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15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二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三讲 免疫调节 目 录 ---- 幻灯片 2---- 幻灯片 3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 射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 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 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2.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电信号或局部电 流)形式进行双向传导。 ---- 幻灯片 43.兴奋在突触处借助神经递质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 信号的转换,需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 4.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5.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要受到脑中相应的高级 中枢的调控。 ---- 幻灯片 5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据图填空] (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含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2)图中有 个神经元。 (3)图中兴奋的传导方向为 。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节 3 ①→②→③→④→⑤ ---- 幻灯片 6 (4)判一判: ①反射是人和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 ) ②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应。 ( ) ③直接刺激④引起肌肉收缩,这属于反射。 ( ) [想一想] 肌肉是完整的效应器吗?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可作为效应器吗? 提示:不是,还应包括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末梢。内分泌腺可作为效应器的一部分 。 √ × × ---- 幻灯片 7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K+ Na+ (2)局部电流: ①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由 区域向 区域传导。 ②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由 区域向 区域传导。 (3)兴奋传导的特点: 传导。 未兴奋 兴奋 兴奋 未兴奋 双向 ---- 幻灯片 8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填图]: ---- 幻灯片 9 (2)传导过程及特点[判断正误]: ①兴奋在突触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 ②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 ) ③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 ④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 ) ⑤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 ) × √ × √ √ ---- 幻灯片 10三、人脑的高级功能[连线] ---- 幻灯片 11 [想一想] H区是否就是听觉中枢,其损伤后在听觉方面有什么不同? 提示:H区不是听觉中枢。H区损伤后听不懂别人说话,而听觉中枢受损后,听不见别人说话。 ---- 幻灯片 12[知识体系构建] ①外正内负 ②外负内正 ③双向传递 ④单向传递 ⑤突触 ⑥反射 ⑦反射弧 ⑧脑 ⑨脊髓 ⑩语言 ---- 幻灯片 1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调节方式 (1)(2012·全国卷T1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 ) (2)(2009·海南卷T8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 √ √ ---- 幻灯片 14 (3)(2012·全国卷T1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 ) (4)(2010·北京卷T3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 ) (5)(2011·广东卷T4A)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 ) (6)(2011·新课标卷T4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 ) √ √ × × ---- 幻灯片 15 1.神经元的结构及分类 (1)结构:一个神经元包括胞体、树突和轴突,如下图所示。 ---- 幻灯片 16(2)树突和轴突: 数量 长度 分支数 功能 树突 多 短 多 接受兴奋 轴突 少 长 少 传导兴奋 ---- 幻灯片 172.反射弧五种结构的功能分析 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传导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 神经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 幻灯片 18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神经 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 神经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出至效应器 可有感觉但无效应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内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应答 可有感觉但无效应 ---- 幻灯片 19[关键一点] (1)并非所有反射弧都具有中间神经元(如膝跳反射只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2)依据神经中枢是否位于大脑皮层中可将反射划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前者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是经训练获得的后天性反射,后者中枢位于皮层以下(如小脑、脑干、脊髓等),是由遗传得来的、固有的反射。 (3)反射活动的进行除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外,还需要适宜的刺激。 ---- 幻灯片 20高考地位 近几年高考中对本考点的考查较为频繁,题目多以选择题或实验探究题形式考查识图、析图和实验分析能力等 命题角度 (1)反射弧的组成及破坏后兴奋传导的分析,如典 例1; (2)结合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的功 能,如典例2。 ---- 幻灯片 21 [典例1] (2013·浙江部分学校联考)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处,e不能产生反应 C.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较②处快 D.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只有⑤ ---- 幻灯片 22 [解析] 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出现动作电位,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④对应的是传出神经,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处,e可以产生反应;②表示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有③④⑤。 [答案] C ---- 幻灯片 23 [典例2] 下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 幻灯片 24 [解析] 由图可判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⑤反应,但因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活动;只有大脑皮层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答案] A ---- 幻灯片 25 (1)(2012·海南卷T15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 ) (2)(2009·宁夏卷T5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 性增大。 ( ) (3)(2009·江苏卷T2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 )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 √ × ---- 幻灯片 26 (4)(2008·上海卷T27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 ) (5)(2010·北京卷T3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 ) (6)(2011·江苏卷T13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 ) × × √ ---- 幻灯片 27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过程: ---- 幻灯片 28 (2)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 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 幻灯片 29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 (1)突触常见类型: ① ② (2)传递过程: ---- 幻灯片 30 (3)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5)作用效果: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归纳总结 (1)在一个神经元内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电位变化。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突触小体中的高尔基体参与递质的释放,释放方式为胞吐,释放的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的组织液,由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 ---- 幻灯片 31 (3)同一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 (4)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远远慢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其原因主要与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 (6)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 ---- 幻灯片 32高考地位 该考点是高考命题热点,命题形式灵活,大多联系生理实验,以图解分析、综合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形式出现,重在考查理解和实验分析探究等能力 命题角度 (1)神经元受到刺激前后电位的变化及原因,如典 例3; (2)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分析,如典例4。 ---- 幻灯片 33 [典例3] (2013·滨州一模)神经电位的测量 装置如右图所示,其中箭头a表示施加适宜刺 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b、c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Na+进出 B.动作电位主要是由膜外Na+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膜内造成的 C.兴奋的传导方向只是从b到c D.在整个过程中记录仪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 幻灯片 34 [解析] 静息状态下神经元可以通过主动运输来调节细胞膜内外的Na+浓度,A错误;动作电位形成时,Na+通过特殊的离子通道能迅速进入细胞内,造成极性转换,B正确;离体神经纤维接受刺激时,会出现双向传导的情况,C错误;由于兴奋到达b、c的时间不同,记录仪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错误。 [答案] B ---- 幻灯片 35 [典例4] 神经元能够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递兴奋,下列有关兴奋传递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的膜内外电位差是零 B.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前膜传递兴奋 C.若某药物阻断了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那么该药物一定影响的是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或降解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间的传递都需要消耗能量 ---- 幻灯片 36 [解析] 在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的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电位差不是零;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某药物阻断了突触处的兴奋传递,原因也可能是该药物阻碍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 [答案] D ---- 幻灯片 3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1)(2009·海南卷T8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 ) (2)(2008·重庆卷T3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 ) (3)(2009·海南卷T8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 ) × √ √ ---- 幻灯片 38 (4)(2008·海南卷T11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是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直接联系的活动。 ( ) (5)(2011·海南卷T9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 ) (6)(2011·海南卷T9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 ) √ √ √ ---- 幻灯片 39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结构名称 主要神经中枢 功能 脑 大脑 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血糖平衡等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受大脑的控制 ---- 幻灯片 402.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 幻灯片 41高考地位 近几年高考中对本考点考查频度相对较低,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人脑高级功能和对低级中枢控制作用 命题角度 (1)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如典例5; (2)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作用,如典例5。 ---- 幻灯片 42 [典例5]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 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记忆的形成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V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答案] B ---- 幻灯片 43---- 幻灯片 44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 幻灯片 452.验证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设计 ---- 幻灯片 46 (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 幻灯片 47 (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 幻灯片 48 (2012·山东高考)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 幻灯片 49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填 “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50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 幻灯片 51 [解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示意图中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2)M点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在兴奋状态下膜电位为内正外负。因神经元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所以N点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逆向传递使神经元b兴奋。 ---- 幻灯片 52(3)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其抵御病菌侵害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非特异性 ---- 幻灯片 53 [典例] 如下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甲图为神经纤维,乙图含有突触结构,甲、乙图中ab间长度相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54 (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态是________,在这一电位状态时,膜外________浓度高于膜内,膜内________浓度高于膜外。 (2)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55 (3)如甲图所示,当a处受到刺激时,电流计将怎样偏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同时在甲、乙图中a处给予一个有效刺激,观察指针摆动,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________图,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56 [解析]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且可以通过细胞膜外流,而外部虽然钠离子浓度高但不能通过细胞膜,膜外的其他阳离子不能进入,内部的阴离子又无法运出,导致神经细胞膜出现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这种电位的强弱与膜两侧的阳离子浓度差有关,要测量其大小,需要将电流计的接线柱分别接在细胞膜的两侧。若按甲图的连接方式,在a处进行刺激,则会测到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由于兴奋在突触部位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的,传递速度较慢,因此乙图反应时间落后。 ---- 幻灯片 57 [答案] (1)外正内负 Na+ K+ (2)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 (3)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4)乙 甲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乙的兴奋经过了突触间的化学信号传递 ---- 幻灯片 58 1.神经纤维上电位测量方法 (1)静息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一次偏转。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 [技法归纳] ---- 幻灯片 59 (2)动作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 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右图)。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后面为该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细化图: ---- 幻灯片 60 2.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 幻灯片 61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 幻灯片 62[高考随堂体验] 1.(2012·安徽高考)蛙的神经元内、外 Na+ 浓度分别是 15 mmol/L和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 Na+ 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Na+ 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 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 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 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 幻灯片 63解析:依题干信息,神经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故Na+内流是一个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而Na+外流(排出)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A ---- 幻灯片 642.(2012·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 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 幻灯片 65解析:真核细胞中有少数细胞有多个细胞核,如横纹肌细胞。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一间隙,称为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突触后膜有皱褶,其膜面积应比突触前膜大。要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需要对其刺激超过某一最小值,一个乙酰胆碱分子的刺激不能实现。 答案:B ---- 幻灯片 663.(2011·江苏高考)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 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 d、刺激 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 c 和结构 b 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幻灯片 67解析:反射弧中神经细胞之间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图中d为传入神经,切断d后刺激b,仍能引起效应器收缩;结构b为神经纤维、结构c为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突触部位的要快;Ⅱ为突触后膜,其上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A ---- 幻灯片 684.(2012·新课标全国卷)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 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69(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 幻灯片 70解析:(1)根据反射弧的特点可知,a、b、c、d依次表示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人体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的控制。(3)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的。由图可知,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细胞体的膜。 答案:(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 幻灯片 715.(2010·江苏高考)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 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72---- 幻灯片 73(1)测试期间受试者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变化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________。 (2)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以推测乙醇会________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了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3)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需经过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 幻灯片 74(4)动物实验显示,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由此推测乙醇可能影响了兴奋在________处的传输。 (5)凡有神经系统疾患、视听觉及手部运动障碍者不能作为测试对象,原因是受试者的________必须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不宜作为受试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干扰测试结果。 ---- 幻灯片 75解析:(1)由图中曲线可知,刚饮酒后血液中乙醇浓度很高,但通过机体的调节会逐渐下降,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2)曲线显示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简单反应时和视觉保留的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推测乙醇导致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时间延长。(3)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但要作出反应还需经过脊髓这一低级中枢。(4)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来传递,从而使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因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 ---- 幻灯片 76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故乙醇浓度升高导致神经行为能力指数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乙醇影响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神经细胞之间突触处的传输。(5)欲测定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需保证反射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从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答案:(1)稳态 (2)延长 (3)大脑皮层和脊 髓 (4)突触 (5)反射弧 甲状腺激素分泌 过多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课时达标检测”见“限时集训(二十七)” ---- 幻灯片 77 1.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 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 有重要意义。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 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由下丘脑分泌、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小 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 幻灯片 784.体温平衡决定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主要来 源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等。 5.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具有微量和高效、通 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 ---- 幻灯片 79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1.促胰液素的发现 (1)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假设:在 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 。 (2)实验验证过程: 静脉―→促进 (3)激素调节:由 分泌的 进行的调节。 盐酸 化学物质 提取液 胰腺分泌胰液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 化学物质 ---- 幻灯片 802.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连线] ---- 幻灯片 81二、激素调节的机制 1.血糖平衡的调节——反馈调节实例[填图] ---- 幻灯片 82 [想一想] 某同学在课间操时感到饥饿难耐,持续一段时间后(未进食),饥饿感并不那么强烈了,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提示:肝脏中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 ---- 幻灯片 83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分级调节实例[填图] ---- 幻灯片 84 3.激素调节的特点[判断正误] (1)激素和酶都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 ( ) (2)激素都需要体液的运输。 ( ) (3)激素具有专一性,每种激素只能作用于一种靶器官或细靶胞。 ( ) (4)激素的作用是调控代谢,而且作用完后就会被灭 活。 ( ) × √ × √ ---- 幻灯片 85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区别[填表] 反射弧 较缓慢 准确、局限 短暂 ---- 幻灯片 86 2.联系[判断正误] (1)所有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 )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 ) (3)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 ) 3.协调实例[填表] × √ × 下丘脑 下丘脑 ---- 幻灯片 87[知识体系构建] ①下丘脑 ②水盐调节 ③胰岛素 ④肾上腺素 ⑤甲状腺激素 ⑥微量和高效 ⑦分级调节 ⑧反馈调节 ---- 幻灯片 88脊椎动物的激素调节及其应用 (1)(2012·海南卷T14C)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 ) (2)(2010·海南卷T10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 ) (3)(2012·海南卷T14A)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 × √ √ ---- 幻灯片 89 (4)(2010·海南卷T10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 ) (5)(2011·天津卷T3C)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 ) (6)(2009·宁夏高考T4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 ) × √ √ ---- 幻灯片 901.激素的种类及功能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功能 下丘脑 促甲状腺(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性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垂体 促甲状腺(性腺)激素 ①促进甲状腺(性腺)的生长发育; ②促进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骼的生长 ---- 幻灯片 91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功能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①促进新陈代谢;②促进生长发育;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升高血糖;加快代谢,增加产热 胰腺 胰高血糖素 升高血糖 胰岛素 降低血糖 性腺 雌性激素雄性激素 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②激发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 ---- 幻灯片 922.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 (2)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脂质类激素:性激素 ---- 幻灯片 933.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 (1)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2)神经调节: ---- 幻灯片 94 (3)内分泌腺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例如,胰岛细胞能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改变,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会加速分泌胰高血糖素。 4.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①给人工养殖的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似物,促进亲鱼的卵和精子的成熟,从而进行人工受精。 ②让蝌蚪发育为一只小青蛙的原理: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 幻灯片 95 ③阉割催肥的原理:割除牲畜生殖腺,使其不具有性行为和生殖能力,易驯良,利育肥。 ④给牲畜注射生长激素以促进生长,缩短生长周期。 (2)激素的不正当应用: ①使用瘦肉精(激素类物质)提高猪的瘦肉率,人食用该物质后,会引起“心悸、肌肉震颤、头晕、乏力、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症状,反复食用会产生耐受性,对支气管扩张作用减弱及持续时间缩短。 ②运动员服用睾丸酮衍生物(一种兴奋剂),可增强肌肉的力量提高成绩,但会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 ---- 幻灯片 96高考地位 近几年高考对本考点非常频繁,主要集中在动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方面,考查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方面 命题角度 (1)脊椎动物激素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如典 例1; (2)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及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 如典例2。 ---- 幻灯片 97 [典例1] 环境中一些化学物质可使雄性动物精子的数量减少、运动能力低下、畸形率上升,并逐渐雌性化。由此可推测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可能类似于 (  )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雌性激素 D.抗利尿激素 [解析] 依题干中这些化学物质所引起的反应,可推出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可能类似于雌性激素。 [答案] C ---- 幻灯片 98 [典例2] (2013·镇江调研)下图中X、Y、Z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内分泌腺,甲、乙、丙分别表示它们分泌的激素,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切除Y,则Z的重量不变 B.X和Y之间仅通过体液调节相联系 C.甲对Y、乙对Z、丙对X和Y都起促进作用 D.若Z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乙和丙过少会导致身材矮小 ---- 幻灯片 99 [解析] 题图表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则腺体X可以为下丘脑,Y可以为垂体,Z可以为甲状腺等腺体。若切除Y,则促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影响Z发育,会使其重量改变,故A错误;X和Y之间不仅可以通过体液调节相联系,还可以通过神经调节相联系,故B错误;甲对Y、乙对Z起促进作用,丙分泌过多时对X和Y起抑制作用,故C错误;若Z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乙(促甲状腺激素)和丙(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身体矮小,因为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Z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故D正确。 [答案] D ---- 幻灯片 100 (1)(2012·上海卷T28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 ) (2)(2010·安徽卷T5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 ) (3)(2011·四川卷T3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 ) 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 × × ---- 幻灯片 101 (4)(2010·重庆卷T1A)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 ) (5)(2009·四川卷T4A)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 ) (6)(2012·上海卷T28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 ) × × √ ---- 幻灯片 1021.水盐平衡调节 ---- 幻灯片 103 (1)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 (4)人体内并没有绝对的“水多”和“水少”,水平衡被破坏是指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 ---- 幻灯片 1042.血糖平衡调节 ---- 幻灯片 105 (1)血糖正常含量:0.8~1.2 g/L(或80~120 mg/dL)。 (2)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平衡起主要的调节作用;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3)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 (4)血糖可在肝脏处合成肝糖原,在骨骼肌处合成肌糖原;肝糖原可以再分解为葡萄糖,而肌糖原不能。 ---- 幻灯片 1063.体温调节 ---- 幻灯片 107 (1)人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器官产热,其中肝脏产热量最大;在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2)当人体处于较高温度的环境中时,出汗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3)在增加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二者属于协同关系。 (4)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一定是在“机体产热量等于机体散热量”的条件下。 ---- 幻灯片 108 4.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1)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 幻灯片 109(2)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图示: ---- 幻灯片 110高考地位 近几年高考本考点的考查非常频繁,命题主要分布在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调节,其中材料、曲线分析题居多,集中体现在对理解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命题角度 (1)水盐平衡及其调节过程,如典例3; (2)影响体温变化的因素、体温恒定的调节及生理 反应,如典例4; (3)结合糖尿病考查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典例5。 ---- 幻灯片 111 [典例3] 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仍具活性 B.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 D.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使尿量减少 . ---- 幻灯片 112 [解析] 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分解失去活性,A错误;当吃的食物比较咸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通过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而使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保留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所以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B、C、D正确。 [答案] A ---- 幻灯片 113 [典例4] (2013·咸阳一模)将正常成年狗放在-10℃环境中30分钟后,可能出现 (  ) A.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升高,耗氧量升高 B.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下降,耗氧量下降 C.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升高 D.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不变 ---- 幻灯片 114 [解析] 在-10℃环境中,狗的散热量增大,通过体温调节,产热量也会增大,从而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同时细胞呼吸速率增大提高产热,故耗氧量也会升高。 [答案] C ---- 幻灯片 115 [典例5] (2013·厦门质检)下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中X、Y表示物质,①表示过程。请回答: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为________g/L。 ---- 幻灯片 116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X]________增多,此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________;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经过程①使胰岛B细胞的活动减弱,这一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调节。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Y]________增加,从而提高血糖含量,维持血糖平衡。 ---- 幻灯片 117 (3)研究表明,Ⅰ型糖尿病的病因是免疫系统对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造成胰岛B细胞受损,此疾病属于免疫异常中的________病。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患者体内X的含量________,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__________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 幻灯片 118 [解析]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是0.8~1.2 g/L。(2)血糖浓度升高,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增多,这一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为效应器;血糖浓度降低会反过来抑制胰岛B细胞的活动,这一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3)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的胰岛素量减少,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答案] (1)0.8~1.2 (2)胰岛素 神经 效应器 (负)反馈 胰高血糖素 (3)自身免疫 减少 摄取、利用和储存 ---- 幻灯片 119 1.分析激素功能的研究思路 采用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添加激素后实验动物恢复正常→推测激素的生理作用。 ---- 幻灯片 1202.激素功能的常用实验验证方法 激素 方法 实验探究 甲状腺激素 饲喂法 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喂养蝌蚪,蝌蚪迅速发育成小青蛙 摘除法 手术摘除小狗甲状腺,小狗发育停止;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狗出现行动呆笨、精神萎靡、代谢中氧耗量显著降低、产热量减少等现象 ---- 幻灯片 121激素 方法 实验探究 生长激素 切除法 切除小狗的垂体后,小狗的生长立即停滞 注射法 对其每天注射适量的生长激素,可逐渐恢复生长 性激素 割除法 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阉割后,会逐渐丧失各自第二性征 移植法 把公鸡睾丸移植到阉割过的母鸡身体,该母鸡就会逐渐地长出公鸡型的鸡冠和长的尾羽,并且具有公鸡好斗的特性 胰岛素 注射法 给饥饿18~24 h后的小白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不久,小白鼠出现惊厥的低血糖症状,皮下注入50%的葡萄糖溶液抢救,可以恢复 ---- 幻灯片 122 3.实验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1)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况相似的平均分组,每组要有数量相等的多只。 (2)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变量个数,保证单一变量。 (3)进行注射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应注射生理盐水(不可用蒸馏水),进行饲喂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可添加蒸馏水。 ---- 幻灯片 123 (4)要充分考虑相关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能用饲喂法进行实验的常见激素有: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和醛固酮,它们的化学本质分别是氨基酸衍生物、脂质和脂质。不能用饲喂法进行实验的常见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所有促激素、生长激素等,这些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多肽)。 ---- 幻灯片 124 (2010·天津高考)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实验一:选取同品种、同日龄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30天,结果如图1。 ---- 幻灯片 125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 (2)手术应切除________。每次注射各激素的量应按照________来计算。 (3)图1表明胰岛素具有________的作用,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________(小于/等于/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 ---- 幻灯片 126 实验二: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2。 ---- 幻灯片 127 (4)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2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若要证实该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________,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其周围血液中________的浓度变化来确定。 ---- 幻灯片 128 [解析] 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及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1)从图1中可以看出实验的自变量为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有无,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2)该实验为探究实验,而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作用可能是促进、抑制或不促进也不抑制,因此必须通过有无激素对照证明。该实验以同一时间内平均体重的增加量的多少作为判定作用效果的依据,因此每次注射时的激素量,应按照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以体重进行计算。(3)由图1可知,注射胰岛素比只注射生理盐水的大鼠生长得快,说明胰岛素具有促进大鼠 ---- 幻灯片 129生长的作用;同时注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大鼠比单独注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大鼠生长得快,说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从而说明胰岛素具有加强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作用的作用。(4)由图2曲线可知,电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5)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要验证胰岛素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素,通过检测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来确定。 ---- 幻灯片 130 [答案] (1)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 (2)垂体和胰腺 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以体重 (3)促进大鼠生长(或加强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 大于 (4)降低 胰岛素浓度升高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促进了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5)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 幻灯片 131 [典例] 下面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132 A.该图若表示反射弧,兴奋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该图若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突触间隙 C.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D.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B细胞,c代表抗体 ---- 幻灯片 133 [解析] 该图若表示反射弧,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细胞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T细胞,c代表靶细胞。该图若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a、c细胞之间的间隙——突触间隙。 [答案] B ---- 幻灯片 134 (1)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a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c(肾小管和集合管)。 (2)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神经冲动(电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信号)。 [技法归纳] ---- 幻灯片 135 (3)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二次体液免疫,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 (4)若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若a为胰岛,则b表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表示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水平升高时,a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 幻灯片 136[高考随堂体验] 1.(2012·海南高考)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 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分泌减少 ---- 幻灯片 137解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继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由于只有甲状腺细胞表面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故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机体大部分的组织、器官表面都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故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组织、器官;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下丘脑活动增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D ---- 幻灯片 1382.(2012·新课标全国卷)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 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 幻灯片 139解析:长时间未饮水的哺乳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答案:B ---- 幻灯片 1403. (2012·天津高考)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 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 应能力。右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 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 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 恢复 ---- 幻灯片 141解析:下丘脑接受刺激后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M→肾上腺皮质→皮质醇”的过程为体液调节。由图示可以看出,皮质醇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受刺激后,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M,M再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皮质醇的含量升高;皮质醇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M减少,这种反馈调节使皮质醇的含量逐渐降低,最终恢复。 答案:B ---- 幻灯片 1424.(2012·江苏高考)(多选)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 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 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  ) ---- 幻灯片 143A.餐后60 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 照组 B.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 升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 浓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 担 ---- 幻灯片 144解析:图中显示15 min~45 min时,运动组血糖浓度已经开始低于对照组,而45 min~60 min时,运动组胰岛素含量才开始快速下降,可见胰岛素分泌下降不是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的原因。由图中曲线可看出运动后,运动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运动组胰岛素升高幅度明显降低。从图中曲线可判断,运动组胰岛素分泌约在45 min时达到峰值,而对照组胰岛素分泌在120 min时达到峰值,可见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的分泌高峰提前;运动后,运动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可判断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血糖浓度下降。运动后,运动组的胰岛素峰值低于对照组,可见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答案:BCD  ---- 幻灯片 1455.(2012·上海高考)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 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 调节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 加 ---- 幻灯片 146解析: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素;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答案:A ---- 幻灯片 1476.(2011·新课标全国卷)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 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 幻灯片 148解析: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因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心脏,所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内脏神经支配)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完成调节);肾上腺素为动物激素,是通过血液(体液)运输到心脏的。 答案:C “课时达标检测”见“限时集训(二十八)” ---- 幻灯片 149 1.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如胸腺、 骨髓等)、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如抗 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 其中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 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2.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特异性免疫 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 幻灯片 1503.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 递和识别的阶段;反应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 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 发挥作用的阶段。 4.记忆B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类抗原的记 忆,当再接触到该类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 抗体。 5.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 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6.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 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该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 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 幻灯片 151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种类及对应关系[连线] ---- 幻灯片 152 2.不同组成成分的功能[判断正误] (1)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 ) (2)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但分化场所不同,T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 ( ) (3)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 ) × × × ---- 幻灯片 153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填表] 生来就有 有特异性 皮肤、黏膜 体液中杀菌 物质和溶菌酶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 幻灯片 154 [想一想] 人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该过程应属于免疫系统的哪一道防线? 提示:第一道防线。 ---- 幻灯片 155 2.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①补充图中横线上的内容。 ②写出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及产生细胞。T细胞分泌 ;浆细胞分泌 。 ③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 ,进而被 细胞吞噬消化。 淋巴因子 抗体 沉淀或细胞集团 吞噬 ---- 幻灯片 156 (2)细胞免疫: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 、 、记忆细胞。 ②细胞免疫中,进攻靶细胞的是 。 ③结果: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 ,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判断正误]: ①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主要针对体内的抗原。( ) ②体内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 ) 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 抗原 √ × ---- 幻灯片 157三、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连线] 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 幻灯片 158[想一想] 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是否会发生过敏反应? 提示:不会。 2.免疫学的应用 ---- 幻灯片 159[知识体系构建] ①免疫细胞 ②过敏反应 ③监控 ④器官移植 ⑤非特异性免疫 ⑥特异性免疫 ⑦体液免疫 ⑧细胞免疫 ---- 幻灯片 160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2012·广东卷T5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 ) (2)(2012·山东卷T3B)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 ( ) (3)(2012·江苏卷T12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 ) √ √ × ---- 幻灯片 161 (4)(2008·天津卷T3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 ) (5)(2008·天津卷T3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 ) (6)(2009·四川卷T5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 ) × × × ---- 幻灯片 162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 幻灯片 1632.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 幻灯片 164 [关键一点] (1)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2)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 (3)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除浆细胞外)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 幻灯片 1653.特异性免疫 (1)过程图解: ---- 幻灯片 166(2)相关比较: 类型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核心细胞 B细胞 T细胞 杀菌物质 特异性抗体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关系 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 幻灯片 167 4.体液免疫中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能迅速增殖分化。 (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3)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 幻灯片 168 (4)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 ---- 幻灯片 169高考地位 近几年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频率较高,常通过免疫过程模型与生活实例分析考查知识再现能力、分析推断和综合运用能力 命题角度 1.免疫细胞的来源及作用,如典例1; 2.特异性免疫过程,如典例2。 ---- 幻灯片 170 [典例1]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B.吞噬细胞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C.T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 D.接种牛痘的人终身不患天花是因为体内有相应的记忆细胞 [解析] 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记忆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答案] A . ---- 幻灯片 171 [典例2] 人体内的某种免疫反应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其中a~e代表不同免疫细胞,①~⑤代表生理过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抗原 (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X结合) . ---- 幻灯片 172 A.a表示吞噬细胞,能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B.当d、e再次接触抗原X后,均能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 C.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多数情况下可被a消化 D.抗原经过程①②③传递后,能刺激c增殖、分化 [解析] 由图解可以推出a、b、c、d和e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再次接触抗原X后,能迅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而浆细胞虽能产生抗体但不能再进行增殖分化。 [答案] B ---- 幻灯片 173免疫系统异常和免疫学应用 (1)(2012·江苏卷T13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 ) (2)(2011·山东卷T3C)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癌变细胞具有清除作用。 ( ) (3)(2012·江苏卷T12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 ) √ √ √ ---- 幻灯片 174 (4)(2012·重庆卷T3C改编)再次接种某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 ) (5)(2011·重庆高考T3改编)为患者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的目的是中和患者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 ) × √ ---- 幻灯片 1751.免疫反应的两重性 功能 防御 自我稳定 免疫监视 功能正常 抵抗抗原的入侵,防止疾病的产生 清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 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功能过高 出现过敏反应,如对药物、食物、花粉的过敏 出现自我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出现排斥反应,如器官移植 功能过低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肿瘤形成 ---- 幻灯片 1762.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比较内容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过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 幻灯片 177 3.艾滋病 (1)病原体: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2)病理: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是侵入T细胞,导致大量的T细胞被破坏,严重削弱免疫功能。 (3)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 (4)预防措施: ①注意洁身自爱,避免不正当的性关系,使用避孕套;②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③远离毒品;④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婴儿采用人工哺乳。 ---- 幻灯片 178 4.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①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②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的情况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 幻灯片 179高考地位 近几年高考中涉及本考点的考查有多次,其中有关免疫功能失调疾病是高考热点。主要考查对各种免疫疾病的识别和判断,或与神经—体液调节相结合综合命题 命题角度 (1)结合人类免疫疾病考查免疫失调,如典例3; (2)利用新情景材料考查免疫学应用,如典例4。 ---- 幻灯片 180 [典例3] (2013·深圳调研)艾滋病病人的死亡率极高。当人体感染HIV时 (  ) A.机体依靠非条件反射立即作出反应 B.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对侵入的HIV进行攻击 C.RNA病毒疫苗都可有效阻止其扩散 D.HIV能抑制T细胞产生抗体等物质 [解析]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免疫系统,尤其是T细胞;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一部分艾滋病病毒。 [答案] B ---- 幻灯片 181 [典例4] 我国科学家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病人体内的某种癌细胞与能呈递抗原的细胞进行“杂交”,研制出一种新型“肿瘤疫苗”,这种疫苗能够“教会”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癌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能呈递抗原的细胞中含有原癌基因且已发生突变 B.人体内能呈递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和记忆细胞 C.癌细胞与能呈递抗原的细胞“杂交”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肿瘤疫苗”注入人体后可以直接杀死绝大部分的癌细胞 ---- 幻灯片 182 [解析] 能呈递抗原的细胞是正常细胞,其中含有的原癌基因未发生突变;记忆细胞不能呈递抗原;细胞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肿瘤疫苗”属于抗原,注入人体后不能直接杀死癌细胞,只能通过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消灭癌细胞。 [答案] C ---- 幻灯片 183 一、实验原理 (1)免疫预防:向正常机体中注射经特殊处理的病原体,该病原体已丧失致病性,但仍具抗原特性,即通常所谓的“疫苗”,疫苗的注射可使机体产生部分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感染相同抗原时,可引发二次免疫反应,从而快速消灭病原体,可大大降低患病程度。 (2)免疫治疗:当机体已感染病原体后,通过向机体直接注射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胸腺素等,协助消灭病原体,即免疫治疗。 ---- 幻灯片 184 二、实验方法 (1)证明胸腺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切除小鼠的胸腺,验证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结果细胞免疫全丧失,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 (2)证明抗体具有专一性: ①对实验动物(大小、年龄、生长状况相同)同时注射某流感疫苗。 ②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注射不同种的流感病毒,观察其患病情况。 ---- 幻灯片 185 (3)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 ①从破伤风患者体内获取血清。 ②选取各方面状况相同的小鼠等量分成a、b两组。 ③a组注射血清后再注射破伤风毒素,b组只注射破伤风毒素。 ④观察两组生活状况。 ---- 幻灯片 186 (2011·北京高考)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 幻灯片 187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________处理。 ---- 幻灯片 188 (2)从图2可知,Ⅱ 组与 Ⅳ 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_______,说明血清中的___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 Ⅰ 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________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_______天。 ---- 幻灯片 189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 幻灯片 190 (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________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 幻灯片 191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f.细菌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192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在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置以及设计分析实验的能力。(1)图1中B组注射生理盐水是与A组注射细菌X形成对照;(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的小鼠脾脏中活细菌的数量增长趋势基本相同,而Ⅱ组小鼠注射过血清,其内有细菌X相应的抗体,故说明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Ⅰ组注射了来自A组小鼠的活化T细胞即效应T细胞,由图2可知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内的活细 ---- 幻灯片 193菌数量几乎无变化,可见活化T细胞即效应T细胞能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故该细菌寄生在细胞内部。(3)分析图2可知,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细菌X,图2中是从第2天开始4组小鼠的脾脏内活细菌的数量出现不同变化趋势,故感染细菌X应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1天。(4)分析图3曲线,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最强。(5)因假设是活化T细胞释放了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故实验组选择的材料应是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 ---- 幻灯片 194养液,用其培养由体内没有活化T细胞的B组小鼠分离出来的巨噬细胞,观察其对细菌X的杀伤力。(6)这一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机理。 [答案] (1)对照 (2)相同 抗体 无明显变化 抑制 细胞内 (3)细菌X 前1 (4)活化巨噬 (5)a、d、f (6)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 ---- 幻灯片 195 [典例] (2009·浙江高考)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 幻灯片 196 [解析] 人体深部组织细胞处氧气的浓度很低,能在此处细胞内大量繁殖的细菌的呼吸类型为无氧呼吸;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消灭该菌首先需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出来,然后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将抗原消灭掉。 [答案] B ---- 幻灯片 197[技法归纳] 确认和识记特异性免疫类型的方法 (1)看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的去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一种细胞呈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疫。 (2)看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 幻灯片 198 (3)看抗原的种类。不同抗原物质的免疫类型不同: ①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 ②胞内寄生菌,如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4)识记方法: ---- 幻灯片 199[高考随堂体验] 1.(2012·上海高考)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 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 毒性 ---- 幻灯片 200解析:鼻腔粘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属于竞争,不属于免疫;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有抗体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答案:D ---- 幻灯片 2012.(2010·全国卷Ⅱ)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个效应B淋巴(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 幻灯片 202解析:效应T淋巴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分泌抗体是效应B淋巴(浆)细胞的功能;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每一个特定的效应B淋巴(浆)细胞都是由B淋巴细胞受特定的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且只能分泌一种与这种特定抗原对应的抗体。 答案:B ---- 幻灯片 2033.(2012·福建高考)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 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 幻灯片 204解析: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内含有相应的抗体,而血清中的该抗体也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这表明小鼠B细胞与小鼠T细胞具有相同抗原。 答案:C ---- 幻灯片 2054.(2010·浙江高考)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 射三次,其目的是 (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 幻灯片 206解析:接种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如果有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新的效应B(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B(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答案:C ---- 幻灯片 2075.(2011·浙江高考)与被动免疫相比,下列关于主动免疫的 叙述,正确的是 (  ) A.免疫作用在受体(接受者)内维持时间较长 B.受体接受的是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C.可使受体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D.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 幻灯片 208解析:被动免疫是指受体接受抗体注射,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如个体被毒蛇咬伤后的治疗;主动免疫是指机体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反应时间长,在其体内保留抗体和记忆细胞,用于二次免疫应答。 答案:A ---- 幻灯片 2096.(2012·北京高考)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 幻灯片 210解析: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为靶细胞,效应T细胞能与其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离心后51Cr在上清液中。可见给小鼠注射抗原(LCM病毒)是为了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 答案:D “课时达标检测”见“限时集训(二十九)” ----

【点此下载】