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版权归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公司热沈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 有意者请登录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版权所有,盗用必究! 第三课第二节第三框教案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初步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能力方面: ①在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征关系的原理时,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的能力。 ②在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特别是理解、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要注意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觉悟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鲜明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有较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重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尤其是要理解他们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应该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导入: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今天,我们把二者联系起来,看看他们是否有某种关系,从中我们又可以领悟些什么道理.在上新课之前,大家先来听一个故事。 《阿凡提染布》:(画外音)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布染的好,十分妒忌,想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挾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的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 “你要染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得意的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包你满意。”“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仍进了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是礼拜三,不是礼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巴依老爷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老师提问:请大家动动脑筋想想:巴依是用什么方法刁难阿凡提的呢?阿凡提又是用什么方法反击巴依的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普遍性(共性) 特殊性(个性) 颜色 红、绿、黄、蓝、紫…… 日期 礼拜一、礼拜二、礼拜三…… 巴依为了刁难阿凡提,有意将颜色与具体的抽象颜色是染不出来的,阿凡提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白白的扣下了一匹布,巴依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看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研究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出现字幕: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1)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请大家想一下,这里的“寓于”应该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存在于,包含于),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包含于特殊性之中呢,也就是说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你们觉得对不对呢? 我认为不对,比如说“人”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张三属于人,李四也属于人,我觉得应该是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嘛,怎么是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呢?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看从中能不能得到一些启示,游戏的名字叫“找一找”(画面上出现拉登和布什的照片),大家请看大屏幕,现在画面上的两个人可是世界上最热的人物,你们的任务是找一下他们两个人有没有什么不同点?(学生积极发言:比如拉登的长胡子、服装、出身背景、宗教信仰等等),刚才大家找了很多他们两个人的不同点,现在我们来提高一下游戏的难度,请大家仔细找找他们两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积极发言:比如都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等等)。 教师对游戏进行总结:大家刚才找了拉登和布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结果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相同点主要都是人的共性,不同点主要是他们的个性。我们可以得知道,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丰富多彩的,而共性则抛开了事物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只是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本质,所以,共性不可能包含各种事物的全部个性和特点,相反,它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矛盾的普遍性于特殊性的关系应该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那特殊性能不能离开普遍性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请学生用学过的知识阐述一下为什么) 我想请大家再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呢?(学生回答)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要具备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即普遍性。你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浑身上下只要人的特殊性而没有人的普遍性,那会是什么结果呢?看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出现字幕: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1)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2)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一个方面,他们之间还有没有其他的关系呢?现在我们可以来做一个想象试验:请大家想象一下,现在你和一个高头大马、金发碧眼的老外分别走在我们的南大街上,谁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呢?(学生回答)下面,我们来换一个环境,还是你和那个老外,你们走在阿姆斯特丹的大街上,结果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想一下,为什么换了一个环境结果却截然不同呢?原因是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会因为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特殊性有可能变为普遍性,普遍性有时会变为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为时间的不同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我讲一个真实的事情给大家听听: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人们在大街上看见一个老外会感到非常奇怪,甚至会引起围观的现象,上个月我到上海去的时候,却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现象,在南京路上有很多老外走来走去,可是上海人却一点都不感到惊奇,连买冰棍的老太太都一个劲的冲老外嚷嚷:HELLO!HELLO!要不要来根冰棍。请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其实,现在大家现在可以明白,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时间也会发生变化。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3)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4)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我们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我们来讲有什么方法论的意义呢? 出现字幕: 方法论:1、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总有一定的秩序,现在这里有两个秩序,你们来选择一下,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遵循的是哪一个秩序呢? 特殊 普遍 特殊 特殊 普遍 特殊                 (学生回答),现在我们可以明白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人们总是在循环往复中使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提高,一步比一步更深入。(让学生看书上关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例子)。 2.科学的工作方法 (1)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 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和特征,对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但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国情,所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中国也不例外,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历史上有过两次飞跃。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教师让学生讨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首先我们要确定的第一个理念是,我们现在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其次,我们要看到我们的国情,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矛盾的普遍性) 中国特色(矛盾的特殊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 按劳分配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共产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国两制 ……   通过讨论大家可以明白,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方面很好的结合起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都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接下来请大家看一组图片(主要是关于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中教师可以重点讲“一国两制”) 总结:屏幕上出现结构图表(让学生自己根据结构图表自己来整理和归纳) 相互联结 相互转化         (1)什么是矛盾普遍性? (2)什么是矛盾特殊性?它有几种表现? (设计这两个题目的目的是,通过回忆已学过的关于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知识,引出今天要讲授的主要内容,即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却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认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二者的关系,因而便得出了如此荒谬的结论,这说明客观事物本身不仅包含矛盾的普遍性,而且同时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板书)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板书) 从刚才我们讲的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的。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板书)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板书)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里的“寓”原意是“居住”、“寄托”之意,在这里则演化为“存在于”或“含于”的意思,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为什么这样讲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普遍性(共性),它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它原来存在于什么地方?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总结。) 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人们对同类事物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原来它就存在于一个个具体事物之中,所以我们说普遍性就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并且只能通过特殊性而存在,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比如人的共性,就只能存在于张三、李四、王五……等一个个具体的人之中。人的一般的共同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点点到即可,下册书还要具体学习),在阶级社会,都带有阶级性,就是从具体的张三、李四、王五……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这些具体的人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有人的普遍性。 那么能不能反过来说“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呢?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听我讲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写的。据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 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到续诗,心中不快,但想到,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苏在黄州当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校上全无一朵。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结合这个故事,我们再重新分析刚才的问题,能否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呢? (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总结。)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菊花的个性是十分丰富的,有大小、颜色、花型、花期的差别,也有故事中讲到的落瓣与不落瓣之分,而菊花的共性指的只能是这些形形色色菊花中共同的一般的属性,不可能包括每一种菊花的所有属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中所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加以区分。 ⑨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板书)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比如张三、李四、王五”……无论在身体条件、思想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怎样特殊,不同于常人,他们也必定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阶级社会也必定处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之中;黄州的菊花尽管落瓣,也一定是具有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卵形至披针形,羽状浅裂或半裂,有短柄;头状花序,大小不一等菊花共同的特征。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板书) 普通性换一个场合可以变为特殊性,反之特殊性换一个场合也可能是普遍性,是吗?你能举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一下吗? (学生举例,教师归纳。) 通过同学们所举的事例,我们确实发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空间范围、时间阶段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9页第7自然段、第8自然段并思考: ①什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⑧教材上列举了几种科学的工作方法,你能运用哲学道理就其中的一种加以分析吗? (学生看书并思考,回答问题) 。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建议教师把这段话制成投影片,边出示边讲解。)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江总书记讲到的这“两次历史性飞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两大理论成果”产生过程的哲学基础或哲学依据是什么? (学生仪论、发言,教师概括。)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因此,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lOo页,并找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别是什么?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和学生一起看教材,加以明确。) 由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等,因而社会主义一般规律及其本质和特征的实现形式、途径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又是矛盾的特殊牲。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l)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板书)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过去是这样做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建设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这样做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板书)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等;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内容之一的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便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共同特征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即“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 ‘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其它内容也都是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它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因而最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要始终不移地坚持。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在这一原理指导下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并进一步了解到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依据。巩固新课 课下通过学习江总书记十五大报告,如何进一步理解邓小平同志所讲“把社会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的这段话。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