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1年淮安苏北四市专家讲座内容整理 一.考试说明的变动情况 1. 内容变动:去掉能级要求 2. 试题题型所占比例表述变动 简述题由占30%比例36分改为约占30%,综合探究题由15%18分改为约占15%,为命题者留下更大的灵活度。 3. 题型示例调整。 相对于2010年考试说明调整了4个示例。2个时政示例题作了调整。另外第8题是文化生活与民族团结教育为背景的典型例题与第9题哲学与政治生活组合题是新调整的例题。 二.通过题型示例了解命题走向 1. 坚持能力立意。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相结合,以能力考查为主。高考要求学生具备提出问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题是由通过材料提出来的,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紧密结合材料。高考试题材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图表、漫画等;第二:高考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通过横向拓宽与纵向挖深是加大难度的办法,由于政治学科知识量大,所以政治学科主要以横向拓宽讲求综合作为加大难度的办法。这个综合既有模块内的综合也有学科内的综合。(如全国试卷中有一道以宝钢依靠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克服金融危机为背景,设问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说明为什么要尊重劳动”。这个试题涉及生产力、人民群众、价值论多个知识点);第三:命题呈现开放性,答案不拘泥于书甚至书本上没有,要求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之外,还要理解党与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还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围绕材料来组织答案。开放性试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2. 联系时政热点。第一。6道时政选择题12分,考查时政热点为国际国内省内的一些重大事件。第二。当年的重大时政在当年的高考试题中都会有所反映,选择题与主观题不会重复。第三。综合探究题也是以当年的重大的时政热点问题为背景。 3. 贴近学生生活。高考试题是考学生而不是考干部,所以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也要探究学生的生活课题。高考政治要处理好政治性与学生生活化的关系,做到政治生活大主题与学生生活小题材有机结合,通过学生生活小题材体现政治生活大主题。 4. 贴近地方特色。要适度体现,毕竟高考是全国性考试。贴近江苏实际要联系江苏改革发展实际尤其是成就性正面性的东西,要展示江苏教育大省水平,形成江苏考试高考的风格。试卷也要体现人文性与知识性。 三.学生能力不足的表现 1. 学生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审题不准确,解读信息不全面。如江苏高考曾考过“只有参加重大实践活动才能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此题不能解读为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2. 解题出现偏向。审清问题后不知道运用什么知识分析,高考试题综合性强,学生容易出现漏点。(如高考题宏观调的必要性) 3. 表述出现条理不清,无分点,用语不规范,出现口语化。 四.如何复习。 1. 要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第一步,由点到面,重点知识掌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步,由面到点,从知识体系看各个知识点所处位置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步,以点牵线。用一个重点、热点问题来理一下知识体系中哪一些知识与这个热点有联系。 2. 强化能力顺应。第一,审题能力,强调学生阅读试题,全面获取材料信息,弄清设问指向,弄清设问与材料关系。第二,解题能力,方向要正,思路要清,观点要全。第三,表达能力,要做到观点明确,用语规范,条理清楚,文字流畅,逻辑严谨。 此阶段,要精选试题,不搞题海战术,难度适中,不搞偏题怪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关注时政热点。如十二五规划,17届五中全会,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物价、人民币升值等。但时政热点专题不能太多,不能让学生背题目,高考要反猜题,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定势,应该让学生对时政材料学会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另外:民族团结教育侧重于与书本中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中相关考点的考查。)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