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东高考政治备考策略(纲要版)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戚正东 2010年起广东省开始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模式,取消原来的“X科”,思想政治与历史、地理学科一起构成文科综合的考试内容。而“文科综合”中政治学科相应的高考考试时间和分值与原来的X科中政治科相比也有了很大变化。今年是广东高考改革的第二年,下面通过分析2010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对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备考,特别是政治备考作一些思考和分析。 第一部分 2010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分析 总体来说,2010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紧扣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试卷总体内容、形式、难度等都与《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相吻合,具有稳定性、灵活性、连续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达到了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目的,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1.命题指导思想和能力要求不变,政治学科特点考查相对稳定 2010年广东高考政治命题继续坚持“三个有助于”命题指导思想,体现课改精神,反映课程标准要求,坚持能力为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查融为一体,考查学习能力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不变,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种能力。政治学科的特点相对稳定。即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关注现实、时代性强;重视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发现问题、论证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考试形式为文科综合,政治满分为100分。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第24—35题(选择题)、第36—37题(非选择题)为政治试题。试题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中大致各12+11+4=27分、16+11=27分、12+16=28分、8+10=18分的比例。12道选择题有6道是组合选择,组合选择所占比例较大,有四选三、四选二两种形式,以四选二为主。 2010年广东省高考文科综合政治科得分情况(具体以高考年报为准) 科目 政治  一卷 均分39.3(难度为0.81)  二卷 经济5.79+政治6.89+文化5.07+哲学7.26=25.06  全卷 总分64.36   2.立足基础,突出主干,保持稳中求变的试题走势 注重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试题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也是《考试大纲》的要求。今年的政治试题主要考查了宏观调控、实践、群众观点、社会公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的性质与职能、文化创新的途径、辩证的发展观等内容,这些知识点在现行教材上都有完整的叙述,是考生应掌握的主干知识,考生只要对现行教材内容有基本的把握,就能够获得及格以上的分数。实际上,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往往是统一的,基础知识是教材的基础,主干知识是教材的重点,基础知识的范围要大一些。试题既立足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全面,又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强化重点、主干。事实上,每年高考题都有一定份量的基础题,当然,新课程对基础的考查不是强调对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而是侧重对知识的活学活记、活考活用。 3.坚持以能力、素质立意为主,突出试题的思辨性和开放性 试题总体能坚持“能力、素质立意”的命题的指导思想,注重考查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今年的政治试题虽然不直接考核时事政治,但许多试题都以本年度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内容涉及新选举法、新疆7·5事件、党政干部问责、建国60年庆典、《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双转移等,要求考生运用所学原理,联系材料进行理论分析。因此,如果死记教材知识而不具备过硬的信息提取和分析处理能力,是答不好考题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努力关注社会生活,突出教材重点和社会热点、地方特点的结合 政治学科的生命力就在于解读现实,否则丧失了学科存在的价值。试题都能以社会热点为引导课程教材知识,注重培养学生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关注教材重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点。比如试题中的“储蓄影响因素,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外交政策,民主选举,岭南文化的特点、区域协调发展”等,这些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关注的生活问题、现实问题。试题的这种选材方式,体现了学习与实践、人与社会的统一,体现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教材的主旨和社会主题。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今年高考考生的答卷来看,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主要有: 一是基础知识不牢固。这是今年高考丢分的主要原因。 二是没有掌握答题方法。考生弄不清解题方向,盲目动笔,思维出现严重偏差。 三是审题能力欠缺。不明确设问主体、活动以及结果等信息,导致答题思路不清、方向不明。 四是运用知识能力差。不懂把材料关键信息与所学的知识点及时对应起来,导致知识点不全。 五是思辨能力弱。答案组织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不会多角度思考思考问题,或者微观、宏观的角度组织答案。 六是分析不深入。没有适当展开,更有甚者只罗列理论,不懂结合材料来分析。 七是卷面不清楚、不整洁,答题错位或者易位等等。 2010年试题的知识点分布情况 模块 知识内容 试题分布 分值 合计   经济 生活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24题 4分  27分 占27%   储蓄影响因素 25题 4分    国家宏观调控 26题 4分    财政的作用、社会公平、科学发展观 36题(1)(2) 15分    政治 生活 民主选举 27题 4分  27分 占27%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28题 4分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9题 4分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主权国家 30题 4分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36题(3) 11分    文化 生活 文化的内涵、特点、影响、传承 31题 4分  18分 占18%   中华文化的特点 32题 4分    文化创新 37题(1) 10分    生活与 哲学 意识的能动作用 33题 4分  28分 占28%   实践和认识 34题 4分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5题 4分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37题(2) 16分   第二部分 2011年高三复习政治备考策略 1.把握新课标,研究新考纲,吃透考试说明 (1)把握新课标:准确把握新课标,重点要把握两点:一是课程的基本理念。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②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③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抓手为支撑的课程模块;④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⑤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二是课程的内容标准。课标规定了四门必修课程和六门选修课程的内容目标,并对每一目标做了提示和建议,无论是讲新课还是复习,要对提示和建议认真领会,切忌连得太广,挖得太深。 (2)研究新考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纲》是由教育部制定的法规性文件,一般是每一年的一月公布。一般来说,每一年的考纲会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有所调整。准确把握新考纲,重点要注意两点:一是新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把当年的考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与上一年的考纲规定的内容作比较,哪些删了、改了、增了,进行调整,对新增的和调整的内容要重点复习。二是把握新考纲规定的能力要求。 (3)吃透考试说明:一是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二是说明中规定的题型示例。对此要认真研究,挖出其中蕴含的信息,从他们特点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要求,选择了教材以外的新材料,创设了新情境,提出了新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具备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在说明的题型示例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考试说明》对考试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每一个考点都有明确的等级要求,如“了解、理解、懂得、说明、树立”等,等级要求不同,要求掌握的程度也就不同,比如对了解的考点只要了解知道就行,但对“理解、懂得、说明、树立”的考点则要在理解的基础是,还应该能掌握、会运用,即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2.关注近年来的新变化,树立能力、素质立意意识 一是考试目标的变化。现在的高考由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并进而向以素质立意转变。新高考模式:以素质立意为主主。这里的素质主要指学科素质。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能力是学科素质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重视能力的提高,还要重视学科素质的培养。二是考试内容的变化。由“挖井”向“挖渠”并进而向“挖坑”转变。3+X高考模式:既要重视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还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主要是“挖渠”,建立知识网络。所谓“守住自己的门,还要“串串他人的门”。近年来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几乎没有,主要是学科内的综合试题。这就要求对知识点的把握采取“挖坑”的形式,既不要太深,也不要扩的太宽。 3.夯实基础,深化知识 知识是支撑课程的基础。如今高考直接考查再认再现的知识在逐渐减少,突出灵活运用知识去解读现实生活。所以,在知识的挖掘中深化知识;在知识的联系中深化知识;在知识的拓展中深化知识,在知识的迁移中深化知识,在知识的挖掘中深化知识。如市场资源配置:第一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第二层次,通过价格、供求相互制约,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突出价值规律作用,说明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第三层次,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第四层次,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及经济现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等。在知识的联系中深化知识。如消费,包括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理性消费。联系消费与分配、消费与财政、消费与税收等。在知识的拓展中深化知识。如经济全球化。教材中说,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拓展: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如何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中国如何应对。 4.加强高考命题立意的破译,着力研究教材与考纲、说明的链接点和教材与试题的创新点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材是我们复习的重要依据,是考试命题的根据,高考复习始终要坚持以教材为根本,而且越是临近高考,复习越是要“以本为本”。对教材的把握要全面,包括“名词点击”“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等辅助文,这些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是教材征文部分的延伸;而教材的探究模块和每单元的“综合探究”,则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给与足够的重视。 对于这些离学生相距甚远的名词教学中要做一定的解释。同时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编写的意图,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好这些特有的内容,不能让教材中的辅助文成为复习的盲点。 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前提下,还要指导学生着重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交叉点、易混易错点,对这些考点,既要化大力气、集中精力,有要变换形式,灵活掌握,活学才能应对高考活的趋势。 5.研究高考真题,训练有度 人们常说:“教师走进题海,学生才能走出题海”。这句话很有道理,只有大量占有研究试题,才能高屋建瓴,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但是题海茫茫,精力有限,教师如何研究?其实,我们主要研究近三年的高考真题,研究当年的高考模拟试题;研究的重点是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变化趋势,不仅要把这些试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会分析,而且要指导学生分析试题所包含的信息,从而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和规律。一定的训练是必要的,但训练要有限度,练在精而不喜爱多,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实,只要我们精选试题、批阅及时、找准问题、讲评到位、少而精的训练,也许更能达到检验复习的效果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当然,练的形式多种多样,考试、检测只是练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只要能激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提问、交流、探究等方式都是很好的训练。 具体建议采用三轮复习方法。 第一轮复习: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为基础知识复习阶段。复习目标:知识点扫描,考点过关。这段复习,对基础知识全面扎实的了解,能做到基础题不丢分,不会因为知识本身的遗忘而犯错误。初步掌握各种类型题的审、答技巧。具体方法:(1)读——细读教材。细读教材能帮助自己树立自信——我熟悉教材!通过细读,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力争能全面了解教材,不留遗漏。细读教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存在某个知识点可能不考的念头,更要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要牢固树立抓知识点的落实,过好基础关的信念。(2)记——熟记知识点。在熟读、细读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记忆知识点。有一个常识,大家都知道——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要提高能力,先要搞好知识的储备,而对于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记忆。记忆知识点时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也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课题→框题→标题→具体知识点。(3)练——解决问题。读和记是为了练,可以说练是前者的目的。只有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这轮练习要达成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巩固知识,二是纠正偏差或错误,三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2011年2月至4月底。主要目的是提升能力——重组知识,训练技能,强化记忆,完善体系。能够清晰地画出知识结构的“枝干图”(如:以“认识”为中心辐射图,以“实践”为中心辐射图。)对每个知识点的分类很明确。做题时知道切入点,以及怎样组织相关知识点对他们作出完整解答。具体方法:(1)归纳:在第一轮复习中,通过细读和记忆,对个体知识点有了较熟悉的记忆。但这仅局限在个点上,没有形成知识板块或没有建立知识体系,很难避免丢三落四毛病。归纳时一般注意两大环节。一是相关知识归类:比如:加强民族团结,处理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有:国家职能:加强文化建设,组织经济建设;人大制度的优越性第3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二是具体知识系统归类:教材重生活逻辑,考试重学科逻辑,要构建知识库:按层次构建——模块→主题→关键词;按逻辑构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按主体构建——国家、企业、个人(消费者、劳动者)等;公民、党、政府等;按热点构建——扩大内需、实现公平等。(2)联系:这里的联系有三层含义:一是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二是政治学科内部的交叉联系,三是时政热点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政治学科内部的联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对这些相关知识早做准备,可以提高答案的完整性。 第三轮复习:2011年5月初至5月底。主要目的:考点知识的融会贯通,练习系列化,能力培养阶段化。专项训练与模拟训练结合,查漏补缺,提高应试能力和心理素质。具体方法: (1)回归书本(2)统览热点、重点(3)训练必要的考试心理和答题技巧。 只要我们帮助学生扎实掌握课本知识,切实打好基础,注意理解教材上的基本概念、观点与理论,注意提升基本能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解决社会问题;注重常规训练,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等,还是能够取得理想高考成绩的。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