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本课通过对物质世界发展本性的考察,让学生领悟发展的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解析: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发展,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既要懂得踏踏实实地做好量变的准备工作,又要在适当的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推进事物的发展。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目的就是为了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了两目。 ? 第一目,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懂得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此要对事物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还要懂得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勇敢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与挫折。 ? 第二目,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的概念──质变的概念──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做好量变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着眼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的积累,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还要抓住机遇,果断促成事物的质变,推进事物的发展。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 (1) 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 (2) 识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2.解析: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运用相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理解“l量变和质变”可能会出现困难,原因是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及理论的欠缺,且有一定抽象性。要克服这一困难,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悟,贴近学生生活,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可以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创设情景,诱导学生思考问题,能进行抽象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 I.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课堂小结 II.教学过程 回顾提问: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变化发展的反面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下面看故事体会 导入新课: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吴主孙权常常劝他学习。  鲁肃当上都督以后,仍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点儿瞧不起他。有一次,在与吕蒙的辩论中,甘拜下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吕蒙由没文化到有学问说明了什么?鲁肃怎样才能避免尴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教师归纳) 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人和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道理。 讲授新课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求学生翻书浏览,了解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生齐声朗诵三句话)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因此,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通俗的说,就是要明确事物的“来龙去脉”。 (提问)填图 “来龙去脉” 与现在的关系  “来龙” (了解过去) 以深刻理解事物的现状  “去脉” (预测未来) 以正确把握当前的行动  (提问)读图评价老师的做法:(理解“来龙”) 学生 3月考试成绩 4月考试成绩  甲 98分 89分  乙 50分 60分  老师表扬乙进步了,鼓励他继续努力;老师批评甲退步了,帮助他分析问题。 ——老师的做法是建立在学生过去成绩基础上的,正确地运用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的。你理解老师的行为了吗? (提问)评析漫画“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解“去脉”) ——错误;在处理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时,要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道路。 小结: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对于我们建设祖国、理解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默写本要点)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老师领读) 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还是行将灭亡的。根据对事物所处阶段和地位的准确判断,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提问)填图 事物的发展的阶段和地位 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刚刚产生时 欣赏、扶持  正在发展壮大时 支持、鼓动  行将灭亡时 扬弃  注:扬弃是指对待事物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提问)唐朝诗人杜荀鹤在题为《小松》的诗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谈谈哲学启示。 ——欣赏、扶持、精心呵护 (提问)判断分析:某学生倾心钻研“计算机算命”。 ——正确态度:扬弃 (提问)看第69页“议一议”,要求学生讨论:你认为,中学阶段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和地位?应该怎样度过这个阶段? 历史上有的名人把中学阶段称为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也就是最重要的阶段,是长身体、学知识、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在人生过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对人生的前途、理想的实现起重大的决定作用。 启示:每个青年学生,都应该珍惜这个阶段,认真读书,积极上进,为人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结: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无论是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的方面说,这一思想方法都有重要意义。(默写本要点) 发展是永恒的,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在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的基础上,更要行动起来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怎么办?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老师领读)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研究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创新精神包括理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就是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老师领读) 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人的思想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老师领读) (提问)第70页的“名言”。结合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断,谈启示:让学生领会创新的伟大意义,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能力吗?有,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学生齐声朗读) 下面看图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 研究所所长钟南山 (提问)他在思考什么?(以创新的理念研究如何战胜非典型肺炎。) 2003年4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派出的专家组到广东考察。他们第一时间就与钟南山见面。一番交流和探讨之后,他们竖起大拇指说,钟南山收集的病例资料非常详细,也非常多,以他为首的广东专家摸索出来的治疗经验,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有指导意义。 (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新事物只有在改革的进程中才能逐渐走向健全,走向成熟,走向完善。在改革中,我国人民目睹了国家的富强,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到了综合国力的增强,得到了实惠。然而我国的改革事业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新情况不断出现,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如何看待改革? 要用创新的精神看待我国社会,每个中国人都要积极拥护改革、关心改革、宣传改革、支持改革,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到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去。 (提问)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学习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创新能力,做到既“学会”,又“会学”。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们“学会”什么哲学道理?又“会学”了什么方法? 本课小结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就会出笑话,犯错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齐声朗读)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帮助同学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创新意识,客观地看待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巩固新课: 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研究一个课题:去和尚庙推销梳子 (讨论——思维感悟) 有四个营销员接受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 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回,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回,他说,庙里的和尚没头发,他们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没销掉。 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了十多把。他介绍经验说,我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不仅止痒,头不痒也要梳,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念经念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这样就销掉一部分梳子。 第三个营销员回来,销了百十把。他说,我到庙里去,跟老和尚讲,您看这些香客多虔诚呀,在那里烧香磕头,磕了几个头起来头发就乱了,香灰也落在他们头上。您在每个庙堂的前面放一些梳子,他们磕完头烧完香可以梳梳头,会感到这个庙关心香客,下次还会再来。这一来就销掉百十把。 第四个营销员说他销掉好几千把,而且还有订货。他说,我到庙里跟老和尚说,庙里经常接受人家的捐赠.得有回报给人家,买梳子送给他们是最便宜的礼品。您在梳子上写上庙的名字,再写上三个字“积善梳”,说可以保佑对方,这样可以作为礼品储备在那里,谁来了就送,保证庙里香火更旺。这一下就销掉好几千把。 (提问)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市场是可以创造的。老是想着“和尚要什么梳子呀”,工作就没法做了。也再次证明: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寸步难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海阔天空!(学生齐声朗读) 练习题: 1.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人?我们应该树立什么哲学观点? 讽刺了静止的观点;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请同学们看教材第68页的照片,想一想:结合照片内容,说明为什么不了解过去,也就不能理解现在? 第68页“插图”:昨天、今天、明天。图上的浮雕表示昨天的历史,母亲表示今天,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表示明天。 因为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都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我国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过去无数先烈不惜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结果。不了解中国的过去,特别是中国的近现代史,就不知道今天是怎样发展而来的,也就不会理解现在。所以,我们研究事物都不能割断其发展的历史过程。 3.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温饱、小康、现代化),现在我国已经实现第二步,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同时又面临“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环”压力。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化阶段。请运用发展的观点,结合国情,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出谋划策。 由于事物在每个发展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不同,所以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就要学会照应事物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立足今天,面向未来,确定发展目标。 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办法:发展是硬道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右边这幅漫画批评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 )  A. 片面地看问题 B.不实事求是 C.没有创新精神 D.没有从实际出发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她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这首在中华大地上歌唱了近70年的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去建设社会主义。[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增加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1)倾听《义勇军进行曲》后,结合材料谈谈感受。 感受: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祖国暂时的灾难,要有激情、不怕牺牲,团结一心振兴伟大的祖国。 (2)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分析两则材料并谈启示。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有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维护祖国的尊严;发展是硬道理,要团结起来,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最后,我用两句能体现“发展观点”的诗句祝愿大家: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苍海 板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永恒变化发展(世界观) 发展的观点(方法论) 过去 现在 过程 将来 创 新 促进新事物 产生 与时俱进 成 长 发展 阶段 灭亡 目标检测: 例题1: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主要是因为(    ) ? A.新事物产生后就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 ? B.新事物一产生,旧事物马上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 C.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 D.新事物代表人民的利益,很快就能被人民群众接受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A项是错误的;新事物产生后,旧事物不会马上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B项是错误的;新事物虽然代表人民的利益,但是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D项是错误的。本题正确答案为C。 ?例题2:量变和质变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事物的量变一定能引起质变 ?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C.事物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所以量变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 D.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解析:根据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时,事物的性质才会发生变化,A是错误选项;尽管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但是如果没有量变也不会有质变,所以,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具有同样的实际意义,C项错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次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出现的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再次引起质变,D项是不全面的判断。本题正确答案为B。 配餐作业 1.2006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已五年。五年来,中国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丰厚的“入世红利”和“增长红利”。同时,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若干负面效应和新的挑战。我们要把中国入世五周年作为一个新的契机,进一步扩大中国对外开放。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 C.我国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 D.发展就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 ?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虽然近代以来我们落伍了,但是整个中华民族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民族之一。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①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 A.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 3.“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 ? B.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 C.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 D.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 4.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经济现代化已走过了160多年的历程,其间曾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文革”两次中断和倒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开始恢复,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材料反映了(    ) ? A.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B.要自觉把握客观规律 ? C.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5.“没有卖不出的豆子”。意思是说,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 ?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 6.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 C.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能够引起质变    D.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时尚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人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体现。在时尚文化的冲击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其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带有时尚文化的烙印。他们吃“麦当劳”、“肯德基”,看数码宝贝、蜡笔小新,唱流行歌曲、追青春偶像。时尚文化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信息数量正以几何级的速度冲击着我们的生存空间,这些信息使少年儿童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 辨析:现代社会中时尚文化的流行都意味着发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 2.A??? 3.C??? 4.D?? 5.B?? 6.C ? ?(二)非选择题 ?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上的新或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不是力量的强弱,也不是时尚与否,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时尚”不能作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 (2)时尚文化的流行,一方面使少年儿童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时尚文化和信息的良莠不齐,青少年学生对时尚文化和信息缺乏鉴别力,很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炫耀攀比、沉迷网络等。所以,“时尚文化的流行都意味着发展”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