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案)第二课??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第一节??倡导适度消费??第一框??可以用于消费的收入     ? 第二课 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 第一节 倡导适度消费 第一框? 可以用于消费的收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消费与收入、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储蓄和贷款消费等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会认识图表、绘制图表和分析图表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家庭消费中存在的各种消费现象的分析,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什么才是真正可用于消费的收入”,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分析家庭的消费现状,使学生走进生活,以此体验、理解父母的收入安排计划;并用自己所学的正确理论知识为家庭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从而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课前准备 1、课前活动:小鬼当家。学生以读议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个临时家庭,对教师事先给出的5000元家庭月收入进行策划安排。 2、教师课前资料查找:*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与可支配收入K] *2005年上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 *2005年全国商品房(或汽车)消费贷款额 ???????????????????? *某人某月的工资条 3、教师查看学生课前的家庭月收入安排情况,整理归纳,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组;在精研教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基本问题,并制作相关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一个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消费生活领域,吃饭、穿衣、乘车、购物等都是消费。可以说,消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的消费怎样才算是正确的?一个人所赚的钱中又有哪一部分才是真正可用于消费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了解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显示]:一、可以用于消费的收入 [投影]:某人某月的工资条[ [提问]:这里显示的“应发工资”与“实发工资”的数额为什么会是不一样的? [学生]:(从整个工资条中能看出有各种扣除) 师:要消费,当然得靠收入。但有些人可能误以为个人的所有收入都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这是一种误解。首先,个人收入不等于可支配收入,必须扣除各类个人税收和社会保障金(结合展示的工资条说明:个人税收一般指四金,包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余下的才是“可支配收入”。 [多媒体显示]:1、个人总收入—(税收+社会保障金)=个人可支配收入 [多媒体显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数据资料 教师提问:那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不是就完全可用于消费了呢? (展示几组教师事先整理归纳好的,具有学生代表性的家庭月收入安排的情况。A、适度消费角度——消费水平;B、合理消费角度——消费结构) [提问]:这些家庭的月收入安排是不是合理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会有:把它们归类为“吝啬型”、“适度型”、“超支型”等几大类。 师:(主要针对“超支型”家庭月收入情况的分析指出):个人可支配收入通常需要有一部分进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一般意义上,家庭月收入越低,储蓄的比例就越高;反之,收入越高,储蓄的比例就越低,因为他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就会相应增多。 [多媒体显示]: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师:经济学所说的“储蓄”并非就是指银行储蓄,而是所有不用于消费的收入都属于储蓄,包括现金保存、银行储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艺术品收藏等,国外通常将购房也归类于储蓄(房屋维护费及日常开销不在内)。 在借贷消费的情况下,“储蓄”尽管表现为负值,但消费和储蓄之和仍然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因此此时的消费部分会出现大于可支配收入的情况。 师:(同时,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超支现象进行正确的引导)我们应正确看待借债消费。对是否进行借贷消费,要有两点论,既不可以将借贷消费一概说成“超前消费”,又不可过分夸大借贷消费的积极作用。(借此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提问]:那么,另外几组家庭月收入中的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安排是否又是适度合理的呢?是不是一个家庭的钱积攒得越多就越好呢? 学生回答略。 师:(主要针对“吝啬型”家庭月收入情况的分析指出):过度的攒钱消费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是一种滞后消费现象。 我想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位中国老太太一辈子都省吃俭用,攒钱买房,而另一位美国老太太却选择贷款买房,两者生活中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截然不同。我们先不去评判孰优孰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消费领域内,人们普遍形成了“无债一身轻”、“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就像那位中国老太太。那到底怎样的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关系才算是合理的呢? [多媒体显示]:2、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因素 确定合理的消费和储蓄比例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应当全面考虑各个家庭和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师:(从几组相对比较“适度型”的家庭月收入情况着手,让学生来分析归纳。同时,教师展示课前收集好的数据资料*2005年上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 *2005年全国商品房<或汽车>消费贷款额,帮助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多媒体显示](1)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 (2)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看书]:P50曲线图。这是一个U字型曲线,说明了消费与年龄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关。 除此之外,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许多因素,也会对人们决定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发生影响。 [多媒体显示](3)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因素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大家对个人收入中的哪一部份可用作于自己的消费,以及我们的消费怎样才算是合理的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学生活动]:“小鬼当家”——对课前的月收入安排作适当调整。 [布置课后作业]: 1、分析自己家庭的消费现状,提出合理建议。 2、以“怎样才能得到幸福”为题,组织一次辩论会。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统计图的阅读与制作,旨在学生某种技能的掌握,可作为学生的一种拓展能力予以表扬。 辩论会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理解“金钱与消费”、“金钱与生活质量”、“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里不强行要求学生接受某个观点,以开拓思路、增进见识为宗旨,对学生可能爆发出的灵感火花,教师要及时予以赞扬。 学生通过对家庭月收入安排的不断调整,使课堂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能学以致用;同时,此项活动在课后的延伸,又能让学生走入家庭生活,用自己所学的正确理论知识为家庭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以求家庭消费更合理、家庭生活更和谐。 课前、课后活动重在学生的参与,尤其是课后作业中涉及到的家长评价也应作为对学生的一种肯定,知识、技能与态度应综合进行评价。 五、教学设计说明 整节课以学生课前准备好的家庭月收入安排计划贯穿到底,层层推进,在理论知识一一得到落实的同时,学生的家庭月收入安排计划也得到了逐步的改善。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又不失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作用的发挥,但需强调的是,收上来的材料一定要经过老师的整理、筛选,使备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在讲课时做到有的放肆,充分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 另外,课外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课堂内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也有所拓展。一、“小鬼当家”活动的延续可使课堂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也能促使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沟通。二、辩论会“怎样才能得到幸福”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巩固已学知识,为下一课时“适度消费与生活质量”的教学做好准备。 至于书本上的“操作平台”,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课时进度、学生能力等)进行安排。如需选用的话,可就“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收支统计”图,取任意两年数据制作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关系的直观图表。然后请学生分析数值变化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制作出来的图,可以是柱状图,也可以是饼分图,但不应是折射图,否则与书本上提供的材料没有本质区别。此项活动目的在于:学生通过绘制图表,可形象了解总收入、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之间的约束关系。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