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劝学》 二. 教学重点: 1. 作者介绍:荀子,名况,世称荀卿,汉代因避讳汉宣帝刘询讳,讳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也是最后的一个代表人物。 2. 作品介绍:今存《荀子》32篇,是汉人刘向编订而成的,他在文中批评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政治上,他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但又力主“兼称霸力,法后王”,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人性上,主张“性恶说”,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主张教化的作用。 3. 课文分析: (1)作者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首先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作者是如何阐释的? 答:首先,作者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一组比喻,说明某种事物虽然其组成因素没有质的变化,但经过一定的付出会得到一个全新的结果,说明学习能够产生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然后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说明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中绳)符合一定的规格(中规),确立一定的目标(为轮),采取相应的措施(輮),达到“槁暴”亦“不复挺者”的结果。然后由木及金,由金及人,逐层深入地完成阐述过程。 (2)荀子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提出“学习很重要”的见解,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答:作者运用人们常见的事情作了形象的分析,具体地指出学习的重要之处在于能够弥补人的先天不足,“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虽然“臂非加长”、“声非加疾”但却能产生“见者远,闻者彰”的效果,关键在于利用客观的有利条件“高处”和“顺风”。而学习是发现外景有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利用有利条件的重要手段。 (3)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 答: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应该专心致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三. 教学难点: 本文是如何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答:本文运用了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但设喻的方式却多种多样: 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对应,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的方式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毫不板滞。 有的单说比喻而隐含道理,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喻,后引道理,再设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进而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进一步论证。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一组是( ) A.  B.  C.  D.  2. 与“一语中的”的“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B.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D. 天门中断楚江开 3. 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中的“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 下列各句中的“而”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 顺风而呼 (2) 吾尝终日而思矣 (3) 吾恂恂而起 (4) 然视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 知明而行无过矣 (7) 蟹六跪而二鳌 (8) 锲而不舍 (9)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10)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A. (1) (2) (3) / (4) (5) (8) / (6) (7) / (9) / (10) / (11) B. (1) (2) / (3) (8) / (4) (5) (6) (7) / (9) / (10) (11) C. (1) (3) / (2) / (4) (5) / (6) (7) / (9) / (8) (10) / (11) D. (1) (2) (3) / (4) / (5) (6) (7) / (8) (10) / (9) (11) 6. 选出句式不同的一句:( )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7题(32分)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 对下列加点的“而”所表示的关系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B.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C. 而闻者彰(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D. 蟹六跪而二鳌(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8.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3分)( ) ①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 ①手臂并没有增长,而看得很远 ②比不上片刻的学习 B. ①手臂并没有增长,而看得很远 ②比不上片刻学习到的东西多 C. ①手臂并没有增长,但别人在远处就能看到 ②比不上片刻学习到的东西多 D. ①手臂并没有增长,但别人在远处就能看到 ②比不上片刻的学习 9. 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 “登高而招……而绝江河”几句连续设喻,说明借助外物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不在于先天素质,而在于后天的学习。 D. “君子生非异也”的观点,是对孔子“上智下愚不移”观点的批判,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禽牍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③之根为芷,其渐之氵修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篇》)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 10. 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3分)( ) A. 学;动 B. 人;出 C. 布;美 D. 身;己 11. 选取“一可以为法则”正确的译文:(3分)( ) A. 一定应该认为是准则 B. 一方面能够当作准则 C. 一切能够给人作准则 D. 一致认为可以作准则 12. “形乎动静”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表现在言行举止上 B. 在行和止上体现出来 C. 形成于行动上 D. 行动合乎礼仪 13. “其渐之氵修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正确的译文:(2分)( ) A. 若把它浸入臭水中,那么君子就不愿接近,平民就不愿佩戴。 B. 若把这浸入臭水中,君子就不愿亲近,平民就不愿服用。 C. 它浸在臭水中,君子不靠近它,平民不用把它作服佩。 D. 它浸在臭水中,君子不靠近它,平民不佩服它。 14. “其质非不美”的“其”指代的是:(3分)( ) A. 兰槐 B. 芷 C. 修 D. 君子、庶人 15. “所渐者然也”中的“然”指代 。(3分) 16. 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3分) A. 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下教育的重要。 B. 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 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17. 这三节文字都是阐述学习有关的问题,但各有侧重点。(3分) 甲文谈学习的 ;乙谈学习的 ;丙文谈学习的 。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 B 2. C 3. C 4. A 5. A 6. B 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7题。(32分) 7. B 8. C 9. C 10. C 11. C 12. B 13. A 14. B 15. D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