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寒假文言文知识综合测试训练 张洪滨 一、综合测试内容 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文学常识、作家作品、阅读理解及有关知识。 二、综合测试训练题 (一)文学常识: 1.填空题: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以记________为主,全书共______卷,相传是由________所作。 2.填空题: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说细的________著作,要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所作,和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春秋三传”。 3.填空题: (1)诸子百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流派。 (2)《季氏将我鄙臾》选自《论语》,主要是记录______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3)《孟子》的思想中心是________,主张施行_______,他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_________论。 (4)《荀子》是先秦_______家的主要著作,其著者又称为_________,他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____________论。 (5)《庄子》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天网恢恢,__________。”“知人者智__________。”这些都是《庄子》中的名言警句。 4.填空题: (1)《孟子》是记载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__言行的书。共________篇,每篇分上下,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 (2)《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 》。本文具体体现了孟子的______思想。 5.填空题: (1)《论语》这部书是__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________时期我国著名________家________及其_________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____篇,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的道理等方面。宋代朱熹把它与《 》、《 》、《 》合为“四书”。 (2)《孟子》是记载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__言行的书,共_____篇。每篇分上下部分,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是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本单元所学的《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 》。 6.下面的句子内容与其作者出处都正确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周——《庄子·逍遥游》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丘——《论语·颛臾》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况——《荀子·劝学》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说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达室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史实 C.《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D.“二十四史”是指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通史,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8.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报任安书》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除了“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列传”“书”“衣”,共一百三十篇。 B.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也称乘。春秋时甲车一乘,不仅指一车四马,而且配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故“万乘”是指只有天子才可能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并常常指代天子。 C.《归去来兮辞》的作者陶渊明,他是东晋诗人,《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都是他的作品。 D.汉魏晋时期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时代,主要标志是史书《史记》《战国策》的出现。 (二)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 1.下列加点的字音、义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数罟(gū,网) 洿(wū,池塘)池 B.鸡豚(tún,猪) 狗彘(chì,小锗) C.庠(xiáng,学校)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D.孝悌(tì,尊兄长) 弃甲曳(yè,拉着)兵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 凶: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战喻 请: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下列句子当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和(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下列句子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上书谏寡人者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下列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赵氏求救于齐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夫晋,何厌之有 (5)王之蔽甚矣 (6)吴广素爱人,士兵多为用者 (7)忌不自信 (8)皆以美于徐公 (9)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1)(2)(8)/(3)(9)/(4)(7)/(5)(6)/(10) B.(1)(2)(10)/(3)(9)/(4)(7)/(5)(6)/(8) C.(1)(2)(8)/(3)(9)(10)/(4)(7)/(5)(6) D.(1)(2)(8)/(3)(9)/(4)(7)/(5)(6)(10)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失其所与,不知;秦伯说,与郑人盟;共其乏困;若不阙秦 B.又弗如远甚;少益耆食;吾孰与徐公美;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 C.太后之色少解;是故败吴于囿;奉厚而无劳;无能为也已 D.徐公来,孰视之;多予之重器;已行,非弗思也;必勿使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有的取其比喻义,有的取其引申义,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1)销锋镝 (2)振长策而御宇内 (3)筑长城而守藩篱 (4)士不敢弯弓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6)焚百家之言 (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1)(5)(6)(7)/(2)(3)(4) B.(1)(4)(5)(6)(7)/(2)(3) C.(1)(5)(7)/(2)(3)(4)(6) D.(1)(5)/(2)(3)(4)(6)(7) 11.选出音、形、义有误的一组( ) A.氾(fàn)南 缒(zhuì, 用绳子拴人或物往下送) 鄙(当作边邑) B.佚(yì)之狐, 不知(知道) 共(gōng,供给)其乏困 C.瑕(xiá) 何厌(满足)之有 逢(páng)孙 D.阙(puē,损害) 行李(出使的人) 失其所与(结交) 1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夜缒而出 13.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A.像 B.比得上 C.如果 D.你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A.因为 B.凭借 C.依仗 D.把 (3)恣君之所使之( ) A.任凭 B.放纵 C.肆、横 D.豪放不拘 (4)期年之后( ) A.满一年 B.约定 C.期望一年 D.预料 (5)王之蔽甚矣( ) A.遮盖 B.挡住 C.隐藏 D.受蒙蔽 14.选择与例句中加点词词性活用特点相同的一项( ) (1)闻寡人之耳者( )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登东山而小鲁 D.失期,法当斩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A.面山而居 B.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既东封郑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A.越国以鄙远 B.阙秦以利晋 C.渔人甚异之 D.春风又绿江南岸 15.选出停顿正正确的一项( ) A.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B.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C.今齐/地方千里 D.有夏/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16.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蒙(承继)故业 ②信(可靠)臣精卒 ③因河(河流)为池(护城河) ④试使山东(崤山以东)之国 ⑤收天下之兵(军队)聚之咸阳 ⑥履至尊而制六合(天地四方)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⑤ 17.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行军用兵之道 B.序九州而朝同列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C.蒙故业,因遗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D.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 履至尊而制六合 18.下列句子属省略句的是( ) A.南取吴越之郡,以为桂林象郡 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D.仁为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9.下列各句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席卷天下……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会盟而谋弱秦 ⑤赢粮而景从 ⑥南取汉中 ⑦以愚黔首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②/⑤⑥/④⑦/③ C.①②⑤⑥/④/③⑦ D.①②⑤/④⑦/③/⑥ 20.从下面四项中找出意义相同的两个加点字(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与 D.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21.下边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A.危险 颠簸 辅助 B.危害 仆倒 辅导 C.危险 仆倒 辅导的人 D.危害 颠簸 辅助的人 2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 B.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D.求!无乃尔是过与 2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A.展示兵力,严阵以待,无能的人就望而止步。 B.有陈述能力的人,就让他担任官职,不能的,就应辞去。 C.阵列兵力,摆好阵势,无能的人就望而却步。 D.能施展才能,就担任官职;若不能胜任,就应辞去。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A.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B.这是掌管国家祭祀的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C.这是国家的臣属,所以要攻打它。 D.这是掌管祭祀的人,所以要攻打它。 24.选择题: (1)选出注意无误的一项( ) A.颛(zhuān)臾 焉用彼相(xiāng) 虎兕(sì)出于柙(xiá) 龟玉毁于椟(dú)中 B.不可胜(shēng)食 然而不王(wáng)者 涂有饿莩(piǎo) 申之以悌(tì) C.虽有槁暴(pù) 其曲中(zhòng)规 歧(qì)而望 锲(qiè)而舍之 D.抟(zhuān)扶摇而上 决(jué)起而飞 不积跬(guǐ)而步 金石可镂(lòu)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君于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则焉用彼相矣 (4)选出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25.选出没有物殊句式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6.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为之辞(痛恨)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丧)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 D.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鼓动翅膀) 27.选出和例句中“为”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 例:昔者先王以东蒙主 A.何以伐为? B.以五百岁为春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28.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A.①那么他们的辅佐将有什么用处? ②就知道明白而行动无过错了 B.①那么他们的辅助将会有什么用处? ②就智慧明达而行动没有过错 C.①那何必要用辅助者? ②就智慧明达而行动没有过错 D.①那何必要用辅助者? ②就知道明白而行动没有过错 29.下列各句中的“时”词义不同于其它一项的是( ),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30.选出和例句中“为”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 例:昔者先生王以为东蒙主 A.何以伐为? B.以天下美为尽在已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3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吾妻之美我者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既来之,则安之 (5)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A.(1)/(2)/(4)/(3)(5)(6)(7) B.(1)(2)(4)/(2)(5)/(6)(7) C.(1)(5)/(2)(6)(7)/(3)(4) D.(2)(3)/(1)(5)/(4)(6)(7) 32.选择题: (1)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 A.从(zòng)散(san)约败 逡(qūn)巡(xún) 氓(máng)隶 修禊(xì) B.一夫作难(nàn) 度长 (xié)大 轻颺(yáng) 曩(nǎng)者 C.无云心以出岫(yóu) 辇(niǎn)毂(gǔ) 殽(yáo)生 出身行(xíng)伍 D.万乘(chèng)之国 得其当(dàng) 齐彭殇(shāng) 鞭笞(chī)天下 (2)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①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③秦人开关延(请)敌 ④信(可靠)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⑤试使山东(殽山以东)之国 ⑥因河(河流)为池(护城河) ⑦收天下之兵(军队)聚之咸阳 ⑧履至尊而制六合(天地四方) A.①②③⑤⑧ B.②④⑤⑥⑧ C.①②③⑤⑦ D.①②④⑤⑧ (3)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趣舍异路 ②见主上惨怆怛悼 ③仆虽罢驽 ④晤言一室之内 ⑤景翳翳以将入 ⑥将有事于西畴 ⑦未尝不临文嗟悼 ⑧舟摇摇以轻飏 ⑨见狱吏则头抢地 ⑩寡睚眦之辞 A. ①②③④⑤ B.②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⑦⑨ D. ①③⑤⑧⑨ (4)选出与“居则忽忽若有所亡”的“亡”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C.吞二周而亡诸侯 D.河曲智叟亡以应 (5)下列四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追亡逐北 威震四海 揭竿而起 拾遗补阙 B.纵横捭阖 囊括天下 因利乘便 任人宰割 C.去集响应 崇山峻岭 游目骋怀 息交决游 D.比权量力 度长挈大 衔觥赋诗 深谋远虑 3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数(shù)目项王 卮(zhī)酒 刀俎(zǔ) 瞋(chēn)目 B.戮(lù)力 杓(zháo) 鲰(zōu)生 以百余骑(qí) C.不(fǒu)者 玉 玦(jué) 目眦(zī) 道芷阳间(jiàn)行 D.彘(zhì)肩 参乘(shèng) 按剑而跽(jì) 如恐不胜(shèng)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请往谓项伯 ②请以剑舞 B.①故遣将守关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C.①沛公军霸上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4.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妇女无所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B.素善留侯张良 不如因善遏之 C.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距关,毋内诸侯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5.下列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诸侯 ②沛公不胜 杓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郁 ⑥秋毫不敢有所近 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且同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置之坐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⑧⑨ C.②④⑥⑧⑨ D.①②⑥⑧⑨ 3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须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爽心悦目 A.①③④/②⑤/⑥⑦ B.①②⑤/③④/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37.下列句子不属同类句式的一项是( ) A.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B.籍何以至此 C.得复见将军于此 D.因击沛公于坐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 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与“作断纹焉”中的“焉”用法相当的一项是( ) A.工之侨得良桐焉 B.且焉置土石 C.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与“希世之珍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王之蔽甚矣 D.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弦而鼓之 B.左右欲刃相如 C.金声而玉应 D.匣而埋诸土 4.对画线句子的正确解释是( ) A.工之侨把琴献给太常,太常让有名的工匠观看,工匠说:“这琴不算古老。”就把琴还给工之侨 B.工之侨把琴献给太常,太常让有名的工匠观看,工匠说:“这琴不算古老。”就让工之侨回家了 C.工之侨献琴的时机太平常了,他让有名的工匠观看,工匠说:“这不是古琴。”就把琴还给工之侨 D.工之侨献琴的时机太平常了,他让有名的工匠观看,工匠说:“这不是古琴。”就让工之侨回家了 5.对这段文言文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说明物件越古越有价值 B.悲叹只重外表不辨实质的社会风气 C.讽刺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丑恶现象 D.感慨世无作乐,真正的宝物无人欣赏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梁①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②力数灌其瓜,瓜美;楚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之贤已,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其往报搔楚亭之瓜。慰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楚亭乃每暮夜窃灌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④然愧,以意自闵也,告使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则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注]①梁:即战国时魏国。②劬(qú):勤劳。③窳(yǔ):懒惰。④惄(nì):忧思伤痛。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 窃:盗窃 B.楚亭怪而察之 怪:感到奇怪 C.因具以闻楚王 闻:听说 D.梁王以为信 信:相信 2.“楚令闻之”一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是( ) A.楚亭人心恶梁亭人之贤于已,因往夜窃搔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 B.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C.瓜日以美 D.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 3.对下列句子中部分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子”常常用作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您”,如本文中“若我教子”的“子” B.“尉”作为一种官职,专指武官,如本文中“因请其慰”的“尉”。 C.“征”有“征召”的意思,特指君召臣,如本文中“征搔瓜者”的“征”。 D.“令”作为官名,一是指县令,如本文中“楚令”的“令”;二是指政府部门的长官,如“中书令”。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A.人家做可恶的事,你也跟着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心胸狭窄得这样厉害呢? B.别人可恶,我们也可恶,为什么都干出这么偏激的事呢? C.人家做可恶的事,你也跟着做可恶的事,为什么都干出这么偏激的事呢? D.别人可恶,我们也可恶,为什么心胸狭窄得这么厉害呢? 5.①此梁之阴让也 ②楚王时则称说 A.①这是梁委婉地责备我们啊 ②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 B.①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 ②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 C.①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 ②楚王时常说很高兴 D.①这是梁委婉地责备我们啊 ②楚王时常说很高兴 三、阅读曾巩《墨池记》的前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临川(宋时县名)之城东,有地隐然(如矮墙隆起的样子)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书法家,擅长草书),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旧址),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倘佯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邪?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洼(wā) B.强(jiàng) C.徜徉(cháng yáng) D.恣(zì) 2.对“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又尝自休于此邪”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不可勉强王羲之做官的时候,他曾经游到最东边的地方,并泛舟出海游览,在山水中,他心情快乐,莫不是他纵情游览山水时,曾经在这里停留过吗? B.并不可勉强王羲之做官的时候,他曾经游到东边的地方,并泛舟出海游览,借助山水来娱乐,莫不是他纵情游览山水时,曾经在这里休息过吗? C.当不可勉强王羲之做官的时侯,他曾经游东方,泛舟出海,娱乐心性,莫不是他纵情游览山水时,曾经在这里休息过吗? D.当勉强王羲之做官的时候,他曾经游东方,泛舟出海,自寻娱乐,莫不是他纵情游览山水时,曾经在这里休息过吗? 3.根据第一段内容,填写恰当的文字,要求均用两字填写: 第一段概括了墨池的地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记叙了王羲之仰慕张芝“临池学书”的_________,指出墨池得名的________。记叙文辞________,要言不繁。 4.王羲之徜徉肆恣山水,说明了什么?根据下面要求均用四字填写恰当的内容。 每一句简略追述,突出王羲之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这是王羲之学习书法的_______和良好的_________。 5.根据第二段内容答题。 王羲之的艺术造诣非由“__________”,而“_________”,并指出刻苦学习,“_________”的重要性。因此全文主旨在于__________。 6.根据下面语句内容,每空填写一个字。 文章以________为__________,以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替,________、_________统一,写法新颖,见解精辟。 三、试题解答 (一)文学常识 1.(1)国别体、言、二十一、左丘明 2.(1)编年史、左丘明、《公羊传》、《谷梁传》。 3.(1)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春秋。 (3)“仁义”“仁政”民贵君轻性善。 (4)儒、孙卿、性恶 (5)庄周、战国、疏而不漏、自知者明。 4.(1)战国、孟柯、七、儒。 (2)孟子、梁惠王上,仁政。 5.(1)儒家、春秋、思想、孔丘、第子、二十、政治、教育、文学、哲学、立身处世,大学、中庸、孟子。 (2)战国、孟轲、七、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儒、孟子、梁惠王上 6.D(A项中出处应是《庄子·秋水》;B项中的了出处应是《论语·季氏》;C项的作者应是荀况,出处应是《荀子·劝学》;D项正确,故选D) 7.D(D项错在《资治通鉴》不是二十四史之一) 8.B(A项《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作品,但并不选自《史记》,C项中的《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作品,不是陶渊明的,D项中主要标志是《史记》《汉书》,而不是《战国策》,《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 (二)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 1.C(A项中“罟”音应为“gǔ”;B项中“彘”音为“zhì”;D项中“曳”音应为“yè” ) 2.(1)凶:谷物收成不好;(2)请:请允许我; 3.B(A项中的“无”通“毋”,是“不要”的意思;C项中的“颁”通“斑”;D项中的“涂”通“途”) 4.D、E(A项中的“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中“衣”是名词活用为动词;C项中“王”是名词活用的动词。) 5.B(A项中的“养生”在句中是供养活着的人;C项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D项中“可以”在句中是“可以用来”的意思) 6.D(A、B、C三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只有D项“未之有也”是否定句代词做宾语前置,故选D项) 7.C(例句是定语后置句,A项是省略句,B和D都是状语后置句) 8.A((1)(2)(8)是状语后置句,(3)(9)是判断句式,(4)(7)是宾语前置句,(5)(6)是被动句式,(10)是定语后置句) 9.A(A项中的通假字有“知”通“智”,“说”通“悦”,“共”通“供”,“阙”通“缺”;B项中只有“耆”通“嗜”,“郄”通“ ” ;C项中只有“已”通“矣”;D项中只有“孰”通“熟”,“反”通“返”。) 10.A((1)(5)(6)(7)是取词语的引申义,(2)(3)(4)是取词语的比喻义。) 11.B(“不知”中的“知”应为通假字,通“智”,明智,故选B。) 12.D(A项中“共”通“供”;B项中“阙”通“缺”;C项中“说”通“悦”,D项没有通假字,故答案为D。) 13.(1)C,(2)C,(3)A,(4)A,(5)D 14.(1)B(例句中的“闻”是使动用法,A项中“坚”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项中“小”是意动用法,D项中“法”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只有B项中的“亡”是使动用法,故选B。) (2)C(例句中的“面”是名词作状语,A项中的“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中的“恚”是“愤怒”“发怒”之意,D项中的“封”是使动用法,只有C项中的“箕畚”是名词作状语,故选C项)(3)C(例句中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之意,A项中的“鄙”是名词中的意动用法,B项中的“利”为使动用法,D项中的“缘”是形容词活用的动词,只有C项中的“异”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故选取C。) 15.B(A项应在“为”后停顿,因为“以为”是一个词;C项应在“地”后停顿,因为“地方”在这里是两个词,“土地方圆”的意思;D项应在“言”后停顿,因为“复言”是一个词,不能分开,故选B) 16.C(句③中的“河”,在古代专指“黄河”,句⑤中的“兵”是指“兵器”,而非军队,故选C项) 17.B(两个“朝”皆为使动用法,“使……朝见”,A项中的“兵”分别为“兵器”和“军队”,C项中的“策”分别指“策略”和“鞭子”D项中的“制”分别是“统率”和“控制”的意思。) 18.A(A项省略了“之”,“以之为桂林象郡”) 19.C(句①中的“席”,句②中的“云”,句5中的“景”,句⑥中的“南”,都是句词作状语;句④中的“盟”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句③中的“斗”,句⑦的“愚”则是使动的作法。) 20.A、C(B项中的“是”为判断词,D项的“是”为正确的意思,故选A、C) 21.C 22.D(A、B、C三项的“过” 均为“过错”的意思,只有D项的过“作”“责备”讲,故选D。) 23.(1)D,(2)A 24.(1)C(A项中的“相”,音就为“xiàng”,B项中的“王”音应为“wàng”,D项中“抟”音应为“tuán”,“决”应为“xuè”。) (2)A(B项中“无”通“毋”,C项中“颁”通“斑”,D项中的“生”通“性”,只有A项无通假字。) (3)D(A项“衣”是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中的“曰”是名词作状语,C项中的“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故选D。”) (4)C(A项为定语后置,B、D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 25.C(A项为定语后置,B项为介词结构后置,D项为宾语前置。) 26.B(“发”应解释为“打开粮仓济民”。) 27.D(例句中“为”做谓语,译为“当作”,“以”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B项中“以……为”固定结构,“以”译为“认为”;A项中的“何…为”固定结构,“为”表反诘气;C项中“为”,动词,译为“凝结成”,故选D项。) 28.C 29.D、A(D项中的“时”是“时机”之意,而A、B、C三项的“时”是“时节”的意思,故先选出D;A项中的“时”是名词作状语,“按照时令”之意,B、C两项无活用,故再选出A。) 30.D(例句中“为”做谓语,是“当作”的意思,“以”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A项中“何……为”是固定结构,“为”表反问语气;B项中“以……为”固定结构,“以”译为“认为”;C项中“为”是动词,译为“凝结成”;D项中的“两个”“为”都译为“当作”。) 31.A(句(1)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句(2)为名词作状语,句(4)是使动用法,句(3)(5)(6)(7)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32.(1)B(A项中“氓”音应为“méng”,C项中“岫”音应为“xiù”,“行”音应为“háng”,D项中的“乘”音应为“shèng”。) (2)D(句③中的“延”是“引”,之意,句⑥中的“河”在古代当指“黄河”,句⑦中的“兵”是“兵器”之意,故选D) (3)D(句①中的“趣”通“趋”;句③中的“罢”通“疲”;句⑤中的“景”通“影”;句⑧中的“飏”通“扬”,句⑨中的“枪”通“抢”,故选D。) (4)B(例句中的“亡”是“丢失”之意,A项中的“亡”是“逃跑的败兵”;C项中的“亡”是使动用法,“使……灭亡”的意思;D项中“亡”是通假字,通“无”,只有B项中的“亡”是“丢失”之意,故选B。) (5)C(A项有两个错别字“震”应写为“振”,“杆”应写为“竿”,B项全部正确,D项有两个错别字,“挈”应写为“絜”,“觥”应写为“觞”,只有C项有一个错别字,“决”应写为“绝”,故选C项。) 33.(1)D(A项错在“数”音为“shuò”;B项错在“杓”音为“sháo”;“骑”音为“jì”;C项错在“眦”音为“zì”。) (2)A(A项①②都是“请允许我”之义;B项①为“特意”②为“交情”;C项①为“驻军”②为名词,“军队”之意;D项①为名词,“大王”之义,②为使动用法,“使……称王”。) 34.D(A项“幸”分别为“宠幸”“幸亏”之义;B项“善”分别为“友好”“好好地”之义;C项“骑”分别为“一人一马”和“骑马”之义,D项两个加点字,都是通假字,“进入”的意思,故选D项。) 35.B(①中的通假字是“距”“内”,②中的通假字是“ ”。③中的通假字是“倍”⑤中的通假字是“隙”,⑧中的通假字是“要”⑨中的通假字是“早”。) 36.A(①③④句点字为名词做动词;②⑤句为名词作状语;⑥⑦句加点字为形容词使动用法。) 37.B(B项为疑问句代词做宾语前置。A、C、D三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 (三)文言文阅读: 一、1.D(例句中的“焉”是“……的样子”的意思;A和C的“焉”是语气词;B项的“焉”是代词,那里;D项与例句相同。) 2.B(例句是断判句式,A项是宾语前置;C项是被动句;D项是状语后置,故选B项。) 3.C(A、B、D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C项是名词作状语,故选C) 4.A 5.B 二、1.B(A窃:偷偷地、暗中。C闻“告诉。D信:信义。) 2.B 3.C(“征”是“追究”的意思) 4.A(“恶”是“做可恶的事”之意;“褊”意为“心胸狭窄”。) 5.B(“阴”为“暗中”之意;“让”是“礼让”之意,“称说”是“称道”之意) 三、1.B(“强”音应为“qiǎng”,是“强迫”的意思。) 2.A 3.“位置;环境;形状;由来;由来;简约”。 4.“傲岸正直;脱尘超俗;思想基础;精神气质”。 5.“天成;以精力自致者;深造道德;勉学”。 6.“论;纲;记;目;记;议;纲;目”。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