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本框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二框题。本框主要告诉我们真理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我们还知道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解析:本框题所在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该问题也是《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中最终是由“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 本框题是所在单元的归宿,是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整体呈现与深华,是如何正确看到我们周围世界问题在世界观上的升华,是单元的最基本的知识目标之一。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中最终是由“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本框下设三目:第一目,真理是客观的,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第二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第二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目标: 1. 掌握真理的含义。 2. 理解真理是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 应用具体的事例分析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和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进而懂得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道理。 (二)解析: 1、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有趣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分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突显,生生之间的思维得到融合、交叉、提炼和升华。同时培养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难点:真理的客观性(依据: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 教学诊断:1、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基本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能力基础: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但即兴探究的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 3、学习障碍:学生喜欢热闹,但动机不够明确,不太注重效率,在探究学习中有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还习惯于“等、靠、要”。 4、学习难度:本节课实际上是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再现和深华,因此,完全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点拨、诱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人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在力量,来活跃课堂,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四、课堂教学过程 I.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小结→课堂目标检测 II.教学情景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科学含义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1.用PPT演示:实用主义者詹姆士的话: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图文并茂)。 2.设疑:①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②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3、思维点拨:(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为两大组辩论,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各抒己见,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教师作为主持人。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归纳“真理”的科学含义。通过辩论,学生质疑、释疑,从而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真理的客观性问题 创设情境——学生合作探究 1.展示:“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2.设问:①你能帮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吗?②难道真理不止一个? 3.思维点拨:正确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 1.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物理和地理知识解释“辩日”问题。 2.阅读课文进一步探究其它问题。讨论交流——回答问题——老师点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将问题生活化、趣味化;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应用不同学科知识沿着问题思路获得探究结果,更进一步把握真理的客观性,掌握本框重点。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创设情境4 ——师生探究 1用PPT展示:有关三角形内角和小于、大于180度的科学发现的材料。 2设问:①新的科学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②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这又说明了什么? 3、适时引导、点拨,归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阅读课文,联系旧知思考问题。 2. 师生合作探究问题:师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感悟,形成理念。 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沿着问题思路获得探究结果: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从而突破难点。 2真理都是具体的。 教师结合上述案例,设问、引导、讲授: ①认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什么情况下,真理会变成谬误?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旧知识,分析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出结论。教学突出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突破难点。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创设情境——回归生活,感悟哲学, 1、视频: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2、设问: ①(过去和现在比较)我们现在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报未来一周的天气状况,这说明了什么?②但是天有不测风云 ,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这又说明什么? 3、适时引导、点拨、归纳,渗透德育。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Ⅲ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探究有关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然后讲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最后得出结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IV目标检测 1、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正确的是 A、在对同一对象的饿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 B、真理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C、任何人都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 D、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2、“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别国的模式,从来没有得到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 A、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 B、别国的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的 C、意识依赖于物质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lO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4. 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B 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 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五、课后练习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实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C A.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经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笛卡儿对原本相互分离的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了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他把代数运用到几何上,使图形的几何关系以代数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创立了解析几何。这说明B A.人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C.获得真理就要敢于打破常规 D.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3、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体现的哲理是(A )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读书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4、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据此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 C ) 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C、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选择所涉内容的原形,对其作提高水平的变形,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理解的不足。估计完成时间10分钟。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