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能够理解本词的写作意图,领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慨。 2.能够说出本词中运用的典故的含义及用典的目的,体会辛词的豪放风格,学习借古喻今的艺术手法。 3.学习并运用对比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军事家、政治家。一生投身于抗金御敌、恢复中原的大业之中。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作品:诗今存130余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与其词相同。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余首。代表词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文多为奏议类的应用文字,代表作有《美芹十论》《九议》等。 2.探寻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时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1205)秋。当时韩侂胄把持朝廷权力,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他于嘉泰三年(1203)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以“伐金”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于是写下了此词。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舞榭( ) 巷陌( ) 封狼居胥( ) 佛狸祠( ) 拓跋焘( ) 元嘉( ) (2)多音字  2.字形辨认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1)赢得仓皇北顾( )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5.特殊句式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2)气吞万里如虎( )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答案:1.(1)xiè mò xū bì tāo jiā (2)bì fú fó hàng xiàng fǒu pǐ 2.佛狸祠/拂晓/狒狒 戈壁/摇曳 亭榭/凋谢 难堪/湛蓝 3.(1)名词,太阳/名词,山的南面 (2)名词,宋代行政区划名/名词,思想或行动的途径/名词,车 (3)动词,看、望/动词,拜访/副词,表反问,难道 (4)动词,似,像/动词,及,比得上/副词,仅,只 4.(1)名词作状语,向北 (2)名词活用作动词,吃饭 5.(1)被动句 (2)状语后置句 (3)倒装句 (4)倒装句  1.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写的就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具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3.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什么呢?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用典有何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提示:苏轼写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作者将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曾在京口建立吴都,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2.提示:这几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了。“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敬仰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爱国之情自显,同时也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3.提示:自然是影射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北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当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的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本典故委婉地警告统治者应该慎重决定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 4.提示:南宋的不抵抗主义,带来令人目不忍睹的现实,投降派没有丝毫的敌情观念,更无收复国土的雄才大略,谁可改变这令人痛心的现状呢?词人想起了历史上曾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来。廉颇当着赵王派来的人,一顿吃了一斗的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以显示自己尚能领兵作战。辛弃疾以廉颇自喻,表达了希望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的悲壮苍凉心情。这几句流露的意思是:我虽然老了,还有廉颇一样的雄心壮志,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呢?特别是“凭谁问”三字,含有无限辛酸,体现了一种不被赏识的无奈,反映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悲哀。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  我的学困点 我的学疑点       1.上阕写到了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详写了哪一位?为什么这样安排? 3.在词的下阕,作者先写“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又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1.提示:孙权和刘裕都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作者通过写两位英雄人物,表达了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提示:详写了刘裕。词人写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表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提示:“四十三年”三句,是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到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今昔之感。 “佛狸祠下”两句,从缅怀往事中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运用这个典故表明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沦陷已久的江北各地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表现了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这一组鲜明的对比,说明人们已忘了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词中用事很多,内容大多跟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的那一层之外,全属用事。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提示:观点一:有人嫌他“多用事”“掉书袋”,认为是一个缺点。据说岳飞的孙子岳珂这样评价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意思是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用事太多增加了阅读困难,影响了这首词的流布。 观点二:正确地看待用典,是鉴赏辛词的关键。就这首词来说,词的上阕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抱负,一个胸怀复国大计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无可指责的。词的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词人的悲愤之情,成功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辛词的用典是非常成功的。同时,在辛弃疾所生活的年代,又在权臣当道的社会背景下,用典不仅可以借助典故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巧妙地绕开当朝政治,以免因“直谏”而遭受迫害。 观点三:综观辛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这是辛词用典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一特点才能正确鉴赏辛词。  1.用典贴切,寄意深远 在诗歌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辛弃疾在本首词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词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词人通过抒发对孙权、刘裕这些成就大业的英雄的景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渴望实现恢复中原的夙愿。运用刘义隆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当权者劝阻的意图。借佛狸一事,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若不谋求迅速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用廉颇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因为积极备战,不去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 2.不同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委婉深沉 本文极善运用对比手法,产生了很强的表达效果。如: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委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复国热情都冲淡了;用廉颇尚有赵王派人询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导练目标 对比鲜明,寄意深远 本文在怀古的过程中选用了两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组是孙权和刘裕,他们都在自己的人生中建立了丰功伟业,留名千古,受人景仰;一组是刘义隆和王玄谟,他们利令智昏,误国误民,只能让人遗憾。作者在怀念前者中,寄以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在批判后者中,寄以讽谏现实、提醒当权者的深深忧虑。可谓用意深刻。 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300~400字。 答案:创意激活 对比论证,是指议论时把两种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情况加以对照、比较和分析,突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从中引出结论来。对此,论证需要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一种辩证的认识方法,通过互相矛盾的对立面的比较之后,人们便能较为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运用对比论证法进行论证,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和连续对比。横向对比:对两种性质、特点均不相同的事物或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纵向对比:对一种事物(当然也可以是人物)前后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连续对比:针对某种情况,连续从几个不同角度对两种事物或两种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来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 范例展示 说 “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这里的“嬉”是“玩耍”的意思。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中,劳逸结合,有张有弛是合理的。如果过于贪玩,玩起来没有节制,这样的“嬉”就有害了。过于“嬉”就荒“业”。从前,有一个人,他少年时贪玩,家里人劝他学习,他总是说就玩今天一回,明天就学习;就这样,明日复明日,在“明日”中度过青春,又跨入老年,一事无成。 鲁迅在利用时间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认为时间就是生命,节约时间等于延长生命,“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因此,他始终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他还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愿意挤,还是可以挤出来的。”鲁迅就是这样挤时间,写出了近七百万字的文章。而我们有些同学不是挤时间学习,而是挤时间去“嬉”。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向时间要生命,要知识。  话题集锦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还。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佳作片段 多少次,他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多少次,他的耳畔回响着清角吹寒;多少次,他的梦乡是铁马冰河;多少次,他的眼前是大漠孤烟……可是他不敢回首,回首之后那情那景只能在灯火阑珊处,只会令他望尽天涯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饱含着他多少无奈与悲凉,饱含着多少壮志难酬与英雄气短的苦闷!他愿自己是一匹驰骋疆场的千里马,可是伯乐又在哪里? 谁能读懂你的清江水?谁能读懂你的浩然正气?谁能读懂你的民族尊严?谁能读懂你忧国忧民的愁思?谁能读懂你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谁又能读懂你目光之外的迷惘?原来,你能有的只是心碎的忧伤。凭栏远眺的身影,凝重一回历史,丰润数不尽的时光。 多少回梦千里沙场,多少次泪沾湿枕巾。金戈铁马如石如山,沉重压抑着你的呼吸。梦中,你呓呓低语,好男儿当上沙场,飞渡关山,踏碎冰河,收复江山。可怜青山无数,民间早已被昏庸的朝廷搅得苦不堪言。一点点,一点点,怨言早已炊烟般四处飘散。郁孤台上,一声长叹,叹华发早生,叹大宋末路,你分明看清了一代王朝踉跄的脚步。你注定活着时是一匹遇不到伯乐的“千里马”,在死后,被后世景仰凭吊。 答案:话题集锦: (1)①获取辉煌的业绩才能青史留名;②英雄是时代的脊梁。 (2)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立业当量力而行。 (3)①老当益壮,最美夕阳红;②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落 日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