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19讲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 幻灯片 21.服饰:①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开始传入中国。洋装与传统 服装并行,成为社会特有的景观。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 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人们衣着朴素;②改革 开放以后人们讲究穿戴,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从单 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2.饮食:19世纪40年代以后,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外国人和中 国人经营的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等。中西餐并行于 世。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们食物比较简单;改革开放 以后,政府提倡“③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 幻灯片 33.住宅:随着开设通商口岸,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出现 了西式建筑。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城市住房总体比较 拥挤,家具简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 善,城市和农村都有很大发展。 4.礼仪 (1)民国初年,④鞠躬、握手取代了作揖与跪拜。维新派和革 命派都主张“断发易服”。 (2)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 幻灯片 4【易错扫描】    (1)近代服饰西方化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但也 不完全是西方化,也有将中西服饰结合起来进行革新的。这 方面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中山装。 (2)穿西装、喝咖啡、住洋房、打电话主要是东南沿海的大 城市富裕人家的生活方式。广大农村和低收入阶层,依然固 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推敲细节】    近现代史上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的重大政 治变革:政治文明的进程反映在社会生活习俗上就是社会生 活的逐步文明化和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 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地改变了中国 人民的社会生活。 ---- 幻灯片 5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近代铁路、轮船和飞机的出现与发展促 进了我国陆路、水运和空运事业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外 国商人在华修筑了⑤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 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运输发展 进入新时期,铁路建设、机车制造、营运里程都得到巨大发 展。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开办的⑥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 对中国的水运垄断。新中国成立后,水运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1909年,旅美华侨⑦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 航空事业的开始。改革开放后,航空事业快速发展,中国成为 世界民航大国。 ---- 幻灯片 62.通讯的进步:1877年,福建巡抚在⑧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 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 在上海成立电话公司。到2003年末,我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 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 发送电子邮件。 【易错扫描】    列强在华设立航运公司,掠夺修筑铁路特权, 其主要目标是为扩大侵华权益而服务。但客观上也促进了 中国交通事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归纳总结】    我国近现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外国先进交通、通讯工具的引进。(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与通讯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有了更大发展。 ---- 幻灯片 7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1872年国 人创办的《⑨申报》是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 刊。维新变法期间,国人办报出现高潮。在维新变法、辛亥 革命、⑩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 治斗争的工具。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新中国成立后,党报党刊和其他类型的报刊都有较大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 幻灯片 82.电影: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拍摄的《 定军 山》是第一部中国人拍摄的影片。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 国际荣誉的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 成为电影的主题。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时代: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 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4.互联网时代: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中国的因特网发 展极其迅猛,覆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 幻灯片 9【易错扫描】    (1)报刊在中国并非鸦片战争后才出现,战前 就已经出现。 (2)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但其他传媒形式也有较快发展,不 能认为互联网取代了其他传媒形式。 【知能拓展】    报刊、影视、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报刊、 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 点不同——报刊最重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 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是全方位、彻底地改变 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 幻灯片 101.2010年5~10月,江苏沿江城市市民去上海看世博会可以有 多种方式。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他们到上海要乘坐的交通 工具一般情况下只可能是 (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北洋海军的军舰 C.福州船政局的轮船   D.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 幻灯片 11[解析]    A、C两项中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 创办的军事企业,不用于民用营运;B项北洋海军也在这一运 动中建立起来,军舰也不可能用来营运;D项轮船招商局是洋 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为军事企业提供资金、 原料等。结合题意可知,出行最有可能的就是乘坐轮船招商 局的轮船。 [答案]    D ---- 幻灯片 122.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 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 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     )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 ③民主政权的建 立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 幻灯片 13[解析]    材料大意是近来社会风俗日益华丽奢靡,服饰变化 较大,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人变得没有差别,尤其是在上海。即使是原来被视为低贱的仆役、小贩,有了钱也会穿戴阔绰,徜徉街头,出入欢场。而人们对此也已习闻习见,不再感到惊怪。据此判断,①②④说法正确,③“民主政权的建立” 与题干中“19世纪晚期”的时间不符。 [答案]    D ---- 幻灯片 14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 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解析]    A项的时间为1882年,B项的出现是在辛亥革命后,C 项是在1926年,D项是在1918年。结合题干时间“1913年” 可知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B ---- 幻灯片 15一、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时代特点? 1.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西方的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传播到中国。(2)清 政府为杜绝列强的觊觎,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 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埠通商,发展近代工商业。(3)近 代工商业的发展为物质生活的变化提供了基础;而近代思想 文化的进步,则促进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 ---- 幻灯片 162.特点:(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 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 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 具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3) 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 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而广大农 村地区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 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 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 幻灯片 17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亲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 幻灯片 18材料二 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然元之窃据,不过数十年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贻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 ---- 幻灯片 19     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传统的服饰、发辫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于生产、生活、战争皆有不利,应当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材料二的作者把发辫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把百日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清末剪发辫、易服装的要求越来越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逐渐演变为“断发易服”的时代潮流。在近代中国,“断发易服”不仅是对旧的传统习俗的冲击和对新的文明风尚的提倡,更明显地具有观念变革的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对清朝统治的抨击甚至反清革命联系在一起。 ---- 幻灯片 20【归纳总结】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 幻灯片 21---- 幻灯片 22---- 幻灯片 23二、近代交通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1.在以铁路、轮船为主干的近代交通网的作用下,通商口岸 城市和广大内陆腹地的联系大大加强,农产品的长途运销和 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许多农副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得以 扩大。 2.轮船、铁路的发展,直接使广大农村与城市联系起来。这 些新式交通的发展,不但把大量的洋货从通商口岸转运到全 国各地,也把新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四面八方;还为农村的剩余 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近代交通具有促进改变中 国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的积极因素。 ---- 幻灯片 243.在铁路和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推动贸易发展和市场开辟 的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变化, 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对外贸易的迅速 增长,一批因工商业而兴起的城市迅速壮大。 4.铁路和轮船是外部世界信息进入中国大地的媒介,是震撼 和冲击中国古老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器。 ---- 幻灯片 25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 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 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 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可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 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 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 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中东铁 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 、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 幻灯片 26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 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成昆、湘黔铁路;改革 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 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 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 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 幻灯片 27【知能拓展】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1)动 力:人力、自然力  机械力。(2)技术:引进   自行研制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4)对象:平民化、 普及化。(5)进程:先慢后快。(6)种类:海陆空。   材料一、二表明了近代铁路发展艰难的原因,材料三说明了铁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材料四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发展迅速。四则材料说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 幻灯片 281.(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 幻灯片 29[解析]    从材料中“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 行之”,可以判断文明结婚主要是在通商口岸,内地逐渐受其 影响,可见内地还比较盛行旧式婚俗。 [答案]    A 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成为一种时尚 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 D.新文化运动已蓬勃开展 ---- 幻灯片 302.(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 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 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 ……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 说明当时 (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 幻灯片 31[解析]    从材料可以了解到C项正确,1866年西餐馆主要分 布在天津、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材料仅反映西餐种类丰 富,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与事实不符,错误;天津、上海都是 沿海城市,材料不能反映D项。 [答案]    C ---- 幻灯片 323.(基础再现)在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 大的社会洗礼,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 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 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材料体现 的是 (     ) ①民主平等思想传播 ②重视经商 ③追求享乐 ④崇洋 媚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根据“几次大的社会洗礼”可知①正确;根据“重商之风日益兴盛”可知②正确;根据“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可知③正确;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崇洋媚外,故排除④。 [答案]    D ---- 幻灯片 334.(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在维新时代的启蒙者眼中,妇女 缠足……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延续能力有关。” 这一看法 (     ) A.认识到中华民族危机的根源 B.把缠足与国之强弱联系起来 C.认为继续缠足将致亡国灭种 D.使得废止缠足运动蓬勃开展 [解析]    中华民族危机的根源不在缠足,A项错误;C项在材 料中也无体现;废止缠足运动的蓬勃开展在辛亥革命之后,D项错误;材料中,维新启蒙者已把缠足与国之强弱联系起来, 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 幻灯片 345.(基础再现、视角拓展)下图是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城市,其主要体现的主题是 (     ) ---- 幻灯片 35A.文明与愚昧   B.现代与传统 C.中国与世界   D.光明与黑暗 [解析]    从图片中的交通工具、电线与建筑等,可知当时中 国既有现代文明,又有传统文明,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    B ---- 幻灯片 366.(基础再现)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家黄遵宪(1848—1905)在 《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 轮驰,益增中心忧……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送者未及 返,君在天尽头……”诗中所描写的是 (     ) A.火车  B.飞机  C.轮船  D.电话 [解析]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说的是交通工具的发 车很准时,可以排除D项;“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说 的是交通工具的外形,可以排除B、C两项。 [答案]    A ---- 幻灯片 377.(基础再现、视角拓展)《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解析]    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出生于19世纪 中期,根据题干中“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是对报纸功能的描述,应选B项。C项在20世纪初期出现,A、D两项均不符合“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 [答案]    B ---- 幻灯片 388.(视角拓展)“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 不能反映(     ) ---- 幻灯片 39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 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送嫁妆”反映了民间习俗的发展,从“嫁妆”的内容变化看,反映了现代化的发展,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    B ---- 幻灯片 409.(视角拓展)“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 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利便,而沙船之 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这表明 (     ) A.汽船使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 B.轮船招商局垄断国内所有航运业 C.沙船业和汽船业都由清政府控制 D.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解析]    根据“汽船盛行后”“沙船之业遂衰”“寥落如晨星”,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都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答案]    A ---- 幻灯片 4110.(基础再现、视角拓展)1896年,李鸿章被清政府委派出访 欧洲。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 的是 (     ) 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B.李鸿章专门包租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李鸿章坐轮船游历了伦敦的泰晤士河 D.同盟会会员准备趁李鸿章出访之际暗杀他 [解析]    解题的关键词为“1896年”。《民报》创办于1905年,客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同盟会建立于1905年。故选择C项。 [答案]    C ---- 幻灯片 4211.(视角拓展)1935年4月3日,上海市政府举行了中国近代第 一场集体结婚典礼。这一新式婚礼通过记者报道及实况电 影放映很快传遍全国。与此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新式婚礼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B.大众传媒的发展带给人们生活变化 C.新式婚礼易于推动社会风气的发展 D.当时电影尚未成熟,所以功在记者 [解析]    这种婚礼倡导了社会新风尚,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A、C两项说法正确;由材料中对婚礼的报道及实况 电影的放映可知,B项说法正确;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 已走向成熟,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 幻灯片 4312.(高度提升)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 庭账本。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685.04 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但全年总收入仍然达 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     )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政治剧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 幻灯片 44[解析]    账本是生活的见证,也是历史的缩影,小小的账本见 证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应该 与政治上的剧变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供 小康生活的标准或依据,因此,不能证明上海是率先跨入小康 的,排除C项;从家庭账本来看,全年总收入主要是指退休金, 并没有提到其他方面的收入,因此无法与市场经济相联系,排 除D项。 [答案]    A ---- 幻灯片 4513.(基础再现、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王晓天《剃发·蓄辫·剪辫子》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 幻灯片 46材料二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 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 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 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材料三 武昌起义胜利后,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当时有一名为《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席卷大江南北。 ---- 幻灯片 47(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颁布“剃发令”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政治目的。(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民众对辫子问题的看法。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与政治改革关系的认识 。(4分) ---- 幻灯片 48[答案]    (1)主要原因:从精神上征服汉人,强迫汉人归顺。(4分) (2)主张:放足、断发、易服。(3分) 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做准备。(3分) (3)看法:剪除辫子是去旧图新的标志。(2分)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 了许多革除旧俗的法令,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分) (4)社会习俗的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容之一,社会变 革又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4分) ---- 幻灯片 4914.(基础再现、高度提升、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 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 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 幻灯片 50——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 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 ——《申报》1912年9月9日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 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国)万岁”。……在 《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 揭。毂我烝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 幻灯片 51材料四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 幻灯片 52第八单元 第19讲 ---- 幻灯片 53续表 ---- 幻灯片 54——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1)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 变化?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 么?《申报》的祝词反映了哪些时代要求?(8分) (2)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结 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6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 值,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变化: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2分) ---- 幻灯片 55用意:宣扬主权在民。(2分) 时代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发展、国力增强。(4 分) (2)社会依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 度,成立中华民国,但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 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民生发展步履维艰;打击了帝国主 义统治,但未能实现民族独立。(6分) (3)领域之一:近代政治。《申报》对20世纪上半期国内政治 大事的报道和评论。 ---- 幻灯片 56领域之二:近代新闻业。《申报》新闻编辑方法、报纸内容 拓展的历史。 领域之三:近代报业(或近代民族工业)。《申报》作为商业 性报纸,在印报技术、投资方式等方面的历史。 领域之四:近代教育。《申报》的《教育新闻》栏目反映了 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6分,答出其中三个领域即可)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