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版权由马永金老师所有,授权予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公司热忱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有意者请登录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版权所有,盗用必究! 经济常识(上册)知识点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⑴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两个条件: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2)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物与人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生产关系。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而是一般属性。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即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生产关系。价值则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 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1只羊=2把斧子。2把斧子是1只羊的交换价值。 (2)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 对于商品本身而言,其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绝对不可分割的,但是作为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是因为,商品的生产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而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不可能同时占有二者。 商品的价值量 ⑴商品的价值量的含义: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⑵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⑷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商品数量 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生 产率提高 增 加 减 少 降 低 不 变  社会劳动生 产率降低 减 少 增 加 提 高 不 变  个别劳动生 产率提高 增 加 不 变 不 变 增 加  个别劳动生 产率降低 减 少 不 变 不 变 减 少  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5、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的含义:指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2)货币的职能(其中①②是基本职能): 第一种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充当价值尺度的原因:它本身是商品,有价值。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第二种职能(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需要现实货币。 第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贮藏手段的职能。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此项职能。 第四种职能: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第五种职能: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具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⑴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⑵流通所需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它的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所谓“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通货膨胀是流通中的纸币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纸币太多了。影响:钱不值钱了,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少了,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通货紧缩: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共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 拓展延伸: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①积极作用: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出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使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提高服务质量;②消极作用:过度通货紧缩,会导致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限制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增长率下降。 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⑵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波动原因:商品供求与价格存在双向制约关系)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惟一可能的表现形式。 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⑴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可以大体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所以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调节者。 ⑵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在交换中就获利较多。 ⑶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第二点作用的必然结果。由于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不同。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由于获利较多,就能进一步扩大生产,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条件,就会不断的因优取胜。反之,则有可能遭到失败,甚至被淘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社会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社会成员之间是平等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关系。 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含义: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它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集体经济 :含义;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所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制: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作用:有助于克服个体经营的弱点;经营方式灵活,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 混合所有制经济 含义: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⑷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⑴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特点是:劳动者个人或家 庭占有生产资料,一般不剥削他人。 私营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特点是:生产资料私有、 雇佣劳动、以获得利润为目的。 外资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中外合资、合作经 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以及外商独资企业。需在遵守我国法律的前提下设立和经营。 ⑵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之为所有制结构。 ⑶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其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同时,也要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必不可少。要继续鼓励、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监督管理。 ⑷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从具体上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注:三个有利于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实践证明,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 基本原则:按劳分配。 含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经济条件)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⑵按劳分配不是惟一的分配方式,还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信息、土地、劳动力、管理等)分配以及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等。 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这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最终原因) 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直接原因)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市场: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2)市场经济: 含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指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这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在市场经济中,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③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体现。 5.国家宏观调控 ⑴含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⑵必要性: 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点 A.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能会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不正当的经济行为。 B.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不能掌握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其决策会带有盲目性。从而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C.市场调节还具有滞后性。由于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从出现问题到做出决策有一定的时间差,也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⑶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促进经济增长。 ⑷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三者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为什么说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又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三、企业和经营者 企业及其作用 (1)企业:(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为市场主体。)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就是企业法人。) (2)企业的作用:(3点:是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1)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公司的基本特征---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 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 我国的法定公司分为:股份有限公司----基本特征 有限责任公司----基本特征 (3)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重要性)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现实意义。 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必须大力搞好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的现状(成就、问题)、改革的意义、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改革) 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⑴含义: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使用价值总量用价值表示就是企业生产总值) ⑵意义: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①增强企业的竞争力;②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③增强综合国力。 ⑶方法和途径 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 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拓展应用)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高科技附加值的产品。重视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注重售后服务。提高信誉,树立企业形象,创名牌 。 实行联合、兼并和破产,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的选择。(企业兼并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企业破产可以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5、企业的经营者的素质 (1)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又要具有经营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国有企业经营者:思想政治素质。良好职业道德、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才干。只有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关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使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功。 (2)企业的形象和信誉: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形象和信誉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正当竟争与不正当竟争 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采取的手段如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等以谋取高额利润。 四、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⑴重要性:①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②是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它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农业的现状: 成就:问题(表现):教材101页 ⑵如何发展?——总说: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具体说: ①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发挥人才作用,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 ③增加农业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 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⑤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什么调整? ①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是国家自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②现状:结构失衡。 ③农业面临的形势:农业生产中解决资源和环境矛盾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④入世面临挑战,要求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参与国际竞争。 调什么? ①种植业结构。(具体内容: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重) ②农林牧副渔结构。(具体内容: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③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结构。(具体内容: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④区域结构: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布局。(具体内容:东部发展高效农业;中部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西部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 ⑤产品结构: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 怎么调?——同上农业如何发展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⑴工业的含义: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⑵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具体:①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②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③为满足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消费品;④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⑤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⑶意义: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附:十六大报告关于新兴工业化道路论述的解读: 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内容: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之所以“新型”: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三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要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重视发展传统的制造业,扩大就业。) ⑵其显著的特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⑶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走 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 ③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④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⑴含义: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⑵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①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②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③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⑴基本权利:书P115 ⑵主要义务: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P116 – P118 ⑶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主人翁地位通过权利与义务体现。 5.劳动合同制度 ⑴含义: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协议。专门规范劳动合同的制度,称为劳动合同制度。 ⑵订立原则:①平等自愿原则(核心)、 ②协商一致原则、 ③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基本) ⑶意义:见教材P121- P122 6.社会保障制度 ⑴含义: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⑵内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等(最核心内容:社会保险,其又包括3个内容即养老、医疗、事业保险) ⑶建立原则:①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生活;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⑷意义:①(对国家来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 ②(对企业来说)是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③(对个人来说)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措施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