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2.4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具有物质性;难点:物质的概念。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过程】  先用课件展示“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传说。  导入: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吗?人类真的是由女娲制造出来的吗?自然界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的人类社会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首先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以课件的形式展示这一框题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 处理预习学案。教师,对于学生收交的预习学案、完成预习学案的情况在课堂上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展示这一框题的预习检测答案。 小组内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教师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点拨,这个点拨可以选择教学时机点拨,没有必要全部放在课堂初期解释,个别问题可以放在教师点拨重难点时讲解) 课堂探究: 过渡:刚才我们观看了两个神话传说,同学们再看一个关于世界起源的纪录片,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学生活动后展示答案: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过渡:怎样理解物质?又怎样理解我们生存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请同学们完成活动二和三。 活动二: 【考考你】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 ①人脑 ②施工蓝图 ③生产关系 ④科学发展观 ⑤军队 ⑥辩证唯物主义活动三: 【辨析】 1.物质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东西。 ( ) 2.自然界是客观的,而人类社会是主观的。( ) 学生展示答案:活动二:①③⑤ 活动三、1.(×)2.(×)(学生在陈述答案的时候,一起展示活动以活动三答案) 教师点拨、总结: 1.关于物质的概念,有几个名词要理解好:反映-—认识; 客观实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喜欢、承认与否都实实在在、真真实实存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意识以外的所有东西;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能够被人的意识所认识、所感知;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 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①正确理解“客观实在性”:第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指出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或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第二,客观实在性包括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两层含义。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能够被人们所感觉、认识、反映,简言之,物质是可认识的。第三,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形态、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一切物质形态的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绝对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却随着科学和实践的进步而经常变化,是可变的、相对的,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同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结构、属性混为一谈 ②不能把客观实在等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3.注意区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前者是属性,只有物质有此属性;后者是状态,物质意识均可 (1)区别: 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2)联系: 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上的物质。哲学上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正确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 社会发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  自主体验【体验高考】,完成后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2分钟完成)(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学生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由其他小组成员给予解决,无法解决的,教师给予点拨和解答。  1.(2008·海南20)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2.(2011·江苏卷24)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体验高考答案解析:  1.D【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设问“从唯物论的观点看,材料佐证了”。从月球局部影像上可以看到月面的一些情况,说明了月球本身的物质性,证明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正确性,D正确。A与题干主旨无关,且观点不正确,不选A。C错误。B不属于哲学道理。 2.D【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题干的引文内容强调的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体现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据此判断,A、B表述不符合题意,C表述体现的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排除。  【知识体系构建】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展示小组成果。完毕后,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让大家共感受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自己构建的差距。    【当堂达标】  要求:限定时间8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总结以前的4000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从15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这是因为(  ) 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B.自然界是客观的 C.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  D.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在(  ) 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 B.运动的规律相同 C.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D.构成因素相同 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人的意识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010·临沂期末)据天文学家观察研究表明,宇宙空间93%的元素是氢,另外还有无数的其他物质充满星际空间。这一事实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的 B.劳动在古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D.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5.(2011·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01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要落实这一主题就必须(  ) A.单纯地适应自然,等待自然的恩赐 B.做自然界的主人,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 C.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D.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二、非选择题 ※6.目前,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一些地方水、空气、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相当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而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往往难以治理,甚至不可逆转,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后果。 运用所学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应当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用课件展示答案。  【当堂达标】答案详解  一、选择题: 1.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人类社会的客观性,A不选。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并不是始终和谐统一,故C不选。D本身错误。 2.C【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A、B、D的叙述均是错误的。 3.C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从产生、存在、发展和构成要素的客观性都可以证明。人的意志虽然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但还是有所影响的,所以C项是正确的。 4.D材料表明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故选D。 5.D【解析】落实这一主题,实际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故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6.【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和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做法,联系材料分析即可。 【答案】答案:(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就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必须首先承认自然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时,首要的是尊重自然的属性与规律。 (2)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在自然面前,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因此,我们既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也要保护自然。 (3)我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堂总结: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总之,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小组评价: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给予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把各自的表现在黑板上标注出来。最后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鼓励其他小组向突出的小组学习。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