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一)生字: 寥 liáo 惮 dàn 懑 mèn 骸 hái 涤 dí 攒 cuán 喋díe 桀骜 jié ào 赁 lìn 仆 pū 渍 zì 殒 yǔn 戮 lù 恤 xù (二)词语: 1.理解: ①寥落:稀少。 ②微漠:依稀,淡薄。 ③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④黯然:忧伤的样子。 ⑤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 ⑥惩创:惩罚,惩治。 ⑦浸渍:浸润,渗透。 ⑧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 ⑨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当,当作。 2.掌握: 寥落、惨淡、噩耗、菲薄、罗网、平素、绯红、桀骜、黯然、喋血、流言、尸骸、相干、干练、依稀、微茫、殒身不恤 (三)语文知识: 1.作者鲁迅及其重要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第一次以“鲁迅”作为笔名。 其代表作品有: 小说——《孔乙己》、《药》、《故乡》、《祝福》等。 散文——《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杂文——《纪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 学过的篇目有: 选自《呐喊》——《孔乙己》、《社戏》、《故乡》、《一件小事》。 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选自《坟》——《记雷锋塔的倒掉》。 选自《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选自《二心集》——《‘友邦惊诧’论》。 选自《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 2.写作时代背景: 1926年初,大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帝国主义扶植的段祺瑞政府摇摇欲坠。3月初,日本公然进攻大沽口受到国民军还击。16日,日本纠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提出无理要求。为援助外交,3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各界人士请愿活动,受到段政府残酷镇压。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事后,有反动文人诬蔑请愿群众是“暴徒”,是“受人利用”。鲁迅先生怀着满腔悲愤,写出本文。 (四)阅读能力训练: 1.精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及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恰当的修辞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复习初中学过的单、复句知识,掌握常用的关联词语。 二、学习指导: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从两个步骤着手:(1)把握主旨 (2)理清脉络。 (1)本文的主旨在于“记念”。这一点从多层面加以表现。 从女师大的追悼会上,程君提出请求,真切地反映惨案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悼念难者。 从作者与刘和珍交往中的印象:艰难生活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力所屈;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可看到这样一位革命青年:渴求真理,有斗争精神,和蔼善良;有思想远见,有革命责任感。这样的热血青年,为国请愿竟遭到杀害!因此在沉痛的记念中,还有怒不可遏的揭露,义愤填膺的批判,揭露了反动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凶残暴行,批驳了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作者出自对革命先烈的尊敬,出自一位思想家、革命家的强烈责任感,在悼念的同时,严肃地从历史的高度,总结教训和意义,激励革命者“更奋然而前行”。 本文先侧重悲痛忆念、哀悼,再侧重愤怒的揭露控斥,最后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三方面统一在“记念”这一主旨上。 (2)本文整体思路: ①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写起,交代写作缘由。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徘徊思索,程君提问引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可见由来已久。只因已出离愤怒,实在无话可说。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又怎能说出话来呢? 两周来的悲愤,促使作者“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只为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不忘记烈士的鲜血。 ②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所有笔墨集中在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上。那“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欣然前往”而惨遭杀害的一幕,足以让“受人利用”一说的流言家尽显下劣可耻,让“暴徒”一说的政府的暴虐昭然。 刀枪,野蛮凶残;流言,更加阴险恶毒。但作者并不以为民族会就此永远沉默下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在悲叹思想统治的窒息后,发出冲破沉默的吼声。 ③在叙事的基础上在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 在痛心的忆念,愤怒的揭露、控诉的同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考。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出发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方式,提出暴力革命的思想,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 小结: 全文中充满悲愤之情。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忆念,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考,对惨案的教训进行沉痛总结,对烈士牺牲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2.重点、难点语句理解: ①“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具体写日期可见郑重、有意义重大的一面,另一方面暗示“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政府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政客是人民的敌人,是杀害人民的刽子手。 ②“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这”指对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的无情揭露,对血的教训冷静总结,以及自己绝不妥协的抗争精神。 ③“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幸福者?” 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勇敢地面对黑暗现实和敌人血腥屠杀,毫不畏惧,奋勇向前,他们为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而哀痛,以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 ④“我懂得衰亡民族……就在沉默中灭亡。” 缘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还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结果有两种:一种是革命前的沉默,最终以革命方式推翻反动统治;一种是全民族在反动统治下悲观失望,走向灭亡的沉默。 ⑤“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不幸全被这几缕血迹抹杀了。” 赞颂刘和珍等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反衬出杀人者的野蛮。“伟绩、武功”是反语,讽刺揭露中外反动派的暴行。指出惨案实质正是一次帝国主义同反动政府互相勾结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 ⑥引用陶潜四句诗。 引用意旨在: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教训,烈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⑦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许多苟活者,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真正的猛士会越来越多,在烈士们精神的鼓舞下,更加勇猛坚定的去斗争。 “此”包括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 ⑧第七节第2自然段关联词功用。 一二句“至于……则更”加强了层进语气;三组转折关联词,以前补后,突出烈士精神伟大,感人至深。三句是对前两句总结,“倘要……就”让步假设强调结论确定不移。 三、例题精讲: 选出对文句理解最全面、最准的一项: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A.烈士们为生活的平淡无奇而悲哀,以为国捐躯为幸福。 B.作者为烈士们之死而悲哀,为其献身精神而感到欣慰、自豪。 C.作者歌颂烈士们的勇敢,哀叹烈士们生命的短促。 D.烈士们为国家民族前途、人民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幸福。 1.解题: 本题意在指明要正确理解一句话,还要注意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语句是由若干词语连接而成,但每个词语在句子中所起的表达作用并不相同,抓住了关键词语,弄懂它们的意思,其余的地方就迎刃而解了。 2.分析及解: 这里的“真的猛士”,由于作者要记念的是刘和珍等烈士,显然是指烈士们。“哀痛者”指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指以……为幸福的人。这里指刘和珍等烈士。运用排除法可从A与D中选择答案。 这组句子指出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畏惧,奋然而起,他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而哀痛,以勇往直前、为国献身为最大幸福。由此可以推出正确答案为D。 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一)基础性训练题: 1.下列加点的字形、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长歌当(dàng)哭 杀戮(lù) 惩创(chuàng) B.虐(nuè)杀 攒(cuán)射 浸渍(zé) C.殒(rǔn)身不恤 恶(è)耗 喋(dié)血 D.绯(fēi)红 尸骸(hái) 立仆(pú) 2.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②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③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④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⑤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A.对比 设问 对偶 反语 比喻 B.对比 反问 对比 排比 比喻 C.对偶 反问 反复 反语 比喻 D.对偶 设问 呼告 排比 比拟 (二)提高性训练题: 1.下列各句分句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B.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C.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D.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 2.下列四句中加点词语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请括出分析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1)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3)人民永远怀念科学的英雄的殉道者。 (4)年轻的乔尔丹诺贪婪地追求着科学的真理。 A.(1)贬义(2)贬义(3)中性义(4)贬义 B.(1)贬义(2)中性义(3)褒义(4)褒义 C.(1)贬义(2)贬义(3)褒义(4)贬义 D.(1)褒义(2)中性义(3)褒义(4)褒义 (三)研习性习题: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有几点出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 是少数, 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慨,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 殒身不恤的事实, 更是为中国女子的勇毅, 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 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要寻求这一次死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1.文中加点的词语指代内容名是什么? ①“中国人”指 ②“苟活者”指 ③“真的猛士”指 2.结尾的“呜呼,我说不出话”是在文章第六、七两节对“三.一八“惨案发表看法之后发出的,它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类似的句子前文还有,下面结合全文内容和思路所作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节里作者写道“我实在无话可说”,乃是因为烈士的惨死使自己“出离愤怒”,无法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悲痛之词,并非真的无话,所以在第二节里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交代写作目的。 B第三、四节叙述烈士事迹及牺牲的消息后,作者又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乃是因为“惨象”,“流言”又一次使作者陷入无比悲痛愤慨的状态,故发出了激愤之词,并非真的甘于沉默,因此在第五节中追述烈士遇难经过,控诉敌人罪行。 C.作者一会说“无话”,一会说“有话”,这表现了鲁迅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也说明了作者当时思想上的局限性。 D.作者“无话”表明其极度悲愤,“有话”显示其化悲痛为力量的战斗行为。“无话--有话--无话”反映了作者悼念与痛恨交织的悲愤之情,并以此构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 3.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二、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一)基础性训练题: 1.本题意在检测本讲生字注音、字形的掌握。 正确答案A(B中“渍”读zì,“虐”读nüè;C中“殒”读yǔn,“恶耗”应写为“噩耗”;D中“仆”读pū) 2.本题意在检测学生对本讲修辞方法的理解 答案C(运用排除法,重点抓准①、②句的修辞,就可以推出正确答案。第①句是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为对偶,并非正反对比。第②句是反问句,答案在句中;不是一问一答式的设问句) (二)提高性训练题: 1.本题意在复习复句关系的旧知识。 答案A(因为A句是选择关系,而后三句均为并列关系。) 2.本题意在复习词语感情色彩的旧知识。 答案B(第①句“伟绩”为反语,讽刺效果;第②句“苟活者”为后死者对死士的敬仰之意为自己的谦称;第③句“殉道者”有崇敬之意;第④句“贪婪”为贬义词褒,写出求知若渴的情态。) (三)研习性训练题: 1.①“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②“苟活者”指被烈士们的斗争勇气和牺牲精神所感召,从死难者的血迹中逐渐觉醒过来,并能看到希望的人,也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为作者的谦词。 ③“真的猛士”指受到鼓舞的革命志士们。 2.C(从本文“记念”的主旨看,可清楚了解作者为了悼念烈士,怀着满腔怒火写出本文,可见死难者的罹难早已使作者极度的悲愤,而不是思想前后矛盾,C项的观点是不符合文章主旨的。) 3.虽然、但、虽、则、虽、而、倘要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