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主讲人:范廉清 一. [学习重点] 1.了解一些词的活用,掌握“之”、“也”、“而”、“发”的不同用法,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 2.理解本文围绕“激于义而死”这个主要意思,夹叙夹议,强烈对比、反复论述的写法。 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为反抗魏忠贤的迫害,不畏强暴、英勇斗争、慷慨捐躯的事迹及其意义。 二. [基础知识] 1.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人(今江苏省太仓县)崇祯四年进士。为人崇尚气节,有正义感。因不满宦官魏忠贤专权而组织“复社”,进行政治文学活动,抨击时政。后为魏党余孽所陷致死。著有《七录斋诗文全集》等。 张溥幼年喜好学习。所读的书一定要亲自抄录,抄完朗诵一遍,就烧掉,再抄,象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张溥写诗做文章思路敏捷,对四方来求索的人,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所以名高一时。 2.时代背景: 明末,以自封“上公”的大宦官魏忠贤为首,与大官僚、大地主一气,结成阉党,专横暴虐,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无恶不作。以顾宪成为首的一部分正直知识分子,在无锡东林书院聚众讲学,指斥朝政,反对宦官专权,组成东林党,与阉党进行斗争。但是,当时阉党把持朝政、主宰大权。因此,在这场斗争中,东林党,遭到阉党的残酷镇压和迫害。受尽压榨和盘剥的市民群众、工商者坚决站在“东林党”一边,共同与阉党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本文叙述了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当东林党人周顺昌被阉党逮捕时,发生在苏州的一次抗暴斗争。随后,反动当局逮捕了颜佩韦等五人,以“倡乱”的罪名残酷杀害了他们。一年后,魏忠贤畏罪自杀,阉党覆灭, 苏州人民墓葬五人于虎丘山塘魏忠贤的生祠废址(今苏州市山塘街775号),并为之立碑,,由张溥撰写了碑记,以示纪念。 3.生字正音: 蓼(liǎo) 旌(jīng) 湮(yān) 皦(jiǎo) 敛(liǎn) 赀(zī) 缇骑(tí jì) 溷(hùn) 詈(lì) 矫(jiǎo) 逡(qūn)巡 猝(cù) 谥(shì) 牖(yǒu) 稷(jì) 冏(jiǒng) 4.应掌握的词语解释: ①当道:指执掌政权的人,本文中指应天府巡府和苏州知府。 ②除:清理、整治。 ③旌:表彰、表扬。 ④湮没:埋没、磨灭。 ⑤声:声张,声扬。 ⑥堪:忍受。 ⑦詈:骂。 ⑧编伍:指民间。 ⑨蹈:踏、踩。 ⑩矫:假传、假托。 株治:牵连治罪。株:株连,牵连。治:治罪、处治。 猝:突然,立刻。 首领:头和脖子,这里偏指头,代性命。 隶:名词做状语,像奴隶一样。 屈:使……屈身,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学习指导] 问:本文多次使用“之”字,它有哪些意义和用法: 答: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结构助词:“的” 例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助词:“的” 2.用做代词: 例1: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代词:代“五人” 例2:“为之声义” 代词:代“他们”,指“五人” 3.用做动词:是“到……去”的意思 例: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动词:“到……去”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成为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各种成分。 例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用在“蓼洲周公”和“被逮”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介词“当”的宾语 例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之死”作全句主语 例3:然五人之当刑也 “五人之当刑”作时间状语 问:连词“而”在本文中有几种用法? 答: 1.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关系: 例:去今之墓而葬焉 2.表示前后词语的因果关系或承接关系: 例: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3.表示前后词语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例:缇骑按剑而前 4.表示前后词语的转折关系: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表示前后词语或短语的目的关系: 例: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问:“也”是个语气词,在文中表示哪些种语气? 答: 1.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例: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2.用于句末,表判断: 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 例: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问:“发”字在文中有哪些用法? 答:“发”本义是把箭射出去,本文多次使用各有不同的意思: 1.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拿出”(引申义) 2.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表现,显露 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生,兴起 4.发其志士之悲哉 抒发 5.剪发杜门 读fà :头发 问:文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其词义是什么? 答: 1.“其疾病而死”: 文言文中,“疾”和“病”都有病的意思,但又有差别,“疾”常指一般的病,“病”则指很重的病。二者连用时往往指病得很重。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这个“行为”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行为”,是两个词,“行”指品行、道德,“为”是动词,作为,成为。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人”指党羽、亲信 4.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颜色”指的是脸色 5.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指不同寻常 6.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文言文中,“首”指头,“领”指脖子,这里偏指头,代性命。 问:全篇的思路是什么?(列简表表示) 答: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点。本文叙事乃为议论张本。第一、二段为全文之“纲”,以下五段为“目”。具体地说,墓碑记之作源于建墓,故先叙建墓,后叙苏州市民暴动及五人当刑,这是倒叙之法,此其一;其二,建墓的目的是“旌其所为”,故先赞“五人之皦皦”,后议“五人之力”。“纲”举“目”张之后,再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即“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至于贤士大夫,既“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又“请于当道”为五人建墓,功不可泯,故附其姓名于文末,以示褒扬。 据上所述,可将全文思路列简表如下(括号内数字表示段落) 叙建墓由来 (3)叙苏州市民暴动经过(承上文“激于义” ) 为下文三、四段打下伏笔 (4)叙五人之当刑(为下文“蹈死不顾”打下 伏笔 ) (2)赞五人之皦皦 (5)论五人之力(承上文“独五人之皦皦” ) 为下文五、六段打下伏笔 (6)论五人之死(卒章显志) 附笔:(7)贤士大夫姓名 四.[巩固提高] (一)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五人墓碑记》主要是记述了反抗阉党的斗争,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个人的崇敬之情。 B.《震川文集》《七录斋集》《惜抱轩诗文集》都是以斋名命名的文集。 C.归有光,明代散文大家,他的成就在于上承汉唐宋文,下启明清散文,有着重要的传承作用。 D.《病梅馆记》《石钟山记》的写法有相同之处,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形式,而《登泰山记》则描景绘形,没有议论性段落,给人以特有的美感。 (二)选出加点词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B.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C.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D.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三)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复前行,欲穷其林 (四)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余始循以入 B.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C.敛赀财以送其行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五)“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C.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D.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六)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剪发杜门 杜: ②视五人之死 视: ③忠义暴于朝廷 暴: ④加其土封 土封: 2.下列四句中加点的词,与“安能屈豪杰之流”中的“屈”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B.既来之,则安之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木直中绳, 以为轮 3.下列四句中的“之”字,与“佯狂不知所之者”中的“之”字讲法相同的一句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译文: 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译文: 5.填充.(按课文原文填写) 在本段中,作者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 ”的五人作比,突出五人之忠烈的重大意义;又把假设的“ ”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 (七)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 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1.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的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顺昌好为德于乡 ②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③请以民情上闻 ④始吾以为天子命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蜂拥大呼”的“蜂”字不同的一句是( )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C.赢粮而景从 D.以旌其所为 3.下列四句与“囚安在”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 大王来何操 C.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D. 不然,籍何以至此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 译文: ②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译文: 5.文中有两处写百姓愤怒,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答: (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公闻(许)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 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公大喜,乃选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抄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 1.下面对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中还写了子远、袁绍等人。 B.文中的“公”是对尊长或平辈的尊称。 C.文中的“公”就是指曹操。 D.文中的“卿”是古时对臣下或朋友的爱称。 2.下面每组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是( ) A. B. C. D. 3.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 ①袁氏军盛,何以待之? ②向言戏之耳。 ①袁绍的军队很蛮横,用什么办法来对付它呢? A. ②刚才只不过开玩笑罢了! ①袁绍的军队力量很强大,怎么才能对付它呢? B. ②刚才说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①袁绍的军队士气正旺盛,怎么样去对付它呢? C. ②(我)一向说话爱开玩笑。 ①袁绍的军队力量强大,用什么办法来对付它呢? D. ②刚才说的不过是开开玩笑罢了。 4.下面的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 A.粮食其实只能支持一个月,对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B.那实际情况是粮食只能支持一个月,对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C.那实际上粮食只能坚持用一个月,为此该怎么对付呢? D.粮食其实只能坚持用一个月了,为此该怎么对付呢? 5.下面对许攸所出计策内容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许攸针对曹军孤守待援,粮草将尽的危急情况,建议用轻装部队夜袭乌巢,烧毁袁军全部给养,从而解除了曹军的危境。 B.许攸针对曹军孤军缺粮的不利情况,建议用轻装部队夜袭乌巢,烧毁袁军辎重,夺得粮草,从而解除了曹军的危境。 C.许攸针对曹军孤军缺粮的不利情况,建议用轻装部队夜袭乌巢,烧毁袁军全部给养,从而导致袁军的失败。 D.许攸针对曹军孤守无援,粮草将尽的危急情况,建议用轻装部队夜袭乌巢,烧毁袁军辎重,夺取粮草,从而导致袁军的失败。 五.[自我反馈] (一) 解析:《震川文集》是以号命名的。 答案:B (二) 解析:B项为名词“重病”。其他三项均为动词;A项“使成病态”;C、D两项为“生病”。 答案:B (三) 解析:B项为困窘,处境艰难。其他三项意为“穷尽”“完结”,动词。 答案:B (四) 解析:A项中的“以”表修饰,连接状语与中心语。其他几项均为连词,可译为“来”。 答案:A (五) 解析:C项“之”是代词,代“东谷”。其他几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C (六): 1. ① 杜:闭 ② 视:比,比照 ③ 暴:显露 ④ 土封:指坟墓 2.C(A、B、D三句中的“闻”、“安”、“輮”都是使动用法,与题干中的“屈”的用法一致,C句中的“王”是名词动化。故选C) 3.D(题干所给的一句话中的“之”字是动词,当“割”讲,下面的四句话中应选D项,而A、B、C三项中A项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的“之”字是代词代“五人”。C项中的“之”字是助词,所以选取D项) 4. ① 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活到老。 ② 所有的四方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而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呀。 5.第一个空里应填“有重于社稷”,第二个空里应填“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七)1.① D (①句中的“德”当“好事”讲 ②句中的“德”当“感恩”讲。所以①与②句讲法不同 ③句中的“以”当“把”讲 ④句中的“以”当“认为”讲。所以③与④讲法也不同。故选D项) 2.D(题干上“蜂拥大呼”中的“蜂”字是名词做状语“像蜂一样”,A项中的“翼”是名词做状语,“像鸟翅膀一样”,B项中的“犬“也是名词做状语,“像犬一样”,C项中的“景”也是名词做状语,“像影子一样”,D项中的“旌”是名词动化,讲成:“表彰,表扬” ) 3.B(题干上的一句话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B句的句式与题干相同,A句的句式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C句是一般疑问句,D句是介词宾语前置句。所以选B项) 4.① 没有约定而聚集几万人,都拿着香为周吏部乞求性命。 ② 然而从此这些捕人的马队再也不敢走出国都的大门。 5.一处是听说逮捕周顺昌;另一处是听说逮捕周顺昌不是天子之命,而是东厂所为。 (八)阅读 1. 解析:文章未写袁绍。 答案:A 2. 解析:A项的“几”应为表疑问的代词,询问数目,相当于“多少”;B项的“支”同“只”;C项的“围屯”的“屯”应为“驻防的军队”。 答案:D 3. 解析:“何以”,即“以何”,用什么;“向”,刚才。 答案:D 4. 解析:“其实”,那实际情况。 答案:B 5. 解析:A项“解除了曹军的危境”不当;B项“夺得粮草,从而解除了曹军的危境”不当;D项“烧毁袁军辎重,夺取粮草”不当。 答案:C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