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逍遥游》、《过秦论》 王泉 主讲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一)生字: 靛(diàn)、蓼(liǎo)、中绳(zhòng)、(róu)、槁(gǎo)暴(pù)、砺(lì)、参省(cān xǐng)、须臾(yú)、跂(qì)、跬(kuǐ)、骐骥(qí jì)、驽(nú)、锲(qiè)、镂(lòu)、螯(áo); 冥(míng)、鲲(kūn)、抟(tuán)、坳(āo)芥(jiè)、夭阏(yāo è)蜩(tiáo)、决(xuè)、枪(qiāng)、舂(chōng)、蟪(huì)、铿(kēng)、棘(jí)、鴳(yàn)、沮(jǔ)、泠(líng); 雍(yōng)、召(shào)、倪(ní)、廖(liào)、奢(shē)、逡(qūn)、赧(nǎn)、笞(chī)、隳(huī)、镝(dí)、瓮牖(wèng yǒu)、氓(méng)猗(yī)、蠡(lí)、蹑(niè)、耰(yōu)、矜(qín)、铦(xiān)、铩(shā)、度(duó)、絜(xié)、轸(zhěn) (二)词语: 实词:(1)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废弃。(2)水为之:为,动词,凝结;之,代词,它。(3):使……弯曲。(4)槁暴:枯干。(5)彰:清楚,明显。(6)假:借,借助。(7)江河:文中指长江、黄河。(8)无以:无,无定指代词,没有办法。以,用来。(9)不能十步:不能跨十步。(10)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与“强”,形容词作后置定语。(11)埃土:细土。埃,尘埃。 (12)志怪:记载怪异之事物。(13)培:凭借。(14)决:快速的样子。(15)枪:触、碰。(16)果然:充实之状。果,饱,充实。(16)适:往。(17)众人匹之:匹,相比。(18)穷发:穷,穷尽;发,指草木。(19)然后图南:图,谋划。(20)知效一官:效,效能,引申为胜任。(21)举:全。(22)内外之分:内外,自我与外物。(23)待:凭借。 (24)务耕织:务,从事,兴办。(25)蒙,因:承受、沿袭。(26)相与:相互结交。(27)奋:发展。(28)践:踏,这指依仗。(26)陈利兵:携带锋利兵器。(30)疲敝:疲惫,困倦。(31)向时:先前。(32)致:获得。 虚词: 其:(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 (1)其名为鲲(代词,它的。)(2)不知其千里也(代词,它。)(3)其正色邪?(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4)不知其力之不足(代词,自己的。) 而:(可用作连词、代词和助词) (1)而寒于水(连词,却。)(2)化而为鸟(连词,连接行为、方式和目的,可不译。)(3)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然而。)(4)数仞而下(连词,就。)(5)而控于地。(连词,连接原因和结果,“因而”。)(6)三飡而反(连词,连接行为发生的先后。) 之:(可用作代词、助词、动词) (1)并吞八荒之心(助词,的。)(2)取之于蓝(代词,它,指“青”。)(3)乐毅之徒(代词,这。)(4)汤之向棘也是已(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列…去。) 以:(一般用作介词) (1)无以致千里(介词,用来。)(2)以致天下之士(介词,来。)(3)以为桂林(介词,把。)(4)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5)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于:(一般用作介词。) (1)取之于蓝(介词,从。)(2)而寒于水(介词,比。)(3)彼其于世(介词,在。)(4)彼于致福者(介词,对于。)(5)余威震于殊俗(介词,到。) 通假字: (1)虽有槁暴(有,通又。)(2)生非异(生,通性。)(3)北冥有鱼(冥,通溟。)(4)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5)小大之辩(辩,同辨。)(6)而征一国(而,通耐。)(7)御六气之辩(辩,通变。)(8)合从缔交(从,通纵。)(9)赢粮而景从(景,同影。)(10)三飡(飡,同餐。) 句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2)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3)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4)水击三千里(被动句。)(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宾词组后置。)(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表示反问语气,“哪里用得着……呢”)(7)不亦悲乎(不是……吗)(8)奚以知其然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9)行比一乡(使动用法)(10)何也?仁义之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设问句) (三)语文知识: 1.《劝学》作者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为荀卿。汉代避帝王讳,称为“孙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学识渊博,重视实证,继承前期儒家学说,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强调后添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为先秦儒家的重要著作。文章说理透辟,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 2.《逍遥游》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而无视人的作用。《庄子》为先秦道家学派著作,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文章善用寓言故事来阐述深邃的哲理。 3.《过秦论》作者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政治思想基本属于儒家一派,主张行仁政以“安民”。代表作:政论有《过秦论》、《论积贮疏》;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等。 (四)阅读重点: 1、分析和学习《劝学》一文中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写法,体会比喻所包含的意思和各比喻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 2、《逍遥游》一文在理清作者思路基础上,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 3、《过秦论》一文气势充沛,雄辩有力,深入体会其对比论证的方法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学习指导: 1、《劝学》中的比喻论证方法: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后,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为喻,形象说明了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提高原先性能的规律。总论学习重要性。又以“ 以为轮”为喻说明改变状态后的稳固,论证学习意义。 又以“跂而望”,“登高而招”等形象设喻,说明君子能超越常人,是善于学习的结果。 接着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等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学习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最后以“骐骥、驽马、蚓、蟹”为喻,说明学习上要坚持不懈,用心专一。 巧用比喻是本文主要论证方法,喻体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浅近贴切,使人读后生动有味,文中比喻的方式有: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契而舍之”和“契而不舍”等。 ③博喻。连用多个不同的比喻,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学习的重要性。 在论证过程中有单独设喻,寓理于喻;有先设喻,再引出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 2、《逍遥游》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散文。作者通过大量的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旨在说明人应该由所凭借和依靠的境界,而进入无所凭借和依靠的境界,人只有摆脱一切物质、名利等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达到逍遥的境界。 ①辨析真正逍遥游之内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天地之正”为天地之本质,置身于天地之间,顺万事物之变化,即庄子之说“无为”。能够以道为体,任物自然,游于无穷之空间,无所凭依,是为真正的自由逍遥。 ②“小大之辨”的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自然界的大小之分,是物之自有之形,大者大,小者小,不可能尽归为一。是故,小如斥鴳不应笑大鹏,寿短如衣无须攀比八百岁之彭祖。只有任其自然,则大可大,小可小,亦为逍遥之证。 3、《过秦论》中的对比论证方法。 本文旨在言秦之过,叙史事发议论,由秦之兴至秦之盛,直至秦终亡。采用极化对比的论证方法,气魄恢宏。 秦由兴而盛的“攻势”,将攻和被攻双方向两极强化,守方力强势盛,攻方力弱势孤,结果轻易攻取,对比之下显气魄之大,更能说明问题。秦能“拱手而取”、“无亡矢遗镞之费”,足见其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暗含“仁义之绝”。 秦由盛转亡的“守势”,将陈涉起事之易与诸侯攻秦之难对比,又将陈涉与九国力量对比,可见“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战国。最后将秦与陈涉两方面极化相比,自然归结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三、例题精解: 下面句子译写最妥当的一项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A.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于是知识丰富,行为无错。 B.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C.君子博学多才而且终日检查自己,就能充满智慧,行为也就没有过失了。 D.君子学问广博但能每天检查、省察自己,于是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解题思路: 译写古文要做到“信、达、雅”的标准,将原句中的意思准确地译出,又要合乎句式的特点,译文又要通畅连贯。首先要抓准关键词,再次要串通文意,加以锤炼。 上面译句中,A项中未译“省”(省察。);C项中“博学”译错(应为“广泛地学习”。),“省”也未译;D项中“博学”和“而”皆译错。所以只有B项最为妥当。 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一)基础性训练题: 1.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 A.崤(yáo)函 隳(huī)名城 度(dù)长挈(xié)大 藩(fān)篱 B.北冥(míng) 斥鴳(yàn) 天阏(yāo è) 决(xuè)起 C.虽有槁暴(pù) 其曲中(zhòng)规 跂(qì)而望 锲(xiē)而不舍 D.不积跬(guǐ)步 金石可镂(lòu) 抟(chuán) 扶摇 逡巡(qūn xún) 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 ) (4)以久特闻( )( ) (5)制其弊( )( ) (6)度长 大( )( ) 3.文学常识填空: (1)《荀子》是先秦 家的主要著作,其著者为 ,战国后期的 家和 家。 (2)《庄子》作者是 , 时期 家代表人物。 (3)《过秦论》选自 ,作者为 朝 、 家、 家。 4.翻译下列语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文: (6)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挞天下 译文: (7)试使山东之国陈涉度长 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译文: (8)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 (二)提高性训练题: 1.下面加点字的形、音、义都正确的一组( ) A.吾尝跂(qì攀登)而望矣 虽有槁暴(gǎo bào,枯干) B.逡巡而不敢进(jùn xún 顾虑绯徊) 履至尊(lǚ,鞋子) C.恶(wū,何)乎待哉 朝菌不知晦朔(zhāo 早晨) D.蒙故业(méng,承接) 生非异也(shēng 本性) 2.下面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是:( ) 内立法度,务耕织 A.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小知不及大知 秦人开关延故,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D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3.下面说法正确的打“√” ,错的打“×” : (1)《劝学》一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着重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态度和方法。( ) (2)《逍遥游》一文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 (3)《过秦论》题目“过秦”的意思是“超过秦国”。( ) (4)“执敲扑而鞭挞天下”一句形象写出秦始皇用严酷刑罚奴役天下百姓的统治。( ) 4.理解文意,回答问题: (1)《劝学》文中“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对比说明了 。作者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设喻,两相对照,意在说明: 。 (2)《逍遥游》中鲲鹏变化,游于太空,读后给人的感觉是( ) A.悲观厌世,虚无飘渺 B.宁静安详,迷离恍惚 C.光怪陆离,想象夸张 D.奇特浪漫,意境开阔 (3)《过秦论》中作者指出秦的过失,其目的是 。 (三)研习性训练题: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瓮牖绳枢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下列各句的“而”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顺风而呼 ②吾尝终日而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知明而行无过 矣 ⑤我决起而飞 ⑥转而攻秦 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⑧锲而不舍 A.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⑧/④⑤⑥⑦ C.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⑤/④/③⑥⑦/⑧ 3.阅读《过秦论》最后一段,回答题目。 (1)下列生字注意正确的一组是:( ) A.崤(yáo) 銛(xiān) 絜(xié) 难(nàn) B.崤(xiáo) 銛(shé) 絜(qié) 难(nán) C.崤(yáo) 銛(xiān) 絜(qié) 难(nán) B.崤(xiáo) 銛(xiān) 絜(xié) 难(nán) (2)文中“不可同年而语”又可写作“不可同日而语”,其意思是: 。 (3)文中的“序八州而朝同列”译成现代汉语最恰当的是:(  ) A.将八州之地按次序朝同一行列排起来。 B.将八州之地按同样的标准排列进来。 C.将八州之地按次序排好队,使这些原属同级别的诸侯都来朝拜。 D.招致八州来归,使六国这些同列诸侯都来朝见。 (4)从文中看,作者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 。 二.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一)基础性训练题: B(A项度应作duó;C项 锲应作qiè; D项跬应作kuǐ,抟应作tuán) (1)假:借助,利用。 致:达到。 (2)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彰:清楚。 (3)决:快速的样子。枪:触,碰。 (4)久:长寿。 待:独。 (5)制:制服。 弊:困乏,疲惫。 (6)度:估量。 絜:衡量。 3.(1)先秦儒家,作者荀况,思想家和教育家 (2)庄周,战国时期道家代表。 (3)选自《新书》,作者为西汉贾谊,政论家,文学家。 4. (1)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 误了。 (2)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4)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5)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 中邀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6)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7)假使拿崤山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 简直是不能相提并论。 (8)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二)提高性训练题: C(A项“跂”:提起脚后跟。暴(pù);B项“逡”应为“qūn”履:登 上;D项“生”应为xìng) 制度 获得 迎战 2.C(通智) ( A B D ) 衡量 招致 待 3.(1)√ (2) √ (3) ×(言秦之过)(4) √ 4.(1)说明了学习要善于积累。意在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 (2)D (3)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政策。 (三)研习性训练题: C(A、B、D项为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活用为动词) A (1)A (2)不能够相提并论。 (3)D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