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幻灯片 2 本专题时间断限上起先秦,下至明清,着重讲述了从先秦 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大体脉络。中国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 盛况,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舞台的历史 演变。但在社会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力与外力的不断影响与冲 击,儒家思想也经历了自身的历史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 现出浓厚的时代特色。 ---- 幻灯片 3 1.先秦儒学: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主张 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 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受到 了统治者的冷落。 2.汉代儒学: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 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 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 幻灯片 4 3.宋明理学:两宋时期,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内容, 构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朝王守仁吸取佛教禅宗的思 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强 化,李贽挑战正统,大胆批判社会现实,黄宗羲、顾炎武、王 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本的经 济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幻灯片 5 系统掌握解题方法是获取高分的关键所在。本栏目将考题类型、史学研究方法等角度化零为整,分类归纳点拨并辅以案例说明,能够快速掌握答题规律、提升得分技巧!点滴积累,聚沙成塔,备战高考运筹帷幄! ---- 幻灯片 6 史观研究型材料解析题 【典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 幻灯片 7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 幻灯片 8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 幻灯片 9(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幻灯片 10【规范解答】第(1)题的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及史书体例特点归纳概括;第二问梁启超的史学观从材料“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爱国心之源泉也”等信息概括提炼。第(2)题从布鲁尼的生活时代(1369~1444年)入手,从材料信息突破,结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等角度说明。第(3)题把历史分期的史学争鸣引入,解答时首先运用不同史观的分期方法,然后结合历史分界线(时间)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意义分析。注意第一种观点是从社会制度的演变角度、从革命史观、政治文明史观角度分期;第二种观点是从全球化史观、经济文明发展角度分期。第(4)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学者的观点,然后谈自己的认识。 ---- 幻灯片 11答案:(1)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统治者的活动(或帝王、诸侯和贵族以及其他人物重大活动)。 思想: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平等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近代民族主义思想) (2)摆脱神学束缚, 关注现实, 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说明:首先任选一种分期方法,然后说明理由,只选择不分析不能得分。 ---- 幻灯片 12选择①(革命史观角度)史实依据: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新时代(或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世界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选择②(全球史观角度)史实依据:1500年左右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融,日益连接成一个整体(欧洲主导的全球化或世界市场开始起步); 1900年左右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幻灯片 13(4)这位学者的观点具有合理性。因为一方面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所处立场)不同,因此对历史的记载会出现差异。 ---- 幻灯片 14【阅卷手札】 ---- 幻灯片 15【方法总结】1.题型特点:史观研究型解析题是通过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所知史学研究方法、思路,结合各种史观进行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论证、评价历史现象的一种新题型。 2.解读方法:这类题目在能力要求上相对较高,故解答这类题型要运用多种方法,发散思维,全面考虑问题。 ---- 幻灯片 16(1)首先阅读材料,明确设问,确定问题考查的主题及涉及的知识点,确定解答的方向及所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和现象。 (2)据设问和思考,确定研究的主题,迁移所学历史知识,拓展思维,运用所知史学观点将题目涉及的历史现象和问题置于史学研究和新史观角度下分析。 ---- 幻灯片 17(3)据题目材料信息,筛选所运用的知识和史学研究、史学观点进行分析历史现象,特别是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史观客观分析评价历史问题。 (4)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现象的看法,注意其时代和阶级立场,同时要注意看待历史现象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的影响。 ---- 幻灯片 18【变式备选】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 幻灯片 19材料二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讫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 幻灯片 20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 幻灯片 21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幻灯片 22(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 幻灯片 23【解析】本题从史观研究角度考查对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认识。第(1)题依据材料一、二从对世界认识的范围、神学观念、民族观念等角度说明其局限。第(2)题抓住“认知视野”,根据材料说明变化;结合世界和中国有关史实分析变化的原因。第(3)题依据材料说明西方史学家的世界史观的变化,从二战以来世界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分析史观变化的依据。第(4)题综合材料,说明影响史观的主要因素。 ---- 幻灯片 24答案:(1)仅限于局部世界的认知;受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本民族为中心。 (2)变化:从局部地区扩大到整个世界。 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形成有机整体;汉朝以来,中国对外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鸦片战争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军事实力的差距和抵御外侮的需要,迫使先进的中国人将眼光投向世界。 (3)变化:由西方中心史观发展到全球史观。 评析: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是进步的,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 幻灯片 25二战后欧洲丧失霸权地位;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些因素使得以西方为中心的史观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扩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论证了全球史观的正确性。 (4)世界史观带有主观性;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受到宗教思想、民族意识、科技水平、交往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世界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