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专案突破 名师诊断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 幻灯片 2【考情预测】 ---- 幻灯片 3 续表 ---- 幻灯片 4续表 ---- 幻灯片 5续表 ---- 幻灯片 61.预计本专题对列强侵华的考查集中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 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等,多以图片、史籍材料、观点、概念等切 入,以选择题居多。 2.预计对义和团运动的考查主要以观点、评论、图片等形式切入,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3.对辛亥革命的考查预计集中在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结果、影 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等;会以图片、史籍材 料、观点、漫画等形式切入,选择题、非选择题都会出现。 ---- 幻灯片 7迁的表现、原因及影响等方面;多以表格、图片、史籍材料切入,以 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5.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考查,预计集中在康、梁维新思想,新文化 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方面,多以图片、史籍材料、观 点、概念等切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4.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考查预计会关注民族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及“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及影响,社会生活变 ---- 幻灯片 8  【网络特征】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 幻灯片 9  【诊断平台】 1.(2012·海南历史)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 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 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 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答案】    B ---- 幻灯片 102.(2012·福建文综)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 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 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答案】    D ---- 幻灯片 113.(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 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答案】    A ---- 幻灯片 124.(2012·江苏历史)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 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 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 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 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 ---- 幻灯片 13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答案】    D ---- 幻灯片 14【诊断参考】 知识缺陷 ●不能准确把握康梁维新思想。 ●对新文化运动把握不准,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曲折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不准。 ●不能全面把握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尤其是对辛亥革命时期 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理解不准确。 ---- 幻灯片 15●理解、分析、比较、概括能力欠缺。 如第1题,解题的突破口在于抓住选项所提供的各派思想主张的特 点,从题干表述看这一新学派的特点是中西方思想的结合,而其中对 西学的认识“支离破碎”,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B项。A项不能构成 “新学派”,C、D两项比较系统地宣传了西学。 ●缺乏阅读材料、解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如第2题,本题解题关键在于通过新材料视角解读五四运动,把握 “打倒偶像”和“启蒙”这两个词至关重要,由此可以判断作者认 为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仍然是思想领域中的解放运动。 技能缺陷 ---- 幻灯片 16的经济侵略,而清政府对民族工业仍然采取限制政策,因此张謇才说 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既体现其“实业救国” 的爱国精神,也是其对传统观念的反抗。 如第4题,材料“(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反映了作为 “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如第3题,注意时间信息“1895年”,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 ---- 幻灯片 17建社会基本形成并且日益深化;觉醒、探索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 的主旋律。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 阶段。   【主干知识】 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 幻灯片 181.政治上 (1)深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 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在 华代理人。 (2)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地 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 外的局限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力量壮大,领导了一系列新型的革命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 幻灯片 19(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 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 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实现了从帝 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变化。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进行了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在屡遭挫折后,最终走上了 国共合作的道路。 2.经济上 (1)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 ---- 幻灯片 20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 华民国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 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3.思想上 (1)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 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 民主化由此开端。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 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 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 幻灯片 21(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 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社会生活上 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 化方向发展,服饰、礼仪、交通、通讯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幻灯片 22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新中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都摆放高6.1 8米、宽5.24米的孙中山画像。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 纪念碑基座浮雕,“武昌起义”与“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渡 江战役”等依次排列。这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 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 史观。……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 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 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 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隐性知识】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 90周年的历史昭示》 ---- 幻灯片 23解说: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辛亥革 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更加激化,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高潮; 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与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 的洗礼和启蒙,后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 幻灯片 24封建专制制度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 门。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 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冲击了几千年 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的传播。辛亥革命迈出 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重点探究】 一、辛亥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给 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 幻灯片 254.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的经 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 大起来。 ---- 幻灯片 26      (2012·皖南测评)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这表明 (     )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答案】    D ---- 幻灯片 271.推动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 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 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2)因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 励兴办实业。 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 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 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幻灯片 28(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 动力与力量的源泉。 2.阻碍因素 (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 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幻灯片 29(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 弱,轻工业领域发展,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工业结构和主要分布在沿海 和通商口岸不平衡的特点,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 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 幻灯片 303.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 的经济因素,有利于中国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 济的发展。 (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 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 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 了阶级条件。 ---- 幻灯片 31(3)从思想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 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 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 ---- 幻灯片 32      (2012·潍坊模拟)1942年5月前后,日商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严词拒绝。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据此,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民族企业要发展,必须完成反帝任务 B.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C.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答案】    C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 幻灯片 33三、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 幻灯片 34续表 ---- 幻灯片 35续表 ---- 幻灯片 36          (2012·韶关一模)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政府的“极端”逼迫出来的。……与其呼吁民众不要“激进变革”,不如吁请统治者不要“极端顽固”。可以证明此观点的是  (     ) A.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 B.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D.北洋军阀与新文化运动 【答案】    D ---- 幻灯片 37四、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经济:工业革命的完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西方的急剧侵略促 进了近代中国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2.政治: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平等取代 特权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 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 及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均加快了民主化进程。上述政治的发展都 为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 幻灯片 383.科技发展: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电影 和轮船等先后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都促进 了人们思想解放。如戊戌变法以后,新式学堂迅速增加,接受新式教 育的青年人大大增多,对推广新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 幻灯片 39      (2012·南京二模)右图是于江西某古代民居中拍摄到的“裹脚凳”。凳子最上方横梁长3寸,中间横梁用于缠布,最下方的盒子用于放置药物和香料。女子缠足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畸形,更是心理的禁锢。最初以法令形式明确禁止此陋习的政府是 (     ) A.晚清政府 B.湖北军政府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    C ---- 幻灯片 40【视角拓展】 梁启超的家庭伦理观 (1903年)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 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 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 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 幻灯片 41点评:材料表明梁启超主张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要注重公共 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梁启超这种家庭伦理观的产生与其所处 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即政治上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 【观点介绍】 “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其所凭借于旧传统者是多么的深厚。当时 在思想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他们反传统、反礼教之际首先便有意 或无意地回到传统中非正统或反正统的源头上去寻找根据。…… 所以言平等则附会于墨子兼爱,言自由则附会于庄生逍遥,言民约则 附会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有时尽管他们笔下写的全是外 国新名词,若细加分析则仍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旧格局。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 幻灯片 42这场运动的领导者认为,“思想基础”的彻底改变,是现代化和民族 振兴成功的先决条件。旧道德、旧习俗、旧文学、旧的社会关系, 以及旧的经济和政治体制,都受到了贬抑性的攻击,以为新兴的体制 开辟道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提示】 余时英的观点:构建新社会(构建新体制或新文化)应从传统文化中 吸收有用的成分。徐中约的观点:与传统思想决裂是实现民族振兴 和现代化的前提(或开辟新体制应猛烈冲击传统体制的统治地位)。 ---- 幻灯片 43  一、选择题 1.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上刊载文章,提 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以胡 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 主义代替儒家学说。这段对新文化运动的评述最主要表明 (     ) ---- 幻灯片 44B.新旧思想之间斗争激烈 C.陈独秀与胡适之间矛盾很深 D.不同派别之间存在分歧和矛盾 【解析】    陈独秀和胡适虽然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但二者分 别代表激进派和温和派,其思想主张存在很大的差异,但这一问题不 仅仅是陈独秀、胡适两人之间的矛盾,而且是两个派别之间的对立。 故选D项。 【答案】    D A.中国社会思想界异常复杂 ---- 幻灯片 45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危害包括  (       ) ①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③中国逐 渐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④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幻灯片 46④不是共同危害。①从政治角度、②③从经济角度指出了三次战 争的共同危害。 【答案】    A 【解析】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 ---- 幻灯片 473.“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从光绪皇帝到清政府的多数官员都是积极主战的,有些官员甚至主动请缨赴敌。在海军和陆军中,还涌现出众多的誓死抗敌的爱国将士。”材料所述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  (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时代主流 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 失败 ③战争刺激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 产生并发展起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幻灯片 48战的”“海军和陆军”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师夷长 技以制夷”是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产生的,①不正确;甲午战争失 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②正确;民族危机使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 流,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③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19世纪六七 十年代产生的,④不正确。 【答案】    C 【解析】    通过材料“从光绪皇帝到清政府的多数官员是积极主 ---- 幻灯片 494.洪秀全和孙中山同为广东人,也都是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代表 人物,他们都 (     ) A.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提出了改造社会的构想 C.尝试建立民主制度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幻灯片 50洪秀全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是改造 社会的构想,故选B项。 【答案】    B 【解析】    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尝试建立民主制度是孙中山的 活动,不是洪秀全的活动,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两人分别领导 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 ---- 幻灯片 515.“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 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以下各项内容与孙 中山的这一言论不存在对应关系的是  (     ) A.民权主义   B.中华民国建立 C.平均地权   D.颁布《临时约法》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 核心所在,B、D两项是其付诸的实践。C项属于民生主义的内容,题 干没有涉及。答案为C项。 【答案】    C ---- 幻灯片 526.“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 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 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就是 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从根本上说明了康有为  (     ) A.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披上儒家思想的外衣 B.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C.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 D.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 ---- 幻灯片 53原因,但根本原因要从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以及民族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谈起。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康有为如此活动的 ---- 幻灯片 547.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 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      的结果。可是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文中 省略的两个字最有可能是  (     ) A.革命  B.尊孔  C.帝制  D.亡国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从材料中“民国 三、四年”这一时间判断,材料中的“复古主义”应出现于1915年 左右,再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了 “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题干中的      ,应是“帝制”二字。 【答案】    C ---- 幻灯片 558.“建厂修路、兴办洋务不过是‘文明之皮相’,编制法规、兴办学堂可谓‘文明之肉脂’,而无形的国民精神才是‘文明之骨髓’。”以上关于文明的观点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    中国人对文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 题干信息来看,当时中国人已经认识到国民精神是“文明之骨髓”, 故开展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D项正确。 【答案】    D ---- 幻灯片 569.李德征教授认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国家对华 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阶段”是指列强 (     ) A.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扶植与控制 B.扩大了对华资本输出 C.派军队直接控制中国 D.结成了侵华同盟 【解析】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将变中国为殖民地改为扶植和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忠实工具,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 幻灯片 5710.孙中山在游历欧洲期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 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 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为此,他提出了  (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生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五族共和思想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认识到西方制度不足,社会贫富悬殊导致社会运动不断。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他提出了民生主义思想。 【答案】    B ---- 幻灯片 5811.晚清李伯元在《文明小史》中讥讽一位通事(翻译):鼻子上架着 一副金丝小眼镜,戴着一顶外国困帽(睡帽),脚上穿一双皮鞋,走起路 来咯吱咯吱地响,浑身小衫裤子,一律雪雪白,若不是屁股后头挂着一 根墨测黑的辫子,大家也疑心他是外国人了。这反映出当时 (      ) ①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②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③思想观念有了改 变 ④崇洋媚外之风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幻灯片 59打扮西化,反映了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同时也反映了思想观念的改变, 而这种行为与文化教育日渐衰落无关。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信息来看,通事在崇洋媚外心态的作用下,其穿着 ---- 幻灯片 6012.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 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 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此 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  (     ) A.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 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统一战线 D.揭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 ---- 幻灯片 61头对准清王朝;从诗歌内容看,“死仇”即指清政府,因此B项符合题 意。 【答案】    B 【解析】    章太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家。从其阶级属性来看,其矛 ---- 幻灯片 62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 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 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 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二、非选择题 ---- 幻灯片 63材料二 在1910到1911年,他们(注:指各省立宪党人,主张清政府立 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坚持新的要求,当不能得到满足时,这些要 求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 ——[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其(各省立宪党人)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辞则甚激昂……更不料清廷 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 怒……秘议“……吾辈公决密谋革命……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 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云云。 ——徐佛苏《梁任公先生逸事》 ---- 幻灯片 64材料三 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 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 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糯公随笔》 材料四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 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 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孙中山 ---- 幻灯片 65(1)根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 的幸运之果”?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革命斗争有哪些客观有利条件? (3)概括材料三、四观点的共同之处,指出其分析对象的角度有何不 同。 (4)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 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 ---- 幻灯片 66【答案】    (1)原因: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民 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 (2)有利条件:清政府的政策引起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 合;和平请愿的失败逼迫立宪党人转而决心配合革命。 (3)共同之处:都认为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或具有偶然性)。不同:材料三从革命党人身自由角度分析,材料四从清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分析。 (4)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清末社会经济、政 治、思想、阶级矛盾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 幻灯片 6714.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 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 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 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 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 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 ---- 幻灯片 68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曰:人心之智慧, 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然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 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 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 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 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答吴又陵(孔教)》(1917年1月1日) ---- 幻灯片 69(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 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 中的共同作用。 (3)对材料三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种看法?说明理由。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 幻灯片 70【答案】    (1)积极影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或“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2)方面:民智、公理、旧俗。共同作用: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社会进步;推动清政变革自救。(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赞成:陈独秀反对独尊儒学,因为儒学被利用给中国带来了黑暗。 他是站在反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维护封建专制的立场上,是站在倡 导思想文化自由、宣传民主科学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是近代中国进 步的声音。 ---- 幻灯片 71反对:陈独秀把近代中国的黑暗归结为尊儒学有失偏颇,把儒学与近 代文明对立起来值得斟酌。这种割裂传统的观点不利于文明的传 承与创新,这种倡导思想文化自由的主张也容易导致政治和社会的 混乱。 (此问答案开放,只要答出一面言之成理即可) ---- 幻灯片 7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人认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 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此人应是  (     ) A.朱熹   B.陆九渊 C.程颢   D.王阳明 ---- 幻灯片 73【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良知存在于人的内心,是“天命之性”, 这与王阳明“致良知”的观点相一致,故选D项。 【答案】    D ---- 幻灯片 742.南宋时期,词体渐尊,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音乐的束缚,逐渐发展成为 一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津津乐道的独立文学样式,占据 了宋代文学的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宋人开始有意识 地编选词集选本,以求存人存史垂范于当世与后世。这一现象的出 现根源于 (     ) A.教育的发展,民众素养提高 B.科举制度完善,诗词受到重视 C.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D.印刷技术进步,文化广泛传播 ---- 幻灯片 75【解析】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 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南宋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为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诗歌逐渐摆脱了严格的格律限制,句子可长 可短、便于抒发感情的词受到了市民的青睐。故选C项。 【答案】    C ---- 幻灯片 763.鲁迅先生曾写道:“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的;而革命以后不 多久,我就受了奴隶的骗,就变成他们的奴隶了。”这从本质上说明 了  (     ) A.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 幻灯片 77“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依然没有改变,D项正确。 【答案】    D 【解析】    由“革命以后不多久,我就受了奴隶的骗”可知此处 “奴隶”是指以前的被统治者,他们成了现在的统治者,这是因为 ---- 幻灯片 784.“孙中山提倡的、一直被有身份的中国人当成非法行动来回避的 武力推翻清王朝,这个时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他的形 象由一个不忠的叛乱者,变成了一个志高、爱国的革命家。”这一 转变发生于 (     ) A.甲午战争后   B.义和团运动后 C.五四运动后  D.国民大革命后 ---- 幻灯片 79【解析】    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进一步暴露,更成为列 强侵略中国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的反清主张得到了更多 中国人的理解和支持,故选B项。甲午战争后,还有相当多的人对清 政府抱有幻想,如立宪派,排除A项。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时清政 府已经被推翻,排除C、D两项。 【答案】    B ---- 幻灯片 805.1938年,艾思奇在《共产主义者与道德》一文中说道:“如果有人 说共产主义者只是国际主义者,不能同时成为真正的民族主义者,因 此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者也不能谈民族道德的发扬,这就完全是一种 公式的、形式论理学的曲解。”这段话表明艾思奇强调  (     ) A.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加强共产党员的道德教育 C.放弃国际主义援助 D.忠实执行国际路线 ---- 幻灯片 81【解析】    由材料可知,艾思奇主张共产主义者应既是国际主义者, 又是民族主义者,反对只强调国际主义。由此可知他主张将国际主 义与民族主义有机结合,这实际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即中国 化,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 幻灯片 826.1922年,周恩来在《共产主义与中国》中写道:“共产主义之为物, 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世良方……我们不宜人 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 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 必来走这条死路。”这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  (     ) A.批判、揭露西方资本主义 B.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C.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D.对西方的幻想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 幻灯片 83【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共产主义……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 的救世良方”可看出,周恩来主张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世良方”; 而“我们不宜……尽量接收……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则表 明周恩来认为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综合起来就是反对 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而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 【答案】    D ---- 幻灯片 847.潘恩在其著作《常识》中认为:“除君主政体的弊害以外,另外还 有世袭的弊害;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被人当 做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依材料推 断,潘恩主张建立的新体制是  (     ) 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解析】    根据“世袭的弊害”“君主政体……失势……被人当 做权利来争夺的世袭……欺骗”可知,潘恩主张废除君主制,与君主 制相对的是共和制,故选C项。 【答案】    C ---- 幻灯片 858.有人说,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不是偶然的,主要是因为它当时 具备了很多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因素。这主要是指 (     ) A.最早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 B.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C.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D.拥有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 幻灯片 86【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因素”。很多西 方国家虽然也有殖民地,但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最为广阔,市场需求大。 A项说法错误,荷兰是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B项不是英 国特有的;C项工场手工业在14~16世纪就已经开始兴起了。 【答案】    D ---- 幻灯片 879.1986年“普利策奖”获得者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克杜高说:“富兰克 林·罗斯福堪称美国政坛的皮萨斯特拉图斯(古希腊英雄,雅典城的独裁者)。”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有  (     ) ①罗斯福领导美国人民度过了20世纪最艰难的岁月 ②罗斯福新政屡有违宪之嫌 ③罗斯福连任四任总统有独裁之嫌 ④罗斯福坚守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幻灯片 88【解析】    称之为“英雄”,依据是其挽救时局;称之为“独裁者”, 是因为他对美国传统的威胁与破坏。故①②③正确。罗斯福新政 实质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调控政策,所以排除④。 【答案】    A ---- 幻灯片 8910.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美国的历程相比,苏俄一登上世界历史舞 台就散发出史诗般的光辉,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苏俄那样,一开始就 以人类和世界的名义,开创着文明的新纪元。下列各项中与这一评 论一致的是 (     ) A.苏俄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B.苏俄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C.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D.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 幻灯片 90类的共同目标,而且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所以 说,“开创着文明的新纪元”。故选A项。 【答案】    A 【解析】    十月革命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是全人 ---- 幻灯片 9111.关贸总协定属于“临时协议”,而不是正式生效的国际公约,这一 点有损其法律效力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这说 明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原因是  (     ) A.使世界贸易体系的规范性和法制性增强 B.解决贸易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C.使世界贸易体系的规范性和法制性减弱 D.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 幻灯片 92系的规范性和法制性,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世贸组织是一个 国际性贸易组织,D项错误。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关贸总协定……先天不足……属于‘临时协 议’ ……有损其法律效力”,而世贸组织建立后,增强了世界贸易体 ---- 幻灯片 9312.“朝鲜战争是美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战争,是在美国武装干 涉朝鲜内战并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爆发的。中国出兵 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的。如果苏联侵略墨西哥,那 么美国在五分钟之内就会决定派军队去的。”材料表明作者(     ) A.为美国政府发动侵朝战争进行辩护 B.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朝鲜战争 C.认为美苏冲突是朝鲜战争爆发的根源 D.运用全球化史观分析评价朝鲜战争 ---- 幻灯片 94【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美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中国出 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分析,B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B ---- 幻灯片 95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 盗。” ——赵文华《嘉靖平倭役记略》 ---- 幻灯片 96材料二 ---- 幻灯片 97    材料三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是明确的、一 贯的。……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 判、以和平方式解决,这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共识。我们希 望各方都能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多做增进互信、促进 合作的事情。 ——温家宝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六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 ---- 幻灯片 98(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的海禁政策造成的消极影 响。当时为什么会实行这种政策?(15分) (2)材料二漫画中近代海军与哪些重大事件息息相关?根据漫画指出 制约近代海军发展的根本性问题。(8分) (3)根据材料三,温家宝总理提出解决南海争议的办法及其基本准则 分别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海洋权的认识。(9分) ---- 幻灯片 99【答案】    (1)消极影响:直接影响了沿海居民的正常生活;并没有真 正起到防范倭患的作用;为后来的清朝所沿袭,演变成闭关锁国政策, 使得中国更加封闭,更加孤立于世界,以致落后于西方。(9分)原因: 政府实行贡赐贸易,反对私人对外贸易;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 明朝消极抗倭的结果;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对外反映。(6分) (2)重大事件: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加紧 了对中国海疆的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6分)根本原因:腐败的政治 制度。(2分) (3)办法: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 解决。(3分)基本准则:维护地区和平稳定。(2分)认识:坚持对外开 放,推进自由贸易,增强竞争意识;维护海洋主权,反对别国干涉我国 主权。(4分,言之有理即可) ---- 幻灯片 10014.(2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 区的人民。借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 场上享有他们的成果,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 健及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的商人、工业家、 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 克服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 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欧洲人借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 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产品找市场,欧洲邦国的政府把亚 ---- 幻灯片 101非地区独立的人们拉到他们的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折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力,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的西方文明之下。 ——《殷海光文集》 请评述材料中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如中国)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的观点。(20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幻灯片 102【评分标准】 第一等(20~14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二等(13~8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第三等(7~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