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知识要点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3.理解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了解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5.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要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更加关注社会公平。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1.了解财政、预算、决算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和来源。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最主要,居于首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5.了解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收入和支出相等是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6.说明我国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②调控经济平稳运行。③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的保证。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1.了解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了解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税、利、债、费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3.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固定性,随意征税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4.分析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1)增值税: ①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②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③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 ①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②计算方法: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③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了解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 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如个人所得税的税款是由纳税人承担的,纳税人就是纳税人。)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企业可能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把税款加在商品售价中,转嫁给消费者。)在我国,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6.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7.了解违反税法的表现及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罚。 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的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如果纳税人发生了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