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三政治复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走出复习误区   政治高考命题的主要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近年来政治高考命题改革的思路是出活题、考能力、重在运用、突出选拔。这一命题思路对政治学科的传统教学和高三复习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这个冲击突出暴露出考生能力水平与高考选拔要求上的不适应。在不适应的很多原因中,较为突出的是没有走出两个误区。   1、不注意按高考说明规定的各项要求进行复习,而按教材章节内容重复进行复习   高考说明每年都做必要的调整。就考试内容来说,近几年主要考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大学科知识和本年度的时事政治,但每大学科必考知识内容的范围总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具体表现在:   第一,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依据教学大纳制定的,但每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必考内容范围并不是本学科所学过的全部知识,只是学科知识中的部分。如,考试说明规定必考内容约130个考点,实际每年只考80多个考点。   第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必考知识点,有的是把教材中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后列出来的,有的是渗透于学科知识中的不同章节及框题中加以理解。如,经济常识中对商品、商品价值量、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及其经济效益等必考知识,哲学常识中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矛盾及其特点等必考知识,政治常识中对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等必考知识理解和运用,都渗透于要还科知识的的不同章节及框题之中。   第三,任何学科的理论都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政治学科理论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教材内容的滞后性,甚至反映不了现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变化,如,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农业、金融化、按劳分配等知识要按党的十五大精神进行修正和补充。   鉴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突出选拔功能的高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必须走出按教材章节、框题复习的误区,步入按高考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范围,界定每个必考知识点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2.不注意从整体上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把握知识,而采取临阵磨枪、死记硬背的方法应考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发挥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一。但是,临阵磨枪、死记硬背基础知识又是万万不得的,因为目前政治高考命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不仅仅要求记住是什么,更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观点的精神裨,要求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   1997年高考试题第17题   从根本上讲,商品的价格水平决定于   A、商品的供求状况 B、人们对商品的偏好   C、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政府部门对商品价格的制定和调整   此题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商的价格水平从根本上讲由什么决定。题目中四个选项都与商品价格有关系,其中ABD三项都是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只有选项C是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但C又不是象教材中表述的那样—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而要求考生对这一决定因素要从深度理解,即,商品价格水平由价值决定,价值的大小由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的多少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衡量劳动量的多少不是用个别劳动时间衡量,而是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这样得出商品价格水平从根本上讲是由C决定的。   1998年高考试题第9题   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管理形式上不完全相同,属于议会制共和制这种管理形式的特征是:   A、作为政府首脑的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只拥有“虚位”   C、议会由普选产生 D、政府对议会负责   此题以组合选择形式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共和制政体特征的全面掌握,作为议会共和政体,它的特征表现是多方面的,考生只有从知识整体上掌握扎实,才能准确选出正确题肢B   1998年高考试题36题   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此题以辨析题的形式全面考查依法治国、国家机关、公民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讲,既考查依法治国与国家机关的关系,又考查依法治国与公民的关系,还考查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因为国家机关有的有立法权,有的没有立法权,并且国家机关都要接受公民的依法监督。公民不仅有守法的义务,还要依法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依法监督国家机关,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只有准确掌握上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   鉴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政治学科的知识绝不是临阵磨抢,按知识点死记硬背就能达到应试目的,必须走出一这误区。真正做到,不仅要记住是什么,更要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观点的深度和广度上理解所学知识,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所学知识,从而争取好的成绩。   二、突出知识重点   政治学科高考覆盖高中三个学年学过的全部知识,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知识的复习,这是有利于提高学科能力素质的。   从必考知识点上看,要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开拓进取,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之际,政治学科高考命题必须体现这一大局,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选择考核内容和考核重点,因此各学科知识从考试运用的频率上和能力等级要求上就有了重点与一般之分,如:   经济常识部分从本学科的知识板块来看,商品倾向价值规律、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分配与消费等四个部分,始终是近年来本学科知识考查的重点部分。从本学科必考知识点来看,对商品的理解、对倾向职能的理解,对价值规律的理解,对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发展的理解、对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对农业及农村改革政策的理解、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理解、对按劳分配制度的理解等则是近几年来必考知识点中的重中之重了。因此,在全面复习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深以这些必考知识的理解尤为重要。   哲学常识部分从本学科的知识板块来看,唯物论和辩证法部分,始终是近年来本学科知识考查的重点部分,从本学科必考知识点来年,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对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理解、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理解、对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解、对矛盾及其特点的理解、对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理解、对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理解、对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的理解等则是近年来必考知识点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全面复习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尤为重要。   政治常识部分从本学科的知识板块来看,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的政党及政党制度始终是近年来本学科知识考查的重点部分。从本学科必考知识点来看,对国家性质和职能的理解、对政权组织形式的理解、对我国国家机构及组织活动原则的理解、以我国公民与国家关系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理解、对和平与发展问题的理解、对四大基本政策(一国两制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对外关系政策)的理解等则是近年来必考知识点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全面复习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尤为重要。   从不学科知识的应用上看,高考主要地对个体知识综合运用的考查。突出表现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认识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分析和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理解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意义。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仅仅停留在对个体知识的重复强化是不够的不还必须从本学科知识的整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讲,就是按照高考说明中规定的本学科必考知识的范围,把个体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建立学科知识的网络结构。如:   经济常识部分,作为一门学科知识大体可分为三块,第一块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第二块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第三块是从所有制上和交换、生产、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上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因此,可以根据本块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性、系统性进行梳理,建立三个知识网络体系,首先把握每个知识网络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再把握三个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第一个知识网络与第三个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仅对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而且对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都具有指导作用。   哲学常识部分,作为一门学科知识大体可分为四块,第一块是唯物论,第二块是辩证法,第三块是认识论,第四块是人生观。因此,可以根据本块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性、系统性进行梳理,建立四个知识网络体系,首先把握每个知识网络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再把握四个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我们讲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我们讲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唯物论充满了辩证法,辩证法是以唯物论为基础。我们讲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论和唯物论、辩证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既承认认识依赖于实践,又承认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且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政治常识部分,作为一门学科知识大体可分为两块,第一块是政治与经济、阶级、国家政权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要把政治含义中的各知识点简单梳理即可。第二块是以国家为核心,从国家的含义、国家的产生、国家的性质(国体)、国家的职能、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国家机构、国家与公民、国家与政党、国家与国家、国家基本政策上认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及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因此,可以根据   块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性、系统性进行梳理,建立起以“国家”为核心的知识网络体系,具体掌握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掌握这些知识与经济、阶级之间的关系。   三、学会具体分析   每一道高考试题都是由立意、情境、设问三个要素构成。立意是试题的“灵魂”,反映了命题者测试的目的和意图。情境是试题的“血肉”,它蕴含着试题要求回答的内容。设问是试题的“触角”,它具体规范了要求回答问题的角度和内容。试题设问与情境材料有机结合的角度不同,体现的试题立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试题的考查要求。同一情境材料从不同角度提出设问,体现的试题立意也是不同的,从而形成同一情境材料多题使用的考查要求。近年来政治高考试题,由于大量采用材料题和同一情境材料多题使用的考查方法,大大增加了考查的力度和考生失分的比率。因此,学会具体分析情境与设问,不单纯是考试技能问题,更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的学科素质问题。下面以1998年高考试题为例,试进行具体分析:   高考试题第17题(原题略)   此题情境材料并不费解,那就是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电脑将象人脑一样发达,它能自行设计“智能”电脑。试题设问是这句话表明了什么。把情境与设问结合起来分析,能表明电脑是人脑吗?不能,因为电脑只是象人脑。能表明电脑有意识功能吗?不能,因为电脑是一种发达的机器,它不会具有人的意识功能。由此可见,电脑或智能电脑都不是人脑,都不具有意识的功能。所以,只能表明选项B的观点,不可能表明ACD的观点。考生由于对情境与设问没有认真分析,从而没有搞清电脑和智能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造成失误率达70%。   高考试题第24题(原题略)   此题以不定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提高有关经济效益方面的知识,正确答案是ABD。   此题情境材料明确指出,弟弟之所以经济效益比哥哥增加,一是精耕细作,比哥哥按老办法种菜付出了更多的劳动;二是采有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先进技术,比哥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试题设问是从情境材料中看出弟弟比哥哥收入多的原因是增加了什么?考生是要认真分析情境材料和设问要求做出正确选择并不难,结果由于考生没有认真分析情境与设关,约70%的考生造成失误。   高考试题第32题(原题略)   此题以不定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哲学常识多方面知识的理解。正确答案是ACD。   此题情境材料是引自党的十五大报告原文,共两句话。第一句话的中心意思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原因在于没有从社会主义初级的实际出发。第二句话中心意思是,近二十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综观两句话还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发展过程,又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这个初级阶段。试题设问是这段话的基本哲学涵义是什么?绝大多数考生只分析情境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中心意思,而没有进一步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分析,从而没有选题肢D,85%的考生造成失误。   例(4):高考试题第39题(原题略)   此题以论述题的形式要求考生能够从图表和注解认识两个图表各自反映的经济现象以及两个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结合两个图表的发展变化谈对国企改革的认识。   考生必须把情境与设问紧密结合进行具体分析,如:   设问(1)和图1紧密结合进行具体分析,不难看出:从纵坐标看抛线—单位成本逐年降低,从横坐标看抛线—年度产量逐年增加,从注解看—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竞争力越来越强。上述分析,实际就是设问(1)答案要求。   设问(2)和图2紧密结合进行具体分析,不难看出:从上往下看—由单一国有企业逐步变混合所有制企业,并且国有资产占的比率由100%逐步变为53%,但公有制主体地位没有改变。从左往右看—国有资产由5千万逐渐增加到10千万元,国有资产占绝对优势。   设问(2)和图1图2紧密结合进行具体分析,不难看出:该企业从1978年到1997年—企业资产规模扩大了;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生产的规模扩大了;企业市场占有率增加了;企业全面提高了经济效益。上述分析,实际就是设问(2)答案要求。   设问(3)要求结合该企业图1和图2的发展变化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考生只要把上述情境材料分析透彻,设问(3)就不难做出科学的回答了。考生由于对试题情境与设问没有很细微地做出具体分析,失分率达50%多。   总之,具体分析试题情境与设问是正确认识试题的考查目的和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必须下功夫,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