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一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讲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专题培优课 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 第三讲 激素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专题培优课 巧用下丘脑,网控内分泌 第四讲 免疫调节 目 录 ---- 幻灯片 2[教材知识问题化梳理] 一、人体的内环境 1.体液与内环境 ---- 幻灯片 3 (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① ,② ,③ ,④ , ⑤ ,⑥ 。 (2)写出内环境3种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体液 ---- 幻灯片 42.内环境的稳态 (1) (2)稳态失衡: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 的必要条件。 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 幻灯片 5二、稳态的调节 1.人体的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 。 (2)热量平衡: 下丘脑 ---- 幻灯片 6 2.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   (1)调节中枢: 。   (2)调节途径:   ①渴感的产生与饮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产生 ,主动饮水。 下丘脑 大脑皮层 渴觉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减少 ---- 幻灯片 7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 1.判断有关内环境叙述的正误。 (1)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2008·全国卷Ⅱ、T2D)( ) (2)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2012·海南卷T12D)( ) (3)血浆中的 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2012·海南卷T12C)( ) [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 × × √ ---- 幻灯片 8(4)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2011·江苏卷T9B)( ) (5)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2010·安徽卷T5C)( ) (6)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2010·安徽卷T5D)( ) √ √ × ---- 幻灯片 92.判断有关人体体温和水盐调节叙述的正误。 (1)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 (2012·海南卷T10A、B改编)( ) (2)长时间不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2012·新课标卷T3B)( ) (3)下丘脑能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011·海南卷T7B)( ) (4)人寒冷时骨骼肌收缩打寒战,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2008·海南卷T9A)( ) √ √ √ √ ---- 幻灯片 10二、在回顾教材图表中强化学科能力 ---- 幻灯片 11据血浆的成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列物质哪些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红蛋白 ②尿素 ③CO2 ④水 ⑤激素 ⑥需氧呼吸酶 ⑦氨基酸、葡萄糖 ⑧抗体 ⑨神经递质 ⑩淋巴因子 答案:②③④⑤⑦⑧⑨⑩ (2)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完全相同吗? 答案:不完全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 幻灯片 12内环境及其稳态 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 部位 ---- 幻灯片 13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成分 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 成分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气体、血浆蛋白、激素等 与血浆相比,蛋白质含量低 生活的细胞 各种血细胞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淋巴细胞 ---- 幻灯片 14 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 幻灯片 15 3.人体pH稳态的维持 (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 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 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 幻灯片 16[联前系后] ————————————————————————— 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 (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 ---- 幻灯片 17 [例1] (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 幻灯片 18 [解析] A项,淋巴管阻塞会影响组织液中部分体液经淋巴返回血浆,从而引起组织液增多,出现下肢水肿;B项,血液中钙盐缺乏会引起抽搐,钙盐过多则会引起肌无力;C项,过敏反应是由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同种过敏原的刺激引起的;D项,腹泻可引起体液中水分和盐分大量丢失,但不会引起体液中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 D ---- 幻灯片 19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1.体温调节 ---- 幻灯片 20 (1)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只是增加散热量,不减少产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 (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 幻灯片 212.水盐调节过程 ---- 幻灯片 22 (1)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 (2)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 ---- 幻灯片 23 A.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时体温的变化 B.口渴和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   C.在寒冷的室外和进入温暖室内时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   D.饭后和饥饿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 ---- 幻灯片 24  [解析] 剧烈运动导致产热增加,出汗增加引起散热增强,进而导致体温恢复正常;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含量下降;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进入温暖的室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相对下降;饭后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答案] D ---- 幻灯片 25 比较人在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中产热和散热的多少? 提示:在寒冷环境中产热多,散热多;在炎热环境中产热少,散热也少。 ---- 幻灯片 26易误点 对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成分理解不透彻 失误类型 知识理解类失误 ---- 幻灯片 27[认知纠偏] 1.几组易混淆的概念 (1)血液和血浆: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 幻灯片 28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固体”成分。 (3)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①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 ②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之为内环境。 ---- 幻灯片 29上述关系可表示为: 2.内环境成分的判断 (1)判断依据:看物质是存在于细胞内还是细胞外。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 幻灯片 30 (2)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3)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液、尿液等属于外界环境的溶液。 ---- 幻灯片 31[设误角度] 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 (1)列举各种成分,判断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判断某种生理过程是否能在内环境中发生。 ---- 幻灯片 321.(2013·长春调研)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 的是   (  ) A.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 B.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D.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解析: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即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答案:A ---- 幻灯片 33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进入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的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 A.②③⑦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 D.①②③⑥⑦ ---- 幻灯片 34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有②③⑦符合题意;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递质小泡在神经细胞内;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如输卵管)是人体的外环境,故⑤⑥对应的场所都属于人体的外环境。 答案:A ---- 幻灯片 35巧用单(双)箭头示意图判断物质转化关系 [典型图示] ————————————————————————— ————————————————————————— 图1 体液转化关系 图2 碳循环中生 态系统的成分 [课件展示更直观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36[信息解读] (1)组织液与血浆及细胞内液间都是双向交换,淋巴与组织液及血浆都是单向交换,因此图1中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2)在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间是双向交换的,因此图2中A是生产者,B是无机环境(大气),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 幻灯片 37[解题技法] 分析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单(双)箭头的指向。 (2)碳循环:双箭头两端是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各成分都指向的是无机环境,除无机环境外各成分都指向的是分解者。 ---- 幻灯片 38[强化训练]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 幻灯片 39解析:据图分析,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血浆,丙表示淋巴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逐项分析如下:当2、6受阻时,组织液中液体不能进入血浆和淋巴,积聚过多引起组织水肿。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双向交换,组织液可进入淋巴,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血浆与血细胞内液间是双向交换。淋巴可进入血浆,淋巴细胞可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O2由红细胞运输,当丁表示红细胞时,O2浓度丁比甲中的高。 答案:D ---- 幻灯片 402.(2011·广东高考)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 其中正确的是(双选) (  ) ---- 幻灯片 41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其中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转化,且少部分组织液经淋巴管重新回流到血浆。下丘脑能分泌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素再促进肾上腺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如果血液中该激素过多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活动。在血糖的调节过程中,肝糖原不可以转化成淀粉。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但是分解者的能量不会再流入生产者。 答案:AB  ---- 幻灯片 42探究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 1.确定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依据实验目的,可以将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分为两类: (1)添加法: 运用的是加法原理——给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探索因变量。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为了“探求结果”,将这一变量添加到一实验中,看它会产生什么影响。例如,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将10只左右的鼠妇放在具有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的实验装置的中央,进行观察、记录;这里自变量是“光”,将这一变量(明亮)添加到实验中,看它对“鼠妇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教材中的大多数对照实验,采用的都是添加法的实验设计方法。 ---- 幻灯片 43 (2)排除法: 运用的是减法原理——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为了“追踪求源”,将某一变量人为地去除掉,看是否还能够产生这一结果;如果产生了这一结果,则自变量不是原因变量,将其从原因中排除;如果没有产生此结果,则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因果关系。例如,为了探究“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可以用剪掉鱼尾鳍的方法来比较它和正常鱼游泳的区别。排除法的实验设计在教材中并不多见。 ---- 幻灯片 44 2.判断方法 (1)针对添加法的对照实验(加法原理、探求结果),有自变量的一组事物为实验组,无自变量的一组为对照组。 (2)针对排除法的对照实验(减法原理、追踪求源):无自变量的一组事物为实验组,有自变量的一组为对照组。 ---- 幻灯片 45[案例示法] [典例] 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Na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 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0.1 mol/L的HCl溶液、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46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 果,试回答: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_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47 [解题指导] (1)根据探究问题及实验材料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缓冲液是由弱酸强碱盐组成的,具有缓冲作用,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而探究的问题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据此可推出该实验中血浆组是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 (2)分析坐标图曲线寻找血浆具有维持pH稳定功能的证据: ①清水组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符,清水中加入HCl溶液后,溶液pH应由7下降;②血浆组和缓冲液组的曲线走势相同,说明二者的功能相似,都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作用。 ---- 幻灯片 48  [标准答案]   (1)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   (2)①清水 清水中加HCl溶液后,溶液pH下降   ②对照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3)加入一定浓度NaOH溶液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 幻灯片 49——————[归纳小结]—————————————— 要判定对照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首先要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其次要分析实验目的和方法——这一实验是为了探求结果(添加法),还是为了追踪求源(排除法);最后做出判定——如果是为了探求结果,则有自变量的组别为实验组;如果是为了追踪求源,则无自变量的组别为实验组。 ————————————————————————— ---- 幻灯片 50[课堂考点集训] 考点一 内环境稳态 1.(2013·南京四校联考)下列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描述 的一项是 (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 要调节机制 B.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D.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 幻灯片 51解析:A、B选项描述的是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用下,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选项属于稳态的意义。 答案:C  ---- 幻灯片 522.(2012·上海高考)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 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 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 幻灯片 53解析:与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X是组织液,与组织液之间是双向箭头关系的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盐分进入血浆,会导致Y(血浆)渗透压升高;X(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经过Z(淋巴)进入Y(血浆)中;肌细胞若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进入X(组织液)会导致X的pH下降;内环境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 答案:D  ---- 幻灯片 54考点二 体温与水盐调节 3.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 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C.冬天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冬天人体散热量 小于夏天 D.汗腺活动的加强全与体温调节有关 ---- 幻灯片 55解析: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当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时,人体仍处于炎热环境,此时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是温觉感受器;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冬天人体散热量大于夏天;当遭遇到危险情况时,汗腺分泌也有可能增加,这与体温调节无关。 答案:B  ---- 幻灯片 564.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或战栗)” 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产生的生理效应是 (  ) A.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收缩,减少散热量 B.皮肤的汗毛;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 C.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D.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解析:人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 (或战栗)”,因此效应器为骨骼肌,而其产生的生理效应是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答案:C  ---- 幻灯片 575.下面为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 问题: (1)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的刺激是________。 (2)抗利尿激素是由________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58(3)图中肾小管、集合管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作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饮水不足以后往往会产生渴感,从而主动饮水补充水分,产生渴感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5)如果一个人的尿中被检测出有葡萄糖,但血糖正常,请据图分析他的致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59解析:能够感受细胞外液透压的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一方面可将兴奋传给大脑皮层,从而产生渴觉;另一方面可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进行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当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后,通过神经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到血液中,进行体液调节,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的化学本质一般都是蛋白质。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进入血液,降低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从而减少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人体产生各种感觉的神经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如果一个人的血糖正常, ---- 幻灯片 60说明其血糖调节和激素分泌正常,在此状态下再出现尿糖,只能说明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原尿是正常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的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出了问题。 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2)下丘脑 蛋白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减少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 (4)大脑皮层 (5)肾小管和集合管病变,重吸收作用出了问题 “课下综合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 ---- 幻灯片 611.(2012·海南高考改编)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 的是 (  ) 教师备选题库(给有能力的学生加餐) ---- 幻灯片 62解析: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细胞失水。厌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溶胶中。血浆中的H2CO3/ NaHCO3等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的稳定。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答案:C ---- 幻灯片 632.(2011·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 是 (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 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解析: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液中,其液体部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含有CO2、尿素等,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较少;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答案:D  ---- 幻灯片 643.(2010·江苏高考)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解析:A、C、D选项所列举的现象均为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肺水肿症状是组织液增多的病理现象。 答案:B ---- 幻灯片 654.(2010·安徽高考)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66答案:D  ---- 幻灯片 675.(2010·上海高考)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 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  ) A.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 解析:寄生虫寄生在淋巴管内,会造成淋巴回流受阻,从而使细胞间隙的组织液单向渗入淋巴管内受阻、而在细胞间隙积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A  ---- 幻灯片 68[教材知识问题化梳理]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含义。   ① ,② ,③_____ ,④ ,⑤ ,⑥ 。   (2)图中有 个神经元。   (3)直接刺激④,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 (属于,不属于)反射。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节 3 不属于 ---- 幻灯片 69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电信号 外正内负 K+ 外负内正 Na+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 ,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 传导。 电位差 双向 ---- 幻灯片 70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 ① ,② ,③ ,④ , ⑤ ,⑥ 。 轴突 线粒体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 幻灯片 71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 (填内环境成分)。 (3)乙图中A、B的突触类型:A: 型、 B: 型。 组织液 轴突—胞体 轴突—树突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 幻灯片 72四、连线人脑的高级功能 ---- 幻灯片 73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 1.判断有关反射及人脑高级功能叙述的正误。 (1)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收缩是条件反射 (2012·重庆卷T5B)( ) (2)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是非条件反射 (2012·广东卷T4A)( ) (3)大脑皮层韦尼克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2011·海南卷T9C)( ) (4)阻断传出神经,刺激后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 (2011·上海卷T7C改编)( ) (5)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2009·海南卷T8B)( ) [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 × √ √ × × ---- 幻灯片 742.判断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叙述的正误。 (1)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012·海南卷T15D)( ) (2)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2012·海南卷T15C)( ) (3)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2012·海南卷T15B)( ) (4)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2012·海南卷T14B)( ) (5)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2009·江苏T2D)( ) (6)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2009·江苏T2C)( ) × × × √ √ × ---- 幻灯片 75二、在回顾教材图表中强化学科能力 ---- 幻灯片 76据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图解回答问题: (1)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而却以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请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义。 答案:可大量释放神经递质,加快兴奋的传递。 (2)分析兴奋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中信号形式的转变。 答案: ---- 幻灯片 77反射与反射弧 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反射类型 概念 特点 意义 实例 非条件 反射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 使机体初步 适应环境 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等 ---- 幻灯片 78反射类型 概念 特点 意义 实例 条件 反射 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 形成   经过大脑皮 层;后天性; 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 环境   学习、“望梅止渴”、“画饼充 饥”等    ---- 幻灯片 79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 幻灯片 80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3.反射弧完整性分析 (1)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刺激后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2)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刺激后可有感觉,但无效应。 ---- 幻灯片 81 [例1] (2012·新课标全国卷)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 幻灯片 82 [解析] 人看到酸梅时会分泌大量唾液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本题中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唾液腺。酸梅色泽直接刺激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兴奋沿着反射弧传导,最终引起唾液分泌。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传递时,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 C ---- 幻灯片 83兴奋的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过程: 静息时静息电位: 刺激 [动漫展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84兴奋时动作电位: 兴奋传导 (局部电流) ---- 幻灯片 85 (2)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 关系: ---- 幻灯片 86①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1)突触的常见类型: [动漫展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87(2)传递过程: ---- 幻灯片 88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其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幻灯片 89[联前系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经递质的释放及去向 (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有两种:促进或抑制。 (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3)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90 [例2] (2012·山东高考)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 幻灯片 91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______ (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 幻灯片 92 [解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示意图中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2)M点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在兴奋状态下膜电位为内正外负。因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所以N点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逆向传递使神经元b兴奋。(3)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其抵御病菌侵害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非特异性 ---- 幻灯片 9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结构名称 主要神经中枢 功能 脑 大脑 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调节体温、水平衡、血糖平衡等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受大脑的控制 ---- 幻灯片 942.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划分 ---- 幻灯片 95 [例3] (2013·长沙模拟)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 幻灯片 96 [解析] 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语无伦次是大脑皮层受到影响。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 [答案] A ---- 幻灯片 97易误点 不能正确判断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失误类型 知识理解类失误 ---- 幻灯片 98[认知纠偏] 1.膜电位的测量 (1)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2)兴奋电位: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 内)侧(如图乙),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幻灯片 992.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 幻灯片 100(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 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 幻灯片 101[设误角度] 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 (1)通过电流表指针偏转分析膜电位的变化。 (2)刺激反射弧中某一点,判断电流表的偏转方向和 次数。 ---- 幻灯片 1021.将灵敏电位计的两极如下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 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图中ac=db,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刺激后电位计指针偏转的情况及b处内表面的电位变化是(  ) A.先左后右,再向右;负→正→负 B.先右后左,再向左;正→负→正 C.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正→负→正→负→正 D.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负→正→负→正→负 ---- 幻灯片 103解析:由于电极分别置于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刺激前,a处外表面为正,b处内表面为负,指针向右偏转,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后,两处电位发生反转,a处外表面为负,b处内表面为正,指针向左偏转,之后恢复初始状态;当c处的刺激通过突触传到b处后,b处内表面再次变为正,与a处外表面电位差变小,指针再次向左偏转。 答案:D  ---- 幻灯片 1042.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b点(b点为电 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105A.电表②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通过检测电表①的电位变化和肌肉收缩,可以验证兴 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C.兴奋由b点传递到c点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 信号的转换 D.若肌肉收缩但电表②指针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 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 幻灯片 106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且速度都是一样的,关键就是看刺激点到两电极的距离,当刺激点处于中点时,到两电极的时间相等,电表指针不偏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A错误、D错误。刺激b点,电表①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受突触的影响),B错误。b、c两点间有一个突触,故兴奋由b点传递到c点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 答案:C ---- 幻灯片 107正确识别膜电位变化曲线 [典型图示] ————————————————————————— ————————————————————————— [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108[信息解读]   a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外,K+外流。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Na+内流。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段——静息电位。 ---- 幻灯片 109 [解题技法]   分析曲线变化时应结合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 幻灯片 110[强化训练] 1.右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 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 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 幻灯片 111解析:神经元细胞膜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所以a可以表示正常电位变化;静息电位由图可知是相同的,均为“外正内负”。 答案:C  ---- 幻灯片 1122.(2011·浙江高考)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 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a~b 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 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 幻灯片 113解析:a~b 段和 b~c 段分别表示动作电位的去极化、反极化过程,此时Na+内流,顺浓度梯度进行,该过程不消耗能量。c~d段和 d~e段表示复极化过程,此时 K+外流,该过程也不消耗能量。 答案:C  ---- 幻灯片 114[课堂考点集训] 考点一 反射的类型与反射弧 1.(2012·全国卷)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 幻灯片 115解析: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只能进行单向传递,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只有反射弧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任何一个组成结构被破坏,反射活动就不能进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时,必须有神经递质的参与。 答案:B ---- 幻灯片 1162.(2013·临川模拟)膝跳反射需要下肢的伸肌和屈肌相互协 调完成。如图为膝跳反射弧,当敲击韧带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才能完成小腿前踢动作。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117A.最简单的反射弧可由两个神经元构成 B.甲、乙、丙三处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存在差异 C.当1兴奋时,2、3两神经纤维上膜内外电位的变化情况 存在差异 D.由图可以看出:伸肌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 解析:当1兴奋时,2兴奋、3抑制,因此三处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存在差异,有的引起后膜兴奋,有的抑制后膜兴奋;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末梢,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认为肌肉是感受器或效应器都是不对的。 答案:D ---- 幻灯片 118考点二 人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3.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 有控制作用的是 (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人的手指和嘴唇的感觉很敏锐 C.大脑皮层韦尼克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 控制 ---- 幻灯片 119解析: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中枢是脊髓。语言、躯体感觉、躯体运动都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进行的。意识丧失的人大脑皮层受损,因此排尿不能控制,但脊髓是正常的,仍能正常排尿,意识恢复后可控制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答案:D  ---- 幻灯片 120考点三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4.下面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有关说 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 ---- 幻灯片 121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解析:兴奋部位应是A,膜电位是外负内正;兴奋传导方向是A→B和A→C;兴奋传导方向应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答案:B ---- 幻灯片 1225.(2013·连云港模拟)据报道,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海丝螺引 起的中毒事件,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海丝螺含有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简写为TTX)。TTX是一种剧毒的非蛋白神经毒素,其具体作用机制是TTX能选择性与肌肉、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钠离子通道受体结合,阻碍Na+内流,从而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使神经、肌肉丧失兴奋性。研究表明,河豚毒素对Na+通道的影响可能是其镇痛的机制。请回答: (1)正常情况下,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_______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_______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是_______。 ---- 幻灯片 123(2)图甲表示在一定浓度的Na+溶液中的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 幻灯片 124①图中三个神经元间信息的传递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在溶液中加入一定剂量的河豚毒 素,一段时间后,在a点给予刺激, b点________(填“能”或“不能”)释放神经递质,c点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3)图乙中①~④表示河豚毒素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________(填序号)。 ---- 幻灯片 125解析:(1)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是外负内正。(2)①由突触的结构及兴奋传递的特点可以推测出三个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方向为A→B→C。②根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河豚毒素能阻碍Na+内流,不能使膜电位发生变化,无法形成局部电流,因此,施加了一定剂量的河豚毒素后,在 ---- 幻灯片 126a点给予刺激,b点不能释放神经递质,c点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3)病人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正常,但手不能动,说明神经冲动不能传至效应器,故阻断的位置是③传出神经。 答案:(1)外 内负外正 内 外负内正 (2)①A→B→C ②不能 不能 (3)③ “课下综合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 幻灯片 127教师备选题库(给有能力的学生加餐) 1.(2012·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 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 幻灯片 128解析:真核细胞一般都有细胞核,并且大多数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而少数细胞有多个细胞核,如横纹肌细胞,选项A错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一间隙,称为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突触后膜有皱褶,其膜面积应比突触前膜大。要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需要对其刺激超过某一最小值,并非一个乙酰胆碱分子的刺激即可实现。 答案:B ---- 幻灯片 1292.(2011·广东高考)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 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解析:起跑动作的产生是一种条件反射;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中的躯体运动中枢;起跑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突触的多少。 答案:C ---- 幻灯片 1303.(2011·海南高考改编)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 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在引起该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 (  ) A.Na+通过被动转运到突触后膜内 B.K+通过被动转运到突触后膜内 C.Na+通过主动转运到突触后膜内 D.K+通过主动转运到突触后膜外 解析: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时Na+的内流是经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是一个易化扩散的过程,属于被动转运。 答案:A  ---- 幻灯片 1314.(2010·安徽高考)(1)将3根离体神经纤维(枪乌贼的巨 轴突)分别放置于盛有海水(A)、等渗KCl溶液(B)、等渗葡萄糖溶液(C)3个培养皿中。若都给予适宜的刺激,________(填A、B、C编号)培养皿中的神经纤维可以产生神经冲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132(2)右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C1、 C2表示免疫细胞,黑点(•)表示神经元胞 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按图示,肌 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 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 (填①~⑦编号)。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 (填①~⑦编号)。 ---- 幻灯片 133(3)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_______,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图中免疫细胞C2的名称为________。 解析:(1)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的结果。故在A培养皿中的神经纤维可以产生神经冲动。 ---- 幻灯片 134(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即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当肌肉受到刺激时,神经冲动通过④→⑤→⑥途径可以实现肌肉不由自主地收 缩。当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即感觉形成过程中信号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③→②→①。 (3)在自身免疫病中,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机体本身的结构如神经递质当成抗原进行攻击,图中细胞C2能分泌抗体,故其为浆细胞。 答案:(1)A 神经冲动的产生需要Na+(或海水类似于细胞外液) (2)④⑤⑥ ③②① (3)抗原 浆细胞 ---- 幻灯片 135 1.基本思路 选刺激和测量的部位——在神经纤维上选一刺激点,用A表示,测量部位应选在刺激点两侧,用B和C表示。若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可通过观察效应器的变化和另一侧的电位测量仪来确定传导方向;若在神经元之间,则在传入和传出神经上各选一点,用A′、B′表示,先在A′处刺激,B′处测电位变化,再反过来进行,通过两次结果来确定传导方向。 ---- 幻灯片 1362.实验设计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方法设计:电激右图中a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b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 幻灯片 137 ②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b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b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方法设计:先电激图a处,测量c处电位变化;再电激c处,测量a处的电位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 幻灯片 1381.中国寓言中有“火中取栗”的故事:猫 从火中拿取板栗时,因火烧爪而快速缩 回,虽然板栗拿到了,但爪子还是被烧 了,而取到的板栗却被猴子吃了。假设 右图为“火中取栗”的反射弧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要确定这个反射弧中E是感受器还是效应器,可用电刺激的方法进行测定。测定与判断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139(2)如果不用实验,可据图判断E是感受器还是效应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E是猫爪中的感受器,写出猫“火中取栗”时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用有关字母与箭头表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140解析:判断感受器和效应器可根据突触结构判断,与传入神经相连的是感受器,与传出神经相连的是效应器。也可用电刺激法,刺激效应器会发生反应。 答案:(1)用电刺激E端,如A有反应,则E为感受器 (2)因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从突触的结构分析,E是感受器 (3)E→D→C→B→A ---- 幻灯片 1412.下图为一个蟾蜍屈肌反射实验装置的结构模式图,回答 下列问题: ---- 幻灯片 142(1)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传导方向________(相同、相反)。 (2)已知药物X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肌肉不能发生收缩,但不知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现有一个如上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实验装置,请利用该实验装置从A、B、C、D、E中选择四个位点作为实验位点进行探究。(在实验位点可以进行药物处理或电刺激。假设药物X 在实验位点起作用后,其作用效果在实验过程中都不能消除。) ---- 幻灯片 143实验步骤:①将药物X放于________点,再刺激____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药物X 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药物X 是两者都能阻断。 ---- 幻灯片 144解析:(1)动作电位时,受刺激部位的神经纤维膜外为负电荷,膜内为正电荷,未兴奋部位膜外为正电荷,膜内为负电荷,而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向负电荷流动,所以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流动,这与动作电位传导方向是相同的。 (2)观察该结构模式图,由于兴奋是从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动作电位的流动方向是E→D→C→B→A,要知道药物究竟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可以①将药物放在D 处,刺激E处,观察肌肉的收缩情况;②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肌肉收缩情况。若①处理后肌肉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不收缩,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收缩,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说明药物X是两者都能阻断。 ---- 幻灯片 145答案:(1)相同 (2)实验步骤:①D E ②将药物X放于B点,再刺激C点 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①处理后肌肉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不收缩 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收缩 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 ---- 幻灯片 1463.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回答: (1)若用电刺激A处,在B、D两处能检测到电信号的是________处,神经兴奋传到该处时,该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147(2)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进行屈腿反射实验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刺激右腿,右腿收缩,说明左右屈腿反射弧在结构上是相对独立的。但当刺激较强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时,右腿也会收缩,说明左右反射弧的中枢存在某种联系。在一次制作脊蛙的过程中,实验员不小心伤到了蛙大腿上的神经,但不知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于是教师为实验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①刺激蛙左腿,若左腿不收缩而右腿收缩,说明伤及的是________神经。 ②刺激蛙左腿,若__________________,则可初步判断伤及的是传入神经。但不知传出神经是否也同时受到伤害,那么可刺激________,观察________的方法加以验证。 ---- 幻灯片 148解析:若伤及传入神经,则刺激后两腿均不会发生反应;若伤及传出神经,则刺激后,传出神经完好的腿会发生 收缩。 答案:(1)D 由正变为负 (2)①传出 ②左、右腿均不收缩 右腿 左腿是否收缩 ---- 幻灯片 1494.(2013·沈阳四校联考)下图1为某一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150(1)观察图1可以看出,伸肌可以作为反射弧的________结构,结构D的名称是________。 (2)图2中N的名称是________,X、Y、Z合称为________。 (3)某种毒素可以使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部位,如果想探究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D、E的哪一个(假设该毒素只能使上述的一个部位中毒失效),某科研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下列探究内容。 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电刺激仪一台,电流表,用毒素制剂处理后的图1结构一个。 ---- 幻灯片 151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 幻灯片 152解析:(1)从图1看出,伸肌与传入神经相连,是感受器。结构D是效应器。(2)图2是突触,N是突触小泡。(3)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无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Ⅱ时,C有电位变化,E(屈肌)能收缩。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D,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能收缩。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E,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也不收缩。 ---- 幻灯片 153答案:(1)感受器 效应器 (2)突触小泡 突触 (3)①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无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Ⅱ时,C有电位变化,E(屈肌)能收缩 ②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能收缩 ③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不收缩 ---- 幻灯片 154[教材知识问题化梳理] 一、连线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 幻灯片 155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调节 ---- 幻灯片 156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内容:   ① ,② ,③ ,④ 。   (2)促进④合成的激素是 。   (3)促进②分解的激素是 。 食物中的糖类 肝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 肝糖原和肌糖原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 幻灯片 157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3.激素调节的特点 [动漫展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158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区别 2.二者的关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 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 可以影响 的发育和功能。 反射弧 准确、局限 短暂 较缓慢 中枢神经系统 激素 神经系统 ---- 幻灯片 159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 1.判断有关激素叙述的正误 (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由同一器官分泌且生物效应相反 (2008·上海高考T4A)( ) (2)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2009·宁夏高考T4A)( ) (3)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2009·宁夏高考T4C)( ) (4)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2012·海南高考T13B)( ) (5)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011·海南高考T7D)( ) [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 √ √ √ √ × ---- 幻灯片 1602.(2008·江苏高考T22)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 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答案:ABD ---- 幻灯片 161二、在回顾教材图表中强化学科能力 ---- 幻灯片 162据靶细胞与激素结合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是什么? 答案:甲状腺细胞。 (2)该图示过程能说明激素调节的哪些特点? 答案:①通过体液运输;②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 幻灯片 163激素的种类、功能及应用 1.激素的种类及功能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功能 下丘脑 促甲状腺(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性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 幻灯片 164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功能 垂体 促甲状腺 (性腺)激素 ①促进甲状腺(性腺)的生长发育 ②促进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骼的生长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T3和T4) ①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②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成熟;③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可缺少,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升高血糖;加快代谢,增加产热 ---- 幻灯片 165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功能 胰腺 胰高血 糖素 促进肝糖元分解,还促进脂肪分解 胰岛素 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糖元、氨基酸转化成为葡萄糖 性腺 雌性激素雄性激素 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②激发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孕激素 与雌激素一起建立和调节月经周期,妊娠时抑制子宫活动,刺激乳房准备哺乳 ---- 幻灯片 166 2.激素的化学本质 (1)固醇类激素:性激素。 (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 幻灯片 167 3.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给人工养殖的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似物,促进亲鱼的卵和精子的成熟,从而进行人工授精。 (2)让蝌蚪发育为一只小青蛙的原理: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3)阉割催肥的原理:割除牲畜生殖腺,使其不具有性行为和生殖能力,易驯良,利育肥。 (4)给牲畜注射生长激素以促进生长,缩短生长周期。 ---- 幻灯片 168[联前系后] —————————————————————————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同作用,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拮抗作用。 ————————————————————————— ---- 幻灯片 169 [例1]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饲喂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可使蝌蚪快速发育成小青蛙 B.给肉牛注射生长素,可以使肉牛快速生长,早日出栏 C.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哺乳动物,其耗氧量会增加 D.长期服用性激素以提高成绩的运动员,其体内的促性腺激素水平较正常人高一些 ---- 幻灯片 170 [解析]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蝌蚪快速发育成小青蛙,A正确;促进动物生长的是生长激素,生长素是植物激素的一种,B错误;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哺乳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使耗氧量增加,C错误;长期服用性激素的运动员,体内性激素的水平较高,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体内的促性腺激素水平较正常人低一些,D错误。 [答案] A ---- 幻灯片 171激素分泌的调节 1.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 幻灯片 1722.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 (1)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2)神经调节: ---- 幻灯片 173 (3)内分泌腺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例如,胰岛细胞能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改变,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α细胞会加速分泌胰高血糖素。 ---- 幻灯片 174[联前系后] ————————————————————————— —————————————————————————   (1)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   (2)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除受血糖浓度的影响外,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也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3)血糖浓度低和血糖浓度高两种情况下,参与调节的是下丘脑不同部位,而不是相同部位。   (4)血糖可在肝脏处合成肝糖原,在骨骼肌处合成肌糖原,肝糖原可以再分解为葡萄糖,肌糖原不能再分解为葡萄糖。 ---- 幻灯片 175 [例2] (2012·四川高考)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176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α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 幻灯片 177 [解析] 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通过抑制血糖补充、加速血糖消耗来实现,随着a曲线的下降,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减慢,A项错;曲线b上升是因为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肝脏或肌肉合成糖原等,B项正确;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血糖消耗速率大于血糖补充速率,血糖不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稳定,C项错;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血糖浓度会急剧下降,下丘脑相关中枢会通过控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来升高血糖浓度,D项错。 [答案] B ---- 幻灯片 178易误点 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理解不到位 失误类型 审题偏差类失误 [课件展示更丰富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179[教你审题] ---- 幻灯片 180 A.若甲图表示激素调节方式,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B.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2属于传出神经,并且乙图的调节比甲图更准确、更迅速 C.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人体性腺所分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应为丙图所示的作用方式 [自主尝试] 选____。 B ---- 幻灯片 181关键点 获取信息 ①图 甲、乙 图甲、乙为人体内信号分子传导方式,据此可判断图甲为体液调节,信号分子多为激素,其中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而固醇类激素是在内质网中合成,图乙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更准确、迅速。 ②图 丙、丁 图丙、丁的区别在于受体存在的部位。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因此性激素是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后发挥效应的,如果是多肽或蛋白类激素,则只能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发挥效应。 [技法指导] ---- 幻灯片 182[常见失分探因] (1)错选A的原因是不知道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除蛋白类激素外,还有其他成分的激素。错选C的原因是不知道下丘脑通过合成并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或靶细胞分泌的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细胞的分泌具有反馈作用。 (2)此类问题还常因混淆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的不同,而不能根据其区别判断某一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 ---- 幻灯片 183构建血糖平衡调节曲线模式图 [典型图示] ————————————————————————— ————————————————————————— [课件展示更直观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184[信息解读] (1)图1表示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判断的依据是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含量多而且波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B为糖尿病患者。 (2)图2表示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去判断,波动范围在0.8~1.2 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b为正常人;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c为低血糖患者。 (3)图3表示进食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相对含量变化曲线,根据进食后曲线的波动趋势进行判断,即进食后含量增加的a为胰岛素,进食后含量减少的b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 ---- 幻灯片 185 [解题技法] (1)分析曲线即要看曲线变化趋势中的关键点,又要对比各曲线间的异同;同时还要结合已有的知识。 (2)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明确糖尿病的患病原因:胰岛B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氧化分解障碍→血糖高。 ---- 幻灯片 186[强化训练] ---- 幻灯片 187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吸收 B.进食后的2 h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 储存葡萄糖 C.2 h~3 h之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所增加 D.3.5 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肌糖元开始分解所致 解析:血糖可以转变成肝糖元和肌糖元,且肝糖元能转化成血液中的葡萄糖,但肌糖元不能再转化成血液中的葡萄糖。 答案:D ---- 幻灯片 1882.(2012·江苏高考)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 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 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多选) (  ) ---- 幻灯片 189A.餐后60 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 照组 B.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 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 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β)细胞的分泌 负担 ---- 幻灯片 190解析:图中显示从15 min~45 min时,运动组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而45 min~60 min时,运动组胰岛素含量才快速下降,可见胰岛素分泌下降不是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的原因,A项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看出运动后,运动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运动组胰岛素升高幅度明显降低,B项正确。从图中曲线可判断,运动组胰岛素分泌在45 min时达到峰值,而对照组胰岛素分泌在120 min时达到峰值,可见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的分泌高峰提前;运动后,运动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可判断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血糖浓度下降,C项正确。运动后,运动组的胰岛素峰值低于对照组,可见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β)细胞的分泌负担,D项正确。 答案:BCD ---- 幻灯片 191常考激素功能的实验探究思路 激素 方法 实验探究 甲状腺激素 饲喂法 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饲料饲喂蝌蚪,蝌蚪迅速发育成小青蛙 摘除法 手术摘除小狗甲状腺,小狗发育停止;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狗出现行动呆笨、精神萎靡、代谢中耗氧量显著降低、产热量减少等现象 ---- 幻灯片 192激素 方法 实验探究 生长激素 切除法 切除小狗的垂体后,小狗的生长立即停滞 注射法 对其每天注射适量的生长激素,可逐渐恢复生长 性激素 割除法 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阉割后,会逐渐丧失各自的第二性征 移植法 把公鸡睾丸移植到阉割过的母鸡身体,该母鸡就会逐渐地长出公鸡型的鸡冠和长的尾羽,并且具有公鸡那种好斗的特性 胰岛素 注射法 给饥饿18~24 h后的小白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不久,小白鼠出现惊厥的低血糖症状,皮下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可以恢复 ---- 幻灯片 193[案例示法] [典例] 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对“过量使用生长激素可降低胰岛β细胞的敏感度”进行验证。 实验材料:健康小鼠若干只、生长激素溶液、胰岛素溶液、生理盐水、血糖含量检测仪、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①将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编号为甲、乙,同时________________,检测其血糖含量并作记录。 ---- 幻灯片 194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并与初次测量值进行比较。   ④预期结果(请在坐标图中绘出两组可能出现的结果)。 ---- 幻灯片 195 [解题指导] (1)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过量的生长激素,因变量是血糖含量。 (2)确定对照组和实验组。当实验组小鼠注射过量的生长激素后,由于生长激素降低了胰岛β细胞的敏感度,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故其血糖含量降低缓慢,而对照组 (注射生理盐水)小鼠口服大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血糖含量将恢复至正常水平。 ---- 幻灯片 196 [标准答案] ①给两组小鼠口服大量的葡萄糖溶液 ②甲组小鼠注射过量的生长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如图所示 ---- 幻灯片 197———————[归纳小结]——————————————   解答此类问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况相似的动物进行平均分组,且每组不能只有一只。   (2)注意描述指标的确定,如甲状腺激素生理功能可用耗氧量、死亡时间、代谢或活动状况等表示,具体实验应具体分析。   (3)生理盐水在对照中的作用,不能用蒸馏水代替。   (4)蛋白质类激素和肽类激素只能注射,而不能口服,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既可以注射,又可以口服。 ————————————————————————— ---- 幻灯片 198[课堂考点集训] 考点一 激素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 幻灯片 199A.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 用的结果 B.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 血液运输)调节 D.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 续探究 ---- 幻灯片 200解析: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答案:B  ---- 幻灯片 201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解析: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激素和CO2等。 答案:C  ---- 幻灯片 202考点二 激素的种类及功能 解析: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细胞代谢速率。 答案:A ---- 幻灯片 2034.如果某激素主要作用于机体内某器官的细胞,而对机体 内其他器官的细胞影响不大,则该激素的特异性强。下列哪一组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特异性最弱 (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胰岛素 B.促性腺激素和催乳激素 C.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D.甲状腺激素和孕激素 ---- 幻灯片 204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特异性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特异性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催乳激素特异性促进乳腺的发育和泌乳,孕激素特异性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故上述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强。而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对几乎全身细胞的代谢水平都有调节作用,故它们与靶细胞受体的特异性最弱。 答案:C  ---- 幻灯片 205考点三 激素调节的实例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B.图中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④⑤表示反馈调节 C.如果饮食中碘含量不足,TRH、TSH分泌将增加 D.当体内产生TSH受体的抗体时,将引起甲状腺功能亢奋 ---- 幻灯片 206解析: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故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体内产生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 答案:D  ---- 幻灯片 2076.(2013·厦门质检)下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生理过程, 图中X、Y表示物质,①表示过程。请回答: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为________g/L。 ---- 幻灯片 208(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β细胞,使其分泌[X]________增多,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________;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经过程①使胰岛β细胞的活动减弱,这一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调节。同时,胰岛α细胞分泌[Y]________增加,从而提高血糖含量,维持血糖平衡。 (3)研究表明,Ⅰ型糖尿病的病因是免疫系统对胰岛β细胞进行攻击造成胰岛β细胞受损,此疾病属于免疫异常中的________病。由于胰岛β细胞受损,患者体内X的含量________,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____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 幻灯片 209解析:(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是0.8~1.2 g/L。(2)血糖浓度升高,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β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增多,这一过程属于神经调节。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α细胞分泌。(3)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胰岛β细胞受损,分泌的胰岛素量减少,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 幻灯片 210答案:(1)0.8~1.2 (2)胰岛素 神经 效应器 (负)反馈 胰高血糖素 (3)自身免疫 减少 摄取、利用和储存 “课下综合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五)” ---- 幻灯片 2111.(2011·新课标全国卷)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 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教师备选题库(给有能力的学生加餐) ---- 幻灯片 212解析: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因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心脏,所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内脏神经支配)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完成调节);肾上腺素为动物激素,是通过血液(体液)运输到心脏的。 答案:C  ---- 幻灯片 2132.(2011·海南高考)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 是   (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 幻灯片 214解析:下丘脑的某些细胞能分泌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中具有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能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通过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调节甲状腺的功能。 答案:D  ---- 幻灯片 2153.(2010·福建高考)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 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 幻灯片 216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因此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那么胰岛素的作用将受到影响,会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使血糖水平过高。 答案:A ---- 幻灯片 2174.(2011·安徽高考)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 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 (1)某人一次性饮1000 mL清水,1 h内 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_______降 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 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 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________,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_______,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 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________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 幻灯片 218(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___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_______分解,抑制________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 幻灯片 219解析:(1)当大量饮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有关神经兴奋,其末梢内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减少 通透性 负反馈 (2)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肝糖原 胰岛素 ---- 幻灯片 2205.(2011·江苏高考)下图 1 表示北纬 50°某地区不同月份 母鸡平均产蛋数的波动情况,图 2 是母鸡繁殖活动的生理调节过程示意图(甲、乙、丙表示器官,a、b、c 表示相应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221(1)由图 1 可知,影响母鸡月产蛋数的主要环境条件是________。 (2)图 2 中激素 a、器官丙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图 2 中c→甲、c→乙 的生理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激素 a 分子为一种多肽,其受体位于靶细胞的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222(5)从丙的静脉中抽取血液进行检测,血浆中含有的激素种类有________(填下列序号)。 ①1 种 ②2 种 ③3 种 ④3 种以上 (6)烷基苯酚是一类洗涤剂,其分子结构稳定,具有类似激素 c 的生理效应.长期饲喂被烷基苯酚污染的饲料,会对器官甲、乙的分泌活动产生________作用,从而引起激素 c 分泌量________。 ---- 幻灯片 223解析:(1)分析图1中的两条曲线可知,影响母鸡月产蛋数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日光照时间。(2)图2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卵巢,a、b、c分别表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3)图2中c→甲、c→乙属于负反馈调节,通过这种调节机制可维持内环境中激素c水平的相对稳定。(4)由于激素a是一种多肽,该物质为大分子,不能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细胞膜,只能通过与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调控细胞的代谢。(5)人体内环境中激素种类较多,从卵巢的静脉中抽取血液进行检测,其血浆中至少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等3种以上的激素。(6)烷基苯酚具有类似激素c(性激素)的生理效应,故长期饲喂被烷基苯酚污染的饲料,相当于 ---- 幻灯片 224母鸡体内的性激素含量增加,该物质对器官甲、乙的分泌活动有抑制作用,从而引起性激素分泌量减少。 答案:(1)日光照时间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卵巢 (3)通过负反馈以维持激素c水平的相对稳定 (4)细胞膜上 激素a不能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细胞膜 (5)④ (6)抑制 减少 ---- 幻灯片 2251.建构网络,明确下丘脑的部分调节作用 ---- 幻灯片 226 2.解读网络,内化知识 (1)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下丘脑与其他分泌腺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丘脑直接控制的内分泌腺有胰岛和肾上腺(髓质)等;通过垂体间接控制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皮质)等。 盲区:哺乳动物体内还有一些腺体和下丘脑的活动无关,如胸腺。 ---- 幻灯片 227 (2)下丘脑具有分泌功能,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细胞释放的,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都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相应的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进而调节相应激素的分泌。 盲区:正确区分促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的分泌部位,促激素不会直接反馈调节下丘脑。 ---- 幻灯片 228  (3)下丘脑内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骨骼肌、立毛肌、皮肤血管、汗腺和肾上腺等器官,调节产热量和散热量。   盲区:控制血糖含量升高的是下丘脑的某一区域,而控制血糖含量降低的是另一区域。 ---- 幻灯片 229  (4)下丘脑有感受兴奋和传导兴奋的功能。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兴奋,并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调节水平衡。   盲区: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 幻灯片 2301.人体在神经和激素的调控下能够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机体缺水时,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B.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α细胞会分泌激素促进细胞内 葡萄糖的氧化利用 C.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通过分泌相关激素调 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D.神经细胞释放的递质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 幻灯片 231解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细胞释放的;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α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不需要血液运输。 答案:C ---- 幻灯片 232---- 幻灯片 233A.甲模式中,若靶腺为甲状腺,下丘脑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方 式称为神经调节 B.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可通过图中乙模式调节 C.血糖浓度升高,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胰岛素的分泌量 D.动物的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解析:根据示意图分析,甲模式中,若靶腺为甲状腺,则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A ---- 幻灯片 2343.下列有关下丘脑的说法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⑤如果切断小白鼠的下丘脑与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小白鼠还能保持体温的基本恒定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 幻灯片 235解析: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下丘脑和生物的节律性有关;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切断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联系,体温平衡仍能维持。 答案:D ---- 幻灯片 2364.右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 图,其中①②③表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 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刺激后,图中________激素(填 名称)较其他激素更早增加,________激素(填名称)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2)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________(填数字序号)分泌量减少,此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调节。 ---- 幻灯片 237(3)研究表示,②是一种糖蛋白。②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________。 (4)免疫调节也是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某人已接种过针对某病毒的疫苗,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该病毒入侵后,此人体内免疫系统发生体液免疫作用的主要过程。 ---- 幻灯片 238解析:分析示意图可知,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①运输到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②),②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种机制为反馈调节。②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说明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某人已接种过针对某病毒的疫苗,其体内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 幻灯片 239答案:(1)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 甲状腺 (2)①② (负)反馈 (3)信息交流 (4)如图所示 ---- 幻灯片 2405.家兔的内分泌系统与人体相似,如图为其下丘脑与部分 其他内分泌腺或效应功能关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241(1)若处于寒冷环境中,激素________的分泌量将会增加,这两种激素在此调节过程中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2)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对于维持动物体内激素C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若切除甲状腺的三分之一,激素A的分泌将会________;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B的含量将会_______,家兔的尿量将_______,激素E的分泌量将______。 (4)激素E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肾小管管壁细胞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受体,糖尿病患者的上述__________激素高于正常人。 ---- 幻灯片 242解析: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图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为反馈调节。若切除部分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间的联系,垂体释放的激素B(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尿量增加,但不影响激素E(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可以作用于全身各细胞,因此肾小管管壁细胞上含有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的受体。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多排出葡萄糖,且其需要更多的水分溶解,故会丢失更多的水分,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因此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 ---- 幻灯片 243答案:(1)C、D (2)反馈调节 (3)增加 降低 增加 不变 (4)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 抗利尿 ---- 幻灯片 244[教材知识问题化梳理]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胸腺 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 ---- 幻灯片 245(2) (3) ---- 幻灯片 246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生来就有 有特异性 皮肤、黏膜 白细胞 血浆蛋白 淋巴 ---- 幻灯片 247  2.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①参与细胞: 、T细胞、 、记忆细胞、 。   ②免疫过程: 吞噬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动漫展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248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 与抗原结合,形成 ,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 、记忆细胞、______ 。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 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 ,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抗体 沉淀或细胞集团 T细胞 效应T 细胞 靶细胞 抗原 [动漫展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249[巧学助记]体液免疫过程 一吞(吞噬细胞)二踢(T细胞)三逼(B细胞), 牢牢将(浆细胞)你记忆(记忆细胞)。 三、免疫失调疾病[连线] ---- 幻灯片 250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 1.判断有关特异性免疫叙述的正误。 (1)T细胞可接受巨噬细胞呈递的抗原(2012·海南卷T16B)( ) (2)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2012·海南卷T16D)( ) (3)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2012·广东卷T5C)( ) (4)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2008·天津卷T3D)( ) (5)效应B(浆)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2008·天津卷T3B)( ) [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 √ × × × × ---- 幻灯片 2512.判断有关免疫失调症叙述的正误。 (1)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2012·江苏卷T12C)( ) (2)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 (2012·海南卷T8D)( ) (3)与被动免疫相比,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2011·浙江卷T4D)( ) (4)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2010·江苏卷T5D)( ) √ √ × √ ---- 幻灯片 252二、在回顾教材图表中强化学科能力 ---- 幻灯片 253据细胞免疫示意图回答问题: (1)细胞免疫主要针对哪类抗原?举例说明。 答案:主要针对寄生在细胞内的抗原,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和病毒等。 (2)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哪种方式? 答案: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传递信息。 ---- 幻灯片 254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1.免疫细胞的起源 ---- 幻灯片 2552.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 幻灯片 256[联前系后] ————————————————————————— 判断细胞识别作用的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 ————————————————————————— ---- 幻灯片 257[例1] 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和T细胞 (  ) A.都能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 B.核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 C.都能识别抗原产生抗体 D.分化、发育的场所相同 ---- 幻灯片 258 [解析]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大部分成为效应B细胞,由效应B细胞产生球蛋白抗体进行体液免疫,T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成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故二者都能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A正确;B细胞和T细胞都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分化,核DNA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B错误;由B细胞分化而来的效应B细胞可以产生抗体,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B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T细胞则是在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D错误。 [答案] A ---- 幻灯片 259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1.过程及相互关系 ---- 幻灯片 2602.区别和联系 ---- 幻灯片 2612.区别和联系 ---- 幻灯片 262  [例2] (2013·琼海一模)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可发生如图免疫反应(A、B为有关的物质),下列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263  A.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后,能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产生抗体与病毒结合   B.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解析] 图为细胞免疫过程,A物质是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效应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T细胞成熟于胸腺。 [答案] D ---- 幻灯片 264易误点 不明确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失误类型 知识理解类失误 ---- 幻灯片 265[认知纠偏] 1.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比较内容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过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 机体第一次或以后各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细胞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引发过敏反应 使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关系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 幻灯片 266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2)根据抗原的种类:如果抗原只进入体液,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进入组织细胞内,则为细胞免疫。 ---- 幻灯片 267[设误角度] 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 (1)比较过敏原与抗原的异同。 (2)考查过敏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 幻灯片 2681.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一 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免疫反应 B.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二次 进入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C.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相应反应 D.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就反应强烈、很难消退、会引起组 织损伤,我们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 幻灯片 269解析: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所发生的反应,而免疫反应在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后就能发生。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答案:A ---- 幻灯片 2702.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敏原首次侵入人体时,与吸附在某些血管壁细胞 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 B.某些血管壁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 降低 C.过敏原与某些血管壁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特异性 结合 D.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并出 现组织水肿 ---- 幻灯片 271解析:当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与吸附在某些血管壁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并促使血管管壁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D ---- 幻灯片 272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相关曲线解读 [典型图示] ————————————————————————— ————————————————————————— [课件展示更直观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273[信息解读] (1)图中a为抗体浓度变化曲线,b为患病程度变化曲线。 (2)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强烈,抗体产生快且浓度高,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解题技法]   (1)分析此类问题要结合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   (2)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判断曲线代表的生理过程。 ---- 幻灯片 274[强化训练] 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下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  ) ---- 幻灯片 275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解析:由坐标曲线纵轴“抗体浓度”可知,同一种抗原A再次进入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比第一次更强。 答案:C  ---- 幻灯片 276突破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相关实验探究 1.实验原理 (1)免疫预防:向正常机体中注射经特殊处理的病原体,该病原体已丧失致病性,但仍具抗原特性,即通常所谓的“疫苗”。疫苗的注射可使机体产生部分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感染相同抗原时,可引发二次免疫反应,从而快速消灭病原体,可大大降低患病程度。 ---- 幻灯片 277 (2)免疫治疗:当机体已感染病原体后,通过向机体直接注射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胸腺素等,协助消灭病原体,即免疫治疗。 2.实验方法 (1)证明胸腺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切除小鼠的胸腺,验证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结果细胞免疫全丧失,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 ---- 幻灯片 278 (2)证明抗体具有专一性: ①对实验动物(大小、年龄、生长状况相同)同时注射某流感疫苗。 ②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注射该种病毒和其他流感病毒,观察其患病情况。 (3)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 ①从破伤风患者体内获取血清。 ②选取各方面状况相同的小鼠等量分成a、b两组。 ③a组注射血清后再注射破伤风毒素,b组只注射破伤风毒素。 ④观察两组鼠的生活状况。 ---- 幻灯片 279[案例示法] [典例] 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 幻灯片 280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________处理。 ---- 幻灯片 281 (2)从图2可知,Ⅱ 组与 Ⅳ 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_______,说明血清中的___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 Ⅰ 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____________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_______天。 ---- 幻灯片 282 [解题指导] (1)活化T细胞和血清的区别: ①活化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它能识别并裂解靶细胞,暴露抗原,使抗体消灭抗原。 ②注射血清的目的主要是血清中含有抗体,可以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即可以和位于细胞外的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而发挥免疫效应,但是对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起不到作用。 ---- 幻灯片 283 (2)坐标图中信息提取的技巧: ①分析曲线的起点、终点和走向:图2中Ⅱ组与Ⅳ组的起点、终点和走向基本相同,因此,Ⅱ组与Ⅳ组的小鼠脾脏中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基本相同;Ⅰ组中活细菌的数量基本不变,说明活化T细胞能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 ②解读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解答坐标图类题目时首先明确纵横坐标的含义。图2中横坐标表示“感染后天数”,箭头表示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时间,据此可推知感染发生在注射的前1天。 ---- 幻灯片 284[标准答案] (1)对照 (2)相同 抗体 无明显变化 抑制 细胞内 (3)细菌X 前1 ———————[归纳小结]—————————————— 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以下几点: (1)胸腺与免疫的关系。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因此缺乏胸腺,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几乎丧失。 (2)正确识图析线,从图线中获取与实验相关的信息。 ————————————————————————— ---- 幻灯片 285[课堂考点集训] 考点一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1.(2012·上海高考)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 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 毒性 ---- 幻灯片 286解析: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及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都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D ---- 幻灯片 2872.腺鼠疫病原体是鼠疫杆菌,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使患者 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外毒素是一种抗体 B.抗毒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外毒素是一种小分子物质 D.抗毒素由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 解析:鼠疫杆菌释放的外毒素对患者来说是一种抗原,由它引起体内免疫应答产生的抗毒素为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答案:B ---- 幻灯片 288考点二 免疫失调症与免疫治疗和预防 3.(2013·吉林模拟)西班牙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艾 滋病疫苗MVA-B,它能够降低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程度。关于HIV和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艾滋病患者出现的病症通常与其他病原体感染有关 B.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不 能复制 C.HIV侵染T淋巴细胞,因此艾滋病患者仍保留完整 的体液免疫 D.接种MVA-B后,机体通过记忆细胞直接消灭入侵 的HIV ---- 幻灯片 289解析:HIV存在潜伏期的原因是人体免疫系统在感染初期仍能发挥作用;感染T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呼丧失;记忆细胞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答案:A ---- 幻灯片 2904.下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 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291A.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 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C.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D.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解析:当被疯狗咬伤之后,可能感染病毒,需要尽快注射抗体消灭病毒,因为该病毒危害极大。注射抗体只能获得短时间的免疫力,没有记忆细胞产生,免疫力不会持久。注射抗原,机体发生免疫功能,可以进行免疫预防,此过程中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答案:C  ---- 幻灯片 292考点三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5.下列关于人体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抗体 B.B细胞、T细胞和效应B细胞遇到抗原刺激后能不断进行分裂 C.一个效应B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使其裂解释放 抗原 解析: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也不能进行分裂;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不相同。 答案:D  ---- 幻灯片 2936.(2013·温州八校联考)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294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对⑤有破坏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过敏 原时 解析:图中⑤是细胞免疫,⑥是体液免疫;a是吞噬细胞,f是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HIV主要攻击T细胞。e→d→③是二次免疫过程。 答案:C ---- 幻灯片 2957.下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 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其中X表示抗原,Y表示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296(1)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被称为________,这种转变的实质是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c、e细胞分别是____________,其中e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X的刺激下,a细胞以产生_______,刺激c的增殖和分化。 (4)X和Y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________消灭,这种消灭过程具有________性。 ---- 幻灯片 297解析:(1)由同一类型的细胞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内分化形成T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相同抗原刺激下可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3)助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分泌白细胞介素-2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4)抗体并不能直接消灭抗原,而是与抗原结合,改变抗原的性质,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由巨噬细胞消灭,这一过程是没有特异性的。 ---- 幻灯片 298答案:(1)细胞分化 选择性表达 (2)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B细胞 能长时间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并能在接触相同抗原时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从而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3)淋巴因子 (4)吞噬细胞 非特异 “课下综合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 ---- 幻灯片 2991.(2012·四川高考)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 (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教师备选题库(给有能力的学生加餐) ---- 幻灯片 300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 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 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 幻灯片 301解析: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可知,胸腺淋巴细胞直接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不能杀死肺癌细胞,而肺癌细胞先与M细胞培养,再将从中分离出的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胸腺淋巴细胞就可以分化成具有杀伤力的效应T细胞,可能的原因是M细胞具有呈递抗原的作用;实验组胸腺淋巴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该实验不能证明M细胞能分泌抗体,D项错。 答案:D ---- 幻灯片 3022.(2012·上海高考)以绵羊红细胞刺激小鼠脾脏B淋巴细 胞,再将后者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克隆群,由此筛选出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抗体 (  ) A.能识别绵羊整个红细胞 B.只识别绵羊红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C.能识别绵羊所有体细胞 D.只识别绵羊所有体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 幻灯片 303解析:抗原刺激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抗体,单克隆抗体指的是由一种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克隆出的细胞群产生的抗体。这种抗体特异性强,只能识别抗原 (绵羊红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答案:B  ---- 幻灯片 3043.(2011·全国卷)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 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 幻灯片 305解析:在体液免疫中,抗原被巨噬细胞处理后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传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其分裂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注射抗原能使动物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获得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能力。 答案:C  ---- 幻灯片 3064.(2011·上海高考改编)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 体的细胞是 (  ) A.巨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D.效应B细胞 解析: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抗体的仅有效应B细胞。 答案:D ---- 幻灯片 3075.(2011·重庆高考)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 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解析:肉毒杆菌抗毒素为抗体,是专门针对特定的抗原即肉毒杆菌外毒素的,它能够清除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答案:A  ---- 幻灯片 3086.(2011·浙江高考)与被动免疫相比,下列关于主动免疫 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免疫作用在受体(接受者)内维持时间较长 B.受体接受的是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C.可使受体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D.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解析:被动免疫是指受体接受抗体注射,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如个体被毒蛇咬伤后的治疗;主动免疫是指机体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反应时间长,在其体内保留抗体和记忆细胞,用于二次免疫应答。 答案:A  ---- 幻灯片 3097.(2010·全国卷Ⅱ)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解析:效应T淋巴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分泌抗体是效应B淋巴(浆)细胞的功能;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每一个特定的效应B淋巴(浆)细胞都是由B淋巴细胞受特定的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且只能分泌一种与这种特定抗原对应的抗体。 答案:B ---- 幻灯片 310[必备答题流程] ———————————————————————— 探究性实验类试题的解答“五步曲” 超链接 ①从试题中提出的问题“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②有些试题要求写出实验研究课题,就是要求写出实验目的,可套用“探究×××对×××的×××” ①假设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事实,对所研究的对象设想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或解释,即实验原理。②提出一种实验原理,用陈述句表述 ---- 幻灯片 311实验材料的选取原则是符合实验要求(科学性)、取材容易(简便性)、实验现象明显(直观性)等 实验步骤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①取材分组:将若干生长状况、大小等相同的材料(用具)均分为若干组,并用A、B、C……进行标号 ②材料处理:不施加实验变量(自然条件或模拟自然条件)设为对照组;施加实验变量,设为实验组(或是相互对照组);控制无关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试剂等量) ③观察记录:反应(生化反应类)或培养(生理实验类)相同时间后,观察指标(特异颜色变化、沉淀反应;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变化等)或测定指标(生长发育速度、生化反应速度等)、记录数据  ---- 幻灯片 312①一般采用讨论法,即“如果……(实验结果),则……(实验结论)”,常见三种情况:,实验变量有利、促进——正相关;,实验变量不利、抑制——负相关;,实验变量无影响——无关,②先假设出可能的实验结论再得出实验结果,最后反过来写,即反推正写法,③如果要求“预测最可能的结论”,根据已有知识推测最合理的结论即可 ---- 幻灯片 313[案例技法展示] ————————————————————————— ④ ① ② ③ ---- 幻灯片 314 (1)本实验中____________是实验组。 (2)本实验有多个变量,其中__________是自变量, “培养环境、饲喂时间、饲料用量”是______。 (3)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说明雌激素能促进雌性成蛙排卵;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排除雌蛙体内雌激素对实验的影响,有人建议增设丙组,丙组除了摘除雌性幼蛙卵巢外,其他的均保持与乙组相同。请你对这种做法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 幻灯片 315信息解读①: 由此信息可确定实验目的为“探究雌激素能否促进雌性成蛙排卵”,进而明确实验的自变量为“饲料中是否含有雌激素”。 信息解读④: 由此信息可知,实验的因变量为“雌性成蛙的排卵量”。 ---- 幻灯片 316信息解读②: 由此信息可知,甲组经过特殊处理(饲料中添加雌激素),应为实验组;乙组未经特殊处理,为自然状态,应为对照组。 信息解读③:L发育状况、培养条件、饲喂时间和饲料用量、雄性成蛙等都是无关变量。 ---- 幻灯片 3171.预测①:由题干中的结论“说明雌激素能促进雌性成蛙排 卵”可推知,实验变量为有利、促进——正相关,即实验现象为“如果甲组雌性成蛙排卵量的平均值大于乙组”。 2.预测②:由实验变量为不利、抑制——负相关,可推知 “如果甲组雌性成蛙排卵量的平均值小于乙组,说明雌激素抑制雌性成蛙排卵”。 3.预测③:由实验变量为无影响——无关,可推知如果甲组 雌性成蛙排卵量的平均值等于乙组,说明雌激素对雌性成蛙排卵无作用。 ---- 幻灯片 318 标准答案 失分防范 (1) 甲组 (2) 饲料中是否含有雌激素 无关变量 答“饲料中的雌激 素”也得分,答“雌 激素”不得分 (3) ①.如果甲组雌性成蛙排卵量的平均值大于乙组 ②.如果甲组雌性成蛙排卵量的平均值等于乙组,说明雌激素对雌性成蛙排卵无作用 ③.如果甲组雌性成蛙排卵量的平均值小于乙组,说明雌激素抑制雌性成蛙排卵 注:②、③顺序可以颠倒 ---- 幻灯片 319 标准答案 失分防范 (4) 这种做法不正确,因为卵巢不仅是分泌雌激素的场所,还是卵细胞形成的场所 答“卵巢还是卵细胞形成的场所”也得分 易错 探因 (1)不能正确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说来,自然状态下,不作特殊处理的为对照组,进行特殊处理的为实验组。 (2)不能准确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雌蛙体内都含雌激素,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饲料中的雌激素”,不能答为“雌激素”。 (3)只从常规对照实验角度分析,忽略了卵巢还是卵细胞的形成场所,而该实验的因变量即为观察卵细胞的数量。 ---- 幻灯片 320[大题冲关集训] ————————————————————————— 1.科学研究表明,氟对雄性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 泌系统具有干扰作用,但不清楚具体影响的部位。 请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设计内容: (1)实验目的: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用适龄成年雄性大鼠36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低氟组、高氟组。 第二步:给对照组饮用去离子水,低氟组饮用氟浓度为30 mg/L的水,高氟组饮用氟浓度为100 mg/L的水,饲喂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各激素的含量(单位:10-5mol/mL)。 ---- 幻灯片 321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2)通过上述实验结果得出,氟对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系统的干扰部位最可能是________。 ---- 幻灯片 322(3)分析原因:下丘脑-垂体-性腺等内分泌系统存在________调节机制,即血清中性激素含量下降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会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而在该实验中,随着饮水中氟含量的增多,雄性激素的含量下降,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上升,促性腺激素含量________。 ---- 幻灯片 323解析:由“氟对雄性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系统具有干扰作用,但不清楚具体影响部位”这一关键信息,获取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氟对雄性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系统的干扰部位。据实验结果可知,随着氟含量的增加,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由此可判断氟影响了垂体的活动。下丘脑-垂体-性腺等内分泌系统存在负反馈调节,当血清中性激素含量增多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当血清中性激素含量少时,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 答案:(1)氟对雄性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系统的干扰部位 (2)垂体 (3)反馈 减弱 下降 ---- 幻灯片 3242.多数鱼类的体色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经研究 发现,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当兴奋到达肾上腺时,其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表颜色变浅;而当兴奋到达副交感神经时,其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请回答: (1)从反射弧角度分析,眼和松果体为________,其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 ---- 幻灯片 325(2)肾上腺素能被体表黑色素细胞感知,原因是__________。 (3)已知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由此推测,副交感神经末梢与体表黑色素细胞接触部位类似于______(结构)。此处信息传递是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鱼体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 实验对象:体长约10 cm左右且体色相近的同种鲫鱼若干条。 ---- 幻灯片 326药品及用具: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鲫鱼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饲养一段时间。 第二步: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 mL乙酰胆碱,向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______________,而向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______________作对照。 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______处,约2小时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鱼的体色由浅到深依次是______。 ---- 幻灯片 327解析:(1)综合题干信息可知,鱼体色发生变化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中,鱼的眼和松果体是感受器,能将外界环境的信息传到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以调节控制鱼类体色的变化。感受器接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是膜外的电位由原来的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的电位由原来的负电位变为正电位。(2)由于鱼体表黑色素细胞膜上有能识别、结合肾上腺素的受体,故肾上腺素能被体表黑色素细胞识别。(3)由副交感神经的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可知,副交 ---- 幻灯片 328感神经末梢与体表黑色素细胞的接触部位应类似于突触,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一的,只能由传出神经传到体表黑色素细胞。(4)实验设计应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向鲫鱼腹腔中注入的不同物质: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预期结果:肾上腺素处理组的鲫鱼皮肤颜色会变浅,而乙酰胆碱处理组的鲫鱼皮肤颜色会加深变黑,对照组的鲫鱼的体色与实验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 幻灯片 329答案:(1)感受器 外负内正 (2)体表黑色素细胞膜上有相应受体 (3)突触 单向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第二步:等量的肾上腺素 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 第三步:背光 预期实验结果:乙、丙、甲 ---- 幻灯片 3303.据《本草纲目》记载,桑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 用。为了研究桑叶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以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如下实验,现请你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50只、桑叶提取液、链脲佐菌素(STZ)、蒸馏水、溶解STZ的枸橼酸盐缓冲液、血糖测定仪等。(注:①大鼠全部用于实验,实验过程中全部存活;②STZ是一种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 ---- 幻灯片 331实验一: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 (1)随机取______只大鼠,禁食12 h后,随机均分成A、B两组,在A组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STZ 65 mg/kg(溶于适宜浓度和pH的枸橼酸盐缓冲液),在B组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__________________。 (2)注射48 h后,凡血糖浓度高于13 mmol·L-1,尿中出现糖,并出现______________等症状者为糖尿病大鼠模型。 ---- 幻灯片 332实验二:检验桑叶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 (1)将实验一剩余的大鼠作为甲组,将制备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成乙、丙两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丙组的每只大鼠每天灌喂2 mL桑叶提取液,连续灌喂4周;对甲组和乙组的每只大鼠________________;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4)4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333实验结果: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但未标明组别。请根据上述步骤将“组别”栏补充完整(用“甲”、“乙”、“丙”表示)。 桑叶提取液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334解析:从实验二的结果图表中每组动物数量为10可推断出实验一中A组共用了20只大鼠,依据等量的原则,实验一中B组也用了20只大鼠,故实验一共用了40只大鼠。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有无STZ,对照组应注射等体积的枸橼酸盐缓冲液,糖尿病大鼠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症状。检验桑叶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的实验中是否注射桑叶提取液是单一变量,由实验可知:正常大鼠给蒸馏水前后血糖浓度基本不变;糖尿病大鼠给桑叶提取液后血糖会下降;而不给桑叶提取液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浓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可得出表中实验组别从上到下依次为甲、丙、乙。由表格数据可知,桑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不能将血糖浓度降到正常水平。 ---- 幻灯片 335答案:实验一:(1)40 等体积的枸橼酸盐缓冲液 (2)多饮、多食、多尿 实验二:(2)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3)每天灌喂2 mL蒸馏水,连续灌喂4周 (4)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组别从上到下依次为甲、丙、乙 实验结论:桑叶提取液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的作用明显,但不能使血糖浓度降到正常水平 ---- 幻灯片 3364.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动作 电位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图1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填“AB”、“BC”或“CD”)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则图1的指针将______(填“向左”“向 右”或“不”)偏转。 ---- 幻灯片 337Ⅱ.图2中由于Na+内流引起的是______段。据此有人提出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外的Na+浓度有关,请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和用具:生理状况一致的有活性的蛙离体坐骨神经标本若干、电位的测量装置若干、不同的NaCl溶液浓度(不影响神经的活性)、电刺激设备、培养皿若干。 (答题时对蛙离体坐骨神经标本制作、NaCl溶液的具体配制不作要求) ---- 幻灯片 338(1)实验思路: ①将蛙离体坐骨神经标本与电位测量装置连接成如图1若干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339解析:Ⅰ.图1测得的电位为静息电位,对应图2中的AB段。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加强,故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Ⅱ.Na+内流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故Na+内流对应的区段是BC。验证Na+内流与动作电位的大小,可以以不同浓度的Na+为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结果未知,故实验结果有:随NaCl溶液浓度增大,动作电位增大;随NaCl溶液浓度增大,动作电位变小;NaCl溶液浓度对动作电位影响不大三种。 ---- 幻灯片 340答案:Ⅰ.AB 向左 Ⅱ.BC (1)实验思路:②将上述神经标本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的培养皿中 ③用电刺激设备分别刺激各标本的神经 (2)随NaCl溶液浓度增大,动作电位增大;或随NaCl溶液浓度增大,动作电位变小;或NaCl溶液浓度对动作电位影响不大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