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本框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1个框题。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本单元对这一问题的谈谈主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入手,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物质和意思、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本框探讨的是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解析:本框概述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两个方面,本框下设两目: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目标: 1.明确物质的定义。 2、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应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初步学会分析定义的方法:主干+附加成分 5、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坚信世界是物质性的 (二)解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从两个方面论述世界的物质性。其中自然界的物质相对而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难点是物质的概念,因为学生的社会经历比较少,而且其抽象思维的能力也不是很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时举大量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同时要点关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三个方面理解。 要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一个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物质概念。 四、课堂教学过程 I.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小结→课堂目标检测 II.教学情景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板书) 活动一:请看课本P28材料和图片,回答问题: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讲述自己知道的地球起源的故事,从而得出结论:天地万物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上帝创造的,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看教材讨论后回答。得出: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板书) 活动二:看课本P29探究材料,了解中国科技的成就,回答,(1)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河流,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等。从哲学角度看,这些事物有说明共性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具体的物质形态,从中探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得出: 2、物质的含义。(板书) (1)主干:物质 是 客观实在 定语: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管我们有没有想、也不管我们怎么想,它都按照它自己的特点存在。 问:这是一种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人们能够认识物质。 问:这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也不管我们有没有想、也不管我们怎么想,它都按照它自己的特点存在。 (3)、区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类似于水平和苹果、香蕉的关系。 3、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板书)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活动3、看课本P30探究材料及问题:(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 III小结 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IV目标检测 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指的是( A ) ①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②客观实在 ③桌子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是因为(B )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生 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③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④人的意识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 A、① ② ④ B、① ② ③ C、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3.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B)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4.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B )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五、课后练习 1.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D ①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 ②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③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 ④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C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无规律可循 3.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D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世界的物质性的内容,选择所涉内容的原形,对其作提高水平的变形,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理解的不足。估计完成时间10分钟。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