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政治人教浙江必修4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程标准 考纲考点 考情分析  1.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近三年高考考频较高的知识点依次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发展的过程;实践的特征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①______的物质性活动。 (2)特点:②______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③______。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④______。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⑤______。 (2)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⑥______和范围。 (3)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⑦______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认识具有⑧______性。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3.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考点一 实践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特点 原因或表现  客观物质性 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强调的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点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条基本途径。不可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认识的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点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由浅到深。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正确认识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就是将主观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3)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考点三 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点拨: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3.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真理和谬误 人的认识同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就是谬误。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任何人,包括伟人在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命题研究1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例1】 (2011·山东)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施调研获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针对训练1(2011·课标全国)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讽刺了一些人(  )。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 ④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命题研究2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例2】 (2011·课标全国)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试解:______ 解析:历史学家的观点,看到了人的认识过程是反复进行的过程,因为复杂事物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总是受实践条件的制约,故选D项。①说明了认识的差异性,②说明认识的无限性、上升性,均与题意不符。 针对训练2(2011·广东)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误点纠错1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对一个人来说,既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直接经验,也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但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 矫正练习1 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误点纠错2 “认识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矫正练习2 2006年以来全球有数十亿蜂群死亡,严重威胁到农作物的收成。研究发现,导致蜂群大量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为增产而滥用杀虫剂是主要原因。使用杀虫剂本来是为了农作物增产,结果却事与愿违。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B.认识具有反复性,是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运动过程 C.片面认识指导的实践,缺乏直接现实性 D.离开正确认识的指导,实践的目的将无法实现 误点纠错3 “真理与谬误相互包含” 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就在于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及其规律,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矫正练习3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误点纠错4 要正确理解认识的无限性和反复性 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矫正练习4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求解中国经济的基本政策取向 2011年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数据显示,虽然GDP增速逐个季度回落,但目前国内通胀水平仍然处于高位,未来货币政策调整或者放松的可能性不大。2011年我国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表现在:  一条鲜明主线:让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始终。 转变发展方式最核心的是调整经济结构。从三大产业看,需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做强工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从“三驾马车”看,需要扩大消费、优化投资结构、增创外贸新优势。从城乡区域看,需要推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一个基本取向:用稳健审慎政策化解复杂局面。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发挥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货币政策意在让经济运行的货币环境回归常态,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一项紧迫任务:把稳定物价摆在更为突出位置。 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我国通胀压力较大,未来物价的走势不容乐观,但“不会出现恶性通胀”。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影响稳定,关系全局,须臾不可放松,稳定物价具有稳定经济全局和保障民生的双重意义。 命题视角 视角 说明我国经济政策基本取向的哲学依据。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要善于抓重点,把调结构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这就是抓重点的表现。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对财政货币政策作出适时调整,这是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表现。 (3)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联系是普遍的、客观性,物价稳定对于经济全局和改善民生意义重大,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命题预测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出经济工作总体要求的认识论意义是(  )。 A.正确的意识对人们具有积极意义 B.科学理论指导和推进实践的发展 C.物质决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D.认识需要经历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2.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和货币政策,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共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请你尝试解读“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基本经济生活含义。 (2)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月考)如果我们使用“百度知道”搜索古代人物的小传,常可以发现旁边会附有一幅画像。其实古代并没有照相机,这些图像往往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加以揣摩,画出来的。因此同一人物常会见到好几种差别很大的画像。这表明(  )。 ①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②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③对于没有客观根据的领域,认识的片面性总是不可避免的 ④画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012·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月考)2011年3月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发生核泄漏事故后,中国、法国、拉美等拥有核电站的国家纷纷检查本国的核设施安全,完善应对核事故的紧急预案。对核设施的安全检查活动进一步佐证(  )。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核安全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核安全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核安全认识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2012·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月考)尽管人类不断获得关于地质运动的认识,但到目前,人类依然不能准确预测地震,更不能控制地震。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 A.规律是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规律有好坏之分,有些规律会给人带来消极的作用 D.人的认识虽是无限的但又是有限的 4.过去人们崇拜GDP,GDP一时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现在人们逐渐认识了GDP的缺陷,正在研究用“综合发展指数”(CDI),一个比较综合、全面反映地区发展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说明(  )。 A.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2012·江苏南京调研)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说道:“从前,时间旅行是作家的专属领域,严肃的科学家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但是现在,在严肃的科学期刊,可以看到优秀理论物理学家撰写的对时间旅行可行性的分析文章。”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②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科学的使命在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惬意地飞来飞去,可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庄周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庄周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是因为他不承认(  )。 ①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②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确定性 ③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具有客观性 ④人的认识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白局是南京的传统说唱曲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此完成第7~8题。 7.(2012·江苏南京调研)白局融合了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用南京方言演唱,用胡琴、酒盅、碟盘伴奏,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很有地方特色。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从一定层面体现了(  )。 A.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流行的、通俗的和娱乐的文化才是大众文化 D.中华文化具有先进性 8.(2012·江苏南京调研)南京白局最初产生于云锦织机房,为了调剂单调的织锦生涯,织锦房里的工人自娱自乐,唱一些小曲、方言调子,题材多半轻松诙谐,偶尔也有时事段子。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白局的产生及发展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下面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③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0.(2012·哈师大附中检测)右图中的幸福指数,是用来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诠释不同,某市民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晚上少加班;某职业经理人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某学者认为:幸福感可以理解为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这表明(  )。  ①幸福感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②幸福感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③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幸福感就可能不同 ④幸福感具有相对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在十五大,我们党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参考答案 基础梳理整合 ①客观世界 ②客观物质 ③来源 ④标准 ⑤客观性 ⑥条件 ⑦反复 ⑧无限 核心理解深化 针对训练 1.C 解析:细读漫画的题目,可推知出漫画讽刺了一些人不敢实践,总是害怕犯错误,明哲保身的思想,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善于总结经验,可以减少错误,不能避免。③与漫画旨意不符。 2.答案: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误区辨析纠错 矫正练习 1.B 2.D 3.D 4.A 时政聚焦拓展 命题预测 1.B 2.答案:(1)“积极”、“灵活”是要促进经济发展,“稳健”、“审慎”是要控制通胀。二者分别对应两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唯物论角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其一,“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反映出当前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二,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要“积极”、“灵活”;我们面临通胀压力大,要防止经济过热,所以要“稳健”、“审慎”。 认识论角度:实践决定认识,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实践发展的需要;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对经济建设的认识也是一个深化认识的发展过程。 演练巩固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解析:人类的无限发展决定了对地质运动的认识是无限的,而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故选D项。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本身表述错误。 4.B 5.B 6.B 7.B 8.D 9.B 10.B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