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专题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考点提示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2)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及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意义;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需要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二.知识结构    三.主干知识 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见诸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2.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世界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文化的民族性: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③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1)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中外留学生更是对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与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5.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7. 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   ①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而不是今天形成的   ②当今生活中仍然保留、存有痕迹的文化   ③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①传统习俗:   含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作用: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   文化价值: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   文化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   文化价值: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文化地位: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主要内容: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文化地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经过不同的时代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8.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传承传统文化的态度: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9.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10.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存在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及其社会关系,因此,文化又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例如,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批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观察和探讨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历史研究的对象和史料的运用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史学的编纂方法出现了突破,唯物史观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历史进入新的蓬勃发展时期。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重要作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1.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意义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巨大作用。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2.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13. 文化创新需要借鉴、融合   (1)含义: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合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文化创新与文化多样性关系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对待世界文化态度:   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A.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B.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民族文化创新的成果。   ②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1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克服的错误倾向:   ①要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②要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2)坚持的正确方向: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四、知识整合 (一)单元内知识联系   1.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   2.文化遗产与世界遗产   3.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   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   4.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新: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5.传统文化是相对稳定性与因时而变的统一   6.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7.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8.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对外来文化态度:   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二)学科内整合 1.政治生活知识联系   (1)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创新与政治生活国家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4)建立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关系   (5)文化传承与创新和政治生活政府的文化职能的关系   (6)文化创新的人民群众主体与政治生活人民当家作主   (7)文化创新的途径博采众长的态度――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与政治生活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关系   (8)尊重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 2.与经济生活联系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创新的途径,博采众长的态度――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4)建立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生活劳动者素质的关系   (5)文化发展与财政支出中的科教文卫支出的关系 3.与哲学生活联系   (1)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说明文化创新的来源和动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   (3)用发展的观点认识文化传承与创新   (4)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说明文化创新的途径   (5)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5)用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看待传统文化   (6)用矛盾主次矛盾原理进行文化创新   (7)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传统文化的影响 4.与文化生活联系   (1)文化的静态形式和文化遗产的关系   (2)文化传播与先进文化建设间的关系   (3)文化创新的途径与建设先进文化的一致性   (4)文化的作用和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5)文化对人的深远持久影响和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6)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   (7)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   (8)文化创新的主体与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的联系 (三)学科间联系 1. 与历史学科的渗透:结合历史知识,结合中外各个时期文化思想认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 2. 与地理学科的渗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文化双重遗产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