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教案 知识梳理 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实质就是“扬弃”。 ②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否定理解为否定一切、抛弃一切。 ③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③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性质和思维方式。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知识导学 1.为什么要把创新放到唯物辩证法体系中来?这主要是因为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正确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是“破”;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提出新的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立”。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和本质特点。 3.本课的第一框主要是谈创新的哲学基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树立创新意识,二是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这两个方面从理论的层面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4.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主要是谈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实践的层面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疑难突破 1.辩证否定观 剖析: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关于“否定”的含义,大家通常会从生活的角度理解,现在要从哲学的意义上理解否定观,比较难以理解。理解辩证否定观,应把握以下几方面: (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要理解“自我否定”中的“自我”含义,首先得了解肯定和否定范畴。 所谓肯定,也叫肯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所谓否定,也叫否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 (2)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辩证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要理解这一点,就得理解肯定和否定的关系。肯定和否定是相互统一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肯定中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如人的精神是主观的,但主观性内部有一种把自己对象化为物质的冲动意向,花不同于果实,但花中包含着生发出果实的因素,即否定自己的因素。鸡蛋不是小鸡,但鸡蛋中包含着生出小鸡的因素,即否定自己的因素。肯定的东西中如果不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肯定的东西就不能发展,精神若把自己封闭在主观性中,不外化为它的对立面物质,它就不能发展。所以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只有这样事物才能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肯定同时就是否定。当我们肯定精神是主观的时候就同时否定了它是客观的,当我们肯定某人是男人的同时就否定了他是女人,当我们肯定某人是好人时,同时就否定了某人是坏人。如果只是对一事物作单纯的肯定,而不顾及它的否定方面,不顾及此事物和他事物的差别,那么这样的肯定是没有分量的,不全面的,不确定,不可靠的,无生命力的。 对某物的肯定的同时也就是对某物的否定,这意味着对某物某种界限的划定。斯宾诺莎说:“一切规定都是否定”。此论断得到黑格尔的高度称赞。“规定”“肯定”就是对事物的性质、状态、范围有所“限制”,即“有限”,这就否定了某物没有别的性质、状态和资格。规定、肯定就是否定,就是划定界限。这样以来,肯定、规定和否定就同界限、正义、权利、度等问题相关起来了。因此,研究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对于理解法学、政治学、哲学上的正义、权利等价值有重要意义。 第二,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条件下否定就是肯定。肯定不是纯粹的,同样否定也不是纯粹的,否定中总是包含着肯定。铁生锈以后形成了氧化铁,氧化铁是对铁的否定,但氧化铁中有铁的成分,即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对象化为人化自然之后,人化自然中包含着精神的因素,如审美的、智慧的因素。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只是纯粹的否定,那否定的结果只能是“虚无”。在一定的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相对于人的内在精神,人化自然是否定,但它同时也是对精神的肯定,因为它是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在呈现确证、展示,所以又是对精神的肯定。人及其精神把自己肯定在肯定之中,这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特点。精神从主观性到客观性,是对精神的否定,同时是对精神的肯定。对有限的否定就是对无限的肯定,即对有限的超越就是对无限的肯定。人遵守法律、道德规范给人划定的界限,这是对人的任性的否定,但同时是对人公理性的肯定。“治病救人是对人的疾病的否定,同时是对人的健康的肯定。所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否定、界限、范围看来是消极的东西,其实是积极的。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纪律意识,对人来说是否定,是界限,但同时是对人的理性社会性的肯定。如果没有这种否定意识,人就不能肯定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讲的“节制”美德,孔子讲的“克己”精神,儒家讲的以理节情等都是否定,但同时就是肯定。反之人如果单纯地肯定自己的欲求反而是对自己的否定。西方的辩证法是否定辩证法,同时也是肯定辩证法。 (3)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最初,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否定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事物就被肯定着。但是,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否定方面总会由弱变强,一旦否定方面由被支配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事物最终之所以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因此,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把一只昆虫踩死,把一粒麦种磨碎,或者写上一个“A”字,然后又把它涂掉等,这是一种否定,但是,这是一种来自外力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中断。这是形而上学所理解的否定。辩证法所说的否定不是指这种情形。 (4)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所谓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实现这一过程必须要对旧事物进行否定,否定实现了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正因为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所以它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因为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所谓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指通过辩证否定新质事物从旧质事物中超越、分离出来了,不再是旧质事物中的一个因素了,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没有否定,新质因素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旧事物之中,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事物存在。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一方面把新事物和旧事物区分开来了,另一方面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时,并不是把旧事物全盘抛弃,一笔勾销。旧事物是新事物的母体,新事物从旧事物那里脱胎而来,新事物是在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在新旧事物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辩证否定不是和旧事物一刀两断,不是彻底抛弃和决裂,而是有内在联系。 (5)理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把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统一起来的辩证否定也叫“扬弃”。所谓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保留是发展的历史延续,是发展中的连续性、不断性;克服是发展中的连续性的中断,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有断性,因而,辩证否定或扬弃,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是不断和断的统一,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事物把自己肯定于否定之中。 (6)归纳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都是外在的否定,即外部因素对一定事物的打击或破坏,因而否定造成了一定事物的灭亡,是联系的终止和发展的中断。 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形而上学否定观则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7)学会运用辩证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①既然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那么,首先,我们应该在自我内部寻找否定、发展和完善的根源。其次,否定就是限制,因而人应自限、自律、自克、节制,即自我否定,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肯定,把自己肯定于否定之中。再次,自我的对立面是他物,客观对象,非我,因而自我否定就是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对象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即制造出对象、产品、成果,只有在此否定中精神才能克服主观性,过渡到客观性,在有时空特征的外部对象中确证自己,直观自己,展现自己,即肯定自己。这就要求劳动、实践。因此把自己肯定于否定之中在此就是劳动、实践。辩证法必然导致实践、劳动,实践、劳动也必然升华为辩证法。这就是马克思既肯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又称赞黑格尔发现了劳动的作用的原因。 ②既然在辩证否定中否定和肯定是辩证统一的,那么,首先,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就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而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坚持具体分析的态度。其次,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应坚持批判和继承相结合的态度,反对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应坚持学习移植和鉴别选择相结合的态度,反对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既体现现代性世界文明水平又有本民族特点的新文化之路。 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剖析: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常一谈“革命”“批判”,总会使人联想起完全否定或彻底否定。而在哲学的意义上,“革命”和“批判”是任何创新必须要有的基础性环节,因为没有对现存事物的批评、重新认定,就不可能推动新事物的产生。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1)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在辩证法看来,世界永远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东西都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迟早要被否定的。辩证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事物前进发展的杠杆,它最能体现出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因而列宁把它看作是辩证法中最重要的因素。 (2)怀疑和批判精神在人们的认识和创新中的作用 创新作为一种革命性和批判性的活动,它需要怀疑与批判精神为其开道。怀疑与批判,就是以辩证否定的观点来对待一切,要破旧立新,以新质代替旧质,这是创新的内在要求。 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是具体的、历史的,有待于扩展与深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什么“绝对”“永恒”之类的东西。因此,对待一切事物都应该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不要为成见和权威的观点所束缚。创新是对已有认识的突破与超越,因此,创新一刻也离不开怀疑与批判的精神。 3.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剖析:这是本课的重点。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意思是说,无论科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技术的发明,都离不开创新。这是因为: 首先,人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是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大自然中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种种现象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寻求其中奥秘的欲望,当人们由此去探索,并试图把握世界、理解自然时,科学就开始了它的历程。 其次,科学的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不接受任何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也不承认有绝对完成了的科学认识。科学中内在的这种批判精神,正是促使科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其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本质特征。 再次,科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要求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保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将它们置于科学理论的审查之下。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科学的创新使科学家不唯书,不唯上,不屈服于外来压力,也不迷信任何权威和既有理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敢于怀疑,勇于突破。 4.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剖析: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典题精讲 例1 (经典回放)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 )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关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2)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 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组试题围绕“创新”的话题设计问题。“创新”的含义,并非以某种新观点、新理论完全取代已有观点、理论,而是一种“扬弃”,即既要继承前人,又要突破前人,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于是在题目的考点上,两题是各有侧重的。第(1)问主要讲继承性问题,说明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已有思想基础之上的,第(2)问主要讲在继承中发展的问题。把握了两题的立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1)的C项“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与D项“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2)的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就显然与整个思路相违背。 答案:(1)B (2)A 绿色通道: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在命题过程中,试题设计的思路也往往包含在题目的行文之中,通过审题,了解命题的意图,有助于准确把握试题的脉络。回答问题时必须明确试题要求回答的方向与内容。试题均有一定的要求与指向,不能抛开试题的要求而随意回答。 变式训练 材料一:铁可以被氧化生成氧化铁。氧化铁不再是铁,但氧化铁中包含着铁。 材料二:在生物进化中,一个物种转变为新物种,在新旧物种之间有一条确定的界限。然而,在新物种否定旧物种时,不仅不排斥而且必须保留物种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的保留是新物种适应于新的条件、维持其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在新旧物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联系。 材料三:新的社会形态克服了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建立了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但同时也保留并改造了在旧社会形态中业已存在的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成果。 上述两段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观点? 解析:铁变成氧化铁、一个物种变成新物种,以及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它们在否定的同时,也有肯定。 答案: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体现着辩证否定的“扬弃”。铁可以被氧化生成氧化铁。氧化铁不再是铁,这是对铁的否定,但氧化铁中包含着铁,又是对铁的保留。生物物种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一种不断扬弃的过程。 例2 (经典回放)(不定项)辩证法所讲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指( ) A.肯定方面是事物的正确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的错误方面 B.肯定方面是事物质的规定性,否定方面是事物量的规定性 C.肯定方面是事物的保守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的新生方面 D.肯定方面是使事物成为自身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和向他事物转化的方面 解析:C、D两项分别从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含义及其作用方面作了正确的表述,符合题意,与此相反,A、B两项的说法则都是错误的,不选。 答案:CD 黑色陷阱: A项迷惑性很强,其实,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均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变式训练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解析: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其内容,而不是表现形式,故A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事物的发展趋势,而不是表现形式,也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不选。 答案: B 问题探究 问题 材料一:2006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第13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8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 材料二: 国家 美国 德国 日本 印度 中国  每万人专利拥有量 1 760件左右 1 750多件 1 500多件 440多件 10件   注:创新应从娃娃抓起,有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生创造力严重缺失,只有33%的学生做过一点小发明,14.7%的学生有初步的创造意识,仅有4.9%的学生具备创造人格。 (1)结合材料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请你从辩证否定角度,就中小学生如何培养自身的创造力提出三条建议。 导思:此题是以构建创新型社会为主题的综合探究题。第(1)问,从创新的作用和中小学生的责任等角度来分析。第(2)问,要求运用辩证否定观的有关知识,提出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 探究:(1)①中小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历史的重担,但通过调查却发现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培养。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③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有关。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真知的可能;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的引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2)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中小学生要学会在现存的过时产品基础上,保留其积极合理的因素,克服其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争取有新的发明和创造。②树立创新意识,做到学习书本知识和参加实践创新相结合。中小学生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重视发明创造,对生活中的小发明、小创造要勇于尝试、反复试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③要培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中小学生要立足现实,尊重规律,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