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梳理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注意: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注意: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注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静止的含义: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反对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注意: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方生方死、飞矢不动的理解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注意:我们不能改变、改造规律本身,而是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 第一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一切物质的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劳动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3、人脑是意识的载体,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注意:有了人脑不等于有了意识,必须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才能产生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第二框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注意:对每个人来说,认识是有限的。对整个人类来说,认识是无限的。所以,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注意:高昂的精神、萎靡的精神 3、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含义(是什么):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哲学依据: 前者: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后者: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3)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行动的依据 ③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 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4)、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 ④反对两种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两个反对”)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注意:对实践特征的理解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实践样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样的,有直接的有间接的。 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理解。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注意: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指真理不会因人而变。 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产生不同的认识。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条件性:都有自己的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条件和范围,真理变谬误。 (2)具体性:不断发展与完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意: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启示:人不怕犯错误,要正确对待错误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3)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唯物论观点:(1)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3)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正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项事情的基本要求。 (二)达标检测 1.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后,很快就离开地面。但是在高速运行的机舱内,航天员的身体相对于机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运动    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地震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 ) A.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B.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是客观的 C.人类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意识不可能对事物作出超前反映 3.2010年11月3日,据《人民日报》报道,经过3年的艰苦研究和反复试验,中国首例转基因猕猴近日在云南昆明培育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未来人类重大疾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材料反映的哲理主要是(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②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人类已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B.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抵制和克服错误的意识 C.要努力树立正确的认识,努力学习真理与科学理论 D.认识具有反复性 5.2010年10月11日,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启程。这次行程除执行长城站、中山站的常规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外,还将重点进行昆仑站和格罗夫山的内陆科学考察,任务十分艰巨。材料说明( ) ①人们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③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据中国政府网9月4日消息,国务院出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根据这份指导意见,新农保将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谈谈我国的新农保试点工作如何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提示:我国的新农保试点工作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求我们在试点工作中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二,要求我们在试点工作中做到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三,要求我们在试点工作中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配餐作业 A组 1.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含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 A.心外无物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D.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2.内蒙古包头市号称“稀土之都”。然而,多年来,包头市的稀土产业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头市许多稀土中小企业无环保设施,随意排放“三废”,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当地生态遭到破坏。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②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④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面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思维运动的主体是精神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做到( )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③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 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难以一帆风顺,只要双方把握两岸关系的现状、特点及规律,妥善谋划,双赢的目标一定会实现。这体现了( )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规律,造福人类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④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B组 1.“望梅不能止渴。”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这是因为( ) ①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 ②在一定条件下,意识也可能决定物质 ③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④人脑并非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谈虎色变”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知道虎的厉害。比喻一旦提到可怕的事情就会情绪紧张起来,连脸色都变了,但对动物“谈虎”却不能使其“色变”。这体现的哲理是( ) ①实践决定认识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③动物的意识水平比人类差 ④动物没有第一信号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在鲁迅看来,文化的发展“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假使能够遏止,那就成为死水,纵不干涸,也必腐败的。”这一比喻蕴涵的哲理是( ) A.事物变化无常           B.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 C.自然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人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4.《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是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了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 A.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B.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C.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D.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 5.下图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篆书“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从哲学上看,这一标志的创作说明( )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臆造的 ②来源于艺术家的创意 ③是意识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C组 1.“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充满深圳城市精神气质的“深圳观念”,指引和造就着今日深圳的辉煌。这表明 ( ) ①观念能够给人和社会以巨大的影响 ②观念总是推动社会和人的进步与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为和目的 ④要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短短十个字,就把我们带人到一种空灵恬淡的意境中。从哲学角度看,这种意境( ) A.因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B.必须借助现实的景物作为载体 C.意境的设置有时可以摆脱事物规律的制约 D.意境创作的灵感源于作者的主观想象 3.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标志着对中国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升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升华说明( ) A.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B.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C.认识具有无限性  D.事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 4.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嫦娥二号将翻开中国探月史上“跨时代的一页”:中国探月工程将稳步由一期迈入二期。到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二号”两颗绕月探测卫星。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 5.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要求,今后五年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谈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合理性。 4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航天人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5.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资源、环境所面临的现状和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面临的矛盾这一实际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尊重客观规律,从能源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作出的必然选择。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