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离骚(节选)
1.要掌握的文言实词:皇、考、揆、肇、嘉、纷、修、扈、汩、搴、忽、淹、道、窘、昧、武。
要掌握的文言虚词:与、乎。
2.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
3.把握诗歌中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
4.深入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体会本诗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5.背诵“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到“来吾道夫先路”;翻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等表达观点句、经典名句。
1.连线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楚国诗人。名平,字原。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中《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早的长篇抒情诗。
2.探寻背景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则《离骚》当作于被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逐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苗裔( ) 孟陬( ) 揆( )
肇( ) 辟芷( ) 搴( )
阰( ) 宿莽( ) 弃秽( )
骐骥( ) 驰骋( ) 申椒( )
蕙茝( ) 窘步( ) 踵武( )
荃( ) 謇謇( ) 悔遁( )
(2)多音字
2.辨字组词
(1)摄____ 慑____ 蹑____
(2)阰____ 砒____ 纰____ 毗____
(3)惮____ 殚____ 掸____ 禅____
3.通假字
(1)肇锡余以嘉名 ( ),译为:____________
(2)扈江离与辟芷兮 ( ),译为:____________
(3)来吾道夫先路 ( ),译为:____________
(4)指九天以为正兮 ( ),译为: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度
(2)修
(3)信
5.古今异义
(1)纫秋兰以为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与秋其代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用作( ),分别译为____________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 )用作( ),译为____________
(3)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用作( ),分别译为____________
7.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又重之以修能。
(2)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
(3)唯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__。
(4)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
1.开头八句作者自述了自己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美名,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从第二段来看,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3.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4.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
我的学困点
我的学疑点
答案:
基础导练
1.(1)yì zōu kuí zhào zhǐ qiān pí sù huì qí jì chí chěng jiāo chǎi jiǒng zhǒng quán jiǎn dùn
(2)duó/dù yǔ/yù pì/bì shě/shè
2.(1)摄人心魄 震慑 蹑手蹑脚 (2)阰之木兰
砒霜 纰缪 毗邻 (3)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鸡毛掸子 禅宗
3.(1)“锡”通“赐” 赐给。 (2)“辟”通“僻” 偏僻,幽僻。 (3)“道”同“导” 引导。 (4)“正”通“证” 作证。
4.(1)气度/法度/量词,次,回/估量 (2)美好的,优秀的/长,高/修建/编纂,书写 (3)相信/言语真实,诚实/守信用/随意
5.(1)“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认为。(2)替代更换时序。/代替序言的文章。
6.(1)名词 动词 “取名”“取表字”。 (2)形容词 名词 “美德,美好品质”。 (3)名词 状语 “在早晨”“在晚上”。
7.(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2)春与秋其代序 (3)恐美人之迟暮 (4)纫秋兰以为佩
要点导读
1.提示:作者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字,也正是表现他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
2.提示: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提高自己的修养。
3.(1)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忠言直谏会招灾惹祸啊,可我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舍弃(忠言直谏)。抒发了作者无论受到怎样的打击也不改变自己高尚心志的思想感情。
(2)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时光匆匆而过不能久留,春秋四季更相代谢。屈原有感于时间空流,自己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写下了此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感情。
4.提示:“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1.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其品质?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3.学习这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1.比喻手法的运用。
“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
2.对偶句式的运用。
句式如“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以六言为主,加之以对偶的修辞手法,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导练目标
请以“屈原”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屈原的认识与感受。要求:感情真实,句式整齐,用到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不少于300字。
话题集锦
(1)“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害,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陷害,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屈原第一个在诗的形式上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格律,使诗歌更能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仅如此,屈原的诗还注意吸收民歌的营养,尽量采用方言,在他的诗里楚国的民间语言多处可见,在韵律上,也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古代诗歌园地里,独树一帜。屈原大胆地把民间活生生的生活与语言,灌入已经僵定了的古代诗歌里,使其复活而蓬勃起来。这是他的一个伟大的成功,是永远也不能磨灭的。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我常为一些画面所感动。
猎猎风中,一巴勒斯坦少年面对轰轰开来的坦克,这个吞噬无辜生命的怪兽,挥动手臂,将最原始的自卫武器——石块,连同仇恨一起掷出。一块,二块……
一位诗人,峨冠博带,行吟在江水之滨,“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个梦碎者和梦醒者,最终怀抱大石走向南方的一条河流。
我感动于不折不扣的坚守,有的笨拙而顽强,有的执著而冷峻。
生命诚然让人敬畏,生命的方式更需要维护。
我折服于一个个坚守生命方式的人。
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份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一份朴素的心灵、平民的情感……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
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离骚》中作者以“香草”“美人”喻指自己美德的这种表现方法称作“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样写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2.提示:《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
3.思维激活:要从屈原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追求中找答案。
提示:(1)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自主探究
提示: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时,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若在文段中合理运用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文段富有文采,产生独特的美感。
对偶要做到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练。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朗朗上口。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具体、形象、为人们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生疏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明白。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它们必须有相似点。需要注意的是,修辞手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是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范例展示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你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位置与价值”“理想”“执著”“面对挫折”“生命的意义”“忠诚”
(2)“创新”“诗歌的生命”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