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2知识要点总结(正式版) 要点总结老师:刘盛林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的广泛性(民主权利、民主主体)和真实性(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民主与专政相互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节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二课 第一节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一、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 二、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行使选举权的重要性 (1)行使好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 (3)是否积极参与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2、如何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 (1)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2)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3)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第二节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一、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1、间接参与决策:通过选举代表,代表人民意志和民意、反映民情、体现人民利益。 2、直接参与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参、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二、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对决策者:有助于充分发扬民主,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片面性。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威和公信力。 2、对公民: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第三节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1、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 注意:村委会和居委会是村、居民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 3、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有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第四节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一、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 1、公民的民主监督权:批评、建议权;提出申诉或诉讼权;提出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权 2、民主监督的方式:(1)信访举报制度;(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3)舆论监督制度;(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二、依法行使监督权 1、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有利于消除腐败、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2)要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3)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采用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 (4)依法行使申诉控告检举权时,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不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5)不制造事端,干扰检察机关正常工作,不围堵攻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否则要受到法律制裁。 第二单元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一节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一、政府的职能 1、国家性质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职能的实施反映国家性质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的主要矛盾;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的宣传,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自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二、便民利民的政府 1、政府的作用:就是政府通过实施其职能所达到的效果。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公民个人必须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1)要理解政府性质和职能,深刻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相信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要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第二节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一、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1、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府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对人民负责。 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要求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求助有门 投诉有道 1、政府向公民提供求助、投诉的途径: 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2、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意义 对政府的意义:改进政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威和公信力。对公民的意义:解决困难,维护权益 第四课 第一节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一、政府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要求各级政府及工职人员,严格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依法处理各种事务。 2、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性质的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3、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4、依法行政的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和公信力;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二、审慎用权,民主决策 1、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政府的职权和责任义务依法律形式予以届定,政府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政府管理行为。 (2)建立责权明确的执法体制,促进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政府工作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做到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才能真正对人民负责。 第二节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一、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必要性: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能防止权力的滥用,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关键: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民主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法制的约束和监督:就是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使掌权者办事有统一的规范可遵循,确保权力依法行使,合理运行。 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的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政协、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群众通过法定渠道、司法机关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4、行使监督的意义: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保证清正廉洁,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保证真正做到权为民用,造福于民,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和公信力;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二、人民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打造阳光政府的意义 1、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更好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执行和捍卫人民的利益,才能保证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落实。 2、“阳光工程”及其意义 (1)实施“阳光工程”,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是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2)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保证清正廉洁,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和公信力;保证真正做到权为民用,造福于民,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3)有利于人民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4)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便于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5)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6)有利于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一、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1、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职权: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决定地方一切重大问题,并负责监督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机构一般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组成。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体只能是采用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1)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形成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保障,只有统一人民的意志,才能维护人民的根本权益。离开民主的集中和离开集中的民主,就会导致专制独裁和无政府主义。 (2)表现: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第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实现。 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国体决定,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是我国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2)它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实践证明,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4)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1)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才能罪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4、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1)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1、我国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九台四民二工(公)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我国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形成了长期合作的关系,这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1)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人民政协本身就是大团结、大联合的产物。 (3)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标志。履行这三种职能是人民政协的主要工作和基本活动。 二、适合国情 优势显著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参政议政,调动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切实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2)多党合作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群关系, (3)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5)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2、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一、由国情决定;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多党制。三、主张在我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实质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节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 2、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2)民族团结。 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 (1)国家性质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 (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 (3)我国宪法和法律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4)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乘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2、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3)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1)含义:公民有信仰、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应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3)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宗教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3、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 第四单元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第一节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1、主权国家: (1)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主权国家按性质分为三种:社会主义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 (2)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最重要的)。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2、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3、联合国。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3)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中国与联合国: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的各项工作,在裁军、环保、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联合国中,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 第二节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一、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 (1)含义: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形式: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冲突。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 (2)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家力量又称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某些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国家力量为后盾,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2、内容: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 3、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1)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3)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2、发展问题(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谈不上发展;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霸权主义是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 (2)强权政治是指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 (3)“强权就是真理”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最大限度地追逐利益是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所以,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就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建立国际新秩序 (1)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③文化上:相互接近、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中国政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第二节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一超五强:一超:美国;五强: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英国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2、国际竞争及其实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三节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1)外交政策含义和形式: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体现,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交活动的形式:外交活动: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3)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1、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一、我国政府的有关知识(提问方式:运用我国政府或国家的有关知识回答。。。)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必须代表人民利益,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等 2、我国政府履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1)政治职能: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的职能 (2)经济职能是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国家进行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文化职能: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注意:科技创新类型的知识含有文化职能。 (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的职能。(与环境和经济秩序有关) 3、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2)对人民负责原则,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一切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都是为民办事的,是人民的公仆,对人民负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3)依法治国原则: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4、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是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5、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自觉履行义务 6、我国的政体,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人民代表具有发言、表决、提案、质询权;但也要履行义务: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关心群众,经常听取和反应人民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监督等 (4)人代制直接体现我国国家性质。有利于发扬民主,体现人民意志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6)发展:要健全和完善人代制,加大人代制自身能建设,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7、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 二、我国政党的有关知识(提问:运用党的知识、材料是怎样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知识的、材料体现了我国政党的哪些知识等)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共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切 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以及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还要加强反腐倡廉和党的制度建设。 5、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其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且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人民政协,它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人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7、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 三、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方面的要点 1、民族:(1)民族的基本特征和分布特点。特点:以汉族为主题,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生活虚幻的反映,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和反对各种邪教活动 四、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国家利益。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利益是 国家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主权国家享有的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国际法合国际组织及其作用。 4、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原则和作用(略)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6、建立国际新秩序,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7、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 8、我国的对外职能: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