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泉 主讲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一)生字: 函(hán)、汜(fān)、佚(yì)、缒(zhuì)、鄙(bǐ)、共(gōng)、阙(quē)、说(yuè) 杞(qǐ)、 逢(páng)、戍(shù)、会稽(kuài jī)、贾(gǔ)人、 (chī)、阖闾(hé lǘ) 嚭(pǐ)、 雠(chóu)、鄞(yín)、饩(xì)、疹(chēn)、 (bǔ)、衣(yì)、 (yì)、 孰(shú)、窥(kuī)、期(jī) (二)词语: (1)实词: 1.贰于楚(贰:从属二主)2.晋军函陵(军:驻军、驻扎)3.辞曰(辞:推辞)4.越国以鄙远(鄙:边邑。此处为建立边邑)5.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土地)6.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使者)7.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8.朝济而夕没版焉(济:渡河)9.肆其西封(肆:扩张)10.若不阙秦(阙:同缺,使……残缺,损害) 11.秦伯说(说:同悦)12.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13.资皮(资:积蓄,储备) 14.爪牙之士(爪牙:原义指鸟兽的爪和牙,引申指武士) 15.无乃后乎(无乃……乎:恐怄……吧) 16.执雠(念仇,结怨) 17.乃致其久兄(致:招集) 18.越国亦节矣(节:克制) 19.国人皆劝(劝:劝勉,鼓励) 20.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21.窥(窥:看) 22.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 23.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藏) 24.面 刺(刺:指责) 25.上书谏寡人(书:秦表) 26.间进(间:间或) 27.期年(满一年) (2)虚词: 之:1.公从之(代指佚之孤时郑伯之言)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问,取消句子独立性) 3.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4.吴之与越也(助词,不译) 5.员闻之(助词,句末舒缓语气,不译) 于:1.栖于稽之上(介词,在) 2.号令于三军(介词,对、向) 3.贰于楚(介词,同) 4.美于徐公(介词,比) 5.朝于齐(介词,到) 而:1.而患其志行之少征(连词,表转折,却) 2.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连结行为方式和目的) 3.我攻而胜之(连词,并且) 4.而复问其妾(连词,于是) (3)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共其乏囤(共:同供) 3.秦伯说(说:同悦) 4.不知(知:同智) 5.句无(句:同勾) 6.无取老妇(取:同娶) 7.将免者(免:同娩) 8.释其政(政:通征) 9.扑(同哺) 10.亿有三千(有:同又) 11.孰视(孰:同熟) 12.其有敢不尽力者(其:同岂) 13.将帅二三子(帅:同率) 14.摩厉(同磨砺) (三)文言句式: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2 .辞曰:‘臣之壮也……’。(省略句) 3.又何求焉(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词前置) 4.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为什么……呢?) 5.夫晋,何厌之有?(夫……何……,……什么……呢?) 6.无乃后乎?(无乃……乎……,恐怕……吧) 7.勾践说于国人曰(介宾词组后置) 8.吾与徐公孰美?(……与……孰,跟……比,准……) 9.此所谓战胜于朝足(此所谓,这就是说) (四)语文知识: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史秋》编次。作者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相传曾为鲁国太史。 2.《勾践灭吴》选自《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作。 3.《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谋策和言论汇编。经西汉刘向整理。反映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面貌。 (五)阅读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认真研究,根据课文中的情节与对话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归纳其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精彩的说辩艺术。 3.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并能简要归纳各层大意,理解各层之间内在联系。 二.学习指导: 1.《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利用化害为利,权衡利弊的说辩方法,巧妙说服了秦伯,离间了秦晋联盟,化解了郑国行将灭亡的危局。他高明之处在于了解秦晋的意图,善于利用矛盾,并熟练地掌握趋利避害的公理。 在秦伯面前,他先示弱臣服,作为局外人满足了强敌的骄横心理,排除了秦伯怀疑或不屑的心理,创造了说服的契机。接着抓住秦图郑的目的和秦晋矛盾,说明存郑有益于秦,而亡郑只是“割地以陪邻”,助长晋国野心,且晋背秦的事实又历历在目,正中秦穆公害怕晋国强大的要害。所以秦伯放弃了联盟攻郑。 通观全文,烛之武说辩关键在于他能从秦的利益出发,权衡利弊,句句打动对方,有很强的说服力。语言从容,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2.《勾践灭吴》中作者用平易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经过,鲜明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形象。他胸怀大志,处变不惊。知人善任,提出“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有之?”充分发挥文种聪明才智。不忘国耻、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之所为可见其毅力和信念。对战后疾苦能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此则寡人之罪也”。他能修明政治,调动群众积极性,终能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凡此种种无不令人为勾践之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所赞叹。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善于进谏,表现在他以自己切身感受设喻,推已及人思辩逻辑,巧妙地讽喻齐王。 国君能否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开口提到应该纳谏除蔽,会受到抵触。所以他从妻、妾、客人和自己对个人美不美的问题看法的小事入手,将其同国家大事联系,进行类比。指出国君处于一种受蒙蔽的环境,听不到不同意见,这是很危险的。以比美为进谏作铺垫,引起国君兴趣,又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本文类比手法能用具体事说服抽象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例题精讲: 例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有的是人称代词,有的不是。各句分别属于A、B、C、D中的哪一种? A.两个都是人称代词 B.两个都不是人称代词 C.前一个是人称代词,后一个不是 D.后一个是人称代词,前一个不是 (1)吾与之共知越之政( ) (2)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4)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 ) 解题思路: 人称代词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且不像现代汉语中的人称那么易辩识,易把握。该题意在考查学生辩识文言文人称代词的能力。题中加点的词,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充当人称代词。这要看他们所在的语境。 (1)项C(前一个“之”,指代出谋划策之人;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 (2)项A(前一个“其”和后一个均指代“上党之国的”,译作“他们的” ) (3)项B(“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其”指指示代词“那”指代前面的作法,均不是人称代词) ( 4 )项D(“其”指代消灭越国;“之”代越国,译作他) 例2: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以室忠谏之路也”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以乱易整,不武 B.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些则寡人之罪也 C. 皆以美于徐公 D. 阙秦于利晋,唯君图之 解题思路: 答案为B。在些题中,“以”字既可作介词,又可作连词,还有动词之用法,而题面中的句子“以”前后是因果关系,在选项中只有B前后是因果关系,可见此题目的在于分析其所连接两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以”字所起的作用。A句中为介词,译作“用”;C句中为动词,译作“认为”;D句中为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作“来”。 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一)基础性训练题: 1.选出读音无误的一项:( ) A.夜缒(zhuì)而出 逢(féng)孙 秦伯说(yuè) 共(gōng)其乏困 B.会稽(huì jī) (bǔ) 太宰嚭(pǐ) 执雠(chóu) C.朝(zhāo)服衣冠(guàn) 形貌 (yì)丽 期(qī)年 时时而间(jiàn)进 D.邹忌(zōu) 纳谏(jiàn) 阙(quē)秦 佚(yì)之狐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B  C  D  3.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语法特点: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5)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 (6)朝服衣冠,窥镜中( ) 4.判断下列各组加点词释义相同的一项( ) A 朝  B 若  C 夫  D 孰  5.翻译下面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 (3)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译文: (4)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译文: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妻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 (6)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目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二)提高性训练题: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贰于楚(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驻扎,动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动词) B.邹忌修八尺有余(长,指身高) 朝服衣冠(穿,动词) 面刺寡人(面对面刺激) C.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从) 释其政(治理,动词) 寡人请更(改变) D.何厌之有?(满足) 越国亦节矣(克制) 旦日,客人从外来(第二天) 2.与例句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之蔽甚矣 A.子犯请击之 B.何后之有?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D.吴寡人之过也 3.填表: 书名 内容时代 作者 体例  《左传》     《战国策》     《国语》     默写填空: (1)晋、秦围郑的原因是 ; (2)晋、秦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 ,__________。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 (3)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__________,而患__________。 (4)父勉_________,兄勉__________,妇勉_________,曰:“__________?” (5)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乃下令:“ , ; , ; , , 。 (三)研习性训练题: 1.选出对加点的词的解释和感情色彩分析正确的一项:( ) 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A.“刺”,指责,含贬义;“谤讥”,毁谤讽刺,含贬义;“谏”,下对上的劝告,是中性词。 B.这四个词都有指责议论的意思,在文中都没有贬义 C.“刺、讥、谤”含有讽刺的意思,是贬义;“谏”,劝告,没有贬义。 D.这四个词在文中都有指责讽刺之意,都是贬义词。 2.阅读分析,完成问题: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 加曰:“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仆欲将临武君:我。 ②故疮未息:痊愈。 ③此孽也:犯罪的人。 ④故疮痛:所以。 ⑤故疮陨:坠落。 ⑥引而高飞:引避。 A.①②⑤⑥ B. ②③⑥ C. ①③④⑤ D. ①④⑤ (2)“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我为大王举弓空射一箭就可以把这只鸟射下来。 B.我为大王拉满弓虚射一箭就可以使这只鸟掉下来。 C.我为大王拉满弓,并不搭箭,凭拉弓时的弦声就可使这只鸟落下来。 D.我为大王拉满弓,并不搭箭,就可以使鸟落下来。 (3)文中两次写魏王问“然则射可至此乎?”对这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 A.两句意思相同,都是询问射箭的本领真的有这么高吗。 B.两句意思相同,都是询问射箭的本领为什么会这样高。 C.两句意思不同,前者问射箭本领为什么会这样高,后者赞叹射箭的 本领竟这样高。 D.两句意思不同,前者问射箭的本领真的这样高吗,后者问射箭本领 这样高的原因。 二.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一)基础性训练题: 1.D(A项“逢”应读“páng”;B项“会稽”应读“kuài jī”;C项“冠” 应读“guān”, “期”应读“jī” ) 2. B (A项知通智,政通征; C项共同供, 已同矣; D项孰同熟, 说同悦) 3. (1)美: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2)面: 名词做状语,“当面”. (3)阙: 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 (4)地方: 古今异义.今义为“区域”,是一个词,古义为“土地方圆”,是两 个词. (5)洁, 美, 饱: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整洁,使…美丽,使…饱”. (6)服: 名词做动词,“穿戴”. 早晨(zhāo) 发语词, 不译;  4.B(A项 C项 D项 朝见(cháo) 那. 同熟,仔细. 只有B项是“如果”两句相同.) 5.(1)译文: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译文: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3)译文: 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 (4)译文: 前进就想到将得到赏赐,后退就想到受到惩罚; 像这样,就有合于规定的赏赐.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规定的刑罚. (5)译文: 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 妾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害怕我; 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对我有所祈求. (6)译文: 命令刚下,群臣进到朝廷劝谏,宫门庭院象闹市一样;几个月之后,不时还有人进谏;一年之后,即使想提意见,也没什么可提了. (二)提高性训练题: 1.D(A项“辞”应解为“推辞”;B项“前刺”应解为“当面指出过失”;C项“服”应解为“使…顺从”,“政”应解为“征税” ) 2.D(例句“之”应解为“的”。A项为代指秦军;B项为提宾标志,不译;C项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只有D项为结构助词“的”。) 3.《左传》——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左丘明,编年体 《战国策》——春秋后期楚汉兴起240多年间,刘向编辑,国别体 《国语》——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余年间,左丘明,国别体 4.(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者志行之少耻也。 (4)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5)乃下令:“群臣更民,能面剌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研究性训练题: 1.B (本段文字为齐威王下令,召群臣吏民进谏之内容。不可能让众人贬损君主,因此应选B项。) 2.(1)A.(③项为“恶事恶因”;④项为“旧有,先前”。) (2)C. (3)D.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