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 幻灯片 2---- 幻灯片 3一、地球的公转 1.公转特征 ---- 幻灯片 4(1)方向: 。(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 (2)周期:一恒星年: 。 (3)速度 自西向东 365日6时9分10秒 1月初 7月初 远日点 快 慢 ---- 幻灯片 5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 幻灯片 6(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往返运动。 南北回归线 ---- 幻灯片 7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 昼长夜短 昼越 长,夜越短 最大值 极昼 ---- 幻灯片 8昼短夜长 昼越 短,夜越长 最小值 极昼 南 ---- 幻灯片 9 昼夜等长 ---- 幻灯片 10太阳直射点 北回归线 南半球 ---- 幻灯片 11北半球 赤道 南回归线 ---- 幻灯片 12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3、4、5 白昼最长 太阳最高 ---- 幻灯片 13(3)五带的划分 ---- 幻灯片 14 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存在极昼、极夜现象。 ---- 幻灯片 15---- 幻灯片 16一、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1.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种数据间的关系。如图: ---- 幻灯片 17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回归线、极圈的度数的关系。 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能离开赤道的最大距离——回归线的度数,同时也决定了能出现极昼、极夜的最大范围——极圈的度数。 (1)黄赤交角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90°-极圈的度数; (2)极圈的度数=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的度数=90°-回归线的度数; (3)黄赤交角的度数=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的度数。 ---- 幻灯片 18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 ---- 幻灯片 19【对点例练】 1.下图是根据文献资料绘制的“成角日晷仪示意图”,被用于测量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回答(1)~(2)题。 ---- 幻灯片 20 (1)根据图中信息确定此时的黄赤交角大约为(  ) A.24°11′        B.22°51′ C.23°26′ D.23°51′ (2)当日晷仪指针如α所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好望角附近风平浪静 B.南非高原草木茂盛 C.华北平原桃花盛开 D.中国东北冰天雪地 ---- 幻灯片 21解析:第(1)题,读出图中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将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减去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将差值除以2,即为黄赤交角的度数。第(2)题,当日晷指针如α所示时,太阳直射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我国处于春夏之交,此时华北平原桃花盛开;而好望角处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此时正在受西风控制;南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正处于干季,草原景观一片枯黄;我国东北地区已经冰雪消融。 答案:(1)D (2)C ---- 幻灯片 22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1.昼夜长短纬度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且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 幻灯片 232.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 幻灯片 24 3.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2=(24-日落时间)×2 注:以上时间均为当地地方时。 ---- 幻灯片 25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相等。 ---- 幻灯片 26 昼夜长短及其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则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正好相反。 ---- 幻灯片 27(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4)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5)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 幻灯片 28【对点例练】 2.(2011·江苏高考)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2题。 ---- 幻灯片 29(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 幻灯片 30 第(1)题,由三地当日的日出与日落时间可知,①地的昼长为14小时,②地的昼长为11小时22分,③地的昼长为13小时8分。与12小时(赤道的昼长)的差越小,纬度位置越低;反之,纬度位置越高,故B项符合题意。第(2)题,若③地为北京,当日日出为5:40,次日日出为5:39,说明白昼变长,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太阳直射赤道时,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答案:(1)B (2)C ---- 幻灯片 31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计算及其应用 1.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幻灯片 32 (2)季节分布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幻灯片 332.变化规律 ---- 幻灯片 34---- 幻灯片 35(1)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热带范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值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增大,从23°26′增大到46°52′;温带范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值均为46°52′;寒带范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值由极圈向极点逐渐减小,从46°52′减小到23°26′。 (2)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为23°26′,热带地区为(当地纬度+23°26′);回归线至极点之间地区为46°52′。 ---- 幻灯片 36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正午太阳高度角=90°-两点纬度差。 “两点”指观测点、太阳直射点。若两点同在北(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两点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2)极昼时寒带地区子夜太阳高度=(所求地点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90°。 ---- 幻灯片 37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 幻灯片 38(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如右图中各点旗杆日影长短及日影所在方向(图中是6月22日,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是直射点)。 ---- 幻灯片 39(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5)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 ---- 幻灯片 40---- 幻灯片 41(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下图)。 ---- 幻灯片 42【对点例练】 3.(2011·重庆高考)某地北京时间6月22日6时左右日出,13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约83°。回答(1)~(2)题。 (1)该地最可能是 A.北京    B.沈阳 C.成都    D.海口 (2)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的区时约为 A.6月21日9时 B.6月21日21时 C.6月22日9时 D.6月22日21时 ---- 幻灯片 43 第(1)题,北京时间13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说明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当地经度为105°E,成都符合。第(2)题,从日出到正午时间为7小时,太阳高度升高83°,每小时太阳升起12°,因此当上午太阳高度角为36°时,北京时间为6时+36°÷12°/小时=9时,根据时差求西四区区时为21日21时。 答案:(1)C (2)B ---- 幻灯片 44---- 幻灯片 45 (2012·全国高考)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可能位于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    B.地中海沿岸 C.北冰洋沿岸 D.澳大利亚 (2)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A.正东、正西 B.东南、西南 C.东北、西北 D.东南、西北 ---- 幻灯片 46 第(1)题,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6月上旬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结合材料该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可推知该地昼长约为14小时,排除A、D选项;北冰洋沿岸纬度高,昼长远远大于14小时,C项错误,地中海沿岸在北半球中纬度昼长最接近14小时,B项正确。(提示:夏至日40°N昼长为14时51分) ---- 幻灯片 47第(2)题,本题考查日出、日落方位的判读。日出、日落方位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阳光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答案:(1)B (2)C ---- 幻灯片 48 (2012·安徽高考)下图为我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晴天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 幻灯片 49(1)为充分利用树荫遮阳,6月某日16:00~16:45该校某班同学上体育课的最佳场地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日期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的是 A.5月1日 B.6月1日 C.7月1日 D.8月1日 ---- 幻灯片 50 第(1)题,本题考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该地晴天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地区被树荫覆盖,此时太阳大致位于东南方位,而太阳高度变化具有对称性规律,午后16时以后太阳位于西南方位,此时树荫也大部分覆盖西操场,从太阳方位来判断,①地树荫遮阳效果更好,由此可判断A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昼长的季节变化。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的大小取决于昼的长短,昼越长转动的角度越大。四个选项比较7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最北,安徽昼最长,C项正确。 答案:(1)A (2)C ---- 幻灯片 51 (2011·上海高考)读下列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在我国某地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中,O点为观察者所在位置,A、B、C、D为观察者所在地的地平面上四个方位,E、F为观察者在二至日观测到的正午太阳位置,其中OE⊥AC。 ---- 幻灯片 52 某地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 (1)图中地平面上A、B、C、D四个方位中表示南方的是______,O点的纬度是______。 ---- 幻灯片 53(2)若位于O点的观察者测得某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且当天日落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8点16分,据此可推算出观察者所在地的经度是______,当天日出的北京时间为______。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______。 (3)在图中画出冬至日下午15:00时,O点观察者影子的大致延伸方向。 ---- 幻灯片 54 第(1)题,图中某地在我国(北半球),正午时刻太阳位于正南方,即A方位表示南方。E点正午太阳高度大,应是夏至日,太阳处于O点正上方,则O点位于23°26′N。第(2)题,由于O点位于23°26′N,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可推测出该日太阳直射赤道,当地(O点)日落时间应是地方时18时,由此可计算出当地的经度。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应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第(3)题,冬至日下午15:00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西南方位,影子应朝向东北方向。 ---- 幻灯片 55 答案: (1)A 23°26′N (2)116°E 6:16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位于BOC象限之内。 ---- 幻灯片 56---- 幻灯片 57课时作业(四)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