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间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解析:根据学生以往的、浅显而简单的生活体验,在学习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不管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世界都是普遍联系的。为了说明联系的普遍性,这一框设计了三目。 ?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重视事物之间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学习了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原理,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说明联系的普遍性是本课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二是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三是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为了说明联系的普遍性,课文还讲到了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 (1) 识记和理解联系的概念,懂得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 识记和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概念,并掌握其方法论的意义 2.解析: ?学习了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原理,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使可能会出现困难,原因是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及理论的欠缺,且有一定抽象性。要克服这一困难,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悟,贴近学生生活,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可以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创设情景,诱导学生思考问题,能进行抽象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 I.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知道世界时普遍联系的→归纳联系的基本内涵→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课堂小结 II.教学过程 请同学阅读教材54页,材料题一,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 :“请你列举一两个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 设计意图: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的故事中了解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太阳风暴会影响地球,甚至会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联系的普遍性。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归纳。 问题2.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就会受到事物的惩罚。 本探究活动设有一问。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圈不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应该看到,人类的活动要受到生态环境的限制和制约,在客观的生存环境面前,人不能随心所欲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肆无忌惮地改造环境、改造自然。 师生活动: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很好回答,但是对此进行深层的追究,学生却不一定能分析清楚,尤其是对于“人为事物的联系”,教师应帮助让学生认识到,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它们的联系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 问题3: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 问题4: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联系的多样性,知道要想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本探究活动共有两问。第一问:“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这一问学生可以从探究活动提供的材料中找到答案。第二问:“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这一问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联系有很多,有一些我们能够看到,有一些我们不容易看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既应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也应看到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师生活动:此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从个别中归纳出一般,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帮助。教师备课时要收集一些资料,做好知识的准备,以能够自如地驾驭教学,引导主题。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让学生根据联系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 问题5: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设计意图: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存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也是有条件的。因此,必须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本探究活动设有一问:“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通过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话,把人类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昭示在学生面前。虽然这段话是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讲的,但是今天依然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环境保护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保护环境与每个人有关,可以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师生活动:教师首先提出一个很浅显但很重要的问题:一百多年前,就当时的环境状况来看,应该没有像现在这样污染严重、资源枯竭,但恩格斯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原因是什么?现实生活给了我们教训和惩罚,我们才认识到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没有这些教训和惩罚,我们是否能够认识到这个道理?还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 配餐作业 一、基础题(A组题) 科技蛙是生活在大洋洲热带地区的一种青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但在“入侵”夏威夷岛后,科技蛙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这一事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③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④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系的普遍性”以及“普遍联系与具体事物的联系”之间区别的理解。首先,材料中的事例说明了联系的普遍性和条件性。联系作为整个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并且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次,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也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①③是错误的选项。正确答案为D。 2、2007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出席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海峡两岸各界人士时指出,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他衷心希望,两岸同胞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止“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和平,把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维护好、建设好。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讲,这是因为(    ) A.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事物的具体联系 B.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C.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海峡两岸休戚与共,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3、:“神舟”六号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达到了新的高度。它不仅为我国移动通讯、光纤通讯、新材料等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而且1 800多项航天技术转向民用带动了更多的产业链。据测算,由我国航天科技带动的民用产业所产生的效益每年可达1 200亿元。这说明(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事物之间存在着无条件的、普遍的联系 C.性质相反的现象之间绝对不可能有联系 D.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 解析:航天科技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并带动了更多的产业链,这表明了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A项与题干无关。B项错误,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C项错误,因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既包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也包括相互限制、相互排斥关系。联系是普遍的,对立的事物之间有统一性,有联系。正确答案为D。 二、巩固题(B组题)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人都是毫无关系的 C.联系是永恒的、不变的、无条件的 ?D.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2007年3月,陈水扁借“台独”分子聚会场合公然抛出“四要一没有”主张,声称“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并表示“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这是在“台独”分裂道路上又迈出的危险一步。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台湾当局的“台独”分裂活动(    ) ?A.否认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实???????????????? ?B.割裂了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C.损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D.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3.“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    ) ?A.面对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画面,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世界上任何两个客观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D.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指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上述材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B.任何两个客观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C.一切从实际出发D.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5.从200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互联网上开设博客,通过这种方式倾听百姓呼声,增加了解民意的渠道。网络正在成为政治决策与民意表达相互沟通的一个直接平台。从唯物辩证法看,这体现的哲理是(    ) ?A.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可以任意改变和创造的 ?B.科学技术改变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C.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D. 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6.《淮南子·说山训》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句话表明(    ) ?A.事物内部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人们不能否认和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7.气象学家洛伦茨说,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会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    )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句话说明(    ) ?A.人和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B.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人类破坏自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D.人可以主宰自然? 三、提高题(C组题) 材料一 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都追求的一个目标。然而,当人们陶醉于经济增长的喜悦中时,却开始品尝到经济增长带来的“苦果”:经济竞争的加剧,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骤然变得严重起来,区域性的、潜在性的、暂时性的问题进一步变成全球性的、公开性的和长期性的问题,严重困扰着全人类。为了实现生态经济优先,一些国家在经济核算中采用了绿色GDP公式,即绿色GDP=现行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这样就较科学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进步。 ?材料二 2007年3月,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增加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资金,落实节能环保目标责任制。实际上,我国已经开始启动这些政策。2006年底,国家预拨20亿元,启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工程;并拨巨款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结合材料,运用有关的哲学原理说明为什么不应该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唯一指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D??? 2.B???? 3.D??? 4.A??? 5.C??? 6.D??? 7.C?? 8.A ?(二)非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有着密切联系,并相互制约。只有处理好它们的相互关系,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它并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 ?(2)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于忽视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客观性,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调,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困扰人类的重要问题。因此,为了实现生态经济优先,一些国家在经济核算中采用了绿色GDP核算方式,我国也提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启动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工作。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