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赤壁赋   1.能够解释本文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并能指出部分重要虚词的用法。 2.体会作者以文为赋,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融景、情、理三位一体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一手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诗歌方面:现存诗2 7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子由渑池怀旧》《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赠刘景文》等。 词方面: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词有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注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2.探寻背景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1.识字注音 窈窕( ) 麋鹿( ) 愀然( ) 冯虚御风( ) 壬戌( ) 舳舻( ) 酾酒临江( ) 匏尊( ) 蜉蝣( ) 横槊赋诗( ) 嫠妇( ) 举酒属客( ) 斗牛之间( ) 桂棹( ) 倚歌而和之( ) 2.字形辨认     3.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2)山川相缪( ) (3)举匏尊以相属( ) 4.一词多义  (2)如 (3)歌 (4)望 (5)于 (6)之    5.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6.词类活用 (1)渺沧海之一粟( ) (2)哀吾生之须臾( ) (3)不知东方之既白( )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5)正襟危坐( ) (6)西望夏口( ) (7)下江陵( ) (8)顺流而东也( )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7.特殊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 )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3)举酒属客(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5)而今安在哉( ) (6)而又何羡乎( ) (7)月出于东山之上(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9)何为其然也( ) (10)凌万顷之茫然( ) (11)客有吹洞箫者( ) (12)渺渺兮予怀( ) 答案:1.yǎo tiǎo mí qiǎo píng rén zhú lú shī páo fú yóu shuò lí zhǔ dǒu zhào hè 2.溯源/朔风 缥缈/渺小 渔樵/憔悴 船棹/掉头 哀悼 3.(1)“冯”同“凭”,乘 (2)“缪”同“缭”,连结,盘绕 (3)“尊”同“樽”,酒杯 4.(1)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动词,攻克,打下 (2)动词,像/动词,往 (3)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歌声 (4)名词,农历的每月十五日/动词,远望 (5)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从 (6)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7)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介词,相当于“于”,在 (8)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代词,这样 (9)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因果,因而,所以/连词,表顺承,然后,就 5.(1)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 (2)浩荡渺远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指自己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容貌美丽的人。 6.(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渺小得像…… (2)为动用法,为……哀叹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4)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整理 (6)名词作状语,向西 (7)名词活用作动词,攻占 (8)名词活用作动词,东下 (9)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7.(1)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2)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3)省略句,省略主语 (4)被动句 (5)宾语前置句 (6)宾语前置句,应为“而又羡何乎” (7)状语后置句 (8)状语后置句,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9)宾语前置句 (10)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1)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者”作“客”的定语 (12)主谓倒装句,应为“予怀渺渺兮”  1.文章开头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如何理解月亮的“徘徊”? 2.从第三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3.作者在第四段中是怎样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4.文章最后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情感有何变化? 5.结合全文,我们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答案:1.提示:(1)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西东。景象澄澈,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把人一下子带进了诗的王国,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过的。 (2)这里的“徘徊”是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也从侧面写出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了喜爱之情,使景与情交融在一起。“徘徊”一词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2.提示: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使他有所触动,他想到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提示:苏子批评客人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人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的一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4.提示:主要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身心释然,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安静而祥和地汇入大海。本段感情是“喜”,照应了开头飘然欲仙的快乐。 5.提示:“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上。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  我的学困点 我的学疑点       1.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2.《赤壁赋》中“水”与“月”的论述与苏轼的人生观有何关系? 3.苏轼认为,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 答案:1.提示: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 2.提示: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出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是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了某种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3.提示: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固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却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但也表现了他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因此他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羡乎”一句之后,调转笔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并从中得到乐趣。“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风月长存,他正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答案:提示:观点一:是消极的。作者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文中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作者慨叹个人渺小,人生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 观点二:是积极的。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他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且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其人生态度仍是积极乐观、欲有所为的。 观点三: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作者无辜被诬,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其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1.“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文章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抑扬顿挫,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本文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文章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声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 而文中的对仗句,使语言声韵和谐。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  导练目标 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相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是借天地万物来揭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请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个哲理性写景抒情片段,300字左右。 答案:哲理散文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点领悟,是人的思想火花在人生过程中的瞬间表现。要想写好哲理散文,首先,要善于感悟生活,捕捉那些能够体现一定道理的事物。要感受生活,只有“多情”,方能“易感”。只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才能折射出五光十色的外物。其次,要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在生活中,一个微笑、一丝情绪、一个景象、一件小事,都是抒情、议论的素材。 范例展示 海边遐想 一排排涌浪荡涤着心头的尘埃,灵感被浪涛击伤,裸露出一片苍白。时间满面灰暗,没有了往日的神气、今日的风采,我的眼睛,久久驻扎在流逝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翩飞的海鸥无忧无虑地拍打船舷撞击胸口,如果飞翔便是价值、便是愉悦,又何必向看着你的人解释表白。瞧,人类有多贪心,来一趟海边却想捎走一个海,可谁不是期望自己的视野里,总是满目葱茏。呜咽的螺号是波涛上最动人的音乐。蔚蓝的情愫穿过世纪之门响彻千秋万代。身后的城市,仿佛是一座幕起又幕落的舞台,最出色的演员不在舞台上而在生活中,不知这是不是人生的幸事和艺术的悲哀。看海和出海真是两种生活两种境界,一种是把眼睛给了海,一种是把生命给了海。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干海一样的事业,如果心胸真似海任何事业岂不都失去了色彩……  话题集锦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2)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 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答案:(1)提示:选择取决于生活的态度 人要善于寻求精神的寄托 自然以宽容和博大的胸怀给人类以温暖 (2)提示:坦然面对挫折 逆境 豁达乐观是一种人生境界 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 诗意的人生 佳作片段 他曾经在赤壁的月夜,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一蓑烟雨任平生”,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苏轼站在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