.乐,读yuè。属,同“嘱”。一, 已经。 2.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的正确译文是:( ) A.想要用棺椁和大夫行礼的方式埋葬它。 B.想用棺椁大夫的礼节埋葬它。 C.要用棺椁盛殓它,依照埋葬大夫的礼仪埋葬它。 D.要用埋葬大夫用的棺椁埋葬它。 3.文章最后一句话“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交代了优孟进谏的效果,它说明了什么?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A.说明优孟谈笑的话充分暴露了楚王行为的荒谬性,从而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对。 B.优孟能言善辩,说话很有艺术性,使楚王乐于接受。 C.优孟冒死以谏,是促使楚王收回成命的原因之一。 D.楚王是一个听不进逆耳忠言的人。 (四)魏加谏春申君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从前]者,更羸[假托的人名]与魏王处京台[高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同“蘖”,本指被砍去倒下的树木再生的 枝芽,此处引申为尚未复元的隐伤]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由于牵动了旧的疮伤而坠落下来]。’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阅读训练] 1. “引而高飞”的“引”的正确意思是: ( ) A.拉开弓 B.延伸 C.避开 D.引导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有间,雁从东方来”中的“有间”不同类的是: ( ) A 未几,成归。 B.既罢,归国。 C.既而得其尸于井。 D.已而相如出。 3.联系下文,“君有将乎”的正确意思是: ( ) A.您有拒秦的将军吗? B.您有合适的将军吗? C.您要带着谁? D.您将让谁做拒秦之将? 4.“引弓虚发而下鸟”的正确理解是: ( ) A.拿着弓箭不发就射落飞鸟。 B.只拉弓弦不发矢就射落飞鸟。 C 弓开鸟落,箭不虚发。 D.只拉弓弦不发矢就射落那只低飞的鸟。 5.魏加认为临武君不可为拒秦之将的理由是“ ”,意思是说 ,用成语说,临武君正象 。 (二) 一、基础知识: 1. 请指出句中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E.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D.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B.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 老妇恃辇而行 子何恃而往 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4.分别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没死以闻 ②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③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与题干引例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例: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 A.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B。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例: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 ) A.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太后之色少解 D.少时,一狼径去 6.句中加点的词,词义和词性都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 不若长安君之甚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7.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义项。 “为”的常用义项是:a.做、干 b.充当、当做 c.成为 d.为了 e.替 f.对、向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③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 ) ④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 )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⑥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 二、阅读: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无民?无有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种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齐国有名的孝女)无恙乎?撤其环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赵威后即《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 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不说(“说”通“悦”,通假字,高兴) B.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王) C.何以不业也(业,名词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 D.振困穷(“振”通“赈”,通假字,救济) 2.对“齐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和“臣奉使②使④威后”中“使”字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四个都相同 C.②④相同 D.①③相同 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年岁) B.是助王息其民者也(安定) C.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末节)D.中不索交诸侯(求) 4.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A.书未发 ( ) B.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 ) (1)书 C.申子、韩非皆著书 ( ) D.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 ) A.有粮者亦食 ( )( ) (2)食 B.肉食者鄙 ( )( ) C.丰衣足食 ( )( ) A.齐王使使者问赵太后 ( ) B.臣奉使使威后 ( ) (3)使 C.但使龙城飞将在 ( ) D.送元二使安西 ( ) A.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 B.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 ) (4)岁 C.岁亦无恙耶 ( ) D.年七岁,亦助之 ( ) 5.下列句子中哪句有通假字,请找出来,并写出本字。(4分) (1)使者不说 ( )通 ( ) (2)恤孤独,振困穷 ( )通 ( ) (3)彻其环 ,至老不嫁 ( )通 ( ) (4)於陵子仲尚存乎 ( )通 ( ) 6.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句是( )。 (1)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您)现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景和百姓,难道能把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译:这是个帮助国君养活老百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官职呢? (3)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译:(齐王)靠什么来统治国家,抚爱百姓呢? (4)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译:上朝不向王称臣,下朝不会管理家事,没有事也不去与诸侯交往。 7.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即是《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 B.赵威后提出“民为本,君为末”,与儒家思想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相同。 C.这篇短文以记事为主,记叙了赵威后的外交活动,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D.赵威后批评了齐王的不善于用人,体现了她对友邦国家命运的关心。 【试题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B 2.C 3.C 4.C 5.A 6.D 7.C 8.①D ②B ③C ④B 阅读: (一)1.C 2.D 3.B 4.C 5.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感情色彩:亲切 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感情色彩:严肃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感情色彩:平淡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由衷、热情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勉强、拘谨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感情色彩:阿谀、逢迎 (二)1.A 2.C 3.①C ②C ③C 4.D (三)1.A 2.C 3.C (四)1.C 2.B 3.D 4. B 5.临武君尝为秦孽:临武君曾经被秦国打败过,对秦非常害怕。 惊弓之鸟 (二) 基础知识: 1. C 2. A 3. D 4. ①使动 ②名词动用、动词做名词 ③使动 ④名词动用 5. ①B ②C 6. D 7. ①b ②e ③d ④c ⑤f ⑥e 阅读: 1.B 2.C 3.A 4.(1)A. 信 B. 写 C. 书籍 D. 字条 (2)A.给……吃 B.吃 C.粮食 (3)A. 派 B. 使命 C. 假若 D. 出使 (4)A. 年 B. 每年 C。收成 D。年龄 5.(1)“说”通“悦” (2)“振”通“赈” (3)“彻”通“撤” (4)无 6.(4) 7。C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