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离骚(节选)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忧民意识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2.能够准确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的比喻义,把握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一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他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20世纪中期,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2.探寻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它是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创作于流放中。《史记》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报任安书》里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不管如何,《离骚》属于屈原志不得申,又心系国事的忧愤之作是不争的事实。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苗裔(yì)          揆(kuí) 搴阰之木兰(qiān pí)      肇锡(zhào) 扈江离(hù)          辟芷(zhǐ) 骐骥(qí jì)          朕(zhèn) 孟陬(zōu)          兮(xī) (2)多音字  2.字形辨认  3.通假字 (1)肇锡余以嘉名(同“赐”,赐给) (2)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幽僻) (3)来吾道夫先路(同“导”,引导)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1)纫秋兰以为佩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2)恐美人之迟暮 古义:喻指君主。 今义:美貌的女子。 (3)春与秋其代序 古义:递相更替。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 (4)恐年岁之不吾与 古义:时光,岁月。 今义:年纪,年代,年成。 6.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词活用作动词。名:取名;字:取字)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质) (3)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名词作状语。朝:在早晨;夕:在晚上) (4)不抚壮而弃秽兮(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秽恶之行) (5)纫秋兰以为佩(动词活用作名词,佩戴在身上的饰物) 7.特殊句式 (1)肇锡余以嘉名(介宾短语后置句) (2)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句)  1.屈原自叙家世、生日、名字,有何意图? 提示:意在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既表现诗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崇拜,又说明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出身不凡,降生时刻也不凡。自己降生在“寅年寅月寅日”。名字也尊贵,绝非一般,是父亲兆卦赐予的。诗人叙说这部分内容时,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 3.这首诗是如何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 提示:屈原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意外美修饰。注意外美修饰,所以要塑造采摘花木、披挂香草、高冠长佩,集众美于一身的形象。“奇服”“纫秋兰以为佩”既是屈原追求外美的表现,亦是洁身自好的象征。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直、善良、忠诚、公正无私、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这些美德和情操,才是高尚的、美好的人,反之就是卑鄙丑恶的小人。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在《离骚》里具体表现为赋予抒情主人公美名、美德、美政理想。并以美人、美物等来象征明志。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开篇在内容上突出了诗人的品质。诗人不仅具有“内美”(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而且具有“修能”(美好的品质和才能)。 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他的祖国,爱国是其内在的美好品质;突出其自身的高洁,同时也表明屈原与现实的抗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不屈精神。 2.诗中写到的“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这些香草、香花、香木,大都象征了诗人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节操,表现了诗人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操,不肯同流合污的品质。 把这些事物写进诗中,一方面使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富有韵味;另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是屈原诗歌的一大特色。 3.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提示:面对现实,诗人非常焦虑:“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对一心报国的志士而言,最令人担忧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质和超凡的才能献给国家! 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在这里指君王。君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诗人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诗人在发出“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的劝告后,又以昂扬的斗志发出呼喊:“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诗人想像驾着骏马奔向远方,他热情地回首,望着徘徊无路的楚王,高喊着“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诗人崇仰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所以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引路人自居。  怎样看待屈原的“美政”理想? 提示:观点一:屈原的思想过于理想化,他并没有全面地考虑当时楚国的社会实际,而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设计楚国的未来,所以他的所谓“美政”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观点二:屈原的理想“可欲而不可行”,他只是从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中获取治国之策,但这些东西已随着时代的前进变得落伍了,再加上屈原的思想又不能与时俱进,因而才制订出一套脱离实际的治国方案。其后的商鞅变法则是从秦国的实际出发,制定改革方案,所以取得了成功。 观点三:屈原的精神、节操是一种高尚的象征,所以千百年来为国人所推崇。但是,屈原的思想太幼稚,因为他的思想更多的是源于书斋,源于历史,没有从生活实际出发。楚国当时君主昏庸、小人当道以及战国时代诸侯混战的现状,都决定了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1.比喻、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形象地表明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2.语言富有韵律感、音乐性。 (1)隔句押韵:“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中“度”“路”是韵脚。 (2)普遍使用语气词“兮”:在诗中,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2.浪漫主义手法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诗人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又向人们展示了其坚贞不屈的精神。 (2)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象具有了象征意义。  导练目标 移情手法 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景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 运用移情手法,写一篇写景抒情的短文,300字左右。 创意激活 首先,移情入景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景物上,借景物把看不见的情表现得具体、鲜明、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处理好情与景的色彩问题。移情入景时,应使感情的色调与景物的色调有种逻辑关系。 其次,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手法。移情入景时,若适当选用拟人等手法,则既能突出“移情”的特点,也容易把景物与情感结合,使描写更为生动、传神。 范例展示 听 雨 书房里到处堆满了书,桌子、椅子、窗台和小床都成了书的地盘,狭小的空间显得有些拥挤。拉开窗帘,才发觉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本能地拿起一本《我愿意活在宋朝》读起来,不知道为什么,我心底的宋朝总是湿漉漉的。 喜欢柳永极具特点的浅吟低唱,“雨意云情,酒心花态,孤负高阳客”,“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喜欢范仲淹慷慨豪壮之中的侠骨柔情,一曲《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曲《渔家傲》滴落了多少“将军白发征夫泪”。还喜欢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奇怪的是它们都被雨水打湿了,将一身疲惫的伪装脱得干干净净。 听着窗外雨滴打在灯箱上的声音,在潮湿的夜里读潮湿的诗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过,在雨季里不能泡得太久,否则会感觉到窒息般的难受。 ……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抬起头才发觉,一株报春花正抖落身上的雨滴,露出浴后新放的花蕊,夹杂着一股书香味,穿透玻璃窗向我走来。  话题集锦 (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时光易逝,青春难再;②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2)屈原在《离骚》中反复渲染自己高贵的身份,强调自己的“内美”“修能”,体现了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更表明了他高尚的人格追求。屈原高歌“来吾道夫先路”,当仁不让,愿成为君主的引路人,这表达了其虽遭厄运仍坚守高尚品格,坚信真理的执着精神。屈原保持着高洁的志向和独立的人格尊严,如一盏长明灯,照亮了中国历史的漫漫长夜。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伟大的人格与尊严;②追求;③修养;④志向与理想。 (3)屈原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爱国情感、顽强的斗争精神感动了世界,让世人敬仰。他身遭数度贬谪,仍苦苦求索,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不惜以身殉志,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和人生的启迪。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逆境与奋斗;②困难与求索;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佳作片段 当黎明还在不断孕育的时候,你就摸到了光亮的触角,并且长吟起来。现实的黑暗挡不住你上下求索的心,但特立的高洁使得你永远只能踽踽独行。你虽竭尽全力,但你那嘶哑的喉咙终究没有唤醒沉睡的荆楚大地。气愤心亦冷的你最终选择以自沉的方式为自己的故国作最后的挽歌。 静静汨罗,守护着你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你的忠贞。在那个视人民如草芥的动荡年代,你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你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爱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的心,与日月同辉。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