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幻灯片 2课标展示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从人类与环境关系分析,掌握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和分布。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 幻灯片 3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采集渔猎时代:人类对环境既_____又依赖,两者之间呈现原始的平衡关系。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______,但已有了__________,两者间的对抗性增强。 3.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提出“__________”的口号,试图成为_____________,两者间全面呈现不协调, __________________。 崇拜 不协调 科学的萌芽 征服自然 自然的主宰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备注: http://www.zxxk.com/ ---- 幻灯片 4思考 1.原始社会的宗教为什么多以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自然崇拜为主?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_________,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________。 环境空间 物质和能量 废弃物 响应 ---- 幻灯片 5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____。 ②表现 a.资源短缺:主要有_______、土地资源、________和能源短缺等。 b.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__等。 (2)环境污染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 _______________,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_________、固体废弃物污染、__________、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再生速度 水资源 矿产资源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的自净能力 土壤污染 噪声污染 ---- 幻灯片 63.范围及危害 (1)_______ 的环境问题,危及人类生存。 (2)_______ 的环境问题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________和危害人体健康。 4.地域差异 (1)聚落 ①城市:主要表现为_________。 ②乡村:主要表现为________。 (2)国家 ①发达国家:过分_________带来的环境影响。 ②发展中国家:承受着__________的双重压力和污染转移。 全球性 局域性 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消耗资源 发展与人口 ---- 幻灯片 7思考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属于环境污染吗?为什么?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______问题。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____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______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_______,______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_______原则、持续性原则、______原则。 发展 当代人 后代人 生态 条件 社会 公平性 共同性 ---- 幻灯片 8思考 3.“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把环境放在首位,停止一切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思考·提示】 1.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缺乏理性认识,对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充满敬畏。 2.不属于。二氧化碳不是污染气体,只是温室气体的一种,它能导致全球变暖,其含量增加属于生态破坏。 3.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持续发展不排斥对环境的开发利用,仍然重在发展,所不同的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要注重质量,其开发利用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 幻灯片 9---- 幻灯片 10 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与环境问题 备注: http://www.zxxk.com/ ---- 幻灯片 11---- 幻灯片 12---- 幻灯片 13---- 幻灯片 14 示意图法记忆人地关系思想和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化 ---- 幻灯片 151.(2010年北京海淀区模拟)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 幻灯片 16(1)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时代向农业文明时代转变,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  ) A.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B.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提高 C.国家独立与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D.全球气候的变化更适合人类生存 (2)图中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和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分别是(  ) A.原始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B.环境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C.环境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 D.工业文明时代、环境文明时代 ---- 幻灯片 17解析:(1)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时代向农业文明时代转变,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食物。(2)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是环境文明时代,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是工业文明时代。 答案:(1)A (2)B ---- 幻灯片 18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图文分析如下: ---- 幻灯片 19---- 幻灯片 20(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2)环境对人类影响的反馈作用有两种: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2.几个重要概念 (1)环境问题——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2)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 幻灯片 21(3)环境污染——由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 (4)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容纳和清除的能力。 (5)环境质量——评定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是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一种概念。包括环境综合质量和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 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已经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 幻灯片 22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具体表现如下表: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 幻灯片 23(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 幻灯片 244.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 幻灯片 25---- 幻灯片 26---- 幻灯片 271.如何区分环境问题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 幻灯片 282.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 幻灯片 292.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1)~(4)题。 ---- 幻灯片 30(1)A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     ;B表示人类的    消费和    消费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 (2)C表示         ,D表示        。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以及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等。 (4)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 幻灯片 31解析:人类生存于环境之中,每时每刻都与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把废弃物输出给环境。环境又把它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答案:(1)物质和能量 生产 生活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 (3)人口压力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4)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 幻灯片 321.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地区的环境条件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或对人类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其大小可用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的物质、能量的限度方面加以衡量。 用公式表示:人类经济活动(载荷限量/环境承载力) 此值〉1,人类对环境的索取大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支持,环境已严重超载。 此值=1,表明环境基本处于满负荷状态。 此值〈1,表示未满负荷,允许进一步发展。 ---- 幻灯片 332.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它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好了,环境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问题处理不好,环境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当然,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历史阶段,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 幻灯片 34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它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图: ---- 幻灯片 35(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幻灯片 36---- 幻灯片 374.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比较 ---- 幻灯片 38---- 幻灯片 39 怎样区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学习时注意每个原则的本质内容。 (1)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的核心内容有:①“共享资源和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包括同代的人——人之间、当代人——后代人(代际)之间、人——生物群落之间、地区——地区之间、部门——部门之间、国家——国家之间,其中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②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 ---- 幻灯片 40(2)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指的是:①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离开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②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 其核心内容为:①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进行国际合作;②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 幻灯片 413.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为获粮食高产多施化肥。    。 理由是  。 (2)渤海实行“休渔”政策。    。 理由是 。 (3)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周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 理由是  。 (4)讲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 理由是  。 ---- 幻灯片 42解析:分析这些做法是否合理时,除了要看它是否能给我们带来经济、生态效益外,还应考虑是否会对我们子孙后代产生影响,只有那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才属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1)不合理 多施化肥的负面作用有消耗非可再生资源多、污染环境、破坏土壤 (2)合理 伏季“休渔”有利于保护在生长繁殖高峰期的鱼类,保证今后的捕捞数量和质量 (3)合理 利用天敌灭害虫,既维护了生态的基本平衡,又不会像农药一样污染环境 (4)不合理 一次性筷子消耗木材多,不适合我国国情,也会因森林减少带来其他危害 ---- 幻灯片 43考向导析 本节最常见的考点是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分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关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考试时往往把本节内容与工业、农业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 幻灯片 44 (2010年高考福建卷)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图中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 幻灯片 45(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 ---- 幻灯片 46【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污染综合指数有所下降,水质整体上有所好转。结合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可知,苏州河沿岸工业用地面积减少,污染源减少;同时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第(2)题,要改善城市内河水质,可从减少污染源、整治河道、改善沿岸环境、清理污染物等方面入手。 【答案】 (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 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 幻灯片 47 (2009年高考广东卷)2007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国家标准。目前,饮用水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材料1:见图甲。 ---- 幻灯片 48材料2:见图乙。 ---- 幻灯片 49(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    、    等。 (2)关于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最少 B.水源污染是最主要的环节 C.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单一 D.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不到1/5 E.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超过了70% (3)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 (4)提出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防控措施。 ---- 幻灯片 50【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图中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答案】 (1)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 (2)BDE (3)主要危害:①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②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4)防控措施:①水源取水口周围应划定水源保护区;②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③建立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④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⑤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 ---- 幻灯片 51一、教材P92活动 1.略。 2.(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3)略。 ---- 幻灯片 52二、教材P97~P98活动 1.略。 2.有必要。人类在森林区内修筑公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蛇的生存环境,如果再不对蛇的迁移进行保护,蛇数量的减少以至灭绝不可避免。这种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3.(1)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不正确。对可再生资源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 ---- 幻灯片 53 (3)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育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4)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5)正确。符合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6)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7)正确。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解释,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 幻灯片 54---- 幻灯片 55---- 幻灯片 56  “谈食色变”、“饮水思危”、“忍气吞声”——这是2007年1月15日上午公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中使用的3个关键词,分别描述了中国公众面对的食品、饮水、空气污染问题。86%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人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不仅仅影响和制约我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威胁到了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 幻灯片 57 调查发现,在被访者中,看到污染企业破坏环境,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占15.8%;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和劝阻,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占23%;遇到环境问题时,有20.5%的人愿意“向政府部门(包括环保局)反映”。这一数字已经比前年上升了4.9%;虽然比去年下降了0.8%,但是选择“说了也没用,因此一般不反映自己的意见”的比例仍达11.7%。 尝试探究:(1)环境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公民,对于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