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整理 陈彬 一、看清题目要求 1、看清题目要求,必须学会界定运用什么知识进行回答。 例: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 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思考:上述材料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看问题的? 这一段材料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量变和质变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矛盾特殊性、矛盾主次方面、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如果学生对矛盾分析法这一要求没有看清楚,或不知矛盾分析法为何物,就很容易把这些知识点都罗列出来,从而降低了答案的质量。要回答好这一题目,首先必须明白矛盾分析法包含哪些知识点,能够清楚回忆出矛盾分析法的各个知识点,然后再看矛盾分析法哪些知识点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其次,学生在运用矛盾分析法知识点进行回答时,还要求把握各个具体知识点之间的界限,以避免张冠李戴。比如,有的学生弄不清楚矛盾主次方面与主次矛盾两个知识点的区别,在分析“人民生活总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时,错误地认为这一论断体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体现了一分为二,体现了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学会把握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看清题目要求,必须善于区分不同问题回答的不同要求 (1)“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与“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 ,这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不同。后者要求一定要把材料所体现的有关道理与相应材料结合起来回答,而不能离开材料简单罗列道理。前者所给材料如果只体现单一角度道理,回答时把道理说出来就行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针对多角度的复杂材料问“体现了什么道理”,通常要求在回答所体现的有关道理时也要结合对应的材料作简要说明。 例1 1990年—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300亿元增加到37595亿元。城镇居民家庭购买食物的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54.2%下降到2001年的37.9%,农村居民家庭购买食物的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从58.8%下降到47.7%。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5.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7平方米。农民普遍建了新房,相当多城镇居民购买了住房。家用电器相当普及,小汽车开始进入家庭。 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答:反映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小康。 说明:这一题所给材料属于单一角度,回答时不需要结合材料。 例2 在安理会讨论如何解决伊拉克问题时,中国的立场是:一要在联合国框架内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拉克 问题;二要给伊拉克人民以希望,只要遵守决议,相关问题有望解决;三要尊重伊拉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问: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对外政策的哪些基本点? 答:①在伊拉克问题上,我国根据问题本身是非曲折自主决定自己的态度,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②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拉克问题,体现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③主张要尊重伊拉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说明:由于题目所给材料是多角度的,要求进行多角度回答,如果不结合材料相应角度说明,答案就失去了针对性。 例3 《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指出:“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动摇的法理基础。”又指出:“坚决反对以公民投票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两德模式”不能用于解决台湾问题。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中国政府以一个中国原则对待台湾的对外交往活动。上述内容怎样体现“一国两制”方针和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答:①“坚决反对以公民投票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两德模式”不能用于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政府以一个中国原则对待台湾的对外交往活动”。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 ②“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体现了“一国两制”下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③“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两德模式’不能用于解决台湾问题。坚决反对以公民投票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体现了我国在对外政策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④“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坚决反对以公民投票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体现了我国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 说明:这种题型要求必须结合材料回答所体现的道理,决不能变成课本知识的简单堆砌。有的学生不懂这种问题的回答要求,把课本知识点写出来后,最后写上一句话:“这些道理在上述材料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不说明课本知识点具体是由哪些材料所体现的)。还有的学生把材料摘要地抄写下来,最后说:“这些材料就体现了“一国两制”方针和我国对外政策道理(并不说明材料具体体现了哪些道理)。 (2)“几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道理)”与“几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道理)”, 这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截然不同。 例1 党的十六大结束后,胡锦涛同志就率领书记处的一班人来到西柏坡考察,与大家一起回顾了中国革命的斗争史,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告诫全党,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他要求全党牢记古人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逸”等名言警句,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问:古人的这些名言警句共同反映了怎样的辩证法思想? 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逸”等名言警句共同体现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说明:有的学生没有抓住“共同体现”的要求,变成了分别回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逸”体现了正确和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回答是不能得分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没有回答出几句名言共同反映的道理,当然这一回答还没有弄清辩证法与唯物论的区别。 例2 材料一,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3.65亿,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8.52亿;到 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43亿,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8.60亿。 材料二,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995年达到520万,失业率2.9%;1997年达到586万,失业率3.1%;1999年达到590万,失业率3.1%;2001年达到681万,失业率3.6%。 材料三,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为3.07亿,乡镇企业工作人员为1.28亿,进城务工人员为0.8亿,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 问: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我国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说明:有些学生回答时不注意题目的要求,把答案设计成:三则材料反映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失业人数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这样的回答是不能得分的。 例3 材料一、据统计,自1991年至2001年底,我国上市公司累计募资已达7726.84亿元(光是2001年就募资1168.11亿元),其中通过A股发行募集了3843.94亿元,配股募集了2040.8亿元;B股募集了46.32亿美元,配股募集了3.27亿元;H股募集了182.27亿美元;其他筹资47亿元。到目前为止,我国上市的绝大部分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 材料二、据统计,2001年4月底,全国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超过50%的有890家,占全部公司总数的79.2%。大股东中国家股东和法人股东占压倒多数,相当一部分法人股东也是国家控股的。统计表明,第一股东为国家持股的公司,占全部公司总数的65%;第一股东为法人股东的,占全部公司总数的31%。两者之和所占比例高达96%。另一统计材料披露,中国上市公司大部分股权由政府持有,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占了全部股权的54%,第二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相差悬殊。 材料三、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有不少是第一大股东控制,有国家背景的董事在董事会中占绝对优势,平均占董事人数的75.5%。上市公司董事在经理层担任职务的比率偏高,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数量太少。在所调查的上市公司中,有占28.83%的董事会成员在经理层任职,外部董事席位数仅占7.24%。国有母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其董事会及主要经理人员往往由母公司的人员兼任。 问: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答:材料一反映了股份制公司制改革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材料二反映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现象比较严重。材料三反映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说明:回答几则材料分别说明什么现象(道理),要求必须就每一则材料分别加以说明,决不能对几则材料进行共同概括,否则所作的回答就是做无用功。 (3)“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与“结合材料(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应怎样……”,这两种问题的要求毫无共同之处,决不能混为一谈。 例: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问:从哲学角度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应当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答: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必须坚持发展观点,树立创新精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③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各地各部门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说明:有的学生把这种题目当成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来回答了: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②,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体现了坚持发展观点,树立创新精神。③各地各部门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回答角度变了,整个答案的意思就不同了。 二、根据材料中的各个层次和角度设计答案 有些题目,如果抽象地看待所给的问,可能有很多的答案要点,如:运用哲学道理谈谈怎样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哲学常识全书观点都可以用来为这一主题服务。但题目要求根据材料谈谈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所谈的哲学观点必须是材料所能涉及到的。平常在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时事问题时,因为不能猜测出高考中会出怎样的试题,所以我们都是尽可能把有关联的不同角度知识点联想出来,目的是要学生作好多种准备。在考试中许多试题都要求结合材料组织答案,有的学生不看材料要求,把平时所复习到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地搬出来,使得答案失去了针对性。 例:上述“一、看清题目要求”中关于上市公司的三则材料。 问:材料一、二、三表明我国当前应怎样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 答:①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积极采用能够提高国有经济效率的经营方式。 ②进一步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③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说明:如果学生离开材料要求,回答怎样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很有可能还会把“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等改革措施回答出来,题目所要求的角度、层次反而被忽略。学生在回答材料题时,往往不根据材料要求的角度、层次来设计答案,不是要求自己的思维服从材料,不是忠实于题意,而是要求材料、题意服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答题失误。 三、大多数材料题是“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但也极少数题目答案在材料中。 政治学科的试题关注的主要是现实问题,主观题的材料一般比较新颖,学生因为平时没有见到这方面的材料,就误认为这种题目一定是比较难以回答的,有的学生甚至还会放弃回答。多数情况下材料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回答问题,即 “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只有经济常识部分的试题会有例外情况,因为经济常识课本知识是相对稳定的,而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在持续进行着,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如果试题列举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有关材料,问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则必须按照当前的要求作出规范性回答。 例: 材料一、2002年7月,国家质监总局发布公告,决定对第二季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家庭及类似用途插头插座产品予以强制收回。凡购买了相关不合格产品的消费者可以向商场或厂家提出退货。 材料二、作为一种国际惯例,“召回制”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被写入了法律,当产品有严重缺陷或即使正确使用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时,制造商和经销商有责任回收该产品加以替换或修理。在发达国家,产品召回的程序、监督和赔偿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并成为一种国家的强制性制度。 材料三、以汽车召回为例,世界上几乎所有著名品牌都有召回的记录。美国35年来共召回1万多次,召回的汽车达5亿辆次,且多属政府监督、企业主动召回。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使用政府强制召回。而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一些外国公司在召回产品时把中国市场排除在外,如早些时候的“三菱”、“奔驰”事件。广东省消委会今年发出第8号消费警示,建议生产厂家主动召回已经销售给消费者的存在安全隐患的儿童自行车,但大部分厂家不为所动。消费者急切盼望“召回”制度能在我国早日实现。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材料一反映了国家在宏观调控中,为了促进商品质量提高,运用强制手段干预经济活动,以维护市场秩序; 材料二反映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生活中通过立法建立“召回制”,使“召回制”成为强制性的国家制度。 材料三说明与国外相比,我国还没有正式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2)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强制收回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 ①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自发性缺陷,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对商品质量监管,以维护市场秩序。 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 (3)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为什么要建立产品“召回”制度?我国应怎样建立产品“召回”制度为什么要建立产品“召回”制度?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新产品有缺陷失去正常使用价值,也就失去相应的价值。 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促进企业开展正当竞争,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④有利于同国际经济接轨,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水平。 我国应怎样建立产品“召回”制度 ①加强立法工作,通过法律逐步确立产品“召回”制度。 ②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运用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监管。 ③促进企业开展正当竞争,努力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④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 说明:第一问“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在经济常识课本上就不好找出答案来,只能根据材料进行总结。在经济学部分,由于课本相对稳定,反而使得有些知识点相对滞后,如果题目问当前经济生活中的材料体现了什么经济现象,首先要想一想党和国家对相关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有没有规范性的表述,如果没有,再根据材料进行规范性的总结。但是如果是问材料体现了什么政治现象或什么哲学观点,则通常要按照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规范性描述。第二问“运 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强制收回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和第三问“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为什么要建立产品“召回”制度?我国应怎样建立产品“召回”制度”都是属于“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的情况,从这两个问的参考答案来看,虽然学生平时没有听说过“召回”制,但只要通过材料看懂了“召回”制的大概意思,就可以运用课本知识进行回答了。 四、准确把握课本知识与时政知识,坚持课本知识与时政知识相结合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对课本知识与时政知识理解不到位,或记忆不准确,回答主观题时就容易出错。 例: 辨析:国债发行数量越多越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我们先来看一下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为什么会出现带有错误的说法: “我国当前发行国债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因而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常识课本中说,在国债当中,国库券是中央政府代表国库发行的债券,主要是用来弥补国库暂时性资金不足,平衡财政收支。我国当前发行的国债是建设债券,不是为了用于平衡财政收支的。学生没有把国债的两种情况搞清楚,因而答题时出现错误。 “我国发行国债会增加财政赤字。”学生记不得课本上关于财政收入的知识点了。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有四种形式:税、利、债、费,可见,发行国债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措施。 “我国发行国债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学生这样的回答属于对时政知识一 知半解,对重要时政知识的掌握比较模糊。因为我国当前发行国债主要是用于刺激国内的投资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当前主要是靠投资和消费双重拉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而学生可能平时只知刺激消费能够扩大内需,对刺激投资扩大内需的说法比较陌生。 “发行国债有利于抑制通过膨胀。”我国过去在通货膨胀时期,需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那时发行国债,主要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这几年,我国出现通货紧缩,发行国债是为了刺激投资需求,摆脱通货紧缩。当前如果国债发行数量过多,并且使用不当,还会引发通货膨胀。这需要我们老师在讲国债有关知识时,引导学生弄清楚不同时期我国发行国债的不同作用。 “国债发行数量不能太多,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增加发行数量。”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不一定要求必须增加国债发行数量。正确说法是国债发行数量不能超出我 国经济的承受能力,国债发行数量过多,会加重国家财政以后的偿还负担。 总体上说,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暴露出来的错误主要是因为对课本知识和时政知识模糊理解比较 多。准确回答这个问题,要求必须紧紧抓住发行国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否则就容易偏题。 这一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①当前我国发行国债有利于刺激投资需求,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②国债发行数量一定要适度,不能超过我国经济的承受能力,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 ③国债使用要合理,当前我国发行国债主要应该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从而抖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相反,如果国债使用不合理,不仅不能拉动经济增长,还会给国家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