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考点解读 1、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2、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4、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5、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二、考点讲解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1)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安排和调整的。市场好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因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 (2)市场的重要作用:①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比较灵活、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通过竞争机制,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配置资源   ⑴资源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它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⑵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A现代市场经济的三大支柱: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②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③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比较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a区别:①含义: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产生的时间: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初期;③对应关系: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④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b.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要求,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⑶市场的优点(市场是怎样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配置的?)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宏观)。 ②市场通过利益杠杆的作用,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微观)。 ③市场促使生产者优胜劣汰,使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中观)。?(市场的第①作用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强调了市场调节资源在各部门的流入流出中达到均衡,实现了资源在不同部门的优化配置。第②③两个作用是通过促使生产者提高个别劳动时间而实现的。强调了资源在同一部门中不同企业间以及企业内部的优化配置)。 补充: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发展市场经济是对外开放的需要; ③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④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能给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 3、市场调节的弊端(其实就是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不能调节)。②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不能让调节)。   不能调节: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让调节:可能危害公众利益的产品供给。 ⑵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A.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市场主体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可能出现收入差距的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可能导致:不当行为、两极分化)。 B.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当某种商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他们往往一哄而上;反之,则一哄而退。(分散经营→盲目决策→一哄而上(一哄而退)→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C.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闻价而行→事后调节→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仅由市场调节:一方面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⑶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 4、市场秩序   ?⑴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为什么要遵循市场规则?)   ?①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   ③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需要人们遵守市场规则。 ⑵市场规则的形式及主要内容:   ?A.形式: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B.主要内容: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①市场准入规则:此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凡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不允许进入市场、没有生产许可证照,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等违背市场准入规则)。 ②市场竞争规则:此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地方保护、非法垄断等违背市场竞争规则)。 ③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a自愿:反对强买强卖。如不合理搭售违反自愿原则。 b平等:交易双方身份地位平等;交易双方机会均等。如“霸王条款”就违背机会均等原则。c公平:商品必须明码标价;商品质量必须合格。只有等价交换,才能实现交易双方的双赢。如欺诈性价格、劣质商品就违背公平原则。 d诚实信用:按照合同履约;提供合格商品等。 ⑶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A.必要性和重要性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诚信是企业塑造形象、赢得信誉的保证,可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有利于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B.怎样建立和完善 总体上说,形成以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当前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a.政府: 第一,全面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以法律法规规范社会信用。 第二,抓好政府信用,通过提高政府公信力来带动社会信用的根本好转。 第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第四,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 第五,以信息化推进市场监管职能的拓展,有效遏制践踏信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b.企业:市场主体要坚持诚实信用原则;经营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c.公民:劳动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补充:个人信用制度,主要包括准确、公正的个人信用档案系统和科学、透明的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在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下,个人信用状况是人们的“第二身份证”。我们应当增强诚信意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自己积累良好的个人信用。 ⑷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对市场主体的要求: 第一,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律)。 第二,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道德)。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总之,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个性):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这只是共同致富必然经历的过程。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补充: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因此我们要大胆借鉴一切反映市场经济共同规律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 ②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有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即个性),因此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用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补充:A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制度范畴,但又带有一定的制度特征 B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共性):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制化。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2、宏观调控   ⑴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⑵必要性:第一,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⑶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首要目标);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⑷手段:   A经济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表现:第一,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二,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经济计划如:五年计划、远景规划。经济政策还包括价格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价格政策:如最低限价、最高限价等,意在平抑物价,保护某些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利益。对外贸易政策:如汇率、关税等,调节进出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注意: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区别如下: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制定者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手 段 财政预算(国债、税收等) 利率、利息税、存款准备金等  目 标 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 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等的调节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使之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符。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之分,扩张性政策通常用于防治通货紧缩,紧缩性政策通常用于防治通货膨胀。扩张性财政政策表现为增加经济建设支出(相应增发国债)、减少税收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表现为降低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等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紧缩性政策则反其道而行之。 B法律手段   ①含义: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作用:第一,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第二,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经济立法:事前调整;经济司法:事后调整) C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注:行政手段的优点在于直接、高效,缺点在于易出现滥用权力和寻租行为,因此须必要时采用之。 总之,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无论采取哪一手段,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补充: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和计划各有优缺点→在市场经济中,要把看不见的手(市场)和看得见的手(计划)结合起来。 ? 计 划 市 场  优点 ①能从宏观上保持经济的协调运行; ②能对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 ③能在收入分配上兼顾公平。 ①能够及时、灵活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 ②能够促使市场主体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能够实现优胜劣汰等。  缺点 ①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②信息传递容易失真、扭曲; ③容易造成市场主体缺乏活力。 ①市场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 三、误区点拨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注意: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注意: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3、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注意:促进经济增长) 4、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注意:“共同富裕”不能说“同步富裕”) 5、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就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还包括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6、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是坚持共同富裕) 7、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 (宏观调控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法为主) 四、练习讲解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