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鸿门宴 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精通天文、星历等,对司马迁思想、人格有一定影响。司马迁自幼诵读古文经典,从董仲舒、孔安国受学。20岁始漫游各地,访问古迹,23岁后进入仕途。司马谈死后,他受遗命写史。此间,其足迹遍及西汉全国。38岁时继任父职作太史令,可饱览皇家藏书。 公元前99年,李陵与匈奴作战,兵败投降。司马迁为之辩护,获罪,次年遭宫刑。其后司马迁忍辱著书,公元前92年《史记》定稿,凡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上下三千年(始于黄帝,终于汉武帝)。该书不仅为我国史学纪传体奠定基础,而且是具有丰富的思想且文采斐然的传记文学名著,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肯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表现出一位文学家的进步。 首先,司马迁不以成败名位论人物,而是着眼于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为陈涉立“世家”,为项羽作“本纪”,从而突出了两人的历史地位。 其次,司马迁关注时势对历史人物的影响,他从秦汉时代社会变动中发现了许多原本不出名,甚至地位很低下的人们,被时代激流推动而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显赫人物,作出重要贡献。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了称赞、歌颂。 再次,司马迁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都从历史发展观点出发,作出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如在《李斯列传》中对李斯的评价,功过分明,褒贬切理。 第四,史传常常被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所统治。司马迁的《史记》所记人物远远超出这个范围。游侠、刺客、滑稽、商贾等均在“传”内,这是我国史籍中绝无仅有的。 2. 关于《鸿门宴》背景。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之一。它通过对项羽一生经历及其成败关键的记述,刻画了项羽这一位叱咤风云的悲剧典型,同时,真实地描绘了秦汉之交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图。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不久失败。同年,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关中,节节胜利。后项梁因胜轻敌战死,秦将章邯引兵渡黄河攻打赵国。项羽北上救赵击秦,破釜沉舟一战,终于在河北消灭秦兵主力。同时,刘邦乘机从黄河以南袭破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民约法三章,派兵据守函谷关,企图据关中称王。项羽破关而入,与刘邦会于新丰鸿门。自此,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之争。“鸿门宴”后,刘、项集团间的军事斗争暂伏下来。项羽以霸主身分分封诸侯,致历史倒行,此后斗争中,刘、项力量消长发生变化,最后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终于被迫自刎于乌江。 (二)教学难点研讨: 1. 从《鸿门宴》看项羽和刘邦。 项羽出身于贵族之家,养成了骄横放纵又图虚名的性格,“巨鹿之战”更助长了飞扬作风。所以,他一听刘邦“距关”,便决定进击。当刘邦至鸿门谢罪时,项羽便立刻软化为自我辩解,竟说出曹无伤告密之事。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他杀刘邦,他视而不见,“默然不应”。对当前的形势变化,项羽没有认真思考而审时度势,亲亲之谊使他没有看穿私通政敌的项伯,为沽名又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并放走了他,致养虎遗患,铸成大错。 刘邦出身贫贱,惯于耍弄手腕,为政治目的常不择手段。入咸阳后,一改前科,“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企图“王关中”的行为激怒项羽。对此,刘邦不免惊慌。后经张良的点化,他开始假戏真唱:一“要项伯”,“兄事之”,“约为婚姻”。二到鸿门与项羽见面,卑躬屈膝,将其入关讲成是“不自意”行为,“得复见将军”说成是自己的荣幸。为摸底,他诈言小人离间,因此,从项羽口中得知曹无伤的通敌事实。刘邦明明是在骗,却神态真实,言之凿凿。最后因樊哙闯帐“张良保驾”,才借机逃回。 2. 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3. 以第二段为例讲解语法: (1)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2)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附:板书提纲 (一)鸿门宴(转折点) 无伤告密“欲王关中”(矛盾焦点) 范增说羽“急击勿失” 项伯夜访“毋从俱死”—“义” 张良献计“不敢倍德” (二)项王留饮“为人不忍”(?) 范增举“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樊哙闯帐“死且不避”(以攻为守) (三)沛公出逃“脱身独骑” 张良入谢“不胜栖杓” 项王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破斗“撞而破之” 【模拟试题】 一. 选出对下列多义词释义有误的一项:(10分,每小题2分) 1. 因 ( ) 2. 如 ( ) 3. 举 ( ) 4. 谢 ( ) 5. 意 ( ) 二. 选择题(14分,每小题2分) 6. 对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 今者出,未辞也 ③ 大礼不辞小让 ④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D. 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7. 对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②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 广故数言欲亡 ④ 桓侯故使人问之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 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8. 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D. 素善留侯张良 9. 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卒廷见相如 A. 常以身翼蔽沛公 B. 吾得兄事之 C. 封府库,籍吏民 D.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10. 下列加点字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1. 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 ① 距关,毋内诸侯 ② 沛公不胜桮杓 ③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④ 范增数目项王 ⑤ 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 秋毫不敢有所近 ⑦ 拔剑切而啖之 ⑧ 张良出,要项伯 ⑨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 ①③④⑤ B. ②⑤⑦⑧ C. ②④⑥⑧ D. ①②⑤⑨ 12. 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 欲呼张良与俱去 ③ 大王来何操 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 甚矣,汝之不惠 ⑥ 亚父者,范增也 ⑦ 此天子气也 ⑧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⑨ 具告以事 ⑩ 毋从俱死也 A. ①⑥⑦/②⑨⑩/⑤⑧/④③ B. ①②⑥/⑦⑨⑩/⑤⑧/④③ C. ①⑥⑦⑧/②⑨⑩/③/④/⑤ D. ①⑥⑦③/⑧②⑨/⑩/④⑤ 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21题。(26分,每小题2分) (一)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虏矣!” 13. 与“间至军中”的“间”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 可烧而走也。 C. 道芷阳间行。 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4.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沛公安在? A.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以皆是也。 B. 恐为操所先。 C. 卿欲何言? D. 求人可使报秦者。 15. 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例:拔剑撞而破之。 A. 刑人如恐不胜。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 用心一也。 D. 素善留侯张良。 16. 对下面的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A. 让使臣带着一双上等的白璧,行再拜礼献给大王。 B. 让使臣带着一双上等的白璧,再一次行礼献给大王。 C. 让我捧着一双白璧,再一次行叩拜礼献给大王。 D. 让我捧着一双白璧,行再拜礼后献给大王。 17.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A. 听说大王有意监督他,就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B. 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就脱身独自去了,已经回到军营了。 C. 听说大王有意监督他,就脱下身上的衣服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D. 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就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试题答案】 一. 1. (3) 2. (2) 3. (5) 4. (3) 5. (2) 二. 6. D 7. B 8. D 9. C 10. D 11. D 12. C 三. 13. B 14. C 15. D 16. D 17. D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