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像山那样思考   1.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能说出“像山那样思考”的深刻社会内涵。 2.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运用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表现哲理的写法,并能运用这一写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作家。被称为“美国先知”“美国野生生物哲理之父”,享誉世界,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他离世一年后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2.探寻背景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向大自然无度地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以其对生态环境的独特思考写下了《沙乡年鉴》,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蔑视( ) 嗥叫( ) 迸发( ) 毛骨悚然( ) 残羹剩饭( ) 艾蒿( ) (2)多音字    2.字形辨认     3.词语释义 (1)毛骨悚然:____________ (2)无动于衷:____________ 4.词义辨析 (1)启示 启事 辨析:同:都有“使人知道、明白”之意。 异:“启示”指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或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启事”指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判断正误:①渤海湾漏油事件的启事是“公众缺位”的危机管理制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 ) ②中国交响乐团向海内外中国作曲家发出征集交响乐、管弦乐的启示:作品题材、内容不限,只求风格、手法,为更多的听众喜闻乐见。( ) (2)进而 从而 辨析:同:都是连词,都表示在上文条件下出现的结果。 异:“进而”表示递进关系,继续前进,进一步。“从而”的上文是原因,下文是结果、目的等,与上文有条件关系或因果关系。 判断正误:①我们进行了合理化分工,进而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 ②我们改进了生产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 答案:1.(1)miè háo bènɡ sǒng ɡēnɡ hāo (2)ài yì zhá zā bǎi Bó bò 2.饿殍/漂浮/俘虏 艾蒿/竹篙/嵩山 蠕动/嗫嚅/糯染 扳倒/皈依 3.(1)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2)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4.(1)× × (2)√ √  1.一个成功的文章标题,能“意贯全文”,统摄文章整体,“像山那样思考”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标题。阅读全文,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2.怎样理解文章第一段所说的狼的叫声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3.文章最后一段说“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是什么意思?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提示:“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良好建议,是一种诗意的表达,作者的真正用意是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的,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处理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山”思考的是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人类思考的只是对自然的索取。 2.提示:文章用一组排比列举了狼嗥对多种事物的不同意义,体现了具有理性穿透力的生态思考,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无视生态规律的愤慨。 对狼的嗥叫人们往往会感到恐惧,人们会想尽办法消灭狼以保护鹿群、牛羊等,岂不知这样会破坏生物链的某个环节,破坏生态平衡。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些弊端,人们一时还认识不到,只有大山才明白,因为山中的植被会因鹿群等食草动物的过剩繁衍而面临毁灭,相继而来的就是食草动物的灭亡。这种危险只有大山才明白,只有大山才会公正地评价狼的存在,客观地去听取狼的叫声。 狼的嗥叫正是对自己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的一种对抗,是对未来世界的毁灭性苦难的一声呐喊,也是对人们的错误认识和错误行为的一种警示。 3.提示:相对于大山的思考,我们人类的眼光太短浅了。人们为了谋得眼前的利益,往往会不择手段,靠破坏自然来获取自己的“幸福”,岂不知,这如同挖墙砖、揭屋瓦来换钱享受。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破坏生态平衡,无疑会让世界变成荒原,那将是十分危险的。 我们应该认真听一听狼的“嗥叫”,转换思维方式,用大山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我们生存的环境,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才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的做法。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  我的学困点 我的学疑点       1.面对那一声狼嗥,人从眼前利益角度思考,主观、自私、肤浅,而山则从生态利益角度考虑,客观、无私、深刻,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呢? 2.从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两个方面探究一下“狼的嗥叫”和“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3.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提示:“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良好建议,是一种诗意的表达。 运用“像山那样思考”这种诗意的表达,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来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的,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2.提示:(1)从生态价值方面来看:狼的消失,一是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二是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 (2)从生命意义来看:一是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因此对待自然也缺少客观的思考;二是大地上的一切生命,都拥有自己不可抹杀的生命尊严、履历与故事,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三是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人类应作换位思考。 3.提示: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吗?广告内容是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味地追求物质进步时,那留给我们的只会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杀的生命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我们曾经自豪地宣称,我们人类是自然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改造自然方面,我们人类取得了许多成就:我们可以使河流改道,可以使飞船上天,可以深入海洋,也可以踏上月球。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受到自然的报复,在自然的威力面前表现得非常无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正人和自然的关系呢? 答案:提示:观点一: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名成员,我们与其他物种都是自然的儿女,我们应该脱离人类中心论,承认自然母亲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和权利,人类对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应该放弃功利之心,把进取的思维隐退到自然的背后,用自然的思维方式解决我们生存面临的问题。回归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谐共处,否则只能自食苦果。 观点二:人类是从大自然中脱颖而出的杰出代表,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智慧。自然对于人类也并不总是温情脉脉的,人类的早期也曾备受自然的欺辱,最后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逐渐掌握了智慧的力量,并有所作为,才有了如今的文明与进步。在当今环境遭到破坏的形势下,我们要做的不是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和谐中求得发展的空间。  1.崭新的视角,独特的思维。 本文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文章,讨论的是生态平衡的大问题。但作者没有明言,而是改变角度,围绕一声狼的嗥叫,讨论狼对鹿、对牛羊的意义,狼对大山的意义,让狼和大山来回答环境的保护问题,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可谓新颖独特。 2.深刻的伦理观念与哲理化的语言。 本文语言深含哲理,用大山的思考、狼嗥的对抗,来回答生态环境问题,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作者从狼的一声嗥叫中听出了大自然的悲哀,也听出了人类的悲哀,也从狼的垂死的绿的眼光中看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人在与狼的对抗中无疑充当了一个生态谋杀者的角色。在利奥波德看来,不仅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存在着伦理关系,人与自然也存在这种关系,人们的滥杀、滥捕、滥伐、滥牧,迟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3.用排比表达强烈的情感。 文中多处用了排比,一连串的排比加强了行文的气势,表达了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感到痛心的强烈情感,并呼吁人们与大自然和平相处。  导练目标 发散思维 举一反三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收录的一则随笔。文章第一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用了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写作手法。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表达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接下来的一段即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请选取一种景物,运用发散思维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答案: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举一反三的意思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写作中发散思维往往能发人深思,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范例展示 一滴水的思考 这一滴水也许是尼亚加拉瀑布的一部分,它也许曾经有过显赫的功绩呢。 也许只是脸盆里的一个肥皂泡,但它却有洗净劳动者的污垢的功效。 也许给搞到威士忌酒里去,成为天才家所梦想不到的欢乐的对象。 再也许是一滴圣水,洒在新生的婴儿身上,来祝福他的长命。 也许这一滴水,你把它烧开,是给伯母玛丽喝的茶。茶的味儿非常香,很能赢得她的喜欢。她也许把你的缺点都忘掉了,马上唤她的律师来,正式承认你为她的继承人呢! 这一滴水也许是人脸孔上的汗,所以也许会蕴涵有劳动、烦恼甚至痛苦的意思。 也许只是天上落下来的一滴雨。 也许是快乐得发狂的一滴泪;不然,就是痛苦得哭出声来的一滴泪。 一滴水而已……麻雀喝了,使它得到片刻的精神安慰。可是一下子,麻雀会忘记了的。 再也许,只是花丛里的一小滴露水,被花的小口吸进去之后,这花便给一个可爱的小姑娘采去了,做了香水,洒在身上,这水就成为她的爱人迷惑地追求她的东西。 你别小看了它。它,一滴水,本身简直就是宇宙的缩影。  话题集锦 (1)利奥波德在《像山那样思考》中告诉我们,我们和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文中的一段描写是“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这几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后出现的严重后果,揭示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的恶果,说明了人类破坏自然必被自然惩罚的道理。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2)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正是因为人们杀死了狼,才使得大山荒芜、没有生机,生态失去平衡,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大自然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联系、不可缺少的。人们应该用整体和有机的世界观来对待荒野和自然。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3)人一直把自己当成高于一切的自然主宰,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被污染,物种在灭绝……疯狂的掠夺,让地球变得伤痕累累。人们高举文明与发展的旗帜,一路高歌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利奥波德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借一声惊心动魄的狼嗥,诗意地表达了一种对环境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告诫世人要站在与万物平等的角度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责任感能催生忧患意识,滋养高贵的心灵。让我们树立平等意识,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让地球家园在青山绿水、生机盎然中走向和谐。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答案:(1)提示: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 生态平衡 (2)提示:保护大自然 换位思考 全局观 (3)提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发展经济应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生命需要彼此尊重 忧患意识 佳作片段 曾几何时,大自然赐予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淳朴、亲切、透明。河中鱼虾竞游,山间鸟鸣兽走,气候四季分明,人们怡然自得。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那些给予人类方便的技术发明,渐渐地将自然界的光彩抹去,直至剥夺。忘记了是从哪一天起,山再不见那么葱郁,水再没有那么清澈,四季更替的规律被打乱,莫名的灾害次第蔓延。 聪明的人啊,你可千万不要忘了,你是生活在自然中,你的拥有是她的给予,你的存在是她的恩惠。你又怎能忘记她的存在,忽略她的警示,变得恣意妄为起来呢? 频频发生的各种灾害提醒我们:在自然中生活,要遵守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张弛之间,要牢记给予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加以保护和爱护。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我们所拥有的安逸生活,并延续至子孙万代。 (摘自重庆高考卷满分作文《生活在大自然中》)  像山那样思考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