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2.4探究世界的本质 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4) 课程标准要求 内容目标方面: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提示与建议方面:例如,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争辩,尊重规律或违背规律的事例,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 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科地位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探索意识,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如何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与发展真理,是这一单元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学生首先要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入手。所以说,第四课是第二单元的入门课。 第四课由两个框题组成,原则上每框题一课时,但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做一些调整,比如第一框知识较为抽象,可适当延长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严密。 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仍有理解难度。所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考方向 从内容上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高考的常考点。 从考查题型来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但以选择题居多。如2007年宁夏卷第21题考查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008年宁夏卷第22题考查了对规律客观性的认识。其他地市对本课的考查频率也很高。 从题目的设置上看,常用以上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或体现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用哲学道理或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等设问方式来设置试题。 从近三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学生在本专题失分较多,失分点主要集中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的决定作用、规律与人的关系知识点上。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本专题内容较多,知识点比较分散且较难理解;二是学生对古诗词、名言、漫画的理解能力比较差,知识运用能力不高。 学法指导 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把握物质、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特别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运用比较法掌握四大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如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政策措施的依据。 专家建议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目 自然界的物质性 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明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各种各样的神灵创世说都是站不住脚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神开创宇宙、缔造生灵的创世传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具体的物质形态,从中探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由于此探究活动包括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本原问题的探索,可以说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建议教师用对话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讲解。 第二目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此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由于本探究活动涉及生物、地理等知识,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演讲,有学生自主完成。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一目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此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播放有关反映宇宙运行、大自然四季更替、微观粒子运动等方面的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思维。第二个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教学中可以运用逆向思维、质疑的形式开一次研讨会,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专门寻找“离开物质的运动”的材料;另一组专门针对第一组找到的现象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这样,教师既可以发现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容易犯的错误,又可以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这个探究活动主要解决“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难点问题。教师在教授中可以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学生质疑,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疑,在争辩中解决问题。第四个探究活动是让学生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刻舟求剑》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作为情境导入,让学生参与探讨,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割裂运动和静止关系所造成的荒唐后果。 第二目 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一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建议教师在讲解这一问题时,除了利用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授,还可以结合时事,播放一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尊重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取得伟大成就的多媒体课件。第二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想问题做事情,必须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用物理学上的例子,还可以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事例说明。第三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阅读材料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人可以利用规律,可以在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根据自身的需要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从而不断创造新事物,造福于人类。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突破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解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指出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或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是相对于意识来说的。相对于意识而言,物质只有一个特性,这就是客观实在性。运动虽然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但它并不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层面上讲的。 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能够被人们所感觉、认识、反映,简言之,物质是可认识的。 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形态、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一切物质形态的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绝对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却随着科学和实践的进步而经常变化,是可变的、相对的,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同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结构、属性混为一谈。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关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三个方面来理解 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身运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 从存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它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绝对静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一样,都是没有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一切物质无不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物质只能在运动中存在,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特性”是指一事物具备的,可以使自身和他事物相区别的独特之处。“属性”一般是指事物具备的各种各样的性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因为物质的其他属性只有通过运动才能展现出来。 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绝对”与“相对”是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相对的”是说事物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有原因的,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走向灭亡的。“绝对的”是就事物的无条件性来说的。无条件并不是说该事物存在没有条件或不需要条件,而只是说它在任何时候和条件下都会存在。 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物质世界不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思议的。有些现象看似无规律,这只是由于没有得到人们的注意和研究,或者人类尚无能力认识它,而不说明它是无规律可循的。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是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具有的,既不是神的旨意、天的命令,也不是人的认识和意志强加给事物的。它源自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和物质存在的客观性。“本质的”是说,规律是隐藏在各种表面现象背后的稳定的、深刻的东西。规律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人们通过现象可以认识到规律。“必然的、稳定的”是说,规律不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偶然建立起来的联系,而是必然的、稳定的。 人和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具有的,不是强加给事物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造和消灭规律,但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人认识、利用规律是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来实现的。规律发挥作用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通过这些条件表现为外在的现象。 八、要突破重难点知识所采用的例题 1、(2011江苏卷·24)荀子说:“天下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得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2011江苏卷·26)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3、(2007年宁夏卷 21)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2008宁夏卷2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九、本课在“三五三”课堂中的落实 (一)、问题生成学导课 1、创设情景 激发欲望(5分钟) 名言导入——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在教师引导下找出名言中的关键词,从而引出本课的三个基本概念——物质、运动、规律 2、自主学习 结构学习(20分钟) 3、问题发现 小组评价(3分钟)互批互改,发现自己自学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果进行评价 4、组内展示 合作探究(10分钟)围绕问题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提交到“问题生成卡”上。 5、归纳共性 生成问题(2分钟) (二)、问题展示解决课 1、问题引领 合作学习——围绕解决单的问题进行讨论(5分钟) 水是物质的,对吗?水是物质,对吗?那么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 试举例说明物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典型事例说明如何理解静止的两方面含义 规律能被改造、创造、发明、消灭吗?为什么? 怎样理解人与规律的关系? 2、小组展示 生生质疑(20分) 3、师生评价 拓展延伸(5分钟)——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补充 4、问题训练 评价指导(6分钟)——判断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5、归纳总结 知识深化(4分钟)——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三)问题拓展提升课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结合上节课构建的知识体系共同巩固基础知识(4分钟) 2、小组拓展 总结归纳——讨论拓展单中的习题(6分钟) 3、问题训练 合作评价——展讲人展将所负责习题并分析所考查的知识点(20分钟) 4、关键问题 师生共探——对各组所归纳的不到位、不准确的知识点给与修正(5分钟) 5、归纳总结 体验成功——对题型按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重新归纳总结;再次回归教学目标,检查自己是否完成了目标中的学习要求。(5分钟)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