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 幻灯片 2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 幻灯片 3【民生新闻】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 ---- 幻灯片 4上天容易入地难。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 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呢?现在,人类可以利用地震波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 幻灯片 5【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 幻灯片 61.地球圈层组成 ---- 幻灯片 7---- 幻灯片 83.岩石圈的组成 ---- 幻灯片 9化石 ---- 幻灯片 10---- 幻灯片 11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循环概念: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循环过程 ---- 幻灯片 12---- 幻灯片 135.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外力作用 ---- 幻灯片 14---- 幻灯片 15---- 幻灯片 16(4)外力作用的表现 ---- 幻灯片 17---- 幻灯片 18(5)冰川、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 幻灯片 191.地壳和岩石圈 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很容易混淆,具体差别如下表及图所示: ---- 幻灯片 20---- 幻灯片 212.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①从岩层弯曲状况看: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如图A所示。但注意某地可能经过多次地质活动而导致岩层的弯曲状况发生严重变形甚至倒置,因此不能完全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 幻灯片 22②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岩层核心老,两翼新;向斜岩层核心新,两翼老。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图B所示。      图A          图B ---- 幻灯片 23在平面图(如图C)上判断背斜、向斜:判读时将平面图和剖面图(图C和图D)结合起来(如图E),利用剖面图的直观性,再根据地层新老关系确定就轻而易举了。 ---- 幻灯片 24---- 幻灯片 25(2)断层的判断方法 图F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如图F所示。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断裂是指岩层的断裂,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 幻灯片 263.地质构造规律具有实践意义,其应用图示分析如下: ---- 幻灯片 274.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①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 幻灯片 28(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 幻灯片 29(3)图示法认识外力作用的空间差异 ---- 幻灯片 30地球的内部圈层 读岩石圈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 幻灯片 31(1)据图分析软流层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部分?其具体位置和物质组成是怎样的? (2)由图分析岩石圈的位置有何特点?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3)地壳与岩石圈有何区别? ---- 幻灯片 32[读图说明]地幔 地幔上部 由塑性物质组成。 [读图分析]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 由岩石组成。 [对比归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组成地球内部圈层最外的一个圈层。岩石圈则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的全部。 ---- 幻灯片 33(2011·兰州高一质检)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96.7°E,33.1°N)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3公里。 ---- 幻灯片 34材料二 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 ---- 幻灯片 35(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玉树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36(3)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37(4)“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可为震区的居民赢得了数秒不等的避震时间,从而大大减轻了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若玉树地震发生时,当地地震台网通过“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可为当地居民紧急避险赢得时间约为________(填字母)。 A.2秒 B.3.5秒 C.4.3秒 D.7.8秒 (5)在地壳厚度线图中,0千米表示________(面),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玉树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 ---- 幻灯片 38解析: 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四地中玉树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地壳最厚。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因而在地震时先感觉到纵波,后感觉到横波。第(3)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第(4)题,该地震震源深度为33千米,纵波到达的时间约4.3秒,横波到达的时间约为7.8秒。 ---- 幻灯片 39地震时横波的破坏力巨大,因此“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可为当地居民紧急避险赢得约为3.5秒的时间。第(5)题,由地球内部圈层知识可知,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从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壳厚度总体由东向西增大,由此可推断出玉树的地壳厚度要大于33千米,所以说玉树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 ---- 幻灯片 40答案: (1)A (2)先上下颠后左右晃 (3)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B (5)莫霍面 地壳 ---- 幻灯片 411.(2011·成都高一质检)贵州2010年3月29日讯 那个“气势磅礴,雷声轰鸣,山回谷应”的黄果树瀑布不见了,160多天干旱无雨后,如今的黄果树瀑布几乎成了“裸瀑”。结合接近断流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1)~(2)题。 ---- 幻灯片 42---- 幻灯片 43(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2)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 幻灯片 44解析: (1)生物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 (2)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 (1)C (2)B ---- 幻灯片 45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各是什么岩石? (2)①、④、⑤各表示什么地质作用? ---- 幻灯片 46[读图说明]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分析说明]上升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 幻灯片 47图中的数字表示内、外力作用,读图完成(1)~(2)题。 ---- 幻灯片 48(1)图中各数字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固结成岩作用  B.②—风化作用 C.③—变质作用 D.④—侵蚀作用 答案: A ---- 幻灯片 49(2)④过程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大理岩 D.砂岩 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固结成岩作用,②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③为重熔再生作用,④为冷却凝固作用。 答案: B ---- 幻灯片 502.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 幻灯片 51(1)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 ①花岗岩  ②石灰岩  ③砾石层  ④页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对图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曾经经受水平挤压运动 B.曾经经受水平扩张运动 C.没有良好的储油构造 D.有良好的储水构造 ---- 幻灯片 52解析: 第(1)题,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因而是否有化石存在,关键要看地质时期的沉积环境,花岗岩是岩浆岩,不可能存在化石;砾石层虽然是沉积层,但由于沉积物颗粒为粗大的砾石,反映当时土壤不发育或发育程度低,说明当时当地的生物数量很少或几乎没有,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 幻灯片 53第(2)题,图中左侧的岩层弯曲变形,属于水平挤压后形成的背斜构造;图中有明显的挤压断层存在,故B错误;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因而C不对;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本地区没有向斜,因而D错误。 答案: (1)B (2)A ---- 幻灯片 5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55(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哪处? (2)从地形上看,C处是什么地形?形成原因是什么? (3)图中五个部位不宜修建地下隧道的是哪里?良好的储油构造是哪里? ---- 幻灯片 56[读图说明]D [读图分析]山岭 向斜糟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从而成为山岭 [读图归纳]CE D ---- 幻灯片 57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58(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陡崖出现在________处。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处中,为良好的储水构造的是________处;适合建采石场的是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建工程隧道应选址于________处(甲或乙),水库选址时,应避开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59解析: 解决该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 (1)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向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的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的为向斜 (2)褶皱形成初期,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遭受外力侵蚀后,背斜最终成为谷地,向斜成为山岭 (3)寻找油气找背斜,寻地下水找向斜;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 幻灯片 60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丙 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该处受张力作用,岩石比较破碎,容易受到侵蚀作用,地势逐渐降低,而形成山谷 (2)乙 甲 甲处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于采挖 (3)甲 丙 避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 幻灯片 613.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 幻灯片 62(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__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 幻灯片 63(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项选择)(  )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64解析: 本题以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背斜、向斜、断层形成地貌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和提取信息、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区分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第(1)题,背斜构造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图示中②处与此相符。背斜成谷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 ---- 幻灯片 65第(2)题,③处为地垒,为断裂上升的岩块。第(3)题,④处为断裂下陷的地堑,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均属于地堑。第(4)题,①处为向斜,地层中最佳储水构造为向斜。 ---- 幻灯片 66答案: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 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 块状 (2)绘图略(注意内侧箭头向上,外侧箭头向下) (3)AC (4)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 幻灯片 67外力作用及地貌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 幻灯片 68(1)①处地貌类型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 (2)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遭受过什么作用? (3)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什么力作用的结果? ---- 幻灯片 69[读图说明]峰林、峰丛地貌、流水溶蚀作用 [读图分析]风力侵蚀 [读图分析]地壳运动 ---- 幻灯片 70读三种地貌图,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71(1)A图地貌为________地貌,它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A图中的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 (2)B图地貌是________地貌,它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 (3)C图为________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________高原,该地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72解析: 回忆、对比课本插图中一些微地貌的名称、部位及成因。例如,A图中①是冰斗、②是角峰、③是U形谷。B图是风蚀蘑菇,它是由于大风携带沙粒长期磨蚀,或上下岩层软硬程度不同,受外力作用所致。图C是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地貌,流水冲刷而成,其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原因有:黄土质地疏松,易被冲刷;夏季多降暴雨,冲刷力强。人为原因: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植被破坏严重,减弱了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 ---- 幻灯片 73答案: (1)冰川 冰川侵蚀 冰斗 角峰 U形谷 (2)风蚀 风力侵蚀 干旱沙漠地区 (3)沟谷 黄土 自然原因:黄土质地疏松且该地夏季降暴雨;人为原因: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植被破坏严重 ---- 幻灯片 744.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所示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 幻灯片 75(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学生乙绘制的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 ---- 幻灯片 76(3)学生丙说:“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艰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4)在E图中画出当地盛行风向,该地貌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呈扩大化的趋势,其原因是什么?它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 幻灯片 77答案: (1)B (2)C 冰川侵蚀作用 (3)A和E。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4)风向箭头从右向左。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干旱地区面积广;人为原因:植被遭到破坏,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埋没村舍、道路,破坏农田、牧场。 ---- 幻灯片 78一、选择题 (2011·试题调研)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地震中大量建筑严重受损,太子港变为一片废墟。读图回答1~2题。 ---- 幻灯片 79---- 幻灯片 801.地震发生时,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街头步行的人们发现(  ) A.先是上下颠簸,后是前后、左右摇摆 B.此次地震有多个震级,一个烈度 C.太阳正从东南方升起 D.火山喷出的火山灰不断从天空降落 ---- 幻灯片 812.海地大地震造成了首都太子港人员重大伤亡,其原因不可能是(  ) A.地震震级高        B.建筑物抗震能力低 C.震源深度太大 D.城市人口密度高 ---- 幻灯片 82解析: 第1题,首先到达地面的地震波是纵波,这时震中附近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又变成前后、左右摇晃。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根据图中经度,可以算出海地属于西5区,地震发生时为12日16时53分,不可能日出东南方。第2题,震源深度越大,地震波从震源向地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削弱作用就越大,对地表产生的冲击力就越小,破坏程度就会降低,人员伤亡反而会减少。 答案: 1.A 2.C ---- 幻灯片 83图a、b、c、d所示为地貌景观或地质构造,据图回答3~4题。 ---- 幻灯片 843.四图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a和b B.b和c C.c和d D.b和d 4.下列对四图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a反映的是河口三角洲地貌 B.b反映的地貌景观在我国西北部较为常见 C.具有c图构造的地区不适宜修建大型水库 D.d图中突起部分为地垒,下凹部分为地堑 ---- 幻灯片 85解析: a图为流水沉积作用,b图为风力沉积地貌,c图为断层,d图为褶皱,而褶皱和断层属于内力作用。a为河流入海处形成的三角洲,b图是西北内陆广泛分布的地貌类型,c图出现断层,不适宜修建水库,d图中没有断层出现,不会有地垒、地堑,地垒为两断层中岩层上升部分,地堑为两断层中岩块下降部分。 答案: 3.C 4.D ---- 幻灯片 86二、综合题 5.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87(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 (3)④是________面,大约在地下平均________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4)③是________(圈层名称),其物质状态是________态;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________。 ---- 幻灯片 88解析: 图中①为硅铝层,②为硅镁层,两层构成地壳,其中大陆地壳较厚,由①、②两层构成,大洋地壳较薄,①层缺失。 答案: (1)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2)陆地 海洋 (3)莫霍 33 (4)地幔 固 ①<②<③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