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材从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变革的力量角度分析论证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前一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方法论思想,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前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解释人民群众的含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我党的各项政策和决议 (二)能力目标 培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的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培养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的精神,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四、学情分析 本框理论难度不大,学生较易理解和把握,重要是是应用和投身实践。 1.培养情感。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有了这种情感,就能够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投身实践。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去。学生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服务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3.参观学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学生可以组织参观活动,深入了解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培养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 1.事例探讨式教学。 2.自学引导、学案导学。 3.合作探究、理论联系实际。 六、课前准备 1、相关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学生回忆回答)在从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中,谁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探究提示:(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广大的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2)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那种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观点,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 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概述了人民群众的含义、范围以及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此知识点首先分析了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1)这部长篇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 (2)《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1)其内容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 (2)说明了实践决定认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此知识点教材从三层论证了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教材插图说明了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课堂探究:(1)以上论述说明了什么道理? (2)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提示:(1)说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爱戴也是必然的。 (2)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做到:相信群众,服务群众,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中学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特别是与工农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深入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更好地锻炼自己,从而更好地、健康全面地发展,为将来参加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2)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眼含热泪在包产合同书上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历史从此书写着新的一页。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在这里起步了。虽有曲折,但20多年的农村改革实践证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最重要的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都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 该知识点教材分三层分析,首先,说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然后,就阶级社会分析了人民群众的作用;最后,分析了人民群众这一作用的实现方式。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目: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课堂探究:(1)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 (2)结合身边的事例,谈淡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探究提示:(1)邱娥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党的宗旨与原则,做到了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学习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材是分三层分析的。分别分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以及其重要意义。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罨、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本课结论:本课首先讲了社会的真谛,整个人类社会尽管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然后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最后从唯物史观出发,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反思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当堂检测:见后面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环环设问,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学生思考问题,探寻问题的答案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维能力。?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