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幻灯片 2重温生物学术语,让你的答题更规范、更专业、更能打动阅卷老师! 主要: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物种,生物多样性,种群,基因频率,隔离,共同进化 次要: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基因库,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 幻灯片 3---- 幻灯片 4 读读教材基础 ---- 幻灯片 5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 内容 ---- 幻灯片 6---- 幻灯片 7---- 幻灯片 8---- 幻灯片 9---- 幻灯片 104.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_______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2)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________的现象叫做隔离,包括两种类型:________和生殖隔离。 (3)作用: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________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 幻灯片 11 东北虎和华南虎是否是不同的物种?为什么? ---- 幻灯片 12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 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________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________。 ---- 幻灯片 13 2.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________多样性、物种多样性、________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共同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________。 ---- 幻灯片 14一、1.生存斗争 2.生物进化 多样性 3.遗传和变异 个体 渐变 大爆发 4.基因水平 生物个体 种群 二、1.(1)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 (2)全部基因 (3)等位基因数 2.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3.不定向的 淘汰 定向改变 4.(1)可育后代 (2)自由交流 地理隔离 (3)隔离 生殖隔离 三、1.(1)生物与无机环境 (2)相互选择 相互影响 2.(1)基因 生态系统 (3)化石 [想一想] 提示:否。东北虎和华南虎,因地理隔离,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成为两个不同的虎亚种,但未产生生殖隔离。 ---- 幻灯片 151.教材111页图7-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2.教材115页[思考与讨论]——基因频率的计算。 3.教材116页[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4.教材120页[资料分析]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5.教材122页[技能训练]。 ---- 幻灯片 16 6.教材123~126页可当兴趣资料阅读,尤其关注共同进化的概念及实例,生物多样性层次及中性学说。 7.教材113页练习一中2;教材118页练习一中1和4,二拓展题;教材121页练习一中1,2;教材126页练习一中1;教材129页自我检测一中判断题、画概念图,二、三和四中1、2。 ---- 幻灯片 17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 地理隔离 种群间生殖隔离 ---- 幻灯片 18 研研核心要点 ---- 幻灯片 19---- 幻灯片 20---- 幻灯片 211.“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 幻灯片 22 [师说·一语破天机] 本考点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进化的基本理论观点,以综合型的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考生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具体情境中的分析、应用能力。 ---- 幻灯片 23[选题·典型中选秀] 例1:[2012·海南高考,23]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 幻灯片 24 [破题·分层揭秘密] (一)明确解题思路 基因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项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B项正确; ---- 幻灯片 25 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C项正确;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项错误。 (二)完美答案[D] ---- 幻灯片 26(三)同类变式训练 下图表示最早生活在这个区域同种生物的群体由于屏障(水)的阻碍,已经分离为两个独立的群体。如果群体A经历了长期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而群体B的环境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则群体A的进化速度将可能是(  ) ---- 幻灯片 27 A.比群体B快     B.比群体B慢 C.与群体B相同 D.停止进化 答案:A 解析:同种生物的群体分为群体A和群体B后,群体A生活环境变化剧烈,基因频率变化较大,故群体A的进化速度比群体B快。 ---- 幻灯片 281.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隔离的实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 (2)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时期,但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 幻灯片 29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 幻灯片 30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方法 (1)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判断依据:是否具有生殖隔离。具有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属于两个物种,不具有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属于一个物种。 (2)下列不能作为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依据: ---- 幻灯片 31①形态、结构 两个种群形态、结构相同,不一定是同一物种,如两个种群的生物形态、结构相同,但繁殖期不同,不能交配,则两个种群属于两个物种。 ②是否能够交配 两个种群的生物能够交配,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如果交配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的生物不属于一个物种,如马和驴相互交配产生骡子,骡子不能经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马和驴不属于同一物种。 ---- 幻灯片 32 [师说·一语破天机] 该考点在高考中主要考查对物种概念和隔离概念的理解,预计在2014年高考中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是难度应该比较低。 ---- 幻灯片 33[选题·典型中选秀] 例2:如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幻灯片 34A.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 幻灯片 35[破题·分层揭秘密] (一)明确解题思路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甲、乙两个种群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故B项正确。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相同,故C项错误。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应该是种群,故D项错误。 (二)完美答案[B] ---- 幻灯片 361.种群中基因频率的计算(一对等位基因) (1)已知基因型个体数,求基因频率 某基因频率=(纯合子个数×2+杂合子个数)÷(总个数×2)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 幻灯片 37---- 幻灯片 38 ---- 幻灯片 39 ---- 幻灯片 40[师说·一语破天机]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旨在考查考生在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公式进行推理计算的能力。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并有向综合性非选择题发展的趋势。 ---- 幻灯片 41[选题·典型中选秀] 例3: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a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aa、XaXa、XaY等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金鱼杂交,F1金鱼共67只,其中雄金鱼21只,则F1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成活个体中,a基因频率为(  ) A.1/8 B.1/6 C.1/11 D.1/14 ---- 幻灯片 42[破题·分层揭秘密] (一)明确解题思路 F1金鱼共67只,雄金鱼21只,雌雄比例不等,故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a基因纯合时致死,F1雌金鱼基因型为1/2XAXa和1/2XAXA,雄金鱼的基因型为XAY, F1金鱼随机交配,F2为3/8XAXA、3/8XAY、1/8XAXa、1/8XaY(致死),故成活个体3/7XAXA、3/7XAY、1/7XAXa中,a的基因频率为1/11。 (二)完美答案[C] ---- 幻灯片 43 (三)同类变式训练 据调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 (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小学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94% B.92%、8% C.78%、22% D.69%、6% ---- 幻灯片 44 答案:B 解析:若按100人计算,XB=42.32×2+7.36+46=138, Xb=7.36+0.32×2+4=12, XB和Xb两种基因中,XB的频率为138/[2×(42.32+7.36+0.32)+46+4]=0.92, Xb的频率为1-0.92=0.08。 ---- 幻灯片 45 说说生物实验 ---- 幻灯片 46 【选题·热考秀】 某些科研人员在农科站研究奶牛,发现牛厩中的苍蝇很多,影响了牛群的健康,人们用DDT溶液(一种杀虫剂,能杀死几乎所有苍蝇)喷洒在牲口圈内和牛身上。但一周后,苍蝇的数目再次增加,工人再次喷洒DDT,得到类似于第一次喷洒的结果——多数苍蝇都死了,然后苍蝇的群体再次扩大,工人又一次喷洒DDT,经过4~5次重复喷洒后,DDT能杀死的苍蝇越来越少直至最后全无杀虫效果。 ---- 幻灯片 47有人认为可能是所使用的DDT本身失效了,有人认为是DDT对苍蝇的抗药性差异进行了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如下: 方法1:用DDT在非实验区实验,看能不能杀死苍蝇。如果能杀死,证明DDT没有失效;如果不能杀死,证明DDT失效。 方法2:用化学方法分析DDT的化学成分,看是否发生改变。若发生变化,说明DDT失效;若未发生改变,说明未失效。 ---- 幻灯片 48 方法3:把苍蝇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混合饲养,自由交配,每代都用DDT处理,并且逐渐加大剂量,培养10代。乙组:分成若干瓶,每瓶中放一对,并繁殖为一个家系。将每个家系平均分成两瓶,A瓶放DDT,B瓶不放DDT。若A瓶中苍蝇死亡率高,这个家系淘汰不要; ---- 幻灯片 49若A瓶中苍蝇死亡率低,将对应的B瓶留下来,再将B瓶中苍蝇一对一对分开,让其繁殖成若干家系,再按前面方法分成两瓶,并分别处理饲养,继续选留死亡率低又没有经过DDT处理的类型。每经过一次测试和选择,都增加DDT的剂量。如此经过10次选择,比较甲、乙两组苍蝇的抗药性是否相同。若不相同,可说明苍蝇是在突变的基础上经过自然选择抗药性增强;若相同,则说明不是DDT选择的结果,说明DDT失效。 ---- 幻灯片 50 [分析] 本题是开放型题目。方法1和方法2是用来检验DDT是否失效,如果DDT没有失效,则是因为自然选择的原因。方法3是为了证明“DDT对苍蝇的抗药性差异进行了选择”。如果方法3证明DDT对苍蝇的抗药性差异进行了选择,则证明DDT本身没有失效。采取三者之中任何一个方法,都能说明问题。 ---- 幻灯片 51【备考·角度说】 No.1 开放型实验设计是指具有明确的实验目的,但是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或者条件不唯一或者解题方法多样的试题。这类试题常以基础知识为背景设计而成,要求自己选取相关的知识或方法来解答,主要考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归纳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为加强对开放型试题的研究,现将这类试题分类剖析如下。 ---- 幻灯片 52(1)方法开放型 这种类型的试题要求能根据题目所设条件和要求,寻找切合实际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2)条件开放型 这种类型的试题具有明确的实验目的,根据已有知识可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求能选择其中部分条件设计实验方案。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新问题的能力。 (3)结论开放型 答案开放型试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有不同的答案。 ---- 幻灯片 53 No.2 角度:拓展探究 [拓展] (1)DDT能杀死的苍蝇越来越少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最可能的原因是DDT对苍蝇的抗药性差异进行了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导致苍蝇抗DDT基因频率增高的结果。 ---- 幻灯片 54 (2)从最初“DDT能杀死几乎所有苍蝇”到“DDT能杀死的苍蝇越来越少直至最后全无杀虫效果”,苍蝇群体是否发生了进化? [提示] 发生了进化,经过农药的选择,苍蝇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苍蝇发生了进化。 ---- 幻灯片 55 看看考场答卷 ---- 幻灯片 56 [选题·来自阅卷现场] [2010·天津理综,7Ⅱ]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 ---- 幻灯片 57 ← ---- 幻灯片 58 ---- 幻灯片 59 [标准答案] (1)基因突变 (2)97% (3)不再使用杀虫剂 低 (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 幻灯片 60 [一览·名师语录] 本题以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为载体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基因频率的计算。从表面上看,自然选择是对一个个不同生物个体的选择,实质上是对个体所含的变异进行选择;从分子水平上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实质上是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从而改变着种群中不同基因的基因频率。需要注意的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 幻灯片 61---- 幻灯片 62 [答题·名师批阅] 批注1 由于不能正确区分“变异”和“基因突变”,导致回答不具体。 批注2 由于对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的关系不掌握,导致计算错误。 批注3 对曲线分析有误,只注意到1967~1969年RS的基因型频率比SS的高,误认为未来RS的基因型频率也会高于SS。 ---- 幻灯片 63 随堂对点练习 ---- 幻灯片 641.[2012·广东理综,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 幻灯片 65 答案:D 解析: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幻灯片 66 2. [2012·江苏高考,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 幻灯片 67 答案:D 解析:生物竞争也是一种环境因素,A正确;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可通过对比了解生物进化情况,B正确;生物也可引起环境的变化,C正确;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错。 ---- 幻灯片 68 3. [2011·江苏高考,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 幻灯片 69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特点。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 ---- 幻灯片 704. [2011·海南,20]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 幻灯片 7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捕食关系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旨在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所以当一个物种灭绝的时候,并不一定导致另外一个物种灭绝;在捕食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甲物种基因的突变与乙物种基因的突变无必然联系。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不能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由于环境条件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基因频率总是在动态变化。 ---- 幻灯片 72----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